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多lady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不知不觉到了3月尾,这个月听的书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作家洛莉戈特利布。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下来她与来访者发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终于以一个探秘者身份走进了心理咨询师神秘的世界。心理咨询还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求帮助,然而心理学确实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是资深心理治疗师洛莉,她也呈现出了困扰和无力,来访者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敲打着她的情感软肋。在接受来访者时,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傲慢无比,肆意评判挑剔;也有人看似顺从,一涉及关键问题就装聋作哑,让她感到无力施展;有的来访者让她心痛,也有使她困扰;有的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一辈子,让她深感无力。最大的挑战则是死亡——她要和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来访者一起,直面生命的终点。 她看似平静,实则竭尽全力应对一切“要心怀慈悲”。即便是这样,她还得面对自己的困境,和男友的意外分手,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抛弃,使得她迫切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她要从治疗师身份转化为来访者。没错,心理咨询师也会找心理医生求助,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洛莉有双重身份,既是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咨询师,又是需要求助的来访者。她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温德尔述说自己的经历,一层一层剥开洋葱般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出现隐秘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她在医生那里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答案。找个人聊聊,并不是简单的找个人聊聊,当你真的想要做出改变,就要学会勇敢迈向心里咨询室,向心理咨询师述说你的挣扎,犹豫,恐惧,直至你最终鼓起勇气面对痛苦,接受现状。 心理咨询最本质是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改变,而是储备世界与能源 。” 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然而心理治疗师面对来访者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用掩饰,逃避,阻碍的方式述说自己的经历,这也考验了心理治疗师的能力。 洛莉形容,治疗师就像一面镜子,但以此同时,来访者也是医生的镜子。心理治疗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来访者与治疗师就像是彼此的镜子,反射着对面正在反射彼此的镜子,互相照见自己未曾发现过的自己。很多人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是,过去人们总是晦涩谈起消极情绪,精神上的痛苦挣扎总是隐藏不为人知,也害怕发现镜子中照射的丑陋,难堪的自己。但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治疗看似很高大上,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要做心理治疗呢? 为什么要做心理治疗呢?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总是追求结果,以至于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求快速完成和得到结果,和书中洛莉一样“只想解决问题”。但治疗师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提供引导,帮助,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这也让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变得不安起来。人们依赖手机,互联网,酗酒,吸毒或是频繁的更换伴侣。人们生活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心理治疗似乎也变成一种任务式,这一切着实可怕。人们情感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总在逃避自己的痛苦,而非在直面现实。 洛莉写到“ 心理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构建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 而治疗师的存在就是引导来访者,找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直面问题,接纳自己,为自己负责。本书里有一章节提到,心理治疗和普通聊天的区别。洛莉的发型师对心理治疗的局限认知,他认为心理治疗就像他顾客一样随便找到他聊一聊,他自认为即便自己孤独焦虑宁愿刷交友软件也不接受心理治疗。事实上,心理治疗与普通聊天有本质的区别。治疗师让来访者直面自己困境,直到他找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而普通聊天则是随便聊一些有的没的话题,对述说的人更谈不上解决帮助。“顺其自然吧”“那就随他去”等等这些对诉说者也起不到任何作用,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书中第一章节,洛莉年过四十遭遇了意外的分手,亲密关系破裂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几乎面临崩溃,而她也为此沮丧很长时间。身为资深治疗师的洛莉决定去找心理医生温德尔。她寻求温德尔帮助“只想要解决问题。”她之所以主动求医,明显感觉到她的痛苦影响了她的工作。