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yzhangyanting
首先,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其次,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讲课时不能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如果对教材缺乏分析,就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再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最后,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英语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peipei1222
很多人都在探索和检验以及总结英语课文文本如何进行解读。也有专家就此进行了专门著书立说。我大约看了,读了,也观察了,感觉比较赞赏。 对于英语课文文本解读,我觉得还有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第一:定位。解读课文文本的目的是什么,对象是谁,谁来解读,怎么解读,解读什么?英语课文素材,大多已经经过严格筛选,从文化倾向,文章整体性,文章脉络,文章主题等等大的方向都已经形成正面模式,也就是说,负面批判思维需要的会很少。做文本解读的对象是语言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针对学生对象语言能力的差异性,课文文本解读是否也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认知的不同而需要在解读时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而不能千篇一律的套用固定的模版和学说。做解读的人群是英语教师,那么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师是否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师是否会理解参透的不尽相同,那么,这种差异性如何补足,最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其正确性。 第二:恰当。如何做到解读恰到好处,不要刻意过度解读。有人会把课文篇章分析或者说是文本解读用n个语言理论和很多倾向和标准来进行归类和套用。方向有没有,有的。框架有没有,有的……。那么,是否一篇文章真的需要附庸诸多理论和学说和所谓实验去强行应用呢?我觉得,不必。其实,篇章分析,就是精读和泛读两种。学习和教授过程大致也就包括:语言符号本身,语言符号在篇章语境中的应用。语言在综合语境中所体现的功能,表达的相应链接信息。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篇章的框架结构,文化传递,什么修辞手法和衔接以及其他方式其实都是通过母语也就是汉语思维来进行的。没有定法。解读的过程就是读懂学会的过程,正确掌握的过程,至于是否可以更多地解读出无数的素养和跨学科知识来,我觉得不是解读的,是综合认知的结果。英语本质上还是要学会单词,大约掌握语法和语言功能以及跨文化交际常识,就可以了。过度地解读其实有可能过犹不及,失去学习语言的本质。 第三:过程。英语阅读教学,同样是学习认知新知识,新内容,所以,学生必然要有课前或者读前准备过程。学生的读前任务如何设计很关键。不是看看单词,掠过文章就可以的,对于已经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如何运用以往知识的积累来带动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因为一篇文本有很多学习过程是相通的,有一些思维是定势的,对于这一类可以分类处理。另外,就是新内容,新的内容的任务设计其实依然归结为几个框架,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任务的设计不要非问答题不可!很多种形式会适应不同体裁题材的文本,形式多样化,会更加有实用性和适用性。解决问题会更加贴切透彻。读前有准备会使得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入读中,在读中解惑。读中的文本解读,需要强调几点,一是正确,而是适可而止,三是不要刻意和很多理论链接。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不要试图通过诸多的问题设计企图调动所有思维能力,素养能力,和认知能力,更不要画线线,认为哪一个问题回答对了,相应的能力就提高了,问题都解决了。那是一种自我欺骗和误导。一切能力和素养都是在综合的环境下,多维度地潜移默化的逐渐培养和形成的,没有一对一的衡量标准。然后进入读后,反思延伸和拓展很重要。所以总结性解读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人说: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恍然大悟,有利于更大程度的提升和获得,如何设计读后任务是一个很值得琢磨和应用的话题。附:任务型设计形式1、是非题。只需判断描述是否正确。2、复合问答题。多方面多角度针对细节,主旨,结构,主题进行细节提问和推理式提问。2、填空题。给出提示信息,根据阅读需求来补全空白。3、表格题。优势在于直观,形象信息归类清晰。4、开放式问答题。适合发散思维,拓宽认知。5、翻译题。目的在于引导检查学生对于文本的语言基本层次的把握。6、图示类型题。便于理解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