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宝贝
m center m 中心mach angle 马赫角mach cone 马赫锥mach number 马赫数mach wave 马赫波mach zehnder interferometer 马赫 曾德耳干涉仪mach's principle 马赫原理machine language 机骑言machine oriented language 面向机颇语言macleod gage 麦克劳计macro crystal 粗晶macrography 宏观照相术macroinstability 宏观不稳定性macromolecule 高分子macron 宏观粒子macroparticle 宏观粒子macrophysics 宏观物理学macroscopic brownian motion 宏观布朗运动macroscopic particle 宏观粒子macroscopic quantization 宏观量子化macroscopic system 宏观系统macrostate 宏观态macrostructure 宏观结构macrosystem 宏观系统magdeburg hemispheres 马德堡球magellanic clouds 麦哲伦星系magellanic galaxy 麦哲伦星系magic eye 光党指示管magic lantern 幻灯magic number 幻数magic t t 形波导支路magma 岩浆magneli structure 马格涅利结构magnesium 镁magnet 磁铁magnetic 磁的magnetic amplifier 磁放大器magnetic analyzer 磁分析器magnetic anisotropy 磁蛤异性magnetic anomaly 磁异常magnetic axis 磁轴magnetic balance 磁力天平magnetic birefringence 磁双折射magnetic breakdown 磁哗magnetic bubble 磁泡magnetic bubble storage 磁泡存储器magnetic character figure 磁特正magnetic charge 磁荷magnetic chart 磁图magnetic circuit 磁路magnetic conductance 磁导magnetic core storage 磁芯存储器magnetic current 磁流magnetic declination 磁偏角magnetic deflection 磁偏转magnetic deflection mass spectrometer 磁偏转型质谱仪magnetic dip 磁倾角magnetic dipole 磁偶极子magnetic dipole moment 磁偶极矩magnetic dipole radiation 磁偶极辐射magnetic disk 磁盘magnetic disturbances 磁扰magnetic domain 磁畴magnetic domain walls 磁畴壁magnetic drum 磁鼓magnetic elements 磁元magnetic energy 磁能magnetic entropy 磁熵magnetic equator 磁赤道magnetic field 磁场magnetic field energy 磁场能量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磁场强度magnetic field strength 磁场强度magnetic fluid 磁铃magnetic flux 磁通量magnetic flux compression 磁通量紧缩magnetic flux density 磁通密度magnetic flux quantization 磁通量量子化magnetic fluxmeter 磁通量计magnetic focusing 磁致聚焦magnetic force 磁力magnetic head 磁头magnetic hysteresis 磁滞magnetic image 磁象magnetic inclination 磁倾角magnetic induction 磁感应magnetic induction flux 磁感应束magnetic kerr effect 克尔氏磁效应magnetic latitude 磁纬度magnetic leakage 磁漏magnetic lens 磁透镜magnetic line of force 磁力线magnetic loss 磁损耗magnetic map 磁图magnetic material 磁性材料magnetic memory 磁存储器magnetic mirror 磁镜magnetic moment 磁矩magnetic monopole 磁单极子magnetic needle 磁针magnetic north 磁北magnetic permeability 磁导率magnetic perturbation 磁扰magnetic point group 磁点群magnetic polarization 磁极化magnetic polaron 磁极化子magnetic pole 磁极magnetic potential 磁势magnetic pressure 磁压magnetic prism 磁棱镜magnetic probe 磁探针magnetic prospecting 磁法勘探magnetic quantum number 磁量子数magnetic recorder 磁记录器magnetic recording 磁记录magnetic refrigeration 磁冷却magnetic refrigerator 磁致冷机magnetic relaxation 磁弛豫magnetic reluctance 磁阻magnetic remanence 顽磁magnetic resistance 磁阻magnetic resonance 磁共振magnetic reynolds number 磁雷诺数magnetic rigidity 磁刚性magnetic rotatory dispersion 磁致旋光色散magnetic saturation 磁饱和magnetic semiconductor 磁性半导体magnetic separation 磁力选矿magnetic shell 磁壳magnetic shield 磁屏蔽magnetic sound recording 磁录音magnetic space group 磁空间群magnetic spectrometer 磁谱仪magnetic spin quantum number 自旋磁量子数magnetic star 磁星magnetic store 磁存储器magnetic storm 磁暴magnetic structure 磁结构magnetic substance 磁体magnetic superconductor 磁超导体magnetic surface 磁面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磁化率magnetic tape 磁带magnetic thermometer 磁温度计magnetic thin film 磁薄膜magnetic torque 磁转矩magnetic transition 磁跃迁magnetic trap 磁阱magnetic variable 磁变星magnetic variable star 磁变星magnetic variations 磁变magnetic viscosity 磁粘滞性magnetics 磁学magnetism 磁magnetization 磁化magnetization curve 磁化曲线magnetization vector 磁化矢量magnetized black hole 磁化黑洞magnetizing 磁化magnetizing coil 磁化线圈magnetizing current 磁化电流magnetizing force 磁化力magneto aerodynamics 磁空气动力学magneto optic effect 磁光效应magneto oscillatory absorption 