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礼物
n. increase ; advance
vt. enhance ; boost ; improve
1. increase
英 [ɪn'kriːs] 美 ['ɪnkris]
n. 增加,增长;提高
vi. 增加,增大;繁殖
vt. 增加,加大
The miners are staying down for pay increase.
矿工们在井下静坐罢工,以要求增加工资。
2. advance
英 [əd'vɑːns] 美 [əd'væns]
n. 发展;前进;增长;预付款
vt. 提出;预付;使……前进;将……提前
vi. 前进;进展;上涨
adj. 预先的;先行的
3. enhance
英 [ɪn'hɑːns; -hæns; en-] 美 [ɪn'hæns]
vt. 提高;加强;增加
Once you do it, you will definitely enhance your sex life.
只要你做到这些,你的性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4. boost
英 [buːst] 美 [bʊst]
vt. 促进;增加;支援
vi. 宣扬;偷窃
n. 推动;帮助;宣扬
n. (Boost)人名;(英)布斯特;(德)博斯特
He always boost his company.
他老是宣扬他的公司。
5. improve
英 [ɪm'pruːv] 美 [ɪm'pruv]
vt. 改善,增进;提高…的价值
vi. 增加;变得更好
Exercise will improve your appetite for food.
运动能增进你的食欲。
sunjinghong
improve提高的英语说法。
一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1)英语(英文: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部落是后来迁移到大不列颠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称为英格兰。
(2)自17世纪以来,现代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广泛影响下在世界各地传播。通过各类这些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体,英语已成为国际主导语言之一,在许多地区和专业的环境下的语言也有主导地位,例如科学、导航和法律。
二如何学习英语
(1)练听最快的方法是“复读,听写,听念”,复读就是反复听,听写就是听了写下来,听念就是听了默默跟着念一遍,然后再越念越大声,越念越清晰,越念越快速。听写是精听,要听出每一句话的意思;精听之外,还要辅之以泛听,欣赏感兴趣的节目也许是最好的泛听方式了。
(2)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大家做完阅读后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
Loli心的怪蜀黎
怎么说呢,我是读英语的,英语它是一种语言,你需要把它当朋友一样,随时随地记在心里,经常要去回温它,不然它会一点一点锈起来。我是因为喜欢英语,对它有兴趣,所以,坚持选了英语专业,所以,我个人觉得,兴趣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不能强求,如果你比较喜欢,并不排斥的话,我觉得你是可以慢慢喜欢它的。因为毕竟,如果喜欢,你就会主动去追求了,对不对。另外,我觉得,首先是听力,它需要坚持,其他的朋友说的有道理,经常听,并坚持,会有进步的,它不会马上体现出来,但是,你渐渐的会发现,因为你听东西感觉不那么累了,那时候,就说明有进步了。那如何呢?我个人觉得,一开始,你可以多下一些美文来听,有哲理的,很优美的那种,这是比较基础的,你不会觉得快,它不会吓坏你,不然如果一开始就听很快速的,像我们现在听的那种VOA标准英语的话,你也许会很累,这些美文其实和VOA的慢速英语差不多的,你可以听懂,两块都可以下些音频来锻炼的,VOA的话更实在性一些,因为,它多是新闻类的,切时事。这样以后呢,如果你觉得慢速没什么大碍了之后,当然它需要一段时间,也许会比较长,但知识的东西就是这样,因为你的心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这样之后,你可以可以渐渐的去尝试一些正常速度的,当然,转变的那几天会很头疼,我现在有时候还是这样的,感觉怎么就听不懂,但是,难过也必须忍着,逃避只会越来越听不懂,所以,要坚定去听它,即使听不太懂也要听,切记。刻意地听的话,我觉得如果,你坚持,这些就会对你有所帮助,但是,如若,平常轻松的时刻,你不想去认真听的话,你就听一些英文歌,想SarahConner,Westlife,Backstreetboys,AaronCarter,QrooveCoverage,MandyMoore,等等的都很好的,可以当作是享受来听。多和它接触,有了感觉,就会有所提高的,而且,它还会让你有说英语的冲动,那就更好。另外,有关口语的话,多说吧,学英语的人最好的就是有自言自语的习惯,即,在一个人的时候,想到什么都会想用英语说出来,这样是很好的,你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人在说英语的,可以结伴,有个人可以和你说是很好的,不管对或错,都要说出来,没有什么好迟疑的。如果有认识外国朋友的恶化,那更好,因为地道的英语总是最能记住的,说的时候,不要特意去花很大的心思介意语法啊什么的,因为那样,会说的很痛苦,你只要随心里想得,说什么就说出口,通常你的听众可以理解的...你也可以多看看美剧,里面很多话是很地道的,也是我们平常说的最多的~~说真的,我们书本上学的都没有那里面来的多~~~怎么说呢,我也是就自己的经验给你一些小建议吧,希望你可以学的很好,加油!!多说,多听,多练,多去感受,会有进步的~~~加油!!