温德尔医生的话点醒了她,告诉她:“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 “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他解释到“关于男友现在生活无休止的反刍和揣测,都是增加自己的痛楚,使自己更加痛苦。所以他认为洛莉紧抓痛苦不放,那一定从中得到了什么? 洛莉也在多次咨询中反思了自己。从温德尔医生这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她发现 “我们最抵触的,往往是我们需要被发现的东西。”那些他们抵触的往往是需要被发现的东西。而这一切有可能是来访者无法看清的问题。正如温德尔说的:“你的悲伤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事情 。” 治疗师也是人,或许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心理咨询室扮演同情心的角色,但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也需要宣泄,抒发出自己的情绪,才能让自己更好的站立起来,而不是压抑自己,将自己保护起来。 洛莉主动寻找治疗师,不仅是为了体验她的来访者感受,更重要的是不想让自己的困境与来访者纠缠到一起。她真正的明白要想帮助别人自己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行。 最后我为洛莉找到终极答案为欣慰,她对心理治疗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心理治疗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虽然治疗师无法作出决定或建议,但当来访者有了新的思考后,改变也正在发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当你走进咨询室那一刻,改变或许已在发生。做咨询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找个人聊聊吧,当你遇到困境时,不要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 你想要要并非结束生命,而是结束痛苦。何不坐下来聊一聊你的痛苦? 每个人都渴望爱 书中的瑞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69岁想要做出改变,她既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69岁的瑞塔有艺术细胞但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从事不爱的文员工作,经历了三次离异,与孩子无法亲近,有抑郁倾向,对自己做过的“错误决定”和糟糕的生活表达了懊悔,她找到心理治疗师,表示如果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内还没有改善,她就打算“做一个了结。我心里一怔,她多像另一个我。我总能从不同的来访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69岁的瑞塔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婚姻也不幸,与子女疏远,强烈的孤独感让她感觉到生活无望。瑞塔和其他人完全没有接触,她可以许多天都不跟任何人讲话。洛莉写到“但最令我吃惊的不是她过得多像个独行侠,而是她说的或做的每件事都让我联想到死亡。” 安德鲁所罗门在《走出忧郁》中写道:“ 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抑郁的对立面当然不是快乐,曾经患过抑郁的我就深有体会,那种失去活力感脆弱又无助。 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感兴趣,失去一切信仰。换句话说有活力的人是不会抑郁的。我从瑞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长期与抑郁为伴。瑞塔就是这样一辈子与抑郁为伴的,我想要是我老了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瑞塔总是拒绝别人走进自己内心世界,即便是69岁了也会给自己找个约会对象,但后来都不了了之。 瑞塔有一种症状叫“幸福恐惧症”当幸福来临时,感到陌生不安,进而退回到安全舒适的痛苦感觉之中。所以她既想要改变,又拒绝在改变。 我很能理解瑞塔的孤独感,她的孤独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人一旦到了50岁也就是老年时期,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现在的老人挺可怜的,有些子女忙碌了一辈子也没能实现陪伴父母终老愿望。父母总陪伴在子女身边,从未离开过,然而长大后的孩子却总是逃离得远远的,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忙忙碌碌,宁可与工作为伴也不愿意陪在父母身边。我总是往外跑,不想与父母住,不想与父母相伴。我也知道父母会很孤独,特别想要找个人说说话,但我还是不由自主拒绝了这一沟通方式。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一个词叫“孤独死”。“孤独死”是指独自生活的人无人照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 其中日本老年人孤独死居多,每年都有万老人在孤独中死去。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子女都不在身边,想想就很凄凉。我虽然现在和父母居住一起,但是极少坐下来谈一谈聊一聊,甚至从不会和对方有眼神的接触, 白天出门上班,晚上回来已超过饭点,在家住的2年时间,从不和父母聊天,我了解那种深深的孤独感,父亲想要找人聊天却又不想打扰子女,以前还会假装不会使用手机这一招亲近子女,现在也不会问我们了。子女总给人很忙很不耐烦印象,父母也不再打扰子女的生活了。 治疗师洛莉说“70岁的瑞塔并不是想要自杀而是结束痛苦。”我深有体会,在过去的7年里,我也曾有过自我了结的念头,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我想要的是只是结束痛痛苦!这一点我和瑞塔很像,我也从小未得到过父母完整的爱,父母小的时候出生在一个匮乏爱的家庭里。他们不懂爱,20多岁结婚,经历过如胶似漆的恩爱时期也经历过反目成仇的场景。40多岁分床睡,此后极少碰触对方。他们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极少触碰对方,彼此过着孤独的生活。我有那么一瞬间能体会到父亲的深深孤独,他常常在夜晚外出打麻将到凌晨。宁愿出门找陌生人聊天倾诉苦水也不愿意面对家里的苦瓜脸的妻子。他的孩子也从未与他真正的聊一聊谈一谈。父母有深深的孤独,而我也有深深的孤独,我的孤独和瑞塔很像,一个人可以许多天不和人讲话。 书中的瑞塔解释到自己枯槁而松垂的身体也渴望爱抚,可以看出现在大众对年迈肉体的自然反应不难想象,老年人确实没有什么机会得到爱抚,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着爱的抚摸。