磁振荡吸收magneto rotation 磁致旋光magneto volume effect 磁体积效应magnetoacoustic effect 磁声效应magnetoacoustic wave 磁声波magnetocaloric effect 磁热效应magnetochemistry 磁化学magnetocircular dichroism 磁圆二向色性magnetodielectric 磁性电介质magnetodiode 磁敏二极管magnetoelastic effect 磁弹性效应magnetoelastic wave 磁弹性波magnetoelectricity 磁电学magnetogram 磁强记录图magnetograph 磁强记录仪magneto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磁铃力学不稳定性magnetohydrodynamic wave 磁铃波magnetohydrodynamics 磁铃动力学magnetology 磁学magnetomechanical factor 磁力学因数magnetomechanics 磁力学magnetometer 磁强计magnetomotive force 磁通势magneton 磁子magnetooptics 磁光学magnetophotophoresis 磁光致泳动magnetoplasma 磁等离子体magnetoplasmadynamics 磁等离子体动力学magnetoplumbite 氧化铅铁淦氧磁体magnetopolaron 磁极化子magnetoreflection 磁反射magnetoresistance 磁阻效应magnetoresistor 磁致电阻器magnetosphere 磁层magnetostatic field 静磁场magnetostatics 静磁学magnetostriction 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oscillator 磁致伸缩振荡器magnetostrictive effect 磁致伸缩效应magnetothermal effect 磁致热效应magnetothermoelectric effect 磁致热电效应magnetron 磁控管magnetron vacuum gage 磁控管真空计magnification 放大率magnifier 放大镜magnifying glass 放大镜magnitude 量magnitude of the eclipse 食分magnon 磁振子magnus effect 马格努斯效应main quantum number 挚子数main sequence 烛main sequence stars 烛星main storage 宙储器major planets 大行星majorana force 马约喇纳力majorana neutrino 马约喇纳中微子majorana particle 马约喇纳粒子majorana spinor 马约喇纳旋量majority carrier 多数载劣majoron 马约喇纳量子maksutov telescope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malleability 展性malter effect 马尔特效应malus law 马吕斯定律man made satellite 人造卫星mandelstam representation 曼德尔斯坦表象mandrin 细探针manganese 锰manganin 锰镍铜合金manifold 廖manipulator 机械手manometer 压力表manoscope 气体密度计manoscopy 气体密度测定manostat 稳压器mantle 地幔mantle convection 地幔对流mantle rayleigh wave 地幔瑞利波manual 手册many body force 多体力many body problem 多体问题many body system 多体系many wave approximation 多波近似mare 海margin 余量margin of error 误差范围margin of safety 安全因子marginal rays 边缘光线marine physics 海洋物理学mariner project 马里纳计划marisat system 海洋卫星系统mark 标记markoff chain 马尔柯夫链markoff process 马尔柯夫过程marriage of cable and satellites 电缆和人造卫星的联接mars 火星martensite 马氏体maser 微波激射器脉塞mass 质量mass absorption coefficient 质量吸收系数mass analysis 质量分析mass analyzer 质谱仪mass defect 质量筐mass effect 聚集效应mass energy conversion formula 质能换算公式mass energy equivalence principle 质能相当性原理mass energy relation 质能关系mass filter 滤质器mass flowmeter 质量量计mass formula 质量公式mass luminosity relation 质量发光度关系mass number 质量数mass renormalization 质量重正化mass separator 质量分离器mass shell 质壳mass spectrograph 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 质谱仪mass spectroscopy 质谱法mass spectrum 质谱mass stopping power 质量阻止本领mass transfer 质量传递mass unit 质量单位massey criterion 梅涡据master equation 纸程master gyroscope 自由陀螺仪matching 匹配material 物质material point 质点material wave 物质波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materials testing reactor 材料试验反应堆mathematical crystallography 数学晶体学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数学期望值mathematical pendulum 单摆mathematical physics 数学物理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数学规划mathieu functions 马提厄函数matrix mechanics 矩阵力学matrix representation 矩阵表示matter 物质matter dominated universe 物质为诸宙matter wave 德布罗意波matthias rule 马赛厄斯定则matthiessen rule 马苇定则maupertuis' principle 莫佩尔秋原理maximum deviation 最大偏差maximum load 最大负载maximum lyapunov index 最大李亚普诺夫指数maximum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最大容许浓度maximum permissible dose 最大容许剂量maximum postulated accident 最大假设事故maximum speed 最大速度maximum stress 最大应力maximum temperature 最高温度maximum thermometer 最高温度表maximum velocity 最大速度maxwell 麦克斯韦maxwell boltzmann distribution 麦克斯韦 玻耳兹曼分布maxwell boltzmann statistics 麦克斯韦 玻耳兹曼统计maxwell bridge 麦克斯韦电桥maxwell demon 