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8

马铃薯菇凉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八一一地质队总经济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秋风扫落叶

已采纳
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由现行的550元至2800元分别提高到1150元至3810元,管理人员由现行的540元至830元分别提高到1130元至2600元分别提高到170元至5795,工人由现行的70元至915元分别提高到150元1855元(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见附表1至3)。  (一)适当提高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见习期和初期工资标准。提高后的标准为:初中毕业生每月1190元,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每月1220元... ...  (二)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工人的学徒期、熟练期工资待遇调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中小学教师、护士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

八一一地质队总经济师

155 评论(15)

吸管狂魔

边姓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边姓是出现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现在甘肃省。现、在浙江省较为常见,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两万人。目录边氏边姓起源郡望堂号堂号郡望边姓始祖子边迁徙分布边姓家谱文献边姓字辈排行边氏宗祠历史名人现代名人姓氏分布浙江边姓分布边姓楹联典故四言通用联五言通用联七言通用联八言以上通用联边氏边姓起源郡望堂号 堂号 郡望边姓始祖 子边 迁徙分布边姓家谱文献边姓字辈排行边氏宗祠历史名人现代名人姓氏分布浙江边姓分布边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展开 编辑本段边氏  边氏是中华全体边姓人的统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边姓侨胞。编辑本段边姓起源  1、 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 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3、 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编辑本段郡望堂号堂号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郡望  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汉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编辑本段边姓始祖子边  子边,中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商汤这一支子孙,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故边氏后人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迁徙分布  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编辑本段边姓家谱文献  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编辑本段边姓字辈排行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绍清家丕(培)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湖北沔阳(仙桃市)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红永.....”。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资料有待补充。[1]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县辛集乡边庄村 边氏字辈庆 玉 保 洪 之 乐 志   河南驻马店边氏字辈:战、理、学、奥、振、思编辑本段边氏宗祠  边氏宗祠,俗称“边村祠堂”,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边村乡边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占地约1800平方米。   坐北朝南。平屋三进,七开间,面宽一致。有门厅、戏台、正厅、后厅和东西看楼及侧屋。祠堂雕梁画栋,制作讲究。门厅与正厅前槽均用卷棚顶,瓜柱雕花篮、花枝。卷棚下垂挂花篮,雕饰富丽,色彩和谐。门厅的隔扇,雕饰吉祥;天花板上镶嵌缠枝木雕。所有檐柱牛腿,浮雕和透雕着不同的历史典故、人物山水、宫廷市井、海市蜃楼、飞禽走兽图案。画面构图严谨,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戏台中的露明构件,悉数用透雕和浮雕装饰,绚烂精致。藻井用七彩小斗拱,以螺旋式叠砌,中嵌16尊鎏金木雕神像,将藻井分为上下两层。藻井内外贴金施彩,金光耀眼。整座戏台,如同精致的雕笼,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堪称建筑中的瑰宝。   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边氏宗祠是一处研究江南地区晚清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边让:字文礼(?-1208),陈留浚仪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建安中。少辩博能文。灵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著有《章华赋》,今尚存。(见《后汉书文苑传》)余文皆散失。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金陵。   边肃:北宋太宗真宗时期人,字安国,应天府楚丘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知于潜县,累迁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荐为户部判官,祀南郊,超荐尚书度支员外郎。帝以三司钩取无法,至道初,置行帐司,以会财用之数,命肃主之。帐成,迁工部郎中。真宗幸大名府,命肃经度行在粮草。改判开拆司,出知曹州,徙邢州。会契丹大入,先是地屡震,城堞摧圮,无守备,帝在澶州,密诏肃:「若州不可守,听便宜南保他城。」肃匿诏不发,督丁壮乘城而辟诸门,悉所部兵阵以代之。骑傅城下,肃与战小胜,契丹莫测也,居三日,引去。时镇、魏、深、赵、磁、洺六州闭壁不出,老幼趋城者,肃悉开门纳之。擢枢密直学士,徙宣州。车驾朝陵,徙河南府。还,勾当三班院。出知天雄军,徙真定府,累迁给事中。以王嗣宗代肃。嗣宗与肃有旧隙,讽通判东方庆讼肃前在州,私以公钱贸易规利,遣吏强市民羊,买女口自入。嗣宗上其事,帝以肃近臣,不欲属吏,遣刘综、任中正以章示之,肃引伏。以守城功,止夺三官,贬岳州团练副使。久之,徙武昌、安远军节度副使,起知光州,以泰宁军节度副使徙泗州,又徙泰州,卒。