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7

飛天彩绘
首页 > 英语培训 > 全球通史序言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爱囡囡

已采纳

全球通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全球通史》(下)--1500年后的世界最新章节《全球通史》(下)--1500年后的世界最新章节TXT----- 序言见是序言,就应该写得简明扼要;然而,本序言应是一个宇宙容器、一艘飞船,它将载读者登上月球,使他能观察到地球全貌,就象本序言之后的篇章使读者了解到地球上诸重大事件那样。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并不是一种新方法。实际上,它表示启蒙时代的编史传统又得到恢复;在启蒙时代,对世界历史的意法如同当时所要求的那样,是与关于进步的流行观点相适应的。在启蒙时代之前,西方历史学家由于需要使所有已知的历史事件符合于僵硬的《圣经》框架,受到了束缚。他们习惯将过去划分成与《但以理书》中所预言的亚达、波斯、希腊和罗马这四大世界帝国相对应的几个历史时期。但是,到17世纪后期,这一传统的划分面对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新的历史资料而愈益显得不适当。首先明确打破这种世界史编纂旧模式的是伏尔泰的《论各国习俗和精神》(1752年)和多卷本的《世界史》(173……

全球通史序言英文

353 评论(14)

多来A梦A梦

首先,为您感到高兴,当今社会还能静下心来看这本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经典书籍,这对您很有意义。其实这本书的版本很重要,其中经典版本如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近年在国内有两个版本,出版社不同,书的目录内容也不同,欲购买的读者应当留意。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5出版) 的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目录如下:目录: 1500年前的世界 全球通史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质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第九章 印度文明第十章 中国文明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庭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十八章 非洲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第二十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后记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文版前言 序言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一章 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第二章 西欧扩张的根源第三章 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四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第五章 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六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1763年第七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八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十章 科学革命-1914年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第十三章 俄国第十四章 中东第十五章 印度第十六章 中国和日本第十七章 非洲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第十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四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全球通史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二十三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第二十四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第二十七章 诸帝国的终止第二十八章 两极分化的结束第二十九章 西方的衰落与成功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后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具体又有四种 1.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1出版) 2.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英文影印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7出版) 3.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培文书系人文科学系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7出版)这三种的目录如下:《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致读者第一编 史前人类第1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质第2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人性的本质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全球通史第4章 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第5章 希腊--罗马文明第6章 印度文明第7章 中国文明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祸还是福?第三编 欧亚大陆中世纪的文明第9章 中世纪文明形成欧亚大陆一致性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第11章 突厥人的蒙古人的入侵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第四编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15章 非洲第16章 美洲和澳大利亚第17章 欧洲扩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中的民族第五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19章 西方扩张的儒家世界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扩张和国家建设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第六编 西方崛起的世界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息亚阶段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第28章 俄国第29章 中东 第30章 印度第31章 中国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34章 波利尼西亚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其后果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后记 术语表 索引北大版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培文书系(培文书系):4.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培文书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出版)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下)/培文书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出版)《全球通史》北大版目录: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 (上 册)第一编史前人类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国文明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15章 非洲第16章 美洲和澳洲第1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上 册)第五编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19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2l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第28章 俄国 第29章 中东 第30章 印度第31章 中国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34章 波利尼西亚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词汇表 索引 编后记

296 评论(8)

会员3533454

链接:

提取码:oh8g

231 评论(13)

