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勿扰的2016
作战部这么多军事天才 制定的计划 大的硬伤肯定是很少的 但真正的战争中有很多 预料不及的 天气就不说了 德国人一定想到过 苏联的冬天很冷 但一定没想到是这么的冷以及格林承诺过的后援不给是完全的不到位 零下40度的冬天 德国兵要穿着单薄的妮子大衣铁都要给冻脆了 何况是人...政治的败笔就是 日本过早的向美国宣战 导致苏联大量获得美国的援助光火炮就4000多门斯大林格勒战役 真的就是毫厘之间的差距 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很有可能就 败退了莫斯科以东就是西伯利亚无人区
super阿狸
《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国防军必须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远征将苏俄击败。"德军的进攻终止线是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尔后建立一个防线。迅速占领莫斯科的原因是"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决定性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联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看来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莫斯科,并尽快向东推进,直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但《巴巴罗萨计划》又根据希特勒的旨意规定:中央集团军群在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后,应"以强大的快速部队转而向北",协同北方集团军群,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占领列宁格勒,然后再进攻莫斯科。这显然与迅速占领莫斯科的要求相矛盾,其目标变成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对于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要求它"提前攻占在国防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顿涅茨盆地"。显然该集团军群的目标是经济上的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要求,德国对苏战争的主力仍是经过战火锤炼的装甲部队,这个计划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必须大胆作战,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灭俄国西部的大量俄国陆军;还须防止敌人退入俄国的辽阔地区。"希特勒见装甲部队是击败法国的关键性力量,在对法战争结束后对装甲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扩编,德国装甲师的数量从1940年春的10个师增加到1941年6月22日的21个师,摩托化师增至13个。德军这21个装甲师(实际投入侵苏战争的是19个)被编为4个装甲集群:霍普纳将军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辖第41装甲军和第56装甲军,共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霍特将军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辖第39、第57装甲军,共4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辖第24装甲军、第46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共5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辖第3、第14、第48装甲军,共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 虽然德军装甲师的数量增加了1倍,但坦克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苏德战争开始时只有3550辆,比入侵西欧时多800辆。装甲师数量的增加,是由于希特勒对师的数量的偏爱。德军装甲师原来的核心是坦克旅,每旅有2个坦克团,每团有160辆坦克。希特勒为了增加师的数量,从每个装甲师中抽出一个坦克团,再配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一个摩托化炮兵团,就组成一个新的装甲师,这样1941年一个德军装甲师的坦克比过去少了一半,在150~200辆之间。德军使用的大部分坦克仍是Ⅲ型,有部分Ⅳ型,德军在坦克数量上与苏军相比居劣势,但坦克的质量居优势,坦克兵的素质,特别是指挥官的素质和经验,远远胜过对手。除这4个装甲集群外,德国陆军的其余部队还处在骡马时代,除能乘火车外,就得靠双腿行走,辎重和火炮都用骡马牵引,和拿破仑时代陆军的前进速度相同,只能当铁砧使用。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要求,德军3个集团军群从1940年年底起,着手拟定各自的作战计划。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是李勃上将。他指挥屈席勒尔将军的第18集团军、布施将军的第16集团军和霍普纳将军的第4装甲集群,由克勒尔将军的第1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共有26个师。李勃的任务是率部从东普鲁士东北部出发,占领800公里以外的列宁格勒,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和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并与芬兰军队会合。李勃对面的苏军是波罗的海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战争爆发后改为西北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的三个集团军。李勃把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当作开膛破肚的尖刀,部署在中间,充当先锋,首先冲到德维纳河畔的道加夫皮尔斯,抢占桥梁,不停顿地冲向列宁格勒,切断波罗的海沿岸与内陆的联系,把苏军打得晕头转向,乱成一团。跟在其后的两个集团军扫荡苏军残兵,把苏军驻波罗的海沿岸的部队压到海岸后再消灭。 霍普纳南面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这是兵力最强的集团军群,计有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施特劳斯上将的第9集团军、克鲁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共51个师。博克的总目标是占领莫斯科,但其当前任务是包围和消灭白俄罗斯的苏军,占领斯摩棱斯克,打通奥尔沙陆桥,为下一步占领莫斯科创造条件。由于当面苏军西方方面军呈前沿部署,博克把2个装甲集群部署在两翼,北面是在东普鲁士的霍特,南面是在华沙附近的古德里安,准备对苏军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博克想撒开一个大网,同时伸出两支铁臂,在600公里外的斯摩棱斯克合拢,把斯摩棱斯克以西的苏军连根拔起,一锅煮熟,一步跳到莫斯科的大门口。