子调,终尚书兵部员外郎、福建路转运使。   边鲁:元代书画家。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贡:明代文学家,济南历城人,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 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边永:(约1409-1484),字仕远,号朴庵,任丘人。其父边复禄以武功起家,因不为人所重,至死耿耿于怀,嘱其儿孙要发奋读书。边永遵从父训,立志读书取仕,终在明英宗正统十年(1444)中进士,被授外交官。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边永奉命出使安南。安南国君想在阶上拜接国书,边永斥责他不读书不知礼。事后安南国君送黄金给边永,他拒绝了。为此安南人修筑"却金馆"纪念边永的清廉。景泰三年(1452)又奉命出使占城,该地人素称狡诈。边永到了那里,待之以诚,接之以礼,并晓以利害祸福,使该地君臣心悦诚服。景泰五年(1454)哈密贡使离京,边永奉命陪送,一切严加管束,对贡使供应周到,没有任何侵扰。哈密贡使深受感动,对甘肃地方官说:"我到京师进贡十三次,从没见过边公这样的陪送官员。"边永秉承父训,十分注意家庭教育,子孙多有中进士者。据"进士名录"统计,从明正统十年边永中进士起,到清同治10年边瀹慈中进士止,全国边姓中进士者共42人,而任丘籍边姓家族中进士者就达29人,占全国边姓的三分之二强。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字文进,福建省沙县人,一作陇西(今甘肃省)人。永乐年间召至京,以绘事供奉内廷,授武英殿待诏,与蒋子成、赵廉被称为“禁中三绝”。   边连宝:清代约1729年前后在世。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直隶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年七十四岁。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楚善:[明]福建沙县人,文进次子。学父法。亦善花果翎毛,工致可爱。《闽画记》   边寿民:清代著名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秀才。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编辑本段现代名人  边茂富:男,山东莱芜人,散打运动员。2004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75KG冠军 ,2004全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冠军 ,2005十运会男子77.5公斤级季军 ,2005第八届世界武术散打锦标赛75KG冠军 ,2006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75KG冠军 ,2007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80KG级冠军 ,2008“功夫王争霸赛”80kg冠军擂主 ,2009首届世界功夫王争霸赛冠军。   边发祥:男,1937年10月生,浙江省浦江县人。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先后毕业于金华师院、杭州大学。现任金华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金华市科普作协秘书长、《科普之窗》编辑。从事师范教育四十年。曾在全国、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出版过十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主编《小学自然学学做做》(宁厦人民出版社)、《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小学自然版)(海南出版社)、《自然科学学习指导丛书》(第一、二、三、四、五册)(三环出版社)、《保健五百诀》(天津科技出版社)、《实用科技》(金华市成教办)、《传统手工业与副业》(沈阳出版社),参编(学生实用小百科)(小学部分)(海南出版社)等书。此外有作品《年龄、生育、人才——祝你生一个理想的孩子》发表于1981年国务院计生办主办的《中国计划生育报》上。《养蚕》于1983年发表于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普作协合编的《农村家庭多种经营——养殖业》一书中。《造福后代谈优生》等文章荣获市科普创作二等奖。《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省、市优秀论文二等奖。他多才多艺,除懂得化学、生物外,还爱好书画和摄影。1991年被评为省科技先进工作者。事迹被收入《中国科普作家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   边鸣涛:高级经济师,七届、八届省政协常委。   边军:青海西宁人。擅国画。青海日报社。   边效曾:(1922--1990),高级工程师。山东济宁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建国后,历任地质部429地质队、304地质队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地质部北方地质总局工程师,福建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局长,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三十三届理事。曾领导湖北大冶铁山矿区普查勘探工作,找到尖林山隐伏矿体。撰有《关于铁矿成矿类型的划分问题》等论文。   边海禄:(1894-1960),民兵英雄。山西定襄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定襄县村工救会主席、基于民兵队队长、区长。抗日战争中,带领民兵埋地雷,打伏击,打击日、伪军。1941年在继成村保卫战中,率领民兵苦战七昼夜,击退三百余名日、伪军的“扫荡”,毙伤敌六十余人。1944年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解放战争中,带领全村民兵连续作战十四个月,击退国民党政府军一个营二百余次围攻,毙伤敌三百余人。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定襄县村党支部副书记。   边理正:河南驻马店人,黄埔军校第18期毕业(黄埔第十八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曾于1941年4月-1943年2月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抗日战争,直至抗战胜利。[2]    边云山:现代作家,1962年出生于北大荒,做过医生,经过商。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桦林峪》,《红尘艺人》。   边铁生:1944年生,中国画国家,笔名老铁,河北保定人。久居京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书画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北京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会员,北京市职工美术书法协会会员,并被国内多家书画团体聘为名誉院长、顾问、理事、教授。几十年研习国画、寄情翰墨。画工小写意山水、禅意人物,古丝路壁画意临等。多作长城山水雄古巷凉,意现唐宋边塞诗词风骨。