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2

壬生京三郎
首页 > 英语培训 > 齐鲁印象英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TTTTTTT醬

已采纳

新闻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 课号:0202015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并能用以分析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实践,为从事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业务方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讲授理论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阐述新闻性质与价值;揭示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新闻工作的原则和业务基准。 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项德生、郑保卫,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现代新闻理论,刘建民,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当代新闻学,郑旷主编,长征出版社,1987年版。 4.系统理论新闻学,王益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学 课号:0202016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和探讨关于广告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规律的应用科学。学习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广告及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广告运动的市场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广告运作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为进一步地学习广告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学科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广告调查、广告策略、广告创意与策划以及广告的经营与管理等基本内容进行重点讲授,探讨广告及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并结合广告实践进行个案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实地考察。 教材:广告学教程,张金海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1.当代广告学,第七版,威廉·阿伦斯,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现代广告学,何修猛著,复旦大学版社,1998年版。 3.广告运动策略新论,舒尔茨等著,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4.广告学原理,樊志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 课号:0202017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了解实施这一活动的行为规范,以指导新闻采访实践。 课程内容:采访的性质、特点,采访的哲学基础,采访的工作路线,采访的思维方式,采访的一般程序、手段和技巧,采访的心理分析与控制。 教材:新闻采访学教程,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书: 1、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2、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尹德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文案写作 课号:0202018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关于广告文案写作基本知识和理论及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主要让学生了解广告文案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广告文案的各种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广告文案的创意及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广告文案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广告文案写作的特殊要求和写作方法,各种广告文体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广告文案的创意。 教材: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丁柏铨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理论广告写作,方蔚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广告文案写作,高志宏、徐明智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广告文案写作50法和精彩实例,迟双明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4.广告文案写作,张微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经营管理 课号:02020211 课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理论,懂得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之道,并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媒介市场调查,训练能力,为媒介经营与管理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媒介在报纸发行、广告业务、多种经营等方面的经营知识和理论;二是新闻事业管理的学科性质、管理体制,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以及新闻业务活动、经营活动、财务、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方面管理的系统知识和理论。 教材:媒介管理学,邵培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媒介市场管理与资本运营,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广播电视管理学,徐丽玲、王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传媒营销与管理,朱春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4.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黄升民、丁俊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名称:传播学 课号:0202022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和探讨关于传播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学习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关于传播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探求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和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考察、分析各种传播现象,为更好地学习新闻传播和广告传播打下必要的传播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通过对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讲解,探讨传播学的一般规律,着重掌握人际传播、文化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认识传播学理论研究对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 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 1.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等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传播学史,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传播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摄影 课号:0202023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传统光学相机以及数码照相器材,同时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采访的特点,及其与其它门类采访的异同,以及摄影采访的表现原则,手段及传播效果。 课程内容:讲授有关相机的主要装置及使用常识,介绍新闻摄影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摄影采访拍摄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题材的新闻摄影的特点。 教材:摄影技艺教程,颜志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新闻摄影学概论,许必华主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现代新闻摄影,卜新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周家群,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美)保罗·M·莱斯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电视新闻 课号:0202024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电视新闻学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的特性和规律,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电视新闻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对照报纸、广播、照片,讲解电视新闻的摄像,现场采访,节目编辑和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教材:电视新闻学,叶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书: 1.电视节目学概要,壮春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电视新闻报道学,郑祖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电视新闻编辑教程,周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吴郁、侯察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电视采访学,朱羽君,雷蔚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写作 课号:0202025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通过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具备新闻写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写作的原则和要求,新闻写作的选择,新闻写作的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体讲授消息,通讯,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文体和报道形式的特征、功能,各自不同的基本理论和写作方法。 