xiaomao7taotao
(1) 众所周知,“女追男”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俗语有曰:“男追女,隔堵墙。女追男,隔层纱。” 天各一方的环肥燕瘦们,于茫茫人海中,邂逅某位惊世骇俗的男神,只需轻轻一撩,便可水到渠成。 再于某个月黑风高时,借着淡淡的醉意和浓浓的情意,来一个半推半就,即可生米煮成熟饭,从此告别黄金剩斗士,抱得钻石俊男归。 所以,在偶像剧之外的生活中,经常会有“如花配彦祖”的组合,让人觉得世界真是无比公平啊。我表妹就是这么个例子——但愿她别读到下文。 不瞒你说,她长得还真是随机,而且脸色偏黑,经常在朋友圈/微博/qq等各大平台对全世界宣称减肥,完了没事就在闺房里举哑铃,平时也不爱吃肉,专爱吃素,结果有几次因为贫血晕倒在地铁站,差点没把人吓死——第一次见碰瓷碰地铁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的好女子,硬是把她班上一个人送外号“小霍建华”的帅哥给拿了下来。要我说,他们俩站在一起拍照,还真是让人有一种“一颗好白菜给猪拱了“的错觉......好了,再说下去,我表妹估计下辈子都不会理我了。 其实,冒全家之不违,举表妹的例子,真正想说的是,“女追男”这一行为是自带“颜值属性”的,就像是某些人在电影里怎么也打不死是因为自带了主角光环一样。 当然,如果你恰好有几分姿色的话,那追起男神来,就更是手到擒来,瓮中捉鳖了。 正如在热门电视剧《欢乐颂》里,古灵精怪且漂亮有米的曲筱绡,面对名草有主且高酷冷的赵医生,还不是果敢插队,成功上位,并最终修成正果(本文绝不提倡此等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女追男”虽说符合短期的竞争法则,但它符合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则么?(2) 前阵子,著名的自媒体红人咪蒙曾公然宣称: 原因有以下几个: 另外,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看,雄性动物在远古时期的工作就是以狩猎为主,追求的就是攻,是抢占,是征服欲,骨子里就有雄霸天下雌性并把基因往下延续的宏愿——哪怕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日进不到半斗的窝囊废。 而雌性动物更多的是采取守的态势,特别是在男女关系上,因为她们延续基因的代价太大了(十月怀胎再健康产下宝宝完了再坐月子可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一旦从本质上违背了这个生物属性,导致的结果都难以预料。 对此,作为一名直男,我也有一定的感触,对于那些追我的女子(别嘘!一辈子这么长,好歹能瞎猫撞上几个吧),我从心里上就不那么重视,而且她们越主动进攻,我就越受宠若惊,越觉得没有意思,感觉就算在一起了,也没有成就感,不是非常珍惜。 当然,如果有女性同胞们以“贱”来形容这种行为的话,我也完全认同。 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一个老朋友身上。她前不久跟老公离婚了,是她老公提出来的,理由是没感觉了。 要我说,这个理由完全就是没理由嘛。须知道,他们是自由恋爱起家的,一起风风雨雨有七八年了,而且两小口子还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儿子,可她前夫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她而去。 究其原因,是因为之前是朋友倒追她老公的。而且在一起时,他们还分过几次手,可朋友还是舔着脸面去想办法挽回了。 后来总算结婚了,朋友以为踏实了,对其老公也没有那么上心了,再加上后面有了宝宝,重心更加偏离了(可以说是弥补法则的体现),老公也不是傻子(而且恰好还是个不负责任的陈世美),顿时感觉到了巨大落差,继而矛盾连连,最终导致分开。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男神,莫非真的能够置之不理么?美丽的白娘子不就是修炼千年倒追许仙么?! 所以答案是,当然要追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去追而已。(3) 对于女追男的问题,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李露老师曾这样说过: 也就是说,“女追男”绝不是像跑步那样的力气活,只要长期锻炼,坚持不懈,有耐心也有耐力就行,其真正拼的是技艺,是脑力,是自我认识和目标管理的智慧。 对此,在美国电影《怦然心动》里,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如果你对此还有困惑的话,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女追男”的成功案例,是之前在《罗辑思维》里读到的: 此外,如你所知,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一直就是喜欢林黛玉,“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可是后来还是娶了八面玲珑的薛宝钗。 究其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薛宝钗的聪明之处,知道如何营造出了一种势,一种整个贾府薛府都帮助自己达成“女追男”之目的的潜在力量。(4) 其实对于“女追男”,著名的罗胖曾在一期节目里专门提过几点建议,比如说建立弱连接,搞定潜意识,适度作用性暗示等等,让人受益匪浅。 结合节目心得和个人感悟,这里也给大家总结一下“女追男”的四大杀招,不包管用,仅供参考: 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了解他的喜怒爱好和思想习惯,让他认定你们的磁场是对的,是同步的,并产生一种命中注定的宿命感。 同时,让他不经意地发现,你居然刚好喜欢他喜欢的东西,讨厌他所讨厌的事物,感觉跟你很投缘,有默契,继而在潜意识上建立起桥梁。 其实你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下蛊”,也就是在他的心里,种下一个烙印,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种心锚。 也就是说,让人感觉到你的时刻存在,在生命中习惯你的某一种行为,比如说,我以前追一个女孩的时候,就会每周日晚定时在她的qq空间留下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未必是爱意连连的肉麻情书,但却有着抵御严冬的满满暖意。 关于势能的建立,其实上文有重点谈及。这里想补充的一点是,记得我们念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明明喜欢某个人,但就是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便故意走露风声,让同学们起哄说两个人在一起,然后看对方的反应——这本身就是一个势能。 如果对方对你有意的话,一般不会那么气急败坏地急着扔掉舆论给的绯闻帽子,那样你就可以乘势追击了。 不直接说出心意。暗示对方,比如说无意间透出自己的生日,如果对方在乎你,肯定会有所行动。 或者是,跟他出去的时候特别精心地打扮,从衣服到眉毛,从粉底到袜底......可一旦跟其他人共同出游的时候,就几乎素颜出行。 如果这样他还不懂你心意的话,要不是对你实在不来电,要不就是个榆木脑子,早扔早好。 最后,想特别补充的一点,说了这么多的“女追男”杀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势均力敌,技艺只是表面,真正的内核还是让自己配得起对方。 如果你非要觉得只要拼命追,用脑追,并且不惜花重金学各种撩男技术(目前市面上就有很多专门的培训课,比如说教你故意追尾男神的汽车,以制造邂逅),那就真的是剑走偏锋,疯狂成魔了,需知道,“ 念念相续,苦痛里都是执着 ”。
宇宙无敌的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