麦克斯韦妖maxwell field 麦克斯韦场maxwell relations 麦克斯韦关系maxwell velocity distribution 麦克斯韦的速度分布maxwell's distribution law 麦克斯韦分布律maxwell's equations 麦克斯韦方程maxwellian distribution 麦克斯韦分布maxwellmeter 磁通计mb 微巴mean acceleration 平均加速度mean deviation 平均偏差mean ergodic theorem 平均脯历经定理mean error 平均误差mean free path 平均自由程mean life 平均寿命mean lifetime 平均寿命mean solar day 平太阳日mean solar time 平太阳时mean square error 均方误差mean sun 平太阳mean value 平均值mean velocity 平均速度mean velosity 平场速度measure 测度measurement 测量measurement error 测量误差measuring 测量measuring apparatus 测量仪器measuring eyepiece 目镜测微计measuring instrument 测试仪器度量仪表measuring method 测量法measuring technique 测量技术mechanical energy 力学能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heat 热功当量mechanical filter 机械滤波器mechanical monochromator 机械单色器mechanical motion 力学运动mechanical system 力学系mechanical vibrations 机械振动mechanical world view of nature 机械的自然观mechanics 力学mechanism 机构mechanocaloric effect 机械热效应mechanochemistry 机械化学mechanoelectric conversion 机电变换mechanostriction 机致伸缩mechnical equivalent of light 光功当量medical electronics 医疗电子学medical physics 医用物理学medium 介质medium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中能电子衍射medium energy electro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中能电子散射能谱学mega 兆mega electron volt 兆电子伏megacycle 兆周megawatt 兆瓦megger 高阻表megohm 兆欧meissner effect 迈斯纳效应meldometer 熔点测定计melt growth 熔体生长melting 熔化melting heat 熔化热melting point 熔点melting temperature 熔解温度membrane 膜memory 存储;记忆memory capacity 存储容量memory cell 存储单元memory effect 记忆效应memory register 存储寄存器mendeleev's periodic law 门捷列夫周期律mendelevium 钔meniscus 弯月面meniscus lens 弯月透镜mensa 山案座mercury 水星;水银mercury arc lamp 水银灯mercury arc rectifier 汞弧整流mercury barometer 水银气压表mercury cell 汞电池mercury diffusion pump 汞扩散泵mercury i chloride structure 氯化汞i型结构mercury relay 水银继电器mercury telemetry 水星遥测术mercury thermometer 水银温度表mercury vacuum gage 水银真空计mercury vapor lamp 水银灯meridian 子午线meridian passage 中天meridian transit 中天meridional ray 子午光线mesa transistor 台面型晶体管mesoatom 介子原子mesodynamics 介子动力学mesomolecule 介子分子mesomorphic state 介晶态meson 介子meson factory 介子工厂meson theory 介子理论meson theory of nuclear forces 核力的介子理论mesonic atom 介子原子mesonic molecule 介子分子mesopic vision 黄昏黎糜觉mesoscopic effect 介观效应mesosphere 中间层messier catalog 梅味星云星团表metacenter 定倾中心metal 金属metal film resistor 金属薄膜电阻器metal foil 金属箔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iod 金属绝缘膜半导体发光二极管metal insulator transition 金属绝缘体跃迁metal nonmetal transition 金属非金属跃迁metal organic compound 有机金属化合物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os 结构metal vapor laser 金属蒸汽激光器metallic 金属的metallic binding 金属键metallic bond 金属键metallic crystal 金属晶体metallic element 金属元素metallic glass 金属玻璃metallic lustre 金属光泽metallic microcluster 金属微簇metallic reflection 金属反射metallic thin film 金属薄膜metallic valence 金属原子价metallized paper capacitor 镀金属纸介电容器metallography 金相学metallomicroscope 金相显微镜metallurgy 冶金学metamagnetism 亚磁性metastability 亚稳定性metastable atom 亚稳原子metastable equilibrium 亚稳平衡metastable level 亚稳能级metastable molecule 亚稳分子metastable nucleus 亚稳核metastable phase 亚稳相metastable state 亚稳状态meteor 燎meteor astronomy 燎天文学meteor camera 燎照相机meteor shower 燎雨meteor stream 燎群meteoric dust 燎尘meteoric iron 陨铁meteoric stone 石陨星meteorite 陨星meteorite crater 陨星坑meteoritic iron 陨铁meteoritics 陨石学meteorological acoustics 气象声学meteorological optics 气象光学meteorological radar 气象雷达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thermodynamics 气象热力学meteorology 气象学meter 米molectronics 分子电子学molecu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分子吸收系数molecular acoustics 分子声学molecular astronomy 分子天文学molecular beam 分子束molecular beam epitaxy 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magnetic