金舟创元

一直以来对于中东的乱局充满着好奇,同时也对于神奇的印度充满着兴趣,于是便买来两本书分别来更好地了解中东和印度:《The Middle Eas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ast 2,000 Years》和 《India After Gandh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无奈这两本书里面的生疏英文地名及术语太多,再加上背景知识模糊,很难看得下去,所以就决定重读《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欧亚文明(Eurasian Civilization)的几个发源地基本上都在河流旁边,例如两河流域(Tigris-Euphrates), 尼罗河流域(Nile), 印度河流域(Indus), 以及黄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上的文明始于公元前3500年,那个时候苏美尔人(Sumerian)已经开始建立了城邦。古埃及的帝国式的文明从公元前3100年持续到公元前525年。古埃及三面沙漠,所以它的疆域狭长一块顺尼罗河而下。克里特(Crete)是希腊南边的一个小岛,克里特米诺斯文明 (Minoan) 属于海洋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谷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其特点是保守,宗教性,高度计划。中国的商朝始于公元前1500年,没有发现他们关于夏朝的记录。 然后游牧民族开始入侵各大文明古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印欧赫梯人(Indo-European Hittites)进入到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在公元前1500年时,中东被三大力量控制着:北边赫梯人,南边埃及人,东边闪米特亚述人(Semitic Assyrians)。公元前1100年,亚述王朝开始扩张。公元前七世纪时,它的疆域包括Mesopotamia, Asia Minior, Syria, Palestine, and Egypt,直至公元前612年灭亡。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整个中东才首次被波斯人(Persians)统一,疆域西至尼罗河,东至印度河。印欧阿凯亚人(Indo-European Achaeans)在公元前20世纪来到希腊,他们的文明起先落后于米洛斯克里特人,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基本上吸收了米洛斯文化。古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被北方的雅利安人(Aryan)入侵。古印度人留下了大量的material remains but no decipherable written record,而雅利安人只留下了一些用梵文(Sanskirt)书写的吠陀(Vedas)形式的书籍。雅利安人描述自己的特征为高大,蓝眼睛,浅色皮肤,印度人的特征为矮小,黑皮肤,noseless。 由于巴尔干(Balkan)半岛属于多山地形,希腊-罗马(Greco-Roman) 文明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式(city-state)文明,像雅典卫城(Acropolis),同时Socrates (公元前470-399年), Plato(公元前427-347年)等一批哲人开始出现。希腊文化开始影响整个地中海区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 (公元前336-31年)。亚历山大大帝登上历史舞台(Alexander the Great),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最远到达印度的旁遮普(Punjab, 位于印度西北部)。而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了罗马共和国,那里地势平坦,易于统一。凯撒(Julius Caesar)奠定了帝国基础,凯撒死后,罗马共和国逐渐转变为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开始统治整个地中海区域。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实行分治,形成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为拜占庭(Byzantine), 后来君士坦丁大帝 Emperor Constantine (公元306-377年)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 在印度,雅利安人一开始主要在旁遮普活动,后来慢慢扩张至恒河(Ganges)流域。在公元前500年时,种姓制度已经形成。雅利安人发展出四个种姓,前三个是给他们自己的,最后一个是给敌人或仆人(Dasas)的,它们分别是 priests (Brahmans 婆罗门), the warrior nobles (Kshatriyas刹帝利), the farmers (Vaishyas吠舍),和Shudras首陀罗。孔雀王朝(Mauryan Empire)在公元前三世纪达到顶峰,统治着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孔雀王朝在公元前二世纪时衰落,接着便是五百年的混乱。直到了公元四世纪时,笈多王朝时代(Gupta Age)再次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其中阿拉伯数字也是在那个时候发明的。 公元500年,中世纪(Medieval)开始。西罗马帝国已经四分五裂,东罗马帝国后来则被称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又延续了一千年。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纪时,突厥人(Turks)进入到小亚细亚半岛,开始入侵拜占庭帝国。到了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忽必烈(Kublai Khan)的带领下开始征服下建立了四大汗国,并短暂统治着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而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的入侵下不断萎缩,最终于公元1453年彻底消失。 而在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 Mohammed (569-632年) 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得到真主安拉(Allah)的启示, 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穆德一开始在麦加(Meca)传道, 由于遭到当权者的抵制便转至麦地那(Medina),接着在此后的一千年里伊斯兰教迅速传播,穆斯林世界也逐渐崛起扩张。西边有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 始于1299年), 波斯区域上有Safavid Empire (始于1502年), 印度则被莫卧儿王朝统治(Mogul Empire, 始于1526年)。 其中,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是来自阿富汗的土耳其穆斯林。 