并探索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国际、国内书画展赛多次获奖,“红岩杯全国书画篆刻大展一等然”,“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二等奖,“中华警魂书画大展赛”铜奖。作品被国内多处纪念馆、旅游名胜、爱国教育基地收藏并流传国外。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20世纪国际美术精作博览》、《世界华人美术书法作品》。艺传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等几十部专著。获:跨世纪翰墨书画人才,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当代中外书画名人等称号。编辑本段姓氏分布  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 河南省禹州市朱阁乡 河北省定州市叮咛店镇 东留春乡也有边姓分布编辑本段浙江边姓分布  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有人数2万左右; 从中原迁徙来大约有近千年先祖边肃公。   边肃是诸暨边村边氏宗族的先祖。1920年编写的《暨阳同山边氏宗谱》辑有宋代魏了翁撰写的《边氏宗谱叙》,此文叙述了诸暨边村边氏始祖谨公(字慎夫,号敬齐)与边肃的源渊关系。文中记载:   谨公为承奉郎,由温迁暨宅傍同山,虑遗绪之失传也,遂征寻经理往牒,详布糸图,以示将来。固知肃公有三子。伯子石隐,不仕,名位无稽。仲子守公,西川郡佐,大展其才。令子纪昌遂占其籍。四世之后有经公转抵河南,三嗣纷然星散不能缕述再传。而应隆公起以节度显职扈跸至杭命巡海得道温之松门里,择而居之而锺毓谨公焉,此乃缔暨嫡属之祥也。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江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边氏宗谱叙》是魏了翁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撰写的,应是边村边氏溯源的一份重要史料。   元代脱脱撰的《宋史》,在卷301列传第六十中找到了《边肃传》,全文如下 :   边肃,字安国,应天府楚丘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知于潜县,累迁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荐为户部判官,祀南郊,超荐尚书度支员外郎。帝以三司钩取无法,至道初,置行帐司,以会财用之数,命肃主之。帐成,迁工部郎中。   真宗幸大名府,命肃经度行在粮草。改判开拆司,出知曹州,徙邢州。会契丹大入,先是地屡震,城堞摧圮,无守备,帝在澶州,密诏肃:“若州不可守,听便宜南保他城。”肃匿诏不发,督丁壮乘城而辟诸门,悉所部兵阵以代之。骑傅城下,肃与战小胜,契丹莫测也,居三日,引去。时镇、魏、深、赵、磁、洺六州闭壁不出,老幼趋城者,肃悉开门纳之。   擢枢密直学士,徙宣州。车驾朝陵,徙河南府。还,勾当三班院。出知天雄军,徙真定府,累迁给事中。以王嗣宗代肃。嗣宗与肃有旧隙,讽通判东方庆讼肃前在州,私以公钱贸易规利,遣吏强市民羊,买女口自入。嗣宗上其事,帝以肃近臣,不欲属吏,遣刘综、任中正以章示之,肃引伏。以守城功,止夺三官,贬岳州团练副使。久之,徙武昌、安远军节度副使,起知光州,以泰宁军节度副使徙泗州,又徙泰州,卒。   子调,终尚书兵部员外郎、福建路转运使。编辑本段边姓楹联典故四言通用联  姓启边国;望出陈留:全联典指边氏的郡望和源流。   五经笥腹;四杰蜚声: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浚仪人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能言善辩,教授弟子数百人。一天,他正假寝,有弟子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他听后应声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盛饭食或装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弟子大为惭愧。桓帝时,官至尚书令。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历城人边贡,字廷实,号华良,弘治年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明嘉靖年间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他早年就负有才名,喜欢游览江山,饮酒赋诗,与李梦阳、徐祯卿、康海号称“弘治四杰”。   官称佛子;朝采令名: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南唐升州人边镐,中主李璟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歙等州都虞侯,继而先后攻克建州、潭州,执闽主王延政,杀楚王马希广,分别灭了闽、楚二国,官至武安军节度使。诸将争功时,他从来一言不发。善于以仁慈用兵,时人称他为“边菩萨”、“边佛子”。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字安国,进士出身,真宗时历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契丹入侵时,正逢地震,城墙倒塌,真宗密诏令他见机行事,他打开城各城门,严阵以待,敌军却退了回去。真宗曾秘密采访朝臣中有令闻(好名声)者,得二十四人,其中有边肃。   孝先笥腹;文礼逸才: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以边韶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边让,字文礼,善属文,孔融称其有俊逸才。   卢龙节度;闻望名臣: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楚丘人边肃事典。五言通用联  稻田留野老;烟翅破寒江:此联为清朝书画家边寿民自题联。边寿民,淮安人,或作山阳,一名维骐,字颐公,号渐僧,又号苇间居士。七言通用联  唐人爱读边鸾画;明士喜吟仲子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边鸾,京兆人。最长花鸟。下笔轻利,用色鲜明。或谓其牡丹图,人畜六七,大小相戏,状态如生,推为绝笔。他如蜂蝶蝉雀,并居妙品。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边习,字仲学,著有《边仲子诗》等。   名列弘治十才子;官居绍兴二侍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户部尚书边贡,历城人。与李梦阳等号称“弘治十才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边知白,字公式,绍兴中历户、吏二部侍郎,直学士院。   负才俊伟驰芳誉;持躬端敏绍家风: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九江太守边让,字文礼,浚仪人。恃才气,不屈曹操,操杀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边承遇事典。八言以上通用联  闻望崇高,天子殷殷采取;腹笥富厚,门人济济从游: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工部郎中边肃的事典,边肃,字安国,楚丘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学者边韶事典。边韶,字孝先,浚仪人。尝言:“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谢谢采纳~~~