resonance 分子束磁共振molecular beam maser 分子束微波激射器molecular beam scattering 分子束散射molecular beam spectroscopy 分子束光谱学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ond 分子键molecular chaos 分子混沌态molecular clock 分子钟molecular cloud 分子云molecular compound 分子化合物molecular conductivity 分子导电率molecular crystal 分子晶体molecular diffusion 分子扩散molecular dynamics 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electronics 分子电子学molecular field 分子场molecular field approximation 分子场近似molecular flow 分子流molecular force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 field 分子力场molecular gas laser 分子气体激光器molecular heat 分子热molecular image 分子图象molecular integral 分子积分molecular inversion 分子倒转molecular ion 分子离子molecular kinetic theory 分子运动论molecular lattice 分子晶格molecular magnet 分子磁铁molecular mass 分子质量molecular motion 分子运动molecular orbital 分子轨函数molecular physics 分子物理学molecular polarizability 分子极化度molecular polarization 分子极化molecular pump 分子泵molecular radius 分子半径molecular rays 分子束molecular reaction 分子反应molecular refraction 分子折射molecular rotation 分子转动molecular scattering 分子散射molecular science 分子科学molecular sieve 分子筛molecular spectrum 分子光谱molecular structure 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 theory 分子结构论molecular viscosity 分子粘性molecular volume 克分子体积molecular weight 分子量molecule 分子moletron 分子加速器molybdenum 钼moment 矩moment of inertia 转动惯量moment of momentum 角动量momentum 动量本文来自: 恒星英语学习网(www.Hxen.com) 详细出处参考:
鼠weakorz
【从“宇宙”的构成,来解释“宇宙”这种存在】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一词】[编辑本段]“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8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不断膨胀的宇宙】[编辑本段]一切存在中,宇宙最大。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宇宙观念的发展】[编辑本段]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编辑本段]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编辑本段]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神兽史瑞克
宇宙的诞生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英文缩写]:[英文]:universe;cosmos[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
小禾小影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神舟二号:全新亮相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随着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离上天的日子更近了。”神舟三号、四号:百折不挠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而导致的!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专家们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并调整了发射程序。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伯妮新娘
物理学英语词汇BET公式 BET formulaDLVO理论 DLVO theoryHLB法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methodpVT性质 pVT propertyζ电势 zeta potential阿伏加德罗常数 Avogadro’number阿伏加德罗定律 Avogadro law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 Arrhenius ionization theory阿累尼乌斯方程 Arrhenius equation阿累尼乌斯活化能 Arrhenius activation energy阿马格定律 Amagat law艾林方程 Erying equation爱因斯坦光化当量定律 Einstein’s law of photochemical equivalence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 Einstein-Stokes equation安托万常数 Antoine constant安托万方程 Antoine equation盎萨格电导理论 Onsager’s theory of conductance半电池 half cell半衰期 half time period饱和液体 saturated liquids饱和蒸气 saturated vapor饱和吸附量 saturated extent of adsorption饱和蒸气压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爆炸界限 explosion limits比表面功 specific surface work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specific surface Gibbs function比浓粘度 reduced viscosity标准电动势 standard electromotive force标准电极电势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标准摩尔反应焓 standard molar reaction enthalpy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 standard Gibbs function of molar reaction标准摩尔反应熵 standard molar reaction