但缺乏军事业务专门训练、又爱干预战役战术细节的希特勒担心这两支铁臂会因伸得太长而被苏联人砍掉,坚决主张合拢的地点是350公里外的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博克哭笑不得,大失所望。只得更改初衷,把一个大网变成好几个小网,博克的两支铁臂在明斯克合拢,切断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堵住苏军的退路。与此同时,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南向前伸出,再合紧,把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的苏联第10集团军也扔进肉锅。由于装甲部队的速度快,装甲集群和步兵集团军收网和架锅几乎能同步完成。一俟苏军入网、进锅,2个集团军分兵疾速追赶装甲部队,而2个装甲集群不待步兵赶上,就向斯摩棱斯克伸出铁臂,在斯摩棱斯克筑起铁墙,后面的步兵继续东进,把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之间的苏军挤成肉饼。 博克南部的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是龙德施泰特元帅,由第4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龙德施泰特在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充当配角,其所辖兵力有40个德国师、14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匈牙利军,他的总任务是占领基辅,进至伏尔加河。但其第一阶段任务是占领基辅,占领西乌克兰,消灭当地的苏军西南方面军(辖4个集团军)一部。龙德施泰特的部队实际由北南两个集团组成。北集团部署在波兰卢布林地区,有赖歇瑙元帅指挥的第6集团军、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和斯图尔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南集团是驻罗马尼亚的德国第11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龙德施泰特的主力是北集团左翼的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共20个师。这两个集团军从卢布林地区出发,第6集团军在左,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右,贴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缘,先奋力突破苏军的防御,向东南直逼基辅,在接近基辅以西约130公里的日托米尔时,第6集团军与第1装甲集群分兵,前者转向东,从南北两翼钳击基辅,占领基辅附近第聂伯河上的渡口;后者抛开步兵,先继续向东南疾进,然后突然掉头杀向正南,奔向黑海海岸,包围部分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整个南方方面军。与此同时,北集团右翼第17集团军占领普热姆尔要塞后亦向东南推进,把后路被抄、军心大乱的苏联军队推向东面,赶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履带下,配合左翼的两个集团军,撕开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防线,再把南方方面军装进口袋。在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杀向黑海时,龙德施泰特放出右翼南集团的三个集团军。德国第11集团军居中,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在两翼,三路并进,渡过普里特河、德涅斯特河,把苏联南方方面军赶进克莱斯特张开的口袋。在消灭苏联南方方面军后,龙德施泰特就向哈尔科夫和伏尔加河推进。
火星电台666
1.低估苏联的潜力
德国大为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动员潜力:红军的主要动员人数(已经受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参战的单位)比德国所预估的高出了两倍。到了8月初时,大量原先被歼灭的单位已经被新服役的单位替代。正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的数量,而且这还没有到达苏联存在的一千万动员潜能。这个事实几乎就代表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德国必须暂缓作战行动一个月以等待新的补给,等他们再度展开攻势时,距离秋季泥泞期的开始只剩下6个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红军也即时替补了之前的大量损失,当师级部队在战前征召的士兵阵亡后,新的士兵马上加以替补,战争中苏联每个月几乎都征召了超过50万人从军。苏联在短期间内动员大量部队(虽然都是一些训练不足且缺乏装备的部队)的潜力最终使苏联得以撑过关键的前半年,而德国对苏联潜力的低估则导致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不切实际。
同时,苏联情报单位正确的分析出日本不会加入对苏的战争,这使得苏联能够将驻扎在远东的部队抽调回东欧战场支援。
即使德国真的达成了作战原先的目标推进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战线,战争也不太可能就此结束。苏联在东部依然有着广大的领土,同时苏联也已经将战争工业迁移至乌拉尔山脉、中亚和西伯利亚了,因此战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后勤计划的缺陷
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从一开始便相当不切实际。战争开始于干燥的夏季,是最适宜德军行动的季节,德军在最初数周里突袭并歼灭了大量的苏联军队。但当理想的季节过去、严酷的秋季和冬季来临时,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一定实力,而德军的攻势则开始遭受阻挠。德军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后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补给;石油的缺乏也注定了德军不可能达成预定中的目标。
这种困难甚至在战争之前便已经被德国的后勤单位所察觉,但他们提出的警告却被德军高层所忽略。整个德国的计划是根基于一个假设上:5周内红军便会彻底崩溃,到时德军将能取得完全的战略自由,只需替少数机动单位补给必要的石油便能占领整个国家,因此并不需要担忧5周后的补给问题。这一假设基本上是基于之前苏芬战争时苏联红军的表现做出的,然而以苏德战争的表现上来看这一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德国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在第一周里快速推进了300英里,但他们的补给线却很难跟上进攻的速度。由于铁路轨距的差异,俄国留下的铁路网也无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轨距的火车生产出为止。铁路和公路上速度缓慢的运输载具也成为苏联游击队的理想攻击目标。补给的缺乏严重延缓了德军闪击战的进度。
德国在后勤上的计划也严重高估苏联铁路运输网的可用状况。在波兰的道路和铁路状况尚称良好,但深入苏联领土的部分则情报有限,地图上标示深刻的道路在实际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尘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没有铺设完成。
3.