欧洲则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中间有着持续了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和恐怖的黑死病。到了公元1500年时,欧洲开始迎来了复兴和变革(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这个时候,西欧版图上主要有伊比利亚(Iberia)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 在伊比利亚时期(公元1500-160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入大航海时代,哥伦布Columbus (1451-1506年)和达伽马(Vasco da Gama)开始进行海上探险。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南非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进入到印度洋,在南美洲上则在巴西殖民,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则从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 公元1600年后,伊比利亚半岛由于从海外运回大量黄金白银,国内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工人成本也变得很高,产品附加值也不高,经济上便开始逐渐衰落。受惠于与伊比利亚半岛的贸易,荷兰造船业变得非常发达,迅速成为海上强国。荷兰人在印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击败西班牙人并占领马六甲,开始称霸海上世界。但是因为缺乏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到了十八世纪时,荷兰已经开始落后于法国和英国。由于法国对于征服欧洲内陆比较感兴趣而且移民到海外的人数较少,所以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逐渐扩张并稳固。 1763年至1914年, 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的科学,工业和政治革命。政治上发生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English Revolution), 以及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 (French Revolution,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由贵族革命(Aristocratic Revolution)发展到资产阶级革命(Bourgeois Revolution)最终到普罗大众的革命(Mass Revolution) 。法国革命后,拿破仑(Napoleon)从1799年1804年开始担任法兰西共和国First Consul, 之后便当上了皇帝,这时德国和意大利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经历了这些革命以后,民族主义(Nationalism),自由主义(Liberalism), 和社会主义(Socialism)这些欧洲的价值观开始影响整个世界。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马克思曾在1858年给恩格斯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恐惧:当欧洲实现了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它们将会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 这时的中东大部分仍然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但社会结构较为松散且基于宗教派别。希腊东正教(Greek Orthodox), 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和犹太教(Jewish)社会被允许自治。不同的穆斯林(Moslem)民众(Turks, Arabs, Albanians and Kurds) 和基督教(Christian)民众(Serbs, Greeks, Bulgars and Rumanians)各自生活在半自治且自给自足的社区里。 而由于莫卧儿王朝的没落,印度在十八世纪处于无政府状态,英国人抓住机会成为了孟加拉(Bengal)的实际控制者。在孟加拉,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征税权,并以此为基础向东北扩张。到了十九世纪,英国成为了整个印度的主人。由于印度本土的民族运动,在1874年印度被划归为英皇(Crown)统治。 1870年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爆发,最后以法国失败而告终。其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以此为背景。十九世纪末,德国为了对抗法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为了对抗俄国,它们彼此结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了进来,组成了三国联盟(Triple Alliance)。为了应对三国联盟的威胁,法国、英国与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 。1914年, 奥地利大公Archduke Francis Ferdinand 在萨拉热窝(Sarajevo, Bosnia)被一个塞尔维亚(Serb)学生刺杀,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地利与塞尔维亚(Serbia)无法就此事达成和解,奥地利开始对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国开始进行军事动员,之后德国开始对俄宣战,同盟国(Central Power)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随着俄国在东线的撤退,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协约国节节败退。美国一开始希望保持中立,后来慢慢倾向于军事干预。一方面英法欠着美国大量的军火贷款,另一方面沙皇(tsarist)被布尔什维克推翻,导致了美国在1917年决定对德宣战。美国的介入扭转了一战的局面,最终协约国取得了胜利。 短暂的和平后,欧美各国开始经历经济上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希特勒(Hitler)和墨索里尼(Mussolini)抓住了民众的这种心理,开始进行法西斯统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轴心国(Axis Power)的代表为德国和意大利,同盟国(Allied Power)的主要代表为英美苏。最终,欧洲在东线的苏联红军和西线的英美(Anglo-American)进攻下于1944-1945年间逐渐获得了解放。

11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