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1

雪梨的天空shelly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证书需求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崔若若11

已采纳

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摘要:该问卷对广西南宁市四个域区相关单位的调查发现,人们对外语人才以及应聘毕业生所具备能力的满意程度及需求程度,主要受到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证书,自身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用人单位性质等因素的直接影响。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数据统计分析,为确定我院今后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手段、市场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关键词:外语人才,统计分析,需求程度。为确切地了解现阶段市场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外语人才,从而确定我院今后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基本的依据,并且为市场培养和提供更适合的外语人才,我们对本市部分事业单位,公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分发了对外语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南宁市四个城区的三十多个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656份,回收530份,回收率为81%,经面上筛选,有效问卷为504份,占回收问卷的95%,无效问卷为26份,占回收问卷的5%。一、基本情况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员面较广。其中,政府及事业单位共272份,占有效问卷的54%;国有企业单位共65份,占有效问卷的13%;合资企业单位共34份,占有效问卷的7%;民营企业单位共46份,占有效问卷的9%;私人企业单位共63份,占有效问卷的13%;其它性质单位共24份,占有效问卷的5%。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程度及影响因素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1涉及到单位性质对外语需求情况;○2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情况;○3应聘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情况;○4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情况及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情况等。而这几种因素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下就每个单一因素进行详细分析:1、单位性质单位性质与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关系见表1。表1.单位性质与需求程度的关系 单位:%单位性质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无所谓 总和政府及事业 14 66 9 11 100国 企 11 70 11 6 100私 企 9 62 20 9 100合资企业 35 53 9 3 100民资企业 17 59 20 4 100从表1可以看到,政府及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占到其总需求量的80%,其中非常需要占14%、需要占66%;国企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占到其总需求量的81%,其中非常需要占11%、需要占70%;私企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占到其总需求量的71%,其中非常需要占9%、需要占62%;合资企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占到其总需求量的88%,其中非常需要占35%、需要占53%;民营企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占到其总需求量的76%,其中非常需要占17%、需要占59%。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都已分别占其总需求的66%以上,其中合资企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高达其总需求量的88%,这足以说明,目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的前景是非常看好和令人鼓舞的。2、获得各类证书情况市场对外语人才获得各类证书的情况与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关系见表2。表2.所获各类证书与需求程度关系 单位%单位性质 语言考级 专业毕业 学历学位 相关比赛获 总和证书 证书 证书 奖证书政府及事业 20 28 48 4 100国 企 18 25 53 4 100私 企 10 25 65 0 100合资企业 25 30 43 2 100民资企业 10 25 63 2 100表2表明,政府及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证书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其比率分别为:语言考级证书占20%;专业毕业证书占28%;学历学位证书占48%;相关比赛获奖证书占4%,其中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占其总需求量的76%。国企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证比率为:语言考级证书占18%;专业毕业证书占25%;学历学位证书占53%;相关比赛获奖证书占4%,其中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占其总需求量的78%。私企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证比率为:语言考级证书占10%;专业毕业证书占25%;学历学位证书占65%;相关比赛获奖证书占0%,其中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占其总需求量的90%。合资企业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证比率为:语言考级证书占25%;专业毕业证书占30%;学历学位证书占43%;相关比赛获奖证书占2%,其中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占其总需求量的73%。民营企业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证比率为:语言考级证书占10%;专业毕业证书占25%;学历学位证书占63%;相关比赛获奖证书占2%,其中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占其总需求量的88%。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不同性质的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但注重毕业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及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情况,而更注重的是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我们今后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及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手段、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应聘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情况与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关系见表3。表3.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与需求程度关系 单位:%单位性质 十分满意 比较满意 感觉一般 很不满意 总和政府及事业 4 39 54 3 100国 企 20 40 37 3 100私 企 4 19 76 1 100合资企业 6 32 56 6 100民资企业 5 39 55 2 100表3显示,除国企单位对应聘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满意程度达60%外,其余不同性质单位对应聘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满意程度分别达43%、23%、38%和44%,均未达到50%,而对应聘学生的外语知识能力感觉一般的情况却分别高达54%、76%、56%和55%,都已超过了50%。以上的分析数据表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除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之外,还应该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或举办一些模拟应聘工作的实战训练课或专题讲座活动,为学生们能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打下良好的应对基础和增强学生们接受社会挑选时的自信心和勇气。4、就读的学院类型情况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情况与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关系见表4。表4.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与需求程度关系 单位:%单位性质 综合大学非外 综合性大学外 外语类院 其他院校 总和语类毕业生 语类毕业生 校毕业生政府及事业 28 35 35 2 100国 企 15 45 35 5 100私 企 16 26 39 19 100合资企业 32 38 30 0 100民资企业 37 37 24 2 100从表4可知,政府及事业单位对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的需求已占其总需求量的70%,其中综合性大学外语类毕业生占35%;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占35%;非外语类及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只占30%。国企单位对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的需求占其总需求量的80%,其中综合性大学外语类毕业生占45%;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占35%;非外语类及其他院校毕业生占20%。私企单位对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的需求占其总需求量的65%,其中综合性大学外语类毕业生占26%;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占39%;非外语类及其他院校毕业生占35%。合资企业单位对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的需求占其总需求量的68%,其中综合性大学外语类毕业生占38%;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占30%;非外语类及其他院校毕业生占32%。民营企业单位对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的需求占其总需求量的61%,其中综合性大学外语类毕业生占37%;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占24%;非外语类及其他院校毕业生占39%。以上的数据充显示,不同性质的单位在招聘外语人才时,不但注重毕业生是否就读外语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同时还注意毕业生是否学习或掌握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和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5、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语言应用情况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语言应用情况与人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关系见表5。表5.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语言应用与需求程度关系 单位:%单位性质 很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没什么感觉 总和政府及事业 11 74 8 7 100国 企 8 55 23 14 100私 企 9 68 9 14 100合资企业 21 68 9 2 100民资企业 16 59 20 5 100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单位中,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语言应用感到很满意的分别为:政府及事业单位占11%;国企单位占8%;私企单位占9%;合资企业单位占21%;民营企业单位占16%,而感到学生语言应用一般的却分别达到:政府及事业单位占74%:国企单位占55%;私企单位占68%;合资企业单位占68%;民营企业单位占59%。从以上两组主要的数据看到,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不够强,这与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有一定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之,我们从以上5个调查分析表的结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影响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种因素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今后我们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为我院探索出培养一专多能----即 “外语+财经”,“外语+商贸”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实用外语人才作出贡献。