网上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年迈60父亲(母亲)丧偶,想要找另一伴侣共度余生,却遭到子女的反对,他们不理解父母这么做。并认为父母年纪大了还谈情说爱是一件羞耻事。但这是合情合理的啊,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爱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 有证据表明,从出生到死亡,抚摸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抚摸能降低血压和心理压力水平,提高情绪和免疫系统功能。 缺少爱抚可能导致婴儿夭折,对成人来说也一样——经常受到爱抚的成年人会比较长寿。还有一个术语叫做“皮肤饥饿”,特指渴望爱抚的状态。当治疗师洛莉说“ 我不知道你会遇见谁?但或许你还是有机会遇见一个两情相悦的人,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上安抚你。或许当你以一种全新方式体会到这种爱抚,会比任何其他关系都能令你满足。” 可怜的瑞塔听到这样的话,眼里充满了泪水。我经历过失败的婚姻也曾感到绝望,再也不会相信能遇到适合的人,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每当这个时候,我说出那样的话时,潜意识里我在寻找一种关系:能让我满足的关系。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治疗师对我说出这么温暖的话,我也会像瑞塔一样眼眶湿润。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出生都是为了寻找到另一伴。没有爱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意义?我的父母也不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也无法亲近子女,最后子女也难以亲近他们。我和我的哥哥极少亲近父母,从来没有体会过邻居家”嘿,亲人们,我回来里。”的幸福感,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恩爱,抚摸时很忌讳的。中国人表达爱很含蓄,抚摸和拥抱都显得矫情和害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身为子女的我们极少体会到幸福感。瑞塔嫉妒孩子过得比她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母亲,母亲这一角色是社会给的标签,以为只要生完孩子就是一个母亲了,事实上,有很多人成为母亲之后依然表现出很孩子的一面!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好母亲,当他们养育孩子时也面临手足无措,他们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人,她们自私,她们与子女不亲,像瑞塔一样嫉妒孩子过得比她好。人们都忘记了,母亲也曾是那个需要被爱的女孩。 即便缺爱,但我们值得拥有爱,即便犯了错误,也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瑞塔从始至终都那个把自己禁锢的人,她把自己判为终身监禁。如果我们无法直视自己的问题就会继续痛苦“ 要么你把自己禁锢在过去,要么成为你改变未来的动力。” 瑞塔很孤独,即便后来邻居家邀请她把她当成一家,她还是不在意,她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不肯放过自己,最后治疗师的话点醒来她“ 你沉浸在痛苦中只有一个人受益——那个人是你自己。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人,永远扮演着苦情戏,永远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生命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是自由的,自由就在此刻,在血液里流淌。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童童564852078
蛤蟆先生,是一只不吃天鹅肉的好蛤蟆,集富二代、好男人于一体。在别人的眼里,他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住着豪宅、开着跑车、当着校董,不抽烟、不泡妞、偶尔品酒,生活自由且快乐。 俗话说“世上的事情,件件藏着委屈。”蛤蟆先生最近就因为一些变故,变得越来越抑郁。他开始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窝在沙发,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他会在深夜痛哭,听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仿佛坠入了深渊,成了井底之蛙。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苍鹭的引领下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10次的心理咨询,犹如一架人生爬梯,让他从井底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终实现自我蜕变,成为大家更喜爱的青蛙王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听书名像是童书,其实是一本非常专业,写给成年人的心灵疗愈书。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寻情绪的根源、体验咨询的细节,完成一场自我的疗愈。 为方便记忆,本书的重点我以“1+2+3+4”的数字进行提炼,即: 1个前提。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2个思维。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3个状态。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4个坐标。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Part 1——1个前提 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访苍鹭的时候,苍鹭开门见山道:“你今天怎么样?”,蛤蟆先生脱口而出:“挺好的,谢谢你。”尽管他并不好,但习惯告诉他我应该这么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下意识的反应呢?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了这样的观点:表现悲伤、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是无能懦弱的表现,是会被嫌弃和厌烦的。