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雨霖
小时候,父亲邓大松和郑州乒乓球队教练李凤朝带她练基本功,打下了正手快、反手怪的基础;河南队主教练关毅给了她参加全国乒协杯赛的机遇,使她1 3 岁时就能与世界冠军交手并取胜;中国青年队教练姚国治与科研人员按张燮林的思路研制出新型长胶,使她的反手球怪上加快,增添了新的威力…… 国家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慧眼识人,吸收她进入国家队,入队后教技术,更教做人。 1988年亚洲杯女单决赛最后关头,对手打了一个擦边球,裁判判为出界,她默认了误判并随之获胜。事后,她向教练认错,向对手、也是队友的李惠芬赔礼道歉,从此之后她记住并做到了“张导”的教诲,“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 在队里,她多病的身体得到关俨、崔树清、毛雨生等医生的细心呵护,特别是关大夫,不仅治病疗伤,还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些男选手牺牲自己时间,一心一意给她当陪练…… 每当想起这些,她的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国家在并不宽裕的条件下,给我配备了一个又一个好教练和训练设施。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也几乎都是国家提供的,是祖国母亲的乳汁养育了我。” “爱国,从一板一球做起” “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个口号。邓亚萍虽然个子矮,却是行动的巨人。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 1 时,她给自己延长到 1 1 时4 5 分;下午训练到6 时,她练到6 时4 5 分或7 时4 5 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 时,她练到11 时多。有时食堂为她专设“晚灶”,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充饥。算起来,她每年要比别人多练一个多月。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小时。 多球训练,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 0 0 0 多个。张燮林统计,她一天要打1 万多个。 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连地板也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伤病是必然的“副产品”。今年征战第四十四届世乒赛时,从颈部到 脚,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等,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忍着,痛得太厉害了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纱布再上,伤口感染,挤出脓血接着打,每场比赛,她都要紧咬牙关战胜自我。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艺和有效战术不断升华,也使压倒对手的气势渐渐增长。邓亚萍理所当然地站在乒乓球运动的峰巅。 回报祖国人民 邓亚萍是个孝顺孩子,不忘父母、兄长的养育、帮助之恩。每次回郑州,她都给父母带礼物,在哥哥结婚时还给买了所有大件家用电器…… 然而,在她的心目中,祖国这个大家的地位远远高于小家。一些优秀运动员功成名就之后见好就收,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邓亚萍的功不可谓不大,名不可谓不响,然而,为了国家、集体的需要,她依然无怨无悔地奋力搏击。 前些年,一些运动员、教练员跨出国门。在国外俱乐部打球或执教,收入远比国内多。乒乓球界一些人士也曾担心:如果邓亚萍代表其他队与中国队选手对阵,那结果…… 邓亚萍的回答是:“退役后,我是不会加入国外球队打球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今后不管干什么,绝不会忘记祖国母亲,绝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绝不干有损祖国荣誉的事。” 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使邓亚萍十分感慨。参加马来西亚公开赛时,曾见到一个华裔小姑娘。她在与邓亚萍等见面时说:“你们生在中国,真幸福啊!”小姑娘的话使在场的运动员一时都愣住了。她们过了一会儿,慢慢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与记者谈起这件事,她激动地说:“我的背后有12 亿人民,这是其他国家运动员找不到的感觉。” 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富起来”的一些人之一,邓亚萍常常想到给祖国人民更多的回报。 早在1 9 9 2 年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凯旋时,邓亚萍还没有拿到奖金,就向“希望工程”捐了款。去年1 2月,她又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奖金中拿出一部分,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资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和江西省于都县长征小学。由她发起,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她曾捐款修复文化古迹,曾向香港弱智人献爱心。她还计划向中国乒协捐款创办高科技乒乓球研究中心…… 邓亚萍的收入在中国运动员中不是最多的,捐款数却排第一,已达三四十万元。 不忘祖国母亲的养育,将爱国之心化作平时的行动,时时想到回报祖国人民。这,就是邓亚萍的情怀。 脚踏实地 报效祖国 邓亚萍,是当今中国体育健儿中最知名的运动员。她先后荣获过十八个世界冠军,是中国健儿目前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中的唯一代表,萨马兰奇先生十分欣赏她的大将风度和场上英姿。 乒乓球队的教练员说,邓亚萍上场是中国女队夺取世界冠军的有力保证。邓亚萍确实是一位令教练、令祖国人民放心的好战将。体育竞赛说到底是实力的较量,邓亚萍的成功首先源于她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邓亚萍高人一筹的实力,靠一朝一夕的磨练而铺垫,她夺取的每一座奖杯都盛满了平日苦练的汗水和心血。 运动员要成功地经受世界大赛的考验,除了技术实力的保证,还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即过硬的心理素质。在通向胜利的征途中,邓亚萍也经历了不少次失利。可 贵的是,邓亚萍没有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倒,失利反而更激起了她挑战困难的勇气。她以加倍的努力,克服自己技术上思想上的弱点,终于跨过前进路上的障碍,跃上新的高峰。 邓亚萍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与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努力认识并掌握客观事物特别是乒乓球运动的规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邓亚萍深情地说:“我的背后有十二亿人民,能够代表祖国打球是我最大的光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加入党组织是我的心愿,入党和夺取奥运会金牌对我都是重要的”。
hyacinth46
一、黄词瀚:
黄词瀚初中辍学,从做杂工开始,通过自学英语向世界顶尖成功大师学习西方现代成功哲学、卡耐基演讲学、巅峰成就心理学、巅峰销售、优势谈判等,成为一位成功演说家及培训导师。
黄词瀚老师先后亲自参加世界多位成功大师的成功论坛,并专注于研究与实践国际成功哲学大师们的系统智慧。
此外,他还向国内知名演说家、培训师、企业及个人发展专家顾问学习。黄词瀚运用英语优势,大量研究英文原版成功哲学,并创办了KISS成功学习系统,通过传播KISS成功理念,他不仅仅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帮助了无数人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为21世纪青年成功的榜样。
二、马云: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
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
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这些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马云说,自己一直学习不好,但仍有得意之处,那就是英语。
三、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论坛)和法语。
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
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
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
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
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
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祖国的砖。
邓亚萍刻苦努力的故事 2008年12月05日 星期五 13:33 邓亚萍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事迹激励着后来人。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求学时期: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