344 评论(12)

减肥的小新

当然有啊!!边姓是出现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姓氏属地为陇西郡(秦朝),现在甘肃省。现、在浙江省较为常见,有边姓聚集村落大约两万人。堂号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郡望  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汉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边让:字文礼(?-1208),陈留浚仪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建安中。少辩博能文。灵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著有《章华赋》,今尚存。(见《后汉书文苑传》)余文皆散失。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金陵。   边肃:北宋太宗真宗时期人,字安国,应天府楚丘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知于潜县,累迁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荐为户部判官,祀南郊,超荐尚书度支员外郎。帝以三司钩取无法,至道初,置行帐司,以会财用之数,命肃主之。帐成,迁工部郎中。真宗幸大名府,命肃经度行在粮草。改判开拆司,出知曹州,徙邢州。会契丹大入,先是地屡震,城堞摧圮,无守备,帝在澶州,密诏肃:「若州不可守,听便宜南保他城。」肃匿诏不发,督丁壮乘城而辟诸门,悉所部兵阵以代之。骑傅城下,肃与战小胜,契丹莫测也,居三日,引去。时镇、魏、深、赵、磁、洺六州闭壁不出,老幼趋城者,肃悉开门纳之。擢枢密直学士,徙宣州。车驾朝陵,徙河南府。还,勾当三班院。出知天雄军,徙真定府,累迁给事中。以王嗣宗代肃。嗣宗与肃有旧隙,讽通判东方庆讼肃前在州,私以公钱贸易规利,遣吏强市民羊,买女口自入。嗣宗上其事,帝以肃近臣,不欲属吏,遣刘综、任中正以章示之,肃引伏。以守城功,止夺三官,贬岳州团练副使。久之,徙武昌、安远军节度副使,起知光州,以泰宁军节度副使徙泗州,又徙泰州,卒。子调,终尚书兵部员外郎、福建路转运使。   边鲁:元代书画家。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贡:明代文学家,济南历城人,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 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边永:(约1409-1484),字仕远,号朴庵,任丘人。其父边复禄以武功起家,因不为人所重,至死耿耿于怀,嘱其儿孙要发奋读书。边永遵从父训,立志读书取仕,终在明英宗正统十年(1444)中进士,被授外交官。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边永奉命出使安南。安南国君想在阶上拜接国书,边永斥责他不读书不知礼。事后安南国君送黄金给边永,他拒绝了。为此安南人修筑"却金馆"纪念边永的清廉。景泰三年(1452)又奉命出使占城,该地人素称狡诈。边永到了那里,待之以诚,接之以礼,并晓以利害祸福,使该地君臣心悦诚服。景泰五年(1454)哈密贡使离京,边永奉命陪送,一切严加管束,对贡使供应周到,没有任何侵扰。哈密贡使深受感动,对甘肃地方官说:"我到京师进贡十三次,从没见过边公这样的陪送官员。"边永秉承父训,十分注意家庭教育,子孙多有中进士者。据"进士名录"统计,从明正统十年边永中进士起,到清同治10年边瀹慈中进士止,全国边姓中进士者共42人,而任丘籍边姓家族中进士者就达29人,占全国边姓的三分之二强。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字文进,福建省沙县人,一作陇西(今甘肃省)人。永乐年间召至京,以绘事供奉内廷,授武英殿待诏,与蒋子成、赵廉被称为“禁中三绝”。   边连宝:清代约1729年前后在世。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直隶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年七十四岁。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楚善:[明]福建沙县人,文进次子。学父法。亦善花果翎毛,工致可爱。《闽画记》   边寿民:清代著名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秀才。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编辑本段现代名人  边茂富:男,山东莱芜人,散打运动员。2004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75KG冠军 ,2004全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冠军 ,2005十运会男子77.5公斤级季军 ,2005第八届世界武术散打锦标赛75KG冠军 ,2006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75KG冠军 ,2007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80KG级冠军 ,2008“功夫王争霸赛”80kg冠军擂主 ,2009首届世界功夫王争霸赛冠军。   