entropy标准摩尔焓函数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function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函数 standard molar Gibbs free energy function标准摩尔燃烧焓 standard molar combustion enthalpy标准摩尔熵 standard molar entropy标准摩尔生成焓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enthalpy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Gibbs function标准平衡常数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标准氢电极 standard hydrogen electrode标准态 standard state标准熵 standard entropy标准压力 standard pressure标准状况 standard condition表观活化能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表观摩尔质量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表观迁移数 apparent transference number表面 surfaces表面过程控制 surface process control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s表面吸附量 surface excess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表面质量作用定律 surface mass action law波义尔定律 Boyle law波义尔温度 Boyle temperature波义尔点 Boyle point玻尔兹曼常数 Boltzmann constant玻尔兹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玻尔兹曼公式 Boltzmann formula玻尔兹曼熵定理 Boltzmann entropy theorem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Bose-Einstein statistics泊 Poise不可逆过程 irreversible process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不可逆相变化 irreversible phase change布朗运动 brownian movement查理定律 Charle’s law产率 yield敞开系统 open system超电势 over potential沉降 sedimentation沉降电势 sedimentation potential沉降平衡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触变 thixotropy粗分散系统 thick disperse system催化剂 catalyst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mono molecule layer adsorption单分子反应 unimolecular reaction单链反应 straight chain reactions弹式量热计 bomb calorimeter道尔顿定律 Dalton law道尔顿分压定律 Dalton partial pressure law德拜和法尔肯哈根效应 Debye and Falkenhagen effect德拜立方公式 Debye cubic formula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Debye-Huckel’s limiting equation等焓过程 isenthalpic process等焓线 isenthalpic line等几率定理 theorem of equal probability等温等容位 Helmholtz free energy等温等压位 Gibbs free energy等温方程 equatio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低共熔点 eutectic point低共熔混合物 eutectic mixture低会溶点 lower consolute point低熔冰盐合晶 cryohydric第二类永动机 perpetual machine of the second kind第三定律熵 third-law entropy第一类永动机 perpetual machine of the first kind缔合化学吸附 associ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电池常数 cell constant电池电动势 electromotive force of cells电池反应 cell reaction电导 conductance电导率 conductivity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electromotive force电动电势 zeta potential电功 electric work电化学 electrochemistry电化学极化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电极电势 electrode potential电极反应 reactions on the electrode电极种类 type of electrodes电解池 electrolytic cell电量计 coulometer电流效率 current efficiency电迁移 electro migration电迁移率 electromobility电渗 electroosmosis电渗析 electrodialysis电泳 electrophoresis丁达尔效应 Dyndall effect定容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under constant volume定容温度计 Constant voIume thermometer定压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under constant pressure定压温度计 constant pressure thermometer定域子系统 localized particle system动力学方程 kinetic equations动力学控制 kinetics control独立子系统 independent particle system对比摩尔体积 reduced mole volume对比体积 reduced volume对比温度 reduced temperature对比压力 reduced pressure对称数 symmetry number对行反应 reversible reactions对应状态原理 principle of corresponding state多方过程 polytropic process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adsorption theory of multi-molecular layers二级反应 second order reaction二级相变 second order phase change法拉第常数 faraday constant法拉第定律 Faraday’s law反电动势 back E.M.F.