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7

大大的好友
首页 > 英语培训 > 华人助教英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双双鱼儿

已采纳

杨振宁的童年教育 先要大致介绍一下杨振宁的家庭: 他的父亲杨武之年轻的时候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堂,这里就是后来的北师大,毕业之后回到安徽教书,在1922年,杨振宁只有10个月大的时候,杨武之考上了安徽省的公费留美名额。 这个大背景如果你听过中国科学的来历应该知道,它是庚子赔款退还的奖学金带动的,各省也都开化了,每年留一些经费公派留学生。 他父亲在斯坦福得到了学士学位,之后又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主攻的方向是数论。 等到他父亲回国的时候,杨振宁已经6岁了,第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陌生人,都有点害怕。 如果有人觉得这家人一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那就错了,因为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这样的,但是杨振宁的母亲是当时指腹为婚定下来的,是旧中国典型的裹着小脚的妇女。他母亲家里的状况也不富裕,结婚之前字也不识,甚至连大名都没有。 杨武之是在杨振宁10个月大的时候去的美国,所以实际上杨振宁在6岁之前只是那个不识字的妈妈培养教育他。 那具体怎么教育的呢? 就是从4岁起,妈妈跟他一起学识字,一年多的时间,学了3000个字左右。 虽然妈妈的文化水平低,但那是条件所迫,当年家里的钱只能供他的哥哥上学,实际上他妈妈是一个隐忍坚韧的妇女。 当时他叔叔还请了一个私塾,教家里的几个孩子认字,用的教材叫《龙文鞭影》,这种书的功能就是认字,就是给孩子开蒙用。 但是传统的私塾开蒙大都用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种书,而当时这位老先生用《龙文鞭影》,其实有优势,就是这本书整个都是4个字一句的,每4个字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所以私塾的老先生如果用心的话,随着说,随着念,随着讲故事,既认了字,又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不过,给他们请的这个教书先生,当年根本也没有讲故事,就是生背,像“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以至于到了6岁,父亲回国的时候,就问杨振宁,说:“你念过书没有啊?” 杨振宁回答说:“念过。” “那念什么书了呢?” “《龙文鞭影》。” “那你可不可以给我背一段呢?” 于是杨振宁就背完一大段,然后爸爸继续问,说:“书上讲的什么意思呢?” 这下杨振宁就傻眼了,只能回答不知道。 但是之后爸爸也没有责怪他,反而送给他了一只钢笔。 这大约就是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6岁之前受到的教育了,跟当时的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不着急的教育方式 之后爸爸在厦门大学任教,那杨振宁接受的教育是不是得到了提高呢? 确实会好一些。 但是爸爸跟他说的知识大致也就是,太阳、地球、月亮怎么互相运行,鸡兔同笼的时候,动物一共有多少腿,怎么分析,还有教一些英文字母,更多的是教一些唐诗,历史朝代表,天干地支的顺序,八卦的卦名,有时候下下围棋。 等到杨振宁9岁多的时候,其实那会儿他的父亲已经判断出这个孩子数学能力很强,而且学习上天赋异禀。 比如说当时在清华做助教的,后来的大数学家陈省身就常去杨家做客,都曾经跟他爸爸提过,说杨振宁聪慧过人。 还有,杨武之在柏林出差的时候,因为想家,翻出过儿子的照片,还在照片后面写上“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guī)。” 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孩子天赋真的很不错,我想给他起一个字,叫杨伯瓌。 但实际他的父亲做了什么呢? 就是在杨振宁初一暑假的时候,请了一个清华历史学教授的手下的学生,教他读《孟子》,而且第二年的暑假还是把这个学生请来,继续给他把《孟子》的下半部分讲完了。 中学的时候,杨振宁就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了,上面有很多英文跟德文的数学书,有时候杨振宁也看,甚至还翻到了《有限群论》这样的书,而且还能看进去。 但是当时他的英语不够好,看不懂细节,很多次都问过爸爸。但是杨武之每次的回答都是,“慢慢来,别着急。”实在是杨振宁问得太执着了呢,他爸爸才会给他讲一两个基本概念。 但总的原则是:不让他研究这些数学。 杨振宁自己的回忆录也评价过这件事,他说:“回想起来,初中的时候,他当时如果肯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这种做法放在现在都是很难让人想象的,一个数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儿子的天赋了,竟然没有特意安排他深入学习数学,而还是不徐不疾地让他学《孟子》,让他按课堂进度跟着大家一起走。 这种教育方式后来也让杨振宁受益匪浅,不着急,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也让他有机会得到后来全面的发展。杨振宁的教育建议 杨振宁在68岁的时候,曾经给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回过一封信,之前这位学者来信,就说自己的儿子罗章雄非常聪明,是一个少年天才,12岁高中毕业了,想马上送他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询问杨振宁的意见。 杨振宁的回信是这样的,说: 章雄非常年轻,没理由去着急,请您阅读数学家博纳特·维纳的自传《曾经的神童》,即便他曾经是个聪明的孩子,但父亲仍然不断地施压,以至于他60岁了,都成了一名才智超人的著名数学家了,他的思想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自传里深深地显示出他对父亲强烈的愤恨。 在自传中,维纳还讲了好几个跟他同龄的哈佛大学的聪明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幸的生活,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所以,我要给您的忠告是:让章雄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 在他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我看不出对章雄急求成才有什么好处,而我看得出拔苗助长是有严重危险的。 那反观现在小升初的考试,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搜搜,类似“小升初面试题大人都搞不定”,或者“一群成年人看了瑟瑟发抖”,“神题难倒成年人”,就这样的标题。 小升初的要求里,有掌握两位数以上的加减乘法的口算,还有了解文艺复兴中的画家跟他们作品的风格,还有很多是变了味的国学的知识块要求,还有可以用英语演讲一个主题。 真的实打实做到这些要求,我觉得如果是成年人,没有几年的苦修都是达不成的。那么对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切实际了。但实际考却也那么考,于是根本就不会有人实打实地达到要求。 你不加入其中,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只能更差,没有家庭能像杨武之对待杨振宁那样,可以安排一个历史学大师的研究生给一个11岁的孩子讲《孟子》。 那我想,破解之道可能就在于家长自身,把握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前的那段时间,因为孩子对家长非常信任,他一定会倾向于在方方面面都效仿家长的行为。 当家长每天都在追逐各种泡沫,为各种不务实的需求焦虑的时候,孩子也会处于大致类似的心理状态。 当然,这说起来轻松,实际操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华人助教英文