边发祥:男,1937年10月生,浙江省浦江县人。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先后毕业于金华师院、杭州大学。现任金华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金华市科普作协秘书长、《科普之窗》编辑。从事师范教育四十年。曾在全国、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出版过十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主编《小学自然学学做做》(宁厦人民出版社)、《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小学自然版)(海南出版社)、《自然科学学习指导丛书》(第一、二、三、四、五册)(三环出版社)、《保健五百诀》(天津科技出版社)、《实用科技》(金华市成教办)、《传统手工业与副业》(沈阳出版社),参编(学生实用小百科)(小学部分)(海南出版社)等书。此外有作品《年龄、生育、人才——祝你生一个理想的孩子》发表于1981年国务院计生办主办的《中国计划生育报》上。《养蚕》于1983年发表于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普作协合编的《农村家庭多种经营——养殖业》一书中。《造福后代谈优生》等文章荣获市科普创作二等奖。《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省、市优秀论文二等奖。他多才多艺,除懂得化学、生物外,还爱好书画和摄影。1991年被评为省科技先进工作者。事迹被收入《中国科普作家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   边鸣涛:高级经济师,七届、八届省政协常委。   边军:青海西宁人。擅国画。青海日报社。   边效曾:(1922--1990),高级工程师。山东济宁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建国后,历任地质部429地质队、304地质队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地质部北方地质总局工程师,福建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局长,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三十三届理事。曾领导湖北大冶铁山矿区普查勘探工作,找到尖林山隐伏矿体。撰有《关于铁矿成矿类型的划分问题》等论文。   边海禄:(1894-1960),民兵英雄。山西定襄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定襄县村工救会主席、基于民兵队队长、区长。抗日战争中,带领民兵埋地雷,打伏击,打击日、伪军。1941年在继成村保卫战中,率领民兵苦战七昼夜,击退三百余名日、伪军的“扫荡”,毙伤敌六十余人。1944年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解放战争中,带领全村民兵连续作战十四个月,击退国民党政府军一个营二百余次围攻,毙伤敌三百余人。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定襄县村党支部副书记。   边理正:河南驻马店人,黄埔军校第18期毕业(黄埔第十八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曾于1941年4月-1943年2月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抗日战争,直至抗战胜利。[2]    边云山:现代作家,1962年出生于北大荒,做过医生,经过商。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桦林峪》,《红尘艺人》。   边铁生:1944年生,中国画国家,笔名老铁,河北保定人。久居京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书画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北京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会员,北京市职工美术书法协会会员,并被国内多家书画团体聘为名誉院长、顾问、理事、教授。几十年研习国画、寄情翰墨。画工小写意山水、禅意人物,古丝路壁画意临等。多作长城山水雄古巷凉,意现唐宋边塞诗词风骨。并探索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国际、国内书画展赛多次获奖,“红岩杯全国书画篆刻大展一等然”,“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二等奖,“中华警魂书画大展赛”铜奖。作品被国内多处纪念馆、旅游名胜、爱国教育基地收藏并流传国外。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20世纪国际美术精作博览》、《世界华人美术书法作品》。艺传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等几十部专著。获:跨世纪翰墨书画人才,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当代中外书画名人等称号。

