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gold
尴尬,亦作“尲尬”,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尲尬、行不正也。”通常是说人遇到的一种情景,让人觉得窘迫。都形容在心理学上,意味着自身或见到他人,在某种场合下,被逼迫到窘境,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情况,而体现出的不知所措,造成问题逃避,发怒以及沉默等行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指处境困难,窘迫,不知所措,不好处理。故,尴尬并非是外来词。
酸奶娃儿
awkward的意思是令人尴尬的;使人难堪的;难对付的;难处理的;不方便的;产生困难的,危险的;(动作)笨拙的
1、In spite of the awkward questions the minister never let his guard fall for a moment.
尽管遇到的是些令人尴尬的问题,部长却没有丝毫的失误。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There was an awkward silence.
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3、I hope the police don't ask any awkward questions.
我希望警方不要提出难应付的问题。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4、You've put me in an awkward position.
你使得我狼狈不堪。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5、The situation is an awkward one,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it.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个局面都很尴尬。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6、Please don't be awkward about letting him come.
关于让他来这事请你不要作梗。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7、Once again, his quick wits got him out of an awkward situation.
他的急智使他再次摆脱了窘境。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无奇不爱
并不是外来词,是我们自己的词,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怎么可能什么词都是外来的词呢?这个词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有很多的渊源尴尬”一词,《说文》作“尲尬”。《说文》:“尲,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尲尬也,从尣介声。”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尣”。 “尣”,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说文》解释为:“跛,曲胫(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注:“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胫。”察其篆体,“尢”确实象“曲胫之人”。《词源》解释得更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左传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来,“尢(尣)”是一种残疾,“尢(尣)”字旁的字多与人骨骼弯曲之状态有关。再举两例如下: 尰:“足肿。说文作瘇。诗小雅巧言:‘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传:‘肝疡为微,肿足为尰。’”(《词源》)岳麓书社《白话四书五经》翻译为:“烂了小腿又肿脚。”尥(尦):“《说文》:‘行胫相交也。’《六书故》:‘今人谓筋骨弱,举足不随为尥。’”(《康熙字典》) 令人尴尬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尴尬”似乎与残疾没什么联系。 按《集韵》“行不进”和《康熙字典》《说文》“行不正”的解释,我想“尴尬”的本义应该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稳的样子。由此引申为“行为不正,鬼鬼祟祟”。《词源》援引例证: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开酒店的汉子又尴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惊奇》(六):“后来见每次如此,心中晓得有些尴魀。” 这两种词义现已不用,至于本文首段的两个“尴尬”应该都是后起义。“尴尬事”指“处境为难或棘手难处理的事情”,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义。如《雍熙乐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贪婪,世事尴尬,空使人白发髧鬖。”“尴尬”也引申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没有着落”,如“我们不能不正视汉语的尴尬地位。”它的另一个常用义属方言,指“神色、态度不自然”,“老师颇为尴尬”一例即是。 说起方言,“尴尬”我们读为“gāngàn”,保留了古音,《唐韵》的注音就是“古拜切”,即“gài”。从这个注音的角度,我们再看两例: 《朱子语类"四七"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谩人。” 宋吴泳《鹤林集"二七"答家本仲书》:“又思向来讲学,只是半间半界,无诣平实处。” 这两句中的“间界”,我们的方言就是读作“gāngàn”,其实就是“尴尬”,《词源》:“间界,今通作尴尬。半间不界,也作半间半界:不深刻,肤浅不彻底。”《红楼梦》有例,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中,那个“尴尬人”——为保地位谄事贾赦帮这个颇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贾母讨她“离了她饭也吃不下”的大丫头鸳鸯为妾的那个邢夫人——用“肤浅”形容确实“肤浅”了一点,她简直是——用我们的方言说——“方得可以”。
YeezyYeezy
尴尬是外来词吗尴尬不是外来词,在汉语里很早就有了,在说文解字》里就有尴尬的解释。尴尬的意思是:处于两难境地,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的;鬼鬼祟祟,不正派;窘迫的。尴尬的偏旁不是"尤"切记没有上面一点。左边不是"九",而是尢。尴尬,亦作"尴尬",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尴尬、行不正也。"普遍用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元明清时期的小说当中,南方方言中也多有使用,如吴语苏州话称事乖剌者曰尴尬。通常是说人遇到的一种情景,让人觉得窘迫。都形容在心理学上,意味着自身或见到他人,在某种场合下,被逼迫到窘境,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情况,而体现出的不知所措,造成问题逃避,发怒以及沉默等行为。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指处境困难,窘迫,不知所措,不好处理。《说文》:"尴,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尴尬也,从尣介声。"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尣"。"尣",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说文》解释为:"跛,曲胫(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注:"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胫。"察其篆体,"尢"确实象"曲胫之人"。《词源》解释得更为清楚,摘抄如下:尪: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左传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看来,"尢(尣)"是一种残疾,"尢(尣)"字旁的字多与人骨骼弯曲之状态有关。再举两例如下:尰:"足肿。说文作瘇。诗小雅巧言:'既微【=癓】且尰,尔勇伊何。'传:'骭【gan去声,三义:胫,小腿,肋骨。】疡为微【=癓】,肿足为尰。'"(《词源》)岳麓书社《白话四书五经》翻译为:"烂了小腿又肿脚。"尥(尦):"《说文》:'行胫相交也。'《六书故》:'今人谓筋骨弱,举足不随为尥。'"(《康熙字典》)令人尴尬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尴尬"似乎与残疾没什么联系。按《集韵》"行不进"和《康熙字典》《说文》"行不正"的解释,"尴尬"的本义应该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稳的样子。由此引申为"行为不正,鬼鬼祟祟"。《词源》援引例证: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开酒店的汉子又尴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惊奇》(六):"后来见每次如此,心中晓得有些尴魀。"这两种词义现已不用,至于本文首段的两个"尴尬"应该都是后起义。"尴尬事"指"处境为难或棘手难处理的事情",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义。如《雍熙乐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贪婪,世事尴尬,空使人白发髧鬖。""尴尬"也引申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没有着落",如"我们不能不正视汉语的尴尬地位。"它的另一个常用义属方言,指"神色、态度不自然","老师颇为尴尬"一例即是。说起方言,在比较接近古汉语的吴语中"尴尬"读为"gāngà",保留了古音,《唐韵》的注音就是"古拜切"。从这个注音的角度,我们再看两例:《朱子语类"四七"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谩人。"宋吴泳《鹤林集"二七"答家本仲书》:"又思向来讲学,只是半间半界,无诣平实处。"这两句中的"间界",吴语就是读作"gāngà",其实就是"尴尬",《词源》:"间界,今通作尴尬。半间不界,也作半间半界:不深刻,肤浅不彻底。"《红楼梦》有例,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中,那个"尴尬人"--为保地位谄事贾赦帮这个颇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贾母讨她"离了她饭也吃不下"的大丫头鸳鸯为妾的那个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