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框拆拆远行车
是种猫头鹰,学名应该是雕鸮。雕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希望你能及时将它放生,如果受伤了,可以和当地森林公安、动物园或是野生动物救助站等机构联系。
中文名:雕鸮
别名:恨狐
学名:Bubo bubo
英文名:eagle owl
中文俗名:大猫头鹰 希日-芍布 老兔 猫头鹰 夜猫子 大猫王
分类地位:鸟纲、鸮形目、鸱鸮科(Strigidae)
分布:为全国大部分省区留鸟,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体长55—90厘米(约婴儿的身高)体重15000—40000克(约3—8小包食米)
感官能力:视觉95;嗅觉10;听觉95
特殊技:有在夜间视物的本领。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人类猎捕和捡拾鸟卵。
2、草原上投放鼠药,使之中毒。
鴞形目(Strigiformes)鸱鴞科(Strigidae)的鸟类。学名为Bubo bubo。体大,长达70公分(约2.3呎),头上有两束羽毛(耳羽束)。眼大,橙色;体羽茶色,有褐斑,下体色淡。栖息和繁殖於岩穴和树洞。黄昏后栖息于树枝上,主要觅食啮齿类(兔)和大型禽类。雕鴞或称欧亚雕鴞,栖息於欧洲、亚洲和北非,英国所见者多为迷鸟。与美洲大雕鴞(B. virginianus)有亲缘关系(参阅角鴞〔horned owl〕条)。其他几个雕鴞属(Bubo)的种亦称雕鴞,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点斑雕鴞(B. africanus)和东南亚的林雕鴞(B. nipalensis)。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识认方法:头部有显著的面盘,为淡棕黄色。眼的上方有黑斑,颈部有黑褐色的皱领,耳羽发达,突出于头顶两侧。体羽主要为黄褐色,有黑色斑点和纵纹。
雕鸮是中国鸮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56~89厘米,体重1400~3950克。面盘显著,为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的细斑。眼先密被白色的刚毛状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个大形黑斑。皱领为黑褐色。头顶为黑褐色,羽缘为棕白色,并杂以黑色波状细斑。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外侧呈黑色,内侧为棕色。通体的羽毛大都为黄褐色,而具有黑色的斑点和纵纹。喉部为白色,胸部和两胁具有浅黑色的纵纹,腹部具有细小的黑色横斑。虹膜金黄色或橙色。脚和趾均密被羽,为铅灰黑色。
[编辑本段]生态习性
住: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高山和峭壁等。
行:夜晚活动。善于夜空中在林间飞行。
休息:躲藏在密林中的树枝上。
食:肉食性。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其他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
性格:性情凶猛,单独活动。繁殖:繁殖期为4一7月。筑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在地面上的凹处。巢内无铺垫物,或仅有稀疏的绒羽。每窝产卵2一5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成长:雏鸟出壳后需要由亲鸟喂养。
[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雕鸮有7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北疆亚种仅见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亚种仅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套山等地,天山亚种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西部,塔里木亚种仅见于新疆哈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尼雅河等地,它们均极为罕见。西藏亚种为中国的特产亚种,分布于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以及青海的中部和南部。东北亚种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较为常见。华南亚种分布于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和山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比较常见。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鸮类中个体最大的雕鸮
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常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有危险就立即飞走。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雕鸮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动物,包括狐狸、豪猪、野猫类等难以对付的兽类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约兽类占55%,鸟类占33%,鱼类占11%,两栖类和爬行类占1%。
由于雕鸮在夜间活动,所以一般认为它并不捕蛇。其实,当它发现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的时候,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并且转动着圆圆的脸盘,似乎在估算着双方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的头部,从树上猛扑过去。但它也的确是较少捕食蛇类,所以第一次进攻往往并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这时蛇就会愤怒地扭动着身体,转过身来准备缠卷住雕鸮。雕鸮则会展开两个宽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缠绕,并且用锐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鳞甲,进入肉体,然后寻找一个破绽,用嘴猛地咬住蛇头后面相当于心脏的部位。痛苦万状的蛇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鸮的一顿美餐。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在东北地区为4~7月,而西南地区则从12月开始。此时雄鸟和雌鸟栖息在一起,在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嬉戏,并不时地发出相互招唤的鸣叫声。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并作亲吻状,雄鸟不断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雌鸟则伴随着发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声音,反复5分钟左右,然后雄鸟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交尾,并且一起发出欢快的鸣叫声。交尾后大约一周左右,雌鸟就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于地面上的凹处。巢内没有任何铺垫物,有时产卵后垫以稀疏的绒羽。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为常见。卵的颜色为白色,椭圆形。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35天。
雕鸮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梁山好汉v
hawk是一种打猎用的鹰(隼),宽翼长尾,善于短距离奇袭捕猎falcon是另一种猎鹰,善于从高空滑翔而下捕猎condor专指美洲雕,秃头黑羽,欧亚非的雕叫做vultureeagle鹰,翼长而宽,脚爪强健,钩型喙,善高飞owl猫头鹰其实我觉得是有必要分一下的,翻译上可以不加以区分但是自己要知道,因为英文是根据每种动物的学名来的,他们属于不同的种所以词根不一样,但汉语几乎全是鹰。我觉得楼主想知道是好事。
月球的球球
意思是猫头鹰。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猫头鹰的眼窝里,根本无法转动,所以猫头鹰要不停地转动它的脑袋。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为270°。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
本目鸟类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鸮体长可达90厘米,小者如东方角鸮体长不及20厘米。
本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相对于头部硕大的双目均向前是本目鸟类共有且区别于其他鸟类的特征,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本目鸟类俗称猫头鹰。
本目鸟类的耳孔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布和形状均不对称,这有利于他们在黑暗中准确定位声音的来源。
塞舌尔猫头鹰
猫头鹰瞳孔很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觉色素,即视紫红质能辨明暗,不能辨别细节和颜色)非常丰富,却不含视锥细胞(在强光刺激下方会被激活,有三种视觉色素,能辨细节和颜色),以至眼内成圆柱状(而非球状),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
由于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所以眼睛并不能向不同方向转动,要望不同方向时,需转动整个头部。也因此本目的鸟有着灵活的颈骨,颈部可旋转270度。另外,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于其他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 本目鸟类翅形不一,一般短圆,初级飞羽11枚,次级飞羽缺第五枚,尾短圆,尾羽12枚,部分种类10枚。本目鸟类腿强健有力,爪强锐内弯,部分种类如雕鸮,整个足部均被羽,外观极其强悍。本目鸟类趾形均为转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后转动。本目鸟类全身羽毛柔软轻松,羽色大多为哑暗的棕褐灰色,柔软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鸟类飞行起来迅速而安静,加上哑暗的羽色,非常适合进行夜间活动。
镜头前的猫头鹰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猫头鹰的卵是逐个孵化的,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猫头鹰是恒温动物。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