气候
在整场战争中,或许没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气一般被后人如此误
21号训令第一页(1张)
解其影响。气候是战争中的“中立”角色,对于气候准备最佳的一方将能获得最多优势,而忽略准备的一方则会尝到其后果。对于红军力量的低估使得德军面临气候不利的威胁。
一项由美国进行的军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计划在严酷的冬季气候来临前便已经失败;他对于快速胜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于他对战争会拖延至冬季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在入侵的前5个月里德军总共遭受734,000人死伤(约为总人数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国陆军的军需部门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
但德军仍然没有准备应付严酷的气候和苏联运输网络的恶劣状况。在秋季,恶劣的路面状况延缓了德军的进展。苏联的地面在夏季时是松散的沙地、在秋季时是黏稠的泥泞地、到了冬季地面则会被大雪所覆盖。德军坦克的狭窄轮距使其在泥泞地行动时非常缺乏附着力和漂浮力。相较之下,新的苏联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坦克的设计都考量了这些问题。德军有600,000匹用于提供补给和运输火炮的西欧马,但体型庞大的马匹在这种气候下却很难发挥作用。而红军所使用的体型较小的矮种马则更适合当地的气候,
德军对于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严酷气候几乎毫无准备。德国已经拥有足够的冬季装备,但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将这些装备完全发放至前线。结果导致军队无法取得适当的冬季装束,有些士兵们还将报纸塞进夹克来保暖,而当时的气温却已经低达-30 °C。为了运作暖炉和暖气,德军士兵不得不将已经非常缺乏的汽油用来当作燃料。而苏联士兵却配备了温暖而加衬的大衣、有衬底的军靴、以及覆盖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军武器配备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下也无法正常运作。普通的润滑油在极低温下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坦克和卡车引擎故障、机枪等自动射击武器无法正常开火。为了将炮弹装填进坦克的主炮里,坦克兵还必须先以小刀刮下黏附于炮管内结冻了的润滑油。苏联军队则较少受到这些问题所苦,因为他们早已经历当地的寒冬许多年了。德军必须将毛毯覆盖于飞机引擎上以免引擎结冻。而运作所有坦克和卡车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会因为寒冬而结冻。大多数苏联卡车和旧式坦克同样使用汽油,但新生产的坦克则已改使用不会结冻的柴油了。
对于俄国冬季作战的一个普遍错误认知是:所有军事行动都会因为泥泞、大雪而停止。但事实上军事行动只是被这些因素所缓慢,差别只在于德军遭受的缓慢程度较大、而准备充足的苏联红军遭受的影响较小罢了。苏联在1941年12月展开的反击,在某些地区将德军击退远达100英里,证明了只要准备充分,在冬季严寒下仍有可能进行机动性的作战。
当严酷的冬季开始后,希特勒担忧德军会重蹈拿破仑当年从莫斯科匆忙撤离的覆辙,于是下令德军部队必须死守他们的据点抵御苏联的反击。
虫子在睡觉
巴巴罗萨在意大利语里是红色的意思。 历史上的巴巴罗萨一般是指三个人和一件事 - -第一个是和狮心王理查一起东征未遂,淹死在小亚细亚的日耳曼之王,红胡子巴巴罗萨,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第二个和第三个分别是北非15世纪的海盗红胡子巴巴罗萨兄弟,哥哥巴巴罗萨一世夺得阿尔及尔皇位,建立了海贼政权。1518年死于西班牙人的埋伏中,弟弟巴巴罗萨二世,也是奥斯曼帝国苏丹承认的阿尔及尔王,曾任土耳其帝国的海军元帅,和西班牙人数次交手。土西争霸六十年,最后终于在巴巴罗萨兄弟手中,土耳其得到了胜利的果实。 - -一事就是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不过那个东西也毁了他一辈子。谁叫他吃饱了撑的不巩固战果就去惹俄国熊。
列那的小屋
1936年6月13日,二战爆发的前一年,德国汉堡市位于一艘轮船的下水典礼上,当纳粹的高官出现在典礼现场的时候,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右手,这是十分标准的纳粹军礼,他们的脸上,或是严肃,或是喜悦,亦或者是强装出来的微笑。
然而在这张照片当中却出现了一个极度“不和谐”的一幕,在茫茫人海当中,当所有人举起了右手时,有一个人不仅没有行礼,还有露出了一脸不屑的笑容。
纳粹礼原是古罗马时代的军礼,后来被希特勒使用,其意为“德意志及其人民和利益高于一切”希特勒推崇这种举手礼是因为见面握手会让德国人变得毫无斗志可言,他还下令在任何场合德意礼都是最高礼,就连军礼都被取代了,可想而知不行纳粹礼,后果有多严重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然而面对强权,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二战后的德国,始终摆脱不了全民助纣为虐的负罪感,因此德国媒体也在四处寻找那些敢于和纳粹斗争的勇士,宣传他们的事迹,而这名男性再次被广泛的公布于德国社会之上,不过并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1991年,一名老年女性却站了出来,告诉人们,这是她的父亲,名字叫做August Landmesser。人们才一点点了解这个男人背后的故事。