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反应分子数 molecularity反应级数 reaction orders反应进度 extent of reaction反应热 heat of reaction反应速率 rate of reaction反应速率常数 constant of reaction rate范德华常数 van der Waals constant范德华方程 van der Waals equation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范德华气体 van der Waals gases范特霍夫方程 van’t Hoff equation范特霍夫规则 van’t Hoff rule范特霍夫渗透压公式 van’t Hoff equation of osmotic pressure非基元反应 non-elementary reactions非体积功 non-volume work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time independent stoichiometric reactions菲克扩散第一定律 Fick’s first law of diffusion沸点 boiling point沸点升高 elevation of boiling point费米-狄拉克统计 Fermi-Dirac statistics分布 distribution分布数 distribution numbers分解电压 decomposition voltage分配定律 distribution law分散系统 disperse system分散相 dispersion phase分体积 partial volume分体积定律 partial volume law分压 partial pressure分压定律 partial pressure law分子反应力学 mechanics of molecular reactions分子间力 intermolecular force分子蒸馏 molecular distillation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附加压力 excess pressure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经验式 Freundlich empirical formula of adsorption负极 negative pole负吸附 negative adsorption复合反应 composite reaction盖·吕萨克定律 Gay-Lussac law盖斯定律 Hess law甘汞电极 calomel electrode感胶离子序 lyotropic series杠杆规则 lever rule高分子溶液 macromolecular solution高会溶点 upper consolute point隔离法 the isolation method格罗塞斯-德雷珀定律 Grotthus-Draoer’s law隔离系统 isolated system根均方速率 root-mean-square speed功 work功函 work content共轭溶液 conjugate solution共沸温度 azeotropic temperature构型熵 configurational entropy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固溶胶 solid sol固态混合物 solid solution固相线 solid phase line光反应 photoreaction光化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actinochemistry光化学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actinochemistry光敏反应 photosensitized reactions光谱熵 spectrum entropy广度性质 extensive property广延量 extensive quantity广延性质 extensive property规定熵 stipulated entropy过饱和溶液 oversaturated solution过饱和蒸气 oversaturated vapor过程 process过渡状态理论 transition state theory过冷水 super-cooled water过冷液体 overcooled liquid过热液体 overheated liquid亥姆霍兹函数 Helmholtz function亥姆霍兹函数判据 Helmholtz function criterion亥姆霍兹自由能 Helmholtz free energy亥氏函数 Helmholtz function焓 enthalpy亨利常数 Henry constant亨利定律 Henry law恒沸混合物 constant boiling mixture恒容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volume恒容热 heat at constant volume恒外压 constant external pressure恒压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恒压热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化学动力学 chemical kinetics化学反应计量式 stoichiometric equ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计量系数 stoichiometric coefficient of 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进度 extent of chemical reaction化学亲合势 chemical affinity化学热力学 chemical thermodynamics化学势 chemical potential化学势判据 chemical potential criterion化学吸附 chemisorptions环境 environment环境熵变 entropy change in environment挥发度 volatility混合熵 entropy of mixing混合物 mixture活度 activity活化控制 activation control活化络合物理论 activated complex theory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霍根-华森图 Hougen-Watson Chart基态能级 energy level at ground state基希霍夫公式 Kirchhoff formula基元反应 elementary reactions积分溶解热 integration heat of dissolution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Gibbs-Duhem equation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Gibbs-Helmhotz equation吉布斯函数 Gibbs function吉布斯函数判据 Gibbs function criterion吉布斯吸附公式 Gibbs adsorption formula吉布斯自由能 Gibbs free energy吉氏函数 Gibbs function极化电极电势 polarization potential of electrode极化曲线 polarization curves极化作用 polarization极限摩尔电导率 limiting molar conductivity几率因子 steric factor计量式 stoichiometric equation计量系数 stoichiometric coefficient价数规则 rule of