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不吃辣
Beijing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拼音。
但是北京大学要用以前的威妥玛式拼音:Peking University,这叫沿用旧称。
Peking(读音 DJ: [piːˈkiŋ] KK: [ˈpiˈkɪŋ])是北京的英文旧称。
宁波的的汤圆
Peking(读音 : [piːˈkiŋ]、 [ˈpiˈkɪŋ])是北京的英文旧称。其实,这里沿用的是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创造的邮政式拼音,而非出于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古人常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有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声母及下字韵母和声调)等等。后来,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家为了学习汉语、传教和翻译的需要,开始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该书成为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后来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对其进行了修正,史称“利金方案”。此后还出现了马礼逊方案、萨默斯方案等。但影响最大的要数英国外交家、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和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中创立的威妥玛式拼音法。后来他的学生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良,因而又称“威翟方案”。自清末至1958年,该方案一直是国际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影响巨大。它的最大特点是用送气符号(‘)表示送气的声母,其写法与前单引号相同。1906年春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即威翟方案)为依据并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也就是说,邮政式拼音是在威妥玛拼音基础上进行修改的结果,但只用于地名的拼写。七十年代末,中国向联合国提出了一项提案获得了通过:要求国际上采用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来表述中国的人名、地名,如北京就是Beijing。
hua爱美食
peking读作['pi:'kiŋ]。
peking,发音为['pi:'kiŋ],n.北京的旧称,现在称Beijing。
双语例句
1、Don't worry, the Peking duck is almost here.
别担心,你距离北京烤鸭仅有一步之遥了。
2、I ran all the way home because I was very eager to announce the good news that I was admitted by the Peking University to my parents.
我一路跑回家,因为我迫不及待想向父母宣布我被北大录取的好消息。
3、I invite you to watch Peking Opera.
我请你去看京剧。
4、He is a famoust artist in Peking opera.
他是一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5、By setting Peking Opera as an optional course, students may have more freedom to decide whether to take it or not.
通过将京剧设置为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决定是否选修京剧。
6、The Liyuan Theatre presents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excerpts in short programmes for foreign audiences and in original styles.
梨园剧场为外国观众提供原创风格的京剧短剧节选。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