戏剧性的是,奥古斯特·兰德梅赛是纳粹党的一员,不过在前途和爱情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1934年,兰德梅赛跟一位犹太女性伊尔克·埃克勒相识,坠入了爱河,两人还登记结婚。1933年,希特勒通过大选,成为了德国的总理,随着希特勒在德国通过一系列法案,并且在1934年将总统大权终止并且将其转交给总理名下,他正式开始了自己在德国的独裁统治,对此却没有什么德国人提出反对,这要得益于希特勒对待经济危机卓尔有效的行政方案,以及符合大部分德国人心中所想的德国外交方针,很多德国市民为了更好地获得就业机会和补贴,争先恐后的加入纳粹党,而Landmesser正是其中的一员。
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成为纳粹党员后的1935年,Landmesser就和自己心爱的人,一位犹太姑娘进行结婚。当时的纳粹政府,对于德国犹太人已经逐渐开始进行限制,将他们从公务员、警察军队当中剔除,这对于犹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消息,但是没人感到意外,20世纪的30年代,受到经济危机以及民族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地都刮起了一阵反对犹太的旋风,Landmesser和妻子也没有意识到希特勒将来的疯狂计划。
然而纳粹的政策却是步步紧逼的,希特勒政府通过《纽伦堡法案》,规定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这项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紧接着政府甚至规定,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禁止发生关系,同样也就不允许通婚,否则将被视为犯罪,然而此时Landmesser和妻子,已经有了一个不到一岁大的女儿。Landmesser自然不会放弃他的家人。
此时的希特勒,却是如日中天,不知道多少德国人崇拜他,亦或者是在恐惧的压力下臣服于他,整个德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时候,但是Landmesser却以一副不屑的姿态,进入了这张照片,成为了格格不入的存在。
而到了后来,Landmesser的妻子终究没有幸免,1939年,Landmesser再次因为妻子的关系被投入到了监狱,在他进入监狱不久,妻子也被抓进了集中营,1942年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后,Landmesser妻子被投入了毒气室。
随着二战的胜利天平向盟军倾斜,纳粹如同牢笼的困兽,无所用之不及,1944年,他们组织起了一直由反纳粹分子、民事犯、叛逃者以及失去公民权的人士所组成的炮灰部队,在机枪的逼迫下走上了战场,而一度被关押两年的Landmesser也是其中之一,根据军营资料显示,在当年,Landmesser就战死在了沙场上,死亡原因和地点不详,纸张上只有一个小小的名字和日期。他离开人世的方式和他活着一样普通而又悲剧。
可以坚信的是,没有人不会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否认他的伟大。
1944年,苏联红军大破德军防线,开始大反攻,疯狂的纳粹将一些战俘送上了战场,兰德梅赛就是其中之一,1944年10月17日,他死在了克罗地亚,自从被关押以来,至死都没有见过妻子和两个孩子。
唯一幸运的是,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这段历史才重新面世。
兜兜兜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和日本人对外发动战争都是有一个精神信仰的。日本人信仰的是日本天皇,日本士兵认为在战场上为天皇捐躯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反观德国这一边,他们的信仰就是希特勒。
1936年的6月份,德国的威塞尔号在福斯船厂起航下水,希特勒也出席了此次的仪式。当希特勒出现了船厂工人面前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海啸般的欢呼,当时很多的德国人认为正是有了希特勒的带领,他们才度过了危机。随后,在场的工人们纷纷对希特勒行纳粹礼,表达自己的敬意。
不过在人群中,却有一个人鹤立鸡群,他双臂环抱,拒绝向希特勒行礼。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奥古斯特.兰德梅赛。
兰德梅赛的动作也被相机给拍摄了下来,成为历史上非常经典的一幕。那么这个人最后结局如何呢?1937年,兰德梅赛和耶克勒试图逃往丹麦,但最终被捕。耶克勒再次怀孕,而1937年7月兰德梅赛被指控并被判违反纳粹种族法的“玷污种族”罪。
兰德梅赛表示,无论是他还是耶克勒都不知道耶克勒是纯种的犹太人,1938年5月27日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并被警告再次犯罪将导致多年徒刑。此后这对夫妻继续公开他们的关系。1938年7月15日,兰德梅赛再次被捕,并被判在集中营两年半。