所以,我们学会了欺骗自己,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好像只有这么做,大人才会开心,我们就不会受伤。所以,当苍鹭让蛤蟆先生描述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情绪。 当蛤蟆说“我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的时候,苍鹭识破了他为自己编织的假象,蛤蟆意识到,他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生气。当蛤蟆说“我很好”的时候,苍鹭让他看清了自己的悲伤与绝望,他不断追问蛤蟆的真实感觉,因为真实才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误解、让他伤心的时候,苍鹭点破了他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 改善情绪的第一步正是认识你自己,分辨你内心的真实情绪。 为了让蛤蟆先生的情绪量化可见,苍鹭使出了“情感温度计”的方法,温度计被划分为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想自杀,5分代表还能承受,最高分是10分,表示非常愉悦。 蛤蟆先生第一次给自己打了1-2分,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他给自己的打分越来越高。这种打分机制不是考试,我们不用刻意在乎分数本身,只需将内心的感受真实呈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作出调整。 蛤蟆先生完成第一次咨询,离开的时候问了苍鹭一句:“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回答:“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也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你,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Part 2——2个思维 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逐步意识到,人人的大脑里,都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蛤蟆先生在一开始选择抑郁,其实就是选择了感性思维,像个婴儿一样,只做出本能反应。而从他接受疗愈,愿意剖析自己的时候,就是回归了理性思维。 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感性呢?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能够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头脑不发热,决策不冲动。而感性则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件事完全凭借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说一个人理性好,也不能说一个人感性不好,这要看事情的本质面貌。 于丹曾说:“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 所以说,有时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并存的。一个人少了感性,会显得没人情味;少了理性,又会显得太死板。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寻求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当你感受到快乐时,你要让感性尽情飞驰;当你感受到痛苦时,要让理性来干预感性从而减轻不适。 Part 3——3个状态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苍鹭在蛤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其实,这又回归到了第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 Part 4——4个坐标 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苍鹭曾问过蛤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别人的?他好吗? 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以下四种人生坐标: 1、你好,我不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无法掌控人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 2、我好,你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时常攻击、指责别人,产生愤怒、挑剔、指责等情绪。 3、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贬低也攻击他人,情绪反复无常,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4、你好,我也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别人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 蛤蟆先生在最后一次进行心理咨询时,放弃了以前迷恋的汽车,选择了骑自行车到苍鹭那里,沿路他欣赏风景,聆听大自然的心跳,觉得身心愉悦至极。到达苍鹭那里后,苍鹭一如既往的问他,感觉怎么样。蛤蟆这次毫不犹豫说“我感觉好极了。”他已经在着手规划未来,不像以前只是想一想,而是真正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感温度计”打了9分,并把自己的人生标记在 “你好,我也好”的坐标里。因为此刻,他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成长和能力,同时也欣赏他人的优点,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相互促进。 在和蛤蟆的面谈中,苍鹭也收获了成长,他不再像以前那么教条、严苛。他对蛤蟆先生说,这个状态是人生的更高级状态——共情。 “共情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经典名言来理解: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无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