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首先要符合政策要求、具有适应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 第三,要遵循增长规律,要有成效。 适应性强调“可用”,针对性强调“有用”,有效性强调“好用”。 我认为主要策略如下:
一是落实保障政策,激发学历提升内生动力。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提升为本科、教育硕士,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规定。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并提出“提高培养规格水平,夯实国家教育保障基础”的目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本科层次教师”。实施“教师培训水平提升行动”,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顶层政策保障。
教师提高学历的目的应该是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即赋予教师提高学历的内在动力。 带薪脱产培训、补贴定向培训、学分互认是激发学历提升内生动力的三种途径。 有政策保障是前提,更需要落实政策要求。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可重点帮助学历较低的教师通过带薪脱产培训提高学历; 制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学士学位的政策,通过在职资助,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建立学分制。相互承认的立交桥”。
二是优化学校体系,激发培训培训内在需求。 学历提升、专业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正规学习的基本途径。 然而,教师除了提高学历外,缺乏参与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主动性。 绝大多数教师害怕教育科学研究。 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没有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 教师对培训、教学、科研的内在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超越”。 一个具有自我超越的人,是一个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追求完美的人。 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仅与人的天赋有关,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教师实现专业进步,从适应到胜任,从熟练到成熟,成为骨干教师,进而成为学科带头人、名师,甚至特级教师、教育家教师,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基于学校发展的个人愿景不断完善,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持续的生成学习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自我超越”有赖于学校这个学习组织。 如果学校不能立足于构建学习型组织来完善和优化现有体系,那么教师群体就无法树立专业进步的愿景,“自我超越”就会失去支撑。 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发挥支撑作用,为教师自我超越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体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充分激活教师个体内在的进步和进步欲望。探索自己的潜力。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凝聚力的人才成长环境。 如果说“制度”规定了行动、如何做事,那么“机制”则指的是如何有效地做事、如何做好事。 “制度”适合于事物,“机制”适合于人。 管理的本质是支持和服务。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县区要加强高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区培训中心、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以培训为主,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角色; 对于学校来说,要履行“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的管理责任。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要求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学与科研、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校本培训的基础作用; 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服务方面,除了县区、学校发挥作用外,学校还要围绕“引领教师成长”的目标,进行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环境。 :一是整合学校培训、教研、科研系统,有效运行教师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建立教师学习支撑服务体系,将教师学习纳入学校规划和年度、学期、月度、周计划,形成教师学习常态化。推动各项学习活动计划的实施。
四是营造学习文化,引领职业素质提升。 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是营造学习文化的前提。 所谓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 )的英文直译是“学习中的组织”或“学习实践中的组织”,或“获取(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组织”。 它没有特殊的“类型”或“形式”含义。 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并不是在单位或组织内部主动推动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材料、组织宣传讨论、发放奖惩。
目前,许多学校的学习型组织都是以教研组为基础的。 教育学者李正涛认为,在教研组“学习文化”创建中,首先要树立以“学习文化”为导向和核心的教研组文化愿景; 其次,确立以“学习文化”为核心的教研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 第三,建立基于转化的关系式思维方式,如理论学习、实践研讨、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四个结合”。 那么,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如何发挥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引领作用呢? 一是要有自己的“宗旨”,即要有明确的愿景和明确的目标,并要围绕愿景,在目标的指导下行动; 其次,要有自己的“体系”,强调组织的系统性; 三要强调“总体”: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系列活动; 第四,要突出“集体”:同年级、同一学科、校内或校间跨学科等。
(作者王文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