318 评论(8)

A明天你好!

琅琊山铜矿在1958年前称破山口铜矿,1958—1978年间称滁县铜矿,1978年改称琅琊山铜矿。矿区位于滁州市西南2.5公里。区内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县,并有铁路支线与津浦线衔接,通往全国各地。距滁县火车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矿床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铜矿床。矿区位于大丰山复式倒转向斜东南翼的次级褶皱——醉翁山不对称紧闭向斜的轴部。矿体产于上寒武统车水桶组上段结晶灰岩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岩株的接触带上。已探明矿体225个,其中储量在1000吨以上的有12个,占总储量78%。矿体均呈“多”字型排列,单个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囊状等;其规模一般为:长50—120米,最长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次为黄铁矿、辉铜矿、赤铁矿、铜蓝、辉钼矿及少量黝铜矿、镜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有钙铁石榴子石、透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本矿区有悠久的采矿、冶炼历史,区内遍布古采坑和古炉渣,估算堆积的炉渣可达50万吨,其含铜在0.3—1%之间。据传在明代曾采掘冶炼,其后放弃。1955年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在本区勘探时发现古瓷片,经南京博物馆鉴定认为是隋唐产物。另外,区内“龙池”也就是古代采矿而涌出的泉水地,相传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龙池。据以上两点分析,该区最晚应在明朝初期就已采掘。新中国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国人来该区调查(据日本人资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来此做地质调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调查报告》;同年8月日本人满野雄芳在矿区做物理探矿,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电气探矿调查报告》,他认为“电气探矿无铜存在,同时矿质贫杂,亦无经济价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来矿区调查,于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再调查报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皖中矿产勘测队于同年来矿区进行调查,在琅琊山发现上寒武统标准化石Agnostus sp与Cnangshania sp,并提交了《滁县琅琊山寒武纪等地层之发现及其意义的报告》。1955年6月,地质都华东地质局组织大专院校生产实习大队来矿区开展普查找矿,尔后由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转入地质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0.39万米,平巷99米,浅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铜金属储量0.3万吨,于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县破山口铜矿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认为本矿区“为一小而分散的矿量不大的无经济价值的夕卡岩矿化点”而撤离该区。1959—1960年,省地质局三四五队又对该矿床东区的凤凰山地段进行地质勘查,探明铜金属储量0.2万吨,由周作祯、熊化龙等于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储量报告》。后该队撤销,勘查中止。为开发该矿区的铜矿资源,滁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筹建矿山,取名滁县铜矿,职工280余人,日采选能力达50吨左右。由于矿石资源日趋枯竭,至1964年矿山生产已难以维持,准备闭坑下马,当时仅剩有100多职工也准备各奔前程。在这山穷水尽之际,冶金八一一队来到矿区,使这座濒于闭坑的矿山又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发展。1965年初,冶金部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质队编完江苏省冶山铁矿地质勘探报告,后备勘探基地无着。为此,队决定由地质技术负责人牟启珍和晏才讷二人分工负责,牟负责普查,晏负责冶山铁矿报告编制。地质普查工作开始时仅限于江苏省境内,收效甚微。为冶山铁矿勘探报告事宜,临时到八一一队工作的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张守韵提出“安徽省滁县有个破山口铜矿,你们可以去看看。”根据张的提示,5月下旬该队派出以陈希交为首和杨达钊、李文生、钟国儒四人组成的踏勘小组,前往滁县铜矿、黄道山及全椒县马厂等三个矿点进行踏勘和收集资料。10天后踏勘组带回滁县铜矿提供的由地质部三四五队工作的该矿区仅有的一些地质资料。在一个小型汇报会上,踏勘组提出在踏勘的三个矿点中,滁县铜矿可列为首批工作的重点。