教材: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书: 1.现代新闻写作学,张惠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记者传播模式论,王中义,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4.新闻报道学,桑义燐,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评论 课号:0202026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研究新闻评论功能、写作规律的科学。学习新闻评论旨在教育学生把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作用,把握新闻评论写作的要求和方法,具备新闻评论写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介绍新闻评论的特点、任务和作用,全面讲述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基本理论,系统讲授评论文体不同种类的特征、功能及各自的写作要略。 教材:新闻评论学教程,胡文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书: 1.当代新闻评论写作,陈世涛、胡思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新闻评论学通论,吴庚振,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广播评论,仲富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李文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广播新闻 课号:0202027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讲授广播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广播这种媒体的基本特性和规律,掌握广播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和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广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对照其它媒体讲解广播新闻采访的技巧,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材:广播新闻报道,王文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广播新闻实务,曹璐、吴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播音学简明教程,吴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周小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录音与放音,[英]格·阿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编辑 课号:0202028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新闻编辑是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和方法,讲解选稿、改稿、制作标题、版面编排的要求,以及组织报道的一般知识。 教材:新闻编辑学,吴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 1.现代新闻编辑学,胡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1998年版。 3.新闻编辑,许正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现代新闻编辑学,王晓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作品评析 课号:0202029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新闻评析的一般规律,认识新闻评析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新闻评析的方法,并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评析实践,进一步深化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新闻作品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新闻评析的特征、目的和意义;新闻评析的方法、思路和原则;新闻评析的基本类型;评析作品的写作;评析者素质的要求等。此外,引导学生对不同新闻媒介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材: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通讯范文评析,丁柏铨、胡素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消息范文评析,刘保全、彭朝丞,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时统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樊凡、时统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5.广播电视新闻范文评析,孟建、祁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6.新闻评论范文评析,刘根生,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 课号:02020301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学科。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从中把握其不同时期发展的联系,以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内容: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为框架,重点讲授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传媒事业发展情况和主要传媒、传媒人、大众传播思想等。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传媒业情况的介绍和评价,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每一个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丁淦林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百年报人之路,曾宪明,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外国新闻事业史 课号:0202031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西方国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及内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求开拓视野、有所借鉴,提高对西方新闻事业的鉴别能力。 课程内容:讲授西方国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内在规律,介绍西方主要国家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手段的产生和发展,新闻文体的发展,文化、印刷、发行的演进过程,新闻机构组织、从业人员及新闻事业的管理,新闻教育、新闻研究、新闻出版的情况等。 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 1.外国新闻事业史,梁洪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1988年版。 课程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著作选读 课号:0202032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学习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体系,掌握党报的党性原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课程内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各时期的新闻论著、新闻活动、新闻思想、新闻体系。特别是党报发展的规律、党报的党性原则等新闻界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他们的新闻思想及新闻活动的经历,以及他们为悍卫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斗争的精神,结合马列恩的原著,联系当前实际,在原著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1.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简史,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马克思主义经典新闻著作选读,自编。 课程名称:新闻美学 课号:0202033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选修课。它主要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学习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旨趣和审美能力,并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加强新闻审美的自觉性,使所学知识得以具体运用。 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美学理论问题。 教材:新闻美学,季水河,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 1.新闻审美,杨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新闻与美学漫谈,宋汉炎,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学教程,周忠厚,齐鲁书社,1988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道德法规 编号:02020341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选修课。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去观照、分析中国新闻法规与新闻伦理的实践活动,把握其内部规律,进而提高遵守相关法纪与职业道德要求的自觉性。 课程内容:新闻法规部分在介绍基本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新闻事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新闻、广告及各类信息发布与管理的法律规定;新闻侵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新闻泄密及其他违法行为的认定与处罚。新闻职业道德部分在介绍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讲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材: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黄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书: 1.新闻法制学初论,曹瑞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2.新闻工作者与法律,王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新闻职业道德教程,陈桂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法学,顾理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齐鲁印象英语