valence简并度 degeneracy键焓 bond enthalpy胶冻 broth jelly胶核 colloidal nucleus胶凝作用 demulsification胶束 micelle胶体 colloid胶体分散系统 dispersion system of colloid胶体化学 collochemistry胶体粒子 colloidal particles胶团 micelle焦耳 Joule焦耳-汤姆生实验 Joule-Thomson experiment焦耳-汤姆生系数 Joule-Thomson coefficient焦耳-汤姆生效应 Joule-Thomson effect焦耳定律 Joule`s law接触电势 contact potential接触角 contact angle节流过程 throttling process节流膨胀 throttling expansion节流膨胀系数 coefficient of throttling expansion结线 tie line结晶热 heat of crystallization解离化学吸附 dissoci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界面 interfaces界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浸湿 immersion wetting浸湿功 immersion wetting work精馏 rectify聚(合)电解质 polyelectrolyte聚沉 coagulation聚沉值 coagulation value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absolute reaction rate theory绝对熵 absolute entropy绝对温标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绝热过程 adiabatic process绝热量热计 adiabatic calorimeter绝热指数 adiabatic index卡诺定理 Carnot theorem卡诺循环 Carnot cycle开尔文公式 Kelvin formula柯诺瓦洛夫-吉布斯定律 Konovalov-Gibbs law科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Kohlrausch’s Law of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可能的电解质 potential electrolyte可逆电池 reversible cell可逆过程 reversible process可逆过程方程 reversible process equation可逆体积功 reversible volume work可逆相变 reversible phase change克拉佩龙方程 Clapeyron equation克劳修斯不等式 Clausius inequality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控制步骤 control step库仑计 coulometer扩散控制 diffusion controlled拉普拉斯方程 Laplace’s equation拉乌尔定律 Raoult law兰格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 Langmuir-Hinshelwood mechanism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formula雷利公式 Rayleigh equation冷冻系数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冷却曲线 cooling curve离解热 heat of dissociation离解压力 dissociation pressure离域子系统 non-localized particle systems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of ion离子的电迁移率 mobility of ions离子的迁移数 transport number of ions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law of the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离子氛 ionic atmosphere离子强度 ionic strength理想混合物 perfect mixture理想气体 ideal gas接触电势 contact potential接触角 contact angle节流过程 throttling process节流膨胀 throttling expansion节流膨胀系数 coefficient of throttling expansion结线 tie line结晶热 heat of crystallization解离化学吸附 dissoci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界面 interfaces界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浸湿 immersion wetting浸湿功 immersion wetting work精馏 rectify聚(合)电解质 polyelectrolyte聚沉 coagulation聚沉值 coagulation value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absolute reaction rate theory绝对熵 absolute entropy绝对温标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绝热过程 adiabatic process绝热量热计 adiabatic calorimeter绝热指数 adiabatic index卡诺定理 Carnot theorem卡诺循环 Carnot cycle开尔文公式 Kelvin formula柯诺瓦洛夫-吉布斯定律 Konovalov-Gibbs law科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Kohlrausch’s Law of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可能的电解质 potential electrolyte可逆电池 reversible cell可逆过程 reversible process可逆过程方程 reversible process equation可逆体积功 reversible volume work可逆相变 reversible phase change克拉佩龙方程 Clapeyron equation克劳修斯不等式 Clausius inequality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控制步骤 control step库仑计 coulometer扩散控制 diffusion controlled拉普拉斯方程 Laplace’s equation拉乌尔定律 Raoult law兰格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 Langmuir-Hinshelwood mechanism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formula雷利公式 Rayleigh equation冷冻系数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冷却曲线 cooling curve离解热 heat of dissociation离解压力 