根据三四五队的地质资料和踏勘组的情况汇报,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滁县铜矿化普遍,与成矿有关的闪长玢岩小岩株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形成东西两个接触带,长千余米,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原三二八队、三四五队虽然施工了一些钻孔,提交了0.5万吨铜储量,但所施工的钻孔深度多在百余米之内,勘探深度过浅,以此否定深部无一定规模的铜矿显然依据不足,有必要做进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质工作。为此,7月份队又派出以陈希交为首的8人地质组前往滁县铜矿进行详细踏勘。8月1日,副队长王锡爵动员并亲自率领全队地质人员到达滁县,并分成两个组开展工作,明确指定牟启珍负责滁县矿区组,晏才讷负责全椒县马厂组。8月初,滁县矿区的地质普查工作分三个作业组同时展开,工作内容及目的为:外围1∶1万地质填图,确定矿区地质构造;地表调查,以研究各组裂隙与夕卡岩的生成关系;坑道调查,确定矿体产状,研究围岩蚀变。与此同时,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四队易步高、高洪来、陈其威等人根据公司指示,组织物化探分队于8月初到达滁县铜矿配合冶金八一一队工作,并在矿区内首先进行1∶2000磁法测量。8月底,冶金八一一队各地质作业组按计划完成了矿区的各项预定地质工作任务,同时收集到原三四五队的地质报告和三二八队的部分地质资料。队技术负责人牟启珍认为编制深部找矿设计的条件已经具备,没有必要再进行地表工作。根据已掌握的大量地质资料,作出以下推论:①本区有倒转向斜存在(当时误为倒转),南端抬起,北端倾伏,北部裂隙发育,成矿条件好;②北东、东西两组断裂交汇利于成矿,在这两组裂隙的交汇处有可能形成向北东侧伏的矿柱;③西接触带往深部(负50—负200米)出现较稳定的接触带,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铜矿化或铜矿体。23线的接触带自上而下皆赋存有夕卡岩,但铜矿化在0米标高才出现,相邻剖面也有类似情况,有可能此系新矿带的起点,其下存在有矿体,深部理想的矿体主体当在14线以南;④东带深部可能存在较完整的接触带,成矿条件有利。基于以上推断,牟启珍于8月下旬着手编制第一份《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普查设计》,设计两个钻孔,其中102孔位于赵家山地段,101孔位于龙池地段。该设计于9月上旬经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批后,副队长王锡爵与队党总支副书记王学宣等人研究决定,立即将参加南京梅山铁矿会战的本队两台钻机调往滁县铜矿,并责成工程股股长华有水具体负责钻机搬迁事宜。9月22日,304号钻机首先在赵家山13线施工102号钻孔;10月初于150米深处见矿9.86米,铜品位1.04%(即后来的21号矿体),证实原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深部的确存在较大的矿体。已被“盖棺定论”的滁县铜矿从此重见天日。至于同时设计、施工的101孔,因矿区北部接触带深部变陡而未达设计目的,在石英闪长岩中停钻。1965年10月,八一一队设立了滁县分队,张兴露、张心恕分别任分队长和指导员,地质组长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调到公司,组长由刘永安、刘玉良担任。首孔见矿之后,矿区的地质工作是“顺藤摸瓜”,沿两侧接触带布置勘探线追索矿体。与此同时,八一四队于当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65年物探结果报告》,又于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铜矿及其外围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报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原生晕工作结果的补充报告》。八一四队在滁县铜矿先后投入了磁法、电法、次生晕、原生晕等综合找矿方法,为八一一队布置钻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资料和依据,尤其是磁法找矿在本区显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质效果。由于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队全队找矿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县,并于1967年将队部迁至滁县。在对滁县铜矿的地质普查与评价中人们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认为该区矿体薄(最厚不超过10米),虽然孔孔见矿,但可能孔孔不连;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找矿思想的解放,影响了工作进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后施工的11线115孔和28线208孔都见到了厚达三、四十米的矿体,这不但说明本矿区有较大的矿体,而且证明北部同样有较好的矿体赋存。另外还发现矿区向斜不是倒转构造,同时还发现东带向西倾伏且其间有颇具规模的矿体。至此,人们对该矿床的规模才获得了较为确切的概念。通过4年的地质工作,矿区南部西接触带的矿体已基本控制,根据矿山扩建的要求,1969年由刘永安、刘显臣、刘学会、马云龙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西接触带8—18线中间总结报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工作质量会议后,认为该报告中部分工程过稀,决定以60×60米的网度求工业储量,同时配合部分坑道进行验证。