296 评论(10)

小小小小野

这种情况肯定是挂口外,一点医学常识都没有就不要乱说话。省立和齐鲁两个医院的口外都很好

116 评论(10)

努力中的女人

不管你是哪个高校的,英语四级也就是CET4都是全国统一的。不管你是大几都可以考。但是如果你说的是英语专业四级也就是TEM4的话 肯定要等到大二才可以考,这个是有规定的。到11月或者12月的时候 学校就会统一组织报名了。不管你是什么英语水平,建议你都要报名,不要说怕考不过而不报考,因为有痕多人第一次就过了的,即便你真的过不去,也是个经验,知道考试的程序,以备你的下一次考试。其实你不要小看高中英语,其实中学英语已经涵盖了英语的全部时态和语法项目。所以建议你准备报考的同时要积极复习英语的重点语法,虚拟语气啊,倒装句 ,以及各种复合句。每天复习一个语法项目,一个月就可以搞定。然后每天识记一定量的单词,不得少于30个,少了的话词汇量肯定不够,多了的话记不住。要在语言环境中去识记,不管是不是单词表里的,只要是你不会的,在课文或者查词的时候遇到的其他的生词都可以看做是生词,够30个就行。第二天复习前一天那30个。再找出30个进行学习。临近考前一个月,建议你做些模拟题,认认真真的做3套,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听力也是。但是别统计分数,以免损伤自信,模拟题的难度一般比真题难,也不必计时。要不然给自己压力。 计时的模拟考试 你自己搞个一两次就可以了,如果答题过慢,就要懂得取舍。作文一定要积累一定的短语,固定用法,最好在开篇第一句,写个痕地道的痕复杂的句子,给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显示你的高质量语言。有些技巧 你自己做题时候就会有体会了。 不会我再教你。总之一定要考

181 评论(14)

Banyantree212

高校英语口语测评体系构建分析论文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最近在全国高校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改革方向由原来强调读写能力的传统课堂转向突出实践应用的听说课堂,尤其是加大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比重。英语口语课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说不再依附于读写课程,而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设置。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价口语流利度以及如何设计口语考核方案,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英语测试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然而口语测试起步较晚,并且在信度和效度上难以保障。同时,适用于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规模口试任务在设计上也有很大的难度。就以厦门理工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口语强化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口语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成果颇丰,然而大部分学生对于期末考核方案颇有微词。因为,目前的期末口语考试是由科任教师对学生口语产出水平分别进行测试,包括外籍教师和中国老师,他们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评判标准是否一致?评判结果是否可信有效,这些我们都无从考证。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期末口语测试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口语考试的信任度。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法和公平的测试结果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提高口语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依据前人提出的口语测试的模型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本校的口语测评体系。

二、影响口试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

信度和效度是大规模进行标准化考试的两个重要指标,当然也是口试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但是,目前国内英语口试主要都是通过面试等直接口试形式进行,而且其结果仅凭考官的个人判断,所以口语考试结果的信度较差。而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还是以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和语音面貌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其实,交际效果和交际效率在口试评判过程中也同样重要。与客观选择题相比,口试的互动性和灵活性无法保证评分员在评判过程中不出现个体差异。现有的口试研究非常注重测试员的信度问题,注意保障测试员之间评分标准的一致性。

口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其效度,口语考试的设计应该要围绕它来开展。影响口试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口试任务类型,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根据Koloughlin的研究表明,对着录音机说话,考生会觉得更加正式。但也有许多考生会明显表现得更焦虑,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会被录下来,而录音口试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考生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表情和手势。我们在设计口试任务是要以能够最大程度上展现学生的言语,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充分反映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为目标。然后考官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如剑桥商务英语BEC的评分标准就是很好的范本,对已得的言语范本进行打分。

目前国内主要的口语测试形式有面试(直接口试)和录音口试(半直接口试)。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面试的优点在于考官直接与受试者面对面交流,能够更直观更直接地对受试口语水平进行判断。但是,面试的结果跟考官的个体关系很大。如考官的主观评判标准,考官的受教育程度,考官自身的语言水平,考官当天的心情,这些都会成为影响考试结果的因素,并且同一个考官不可能完成短时间内对大量受试者的测试。也就是说面试口试虽然有较高的效度,但是缺乏信度,并且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而录音口试比较适合大规模考试。例如,目前国内的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考试就是采取了这种测试形式。但是录音口试不能体现语言的交际性,更像一个人对着自己自言自语,缺乏对日常交际的情境模拟。而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说话人将自己的观念,态度和情感用语言传递给别人。所以,为了达到这种交际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考官应该要参与到交际过程中,与受试者有一定的互动。除了观察考生的言语交际之外,还应把考生的身体语言也纳入评分范围。