英语证书需求论文

326 评论(8)

吃撑了别跑

浅谈英语AB级考试与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A、B级英语能力   语言能力   提高     论文摘要: 大学英语A、B级考试有着很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但随着其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并没有根本上得到提高。本文从学生、教师、大学英语管理考核层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以便适应新世纪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需求。 一、大学英语A、B级考试现状 大学英语A、B级考试是衡量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最权威的标准,大部分高校都以此证为获得毕业证书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为了得到A、B级证书,有近72%的学生在通过了A、B级考试后如释重负,大有扔之而后快之感。A、B级考试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很强的指挥棒作用。然而很多已通过A、B级甚至CET一4的高校毕业生却未能顺利地在工作中完成英语方面的阅读、理解、表达等任务。他们的阅读能力普遍比较差,篇章的理解与组织能力薄弱,语言表达错误俯拾皆是,更不要说言语能力了。 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教学与A、B级考试之间的关系,正确组织好课堂教学.切实引导好学生.以期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帮助他们建构好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学生则应该注意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各高校管理层应去除在对大外教学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因素。使得A、B级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具权威性。 二、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 进入2l世纪,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信息交流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正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越来越强的重要性。就英语而言,英语语言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英语语言体系的能力,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语义能力和语法能力;英语言语能力是指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除英语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译外,还包括修辞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直接感知英语的能力(英语语感)。在英语教学中,上述两种能力密切联系,相互推进。高职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以及管理层就应正确处理好语言勺言语两种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自觉地、完善地掌握英语,做到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使得两种能力相应提高和发展,从而根本上提高英语能力。而不该过分关注A、B级考试的通过率。 1.从教师的角度——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注重总结,加以引导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A、B级考试为中心进行,主要还是填充式的教学,或者是讲解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这样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过率。但是,学生却缺少了在语言课堂上感受真实语言、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结果,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根本实现。我们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处理好教学与A、B级考试之间的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总结。 (1)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交际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 (3)英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 2.从高职高专学生的角度——确立长远目标,注重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升学。不管他们的兴趣如何,英语课总是他们的必修课。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特别注重考试、练习以及题海战术。其结果则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加强,而英语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提高。目前许多高校将A、B级考试跟毕业证书的挂钩使得许多学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就是:他们只注重做大量与考试有关的题目,没有科学地培养好语言能力,更不用说言语能力了。 语言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语言学生应该结台自身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还是接受教师的指导。这也就要求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做好正确的指导和引导。 3.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改革A、B级考试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分类要求,淡化攀比,抓好素质教育 在当前A、B级试题模式中,客观题的分值将近总分值的'70%至75%,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即语言与言语能力。就是那些已得到A、B级证书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诸如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表达错误还是屡见不鲜。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根本上增强。 不过改革的力度应该加大,尤其应该加大主观题的比分,注重其实用性,因为,这样做可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使得教、学双方都会更注重英语基础的教与学.教师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也就会注意多多吸收认真消化,而不会只做大量的考试模拟题了。 三、结论 当前的A、B级考试模式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遏制不容忽视,我们尤其要重视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要从教、学、管三方面仔细考虑做到尽可能改进当前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管理层次考核方法的科学性,这样方可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匡忱,刘莉.改进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交际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J].外语界,2001年1期 [2] 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1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