他的妻子耶克勒被关在了另外一个集中营,后来被德国纳粹杀害了。而兰德梅赛后来被编入惩教营,拉到战场上作战,他在同克罗地亚的战斗中失踪,后来被宣布死亡。
在1991年3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报(英语:Die Zeit)》上,奥古斯特·兰德梅赛从一张1936年6月13日拍摄的照片中被辨认出来。11这张照片记录了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为海军训练船霍斯特·威赛尔号(英语:Horst Wessel (ship))出航举行的一次大型工人集会。在照片中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臂行纳粹礼,但在人群后面有一个人冷冷的站在那里,双手交叉在胸前,明显与众不同。照片中还有其他几个人没有行纳粹礼,但不像兰德梅赛那么明显的挑衅。
茶痴吃茶去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为了进攻苏联,德国又开始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进行一系列准备,同时采取一些伪装和欺骗手段。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曾经制订过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后来被放弃了,目的是为了全力进攻苏联。但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试图想让世人相信,它要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采取了许多手段来迷惑人们的视线。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然后,德军大规模东调,但他们却放风说,他们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等到这一切都布置完毕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入手,进一步迷惑苏联人。他们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种对苏联的攻击,而把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苏联外交官,主动会晤苏联高级官员,向他们解释说,德军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而稍作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德军向芬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大使便去拜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由于“海狮计划”的存在成功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经在其东部同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但是苏联人却对希特勒的种种承诺和解释信以为真,因而对德军的军事部署并未加以注意。在德国发动进攻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550万人,4300多辆坦克,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以及60万辆运输车辆,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德军就象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北方集团军目标为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的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的目标是基辅和高加索油田,而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猛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66个飞机场,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铁路吊车厂,陆海空军基地及正在像国界线开进的部队,苏军在半天内损失1200多架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猛烈突袭在一个月内损失60多个师,160万人,战线全线溃退。巴巴罗萨计划是在极其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故计划在完成后仅印制了9份文件。该计划第一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号文本呈报德国的海军总司令部。第三号文本呈报德国的空军总司令部,其其余的6分文本由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封存。其中的5至9号文本曾归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L作战分部负责管理和使用。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