三、测评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一)口语测试设计

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毕业生需要哪些英语能力?需要达到哪些标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厦门几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发现,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很少能够运用到现实工作当中,当有国外客户来访或出国交流,需要用英语做日常交流时,比如预订酒店和机票、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时,他们都很难开口。他们对于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一下几点要求:1.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建议;3.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这些要求将加入到我校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确保我校本科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厦门理工学院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考试的现状,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试目前受到以下几点制约:1.缺少统一的口语试题库,均由本班英语科任老师各自出卷;2.每位任课老师通过面试的直接型口语测试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使测试的信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3.每位老师平均授课班级人数为150人左右,而口语考试要求在一周内完成,考试时间集中,工作量较大。

据此,本研究对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大一上学期期末)口语测试的设计如下:

①口试形式:采取面试型直接口试的方式,每组设测试员一名,学生两人一组,由测试员引导学生根据流程完成口试,全程录像。考试结束后由三名英语老师根据录像中播放的学生表现情况打分。原则上配备两名中教和一名外教,要求三位老师均不是考生的授课老师。三名老师的评分结果取平均分作为考生最终的口语考试成绩。

②口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考生根据图片信息完成即席演讲,限时2分钟,另一部分是角色扮演,这部分考察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场景,如预订酒店、邀请和拒绝等,限时3分钟,由两位考生共同完成。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增加了电影配音环节,由任课老师提前指定电影片段并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考试前充分的准备。

比起传统的朗读任务,电影配音更贴近生活,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一个很好的'语音范本供学生模仿学习,也同样能达到测试学生语音的目的。而学校教室配备的电脑和多媒体投影仪基本能够保证这项测试的顺利进行,所占分值为20%.而第二个考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准确性。在这个环节学生英语口语的个人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对学生综合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这部分在最后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30%.最后一个环节重点考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由同一组内两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对话。由于交际能力是我们口语考试考察的重点,所以这个环节是整个口语测试的重点,所占的分值也是最高,达到50%.教师所选的日常生活场景应该属于本学期教学范围内的,保证学生有话可说。

(二)评分标准和流程

目前国内外英语口语测试所采用的评分方法主要有整体评分(holistic scoring)和分项评分(analytic scoring)两种。分项评分就是将考生的口语表达分成语音、语调、词汇等迹象分别评分,各项总分相加就是考生最后的得分。厦门理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口语测试大多是采用分项评分的方法。它的特点在于测试员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易于操作,拥有较高的信度,而缺点在于把考生口语的整体水平主观地分割开来,这样的评分并不能反映出被试者真实的口语水平,而且这样的评分过程耗时过长。整体评分又称印象评分,也是口试中常见的评分方法,测试员根据统一的评分级量表对被试口语进行整体评价。国外着名的雅思口语考试就是采用整体评分的模式。所以,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口语考试也采用整体评分模式。本研究参考雅思口语考试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整体口语水平将成绩分为9个等级。

本实验中口试过程由任课老师维持考场秩序,保证考试有序进行,并对考试过程录像,再由三位非本班的英语专业老师针对录像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整体评分,取其平均分作为考生的口语成绩。这样做既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大范围的考试,又不至于使评分过程显得过分仓促,缺乏信度。而参加测试和评分的老师要参加统一的评分标准知悉会,确保评分标准统一和评分的公平公正。

四、结论

本实验在2015级上学期(一年级)部分学生(涉及机械,土木和文化传播三个专业)的口语考试中使用了以上的口语测试体系。经过改革之后的口语考试,由于增加了录像和多位老师共同综合评判给分,信度大大增加,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批改过程需要3位英语老师同时批改,要耗费较大的人工,并且如果全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英语期末口语考试都使用这个考试方案,需要同时使用多台摄影设备。所以,虽然本口语测试模式同时兼具信度和效度,也适合我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但是具体如何在全校推广,值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评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92-96.

[2]刘芹,胡银萍。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需求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86-89.

[3]罗凯洲,韩宝成。Ordinate与SpeechRater口语自动评分系统评述与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4,(7):27-32.

[4]王杰。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合理模式的构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134-136.

106 评论(12)

小牛芸芸*

loiter ing, wait ing,

33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