Nicole20041414
老师讲课时跟着老师的节奏来,认真有效率的记笔记,最重要的是课后的学习,要多背单词短语句子,多了解语法,多做练习题,用一个认真的态度对待英语,你的成绩会很好
篮球手仙道彰
世界著名英语语言专家亚历山大(L.G. Alexander)在《二十一世纪报》上开设了一个疑难解答专栏。有一次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有何区别广他竞劈头答道:“知道这种区别并不能提高你的英语,顶多不过增加有关英语的知识而已。”在略作举例说明后,他甚至得出结论:“由上可知,英语中并没有什么‘定语从句’,至少我是不知道。”这一问一答,似乎也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 语言具有表达形式与表达功能两套系统。两套系统的“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直接影响到语言本身的学习。以英语为例。儿童学话,但求达意,疏于形式,其错误百出,常令外人惊愕。如:I done it(I did it)、She no sleeping (she is not s1eeping),Nobody don't like me(Nobody like me)等,可谓比比皆是。通常要到上学读书,接受正规教育,才能一一纠正。至于文盲则多为“终身无悔“了。当它作为外语时,这一顺序贝d正好相反,即学习者已经具备表达功能,缺少的仅仅是另一套表达形式。在二者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学习者便可以暂时摆脱功能的“纠缠”,专心于形式,首先一一弄清基本姐词规律、句法结构,然后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放之四海了。这也正是英语比汉语好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入门阶段,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进展神速。中国人学英语实在是捡了一个大使宜。 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恰恰是英语语法的这种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带来的收获感过于丰厚,反而容易让人满足,让人上痛,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要顺着这条道跑下去,讲清事实,摆明道理,英语很快就能学会。却没有想到,这其实不过才完成任务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外语常常被比作弹琴打球,这是很有道理的。一首曲子知道怎么弹是一回事,能否流利地弹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前者主要涉及背谱、记指法,而这几分钟便可办到;后者则事关十天半月的反复苦练。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学外语背了许多规则,记了大量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这道理其实就跟光是修完一门“运动生理学“不足以成为运动员一样,丝毫也不奇怪。 反过来再看看外国人学中文,则不禁大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感慨。正因为形式深藏在功能之中,正因为无道理可讲,无捷径可走,他们也就干脆死了这条心。他们只需问一声:“这句话中文怎么说〉”也就足够。剩下的就是反复他说,反复地练,直到把它说熟说顺为至,而从不去追问“为什么"?表面看来,形式功能一肩扛,的确包袱沉重,步履维艰,很让健步如飞、疾去似鸟的中国人看不上眼。殊不料,恰恰是这种蜗牛式的“走一步算一步”,才堪称步步踏实,不玩虚招。他们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反而很快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简言之,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外国人则仅仅将其作为工具。作学问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剑;当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锅,三月便需见成效。作学问讲究达道明理,推崇“知其所以然”;当工具使便可不求甚解,满足于“不知其所以然”。外国人若不止于“耍嘴皮子”,下心来啃几本汉语语法,找几个句子,比如,“台上都走空了”、“一锅饭吃八个人”、“他跟我之乎者也了大半天“,分析一下主谓宾补,就很有可能博得“汉学家”的美称枣惜乎少有人肯下这功夫;与之相反,中国人则几乎个个堪称“英学家”枣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今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遗憾的是,社会却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理论才杰”;倒是紧要关头,成堆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中竟然找不出一两个足以充当口译的实用人才! 《翁文恭公日记》曾记述:“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曾侯”者,乃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也。能与“各国”周旋,且“啁啾不已”,那“夷语”之熟巧想必是无话可说的了。今日众多的外语学习者,若能达到他那个水平,恐怕也就堪称“此生足矣”。不料,曾的英语老师,美国人丁超良(W,A.P.Martin)对他的评价竞是:“流利但不合文法。”这就不得不让人三思了。试问:若使曾侯参加今日扛勾划圈的标准化测试,或者,把考场上的佼佼者放到他那多种实际场合中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外语考试轻功能重形式,当然有它的苦衷。社会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不普及,就尺能高矮排队,依次录取。而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只能放弃无法客观评价的功能,斡而求助于可以精确计分的形式。这显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高考固然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选拔任务,但它这一手“丢卒保车”所付出的代价也实在过于沉重。落榜的“卒子”们,就等于白白花钱进了一趟“驾驶培训班“,连方向盘也没摸上一摸,说声“不是这块料”,便打发走人。然而,回去以后,光凭那一脑子的发动机原理能让他们吃上司机这碗饭吗?再回过头来看看少数幸运儿,现在总算可以痛痛快炔学开车了!然而且馒!前面还有一个四级统考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他们!也就是说,好不容易从第一轮选拔赛中挣扎过来,立刻又要在更高一级的层次上重复高考前经历过的一切。方向盘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功能依然深深掩埋在形式之下。 如果说,高考为了解决“僧多粥少”,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试问,既不承担任何明确选拔任务,又明摆着不利于实用能力培养的四级统考,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人曾把四级统考赞誉为“小托福”,以为一旦沾上“外国月亮”的余荫,它便获得了存在的充足理由。殊不知,正是这种一不要求张口说,二不强调动笔写的“洋八股”,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语言肢解成一个个彼此毫无关联、现实生活之中根本不存在的“可考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导致了全球性的语言退化。“托福”者,实为“托祸”也! 英人Maley根据来华执教的亲身体验,曾作有如下一番不无辛辣的评价:“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之勤奋,深感钦佩。但每念及其研习多将语言本身当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识,却无视其身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叉不免叹息。他们在凿孔之举中极尽耐劳之能事,惜乎凿孔之处,常常地非其所。” 只是尚有一点须作纠正,即:中国人学外语不如外国人,仅指在校学生而言,而一个在职人员,若是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业余爱好而学外语,那他的成就便绝不会低于外国人。原因很简单:他不会去参加任何标准化考试。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