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县铜矿在“四五”计划期间扩建成日采选千吨的规模,并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重工业管理站委托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扩建设计。同年,八一一队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归属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经过7年的地质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东西接触带两个矿带。其中西矿带长2200米,宽40—150米,东矿带长2200米,宽40—110米,控制深度达400米,钻探工程网度大部已达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启珍、晏才讷主持,由刘显臣、刘玉良、孙长明等主编了《安徽省滁县铜矿1973年地质勘探设计书》。该设计根据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将矿区8—18线以南使用钻探工程网度大致定为60×60米,求一部分工业储量,对18线以北及东矿带布置稀疏勘探工程。1973年,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和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队提交滁县铜矿南部西矿带8—18线和东矿带40—50线地段地质勘探中间报告,以供矿山设计日采选千吨规模之用。为此,八一一队刘显臣、刘永安、马云龙、单文圳、朱雅林、程正言于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业部批准铜金属储量10.36万吨。在对南部勘探的同时,对矿区北部开展了找矿评价工作,并从1975年开始对北部进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启珍主持下,由刘永安、刘玉良等人编制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北部地质勘探报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铜金属储量7.22万吨,并批准伴生金储量4.156吨、伴生银储量99吨;同时补充批准南部金储量3.946吨、银储量106吨;另外批准单钼金属储量为:北部1147吨,南部48吨。滁县铜矿(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钻探工程13.12万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质事业费806万元,探明1吨铜金属量成本为45.87元。从1966年开始至勘探结束,滁县铜矿的矿山建设与地质勘探几乎同时进行。冶金部华东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对滁县铜矿积极推行“三边”作业,即八一一队、滁县铜矿、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共同协作,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1975年10月,日选千吨的选厂建成投产。至1991年,矿山已有职工3112人,拥有固定资产4100万元,采矿回采率95%,选矿回收率96.5%,年产铜2000吨,回收金50公斤,银1200公斤,1991年总产值3210万元,实现税利总额398万元。目前矿区面积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当年荒凉恐怖的万人坑(古采坑和抛尸场)旁,现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滁县铜矿已成为皖东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125 评论(10)

相关问答

  • 总地质师和总经济师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本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结合本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情

    暖暖滴嗳 评论(2) 2025-07-05
  • 煤炭地质总局总经济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链接:  提取码: 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若资源

    天天大宝贝儿 评论(3) 2025-07-05
  • 八局总经济师地位

    职称不算级别。经济领域最高职称。

    静心观海一 评论(4) 2025-07-05
  • 八一一地质队总经济师

    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由现行的550元至2800元分别提高到1150元至3810元,管理人员由现行的540元至830元分别提高到1130元至2600

    马铃薯菇凉 评论(4) 2025-07-06
  • 现在八局一公司总经济师

    天津公司总经理崔景山、党委书记李卫华、副经理陈财盛、总经济师朱巧林法人代表以前是黄克斯,现在应该是是崔景山了

    纯度装饰 评论(2) 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