dissociation pressure离域子系统 non-localized particle systems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of ion离子的电迁移率 mobility of ions离子的迁移数 transport number of ions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law of the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离子氛 ionic atmosphere离子强度 ionic strength理想混合物 perfect mixture理想气体 ideal gas理想气体的绝热指数 adiabatic index of ideal gases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micro-model of ideal gas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 isothermal equation of ideal gaseous reactions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adiabatic reversible process equation of ideal gases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state equation of ideal gas理想稀溶液 ideal dilute solution理想液态混合物 perfect liquid mixture粒子 particles粒子的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of particles连串反应 consecutive reactions链的传递物 chain carrier链反应 chain reactions量热熵 calorimetric entropy量子统计 quantum statistics量子效率 quantum yield临界参数 critical parameter临界常数 critical constant临界点 critical point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临界摩尔体积 critical molar volume临界温度 critical temperature临界压力 critical pressure临界状态 critical state零级反应 zero order reaction流动电势 streaming potential流动功 flow work笼罩效应 cage effect路易斯-兰德尔逸度规则 Lewis-Randall rule of fugacity露点 dew point露点线 dew point line麦克斯韦关系式 Maxwell relations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Maxwell distribution of speeds麦克斯韦能量分布 MaxwelIdistribution of energy毛细管凝结 condensation in capillary毛细现象 capillary phenomena米凯利斯常数 Michaelis constant摩尔电导率 molar conductivity摩尔反应焓 molar reaction enthalpy摩尔混合熵 mole entropy of mixing摩尔气体常数 molar gas constant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摩尔溶解焓 mole dissolution enthalpy摩尔稀释焓 mole dilution enthalpy内扩散控制 internal diffusions control内能 internal energy内压力 internal pressure能级 energy levels能级分布 energy level distribution能量均分原理 principle of the equipartition of energy能斯特方程 Nernst equation能斯特热定理 Nernst heat theorem凝固点 freezing point凝固点降低 lowering of freezing point凝固点曲线 freezing point curve凝胶 gelatin凝聚态 condensed state凝聚相 condensed phase浓差超电势 concentration over-potential浓差极化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浓差电池 concentration cells帕斯卡 pascal泡点 bubble point物理学专有名词具体参看物理化学 英语名词网站化学方面 1. The Ideal-Gas Equation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Partial Pressures 分压3. Real Gases: Deviation from Ideal Behavior 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离4. The van der Waals Equation 范德华方程5. System and Surroundings 系统与环境6. State and State Functions 状态与状态函数7. Process 过程8. Phase 相9.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一定律10. Heat and Work 热与功11. Endothermic and Exothermic Processes 吸热与发热过程12. Enthalpies of Reactions 反应热13. Hess’s Law 盖斯定律14. Enthalpies of Formation 生成焓15. Reaction Rates 反应速率16. Reaction Order 反应级数17. Rate Constants 速率常数18. 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19. The Arrhenius Equation 阿累尼乌斯方程20. Reaction Mechanisms 反应机理21. Homogeneous Catalysis 均相催化剂22.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非均相催化剂23. Enzymes 酶24.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 平衡常数25. the Direction of Reaction 反应方向26. Le Chatelier’s Principle 列·沙特列原理27. Effects of Volume, Pressure,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Catalysts i. 体积,压力,温度变化以及催化剂的影响28. Spontaneous Processes 自发过程29. Entropy (Standard Entropy) 熵(标准熵)30.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参考网站 中山大学化学资料库经济方面的最全可参考 这个网站把经济类的专有名词由a到z排列 还有英汉对照的 超全的希望楼主满意O(∩_∩)O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