348 评论(12)

xiao叶子0118

做为一个曾经的妥妥的70后学霸,我来回忆一下吧。首先晒下学霸资历。地处广东三线城市,整个小学和中学时代,我都是全级总分第一,多门单科第一。初中升高中考了全省前十,高中升大学考取了国内顶尖理工科大学的热门专业。所以按当时标准,我算是学霸。毕业都那么多年了,同学们还是以学霸相称,玩笑间我也得接受了。求学时代的内心感受?就是觉得学的东西都挺容易的。喜欢要动脑子的科目,因为有趣;喜欢需要记忆的科目,因为我有摄像机般的记忆(曾经)。也没有比其他人更用功,一样性格开朗,爱交朋友。当时条件所限,没有参加兴趣班。一直爱写作,读各种书,知识面较广。我学习效率比较高,善于抓规律,总结经验,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应该帮我应付了考试。家里父亲是大学教师,注重教育,但也没什么需要他操心的;只是从小爱读书,是耳闻目染吧。是不是学霸的,其实真没有想象中重要。可惜这都是没人教给我的道理,自己慢慢领悟出来了。如果孩子不是天生的学霸材料,那就不要追求成为学霸。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下去,人生才有发展后劲。

317 评论(10)

似曾相识SaMa

真正的学霸绝对超越你的想象,不是通过努力就可以缩小差距的。我一个朋友,他的同室同学,大学三年级就当上了国际期刊的编委,算是天才这种级别。这还不算最牛的,我还认识一个华人天才,更是牛到了天上。这个人的英文名翻译过来是查尔斯,目前在美国普林斯顿做研究员。做研究员的当然厉害,但这个人比较特殊,他被普林斯顿聘请的时候,只有19岁。他的主要专业课题是数学和量子拓扑学,但不仅仅如此,他还涉及研究其他物理领域,比如,天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等。还不仅仅如此,他还研究毒物学。他还精通古典音乐,对医学和哲学,也有很深的了解。我和他曾经在一个群,他是群主,这个群里面有大学教授几十个,中国内地的,香港的,美国的都有。还有一些其他的科学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每个星期三,星期四,他会拿一个小时和我们交流。有一些教授搞不懂问题,会在群里面向他提问,他仅仅三言两句,立即解答这些疑惑。什么天体物理学,在他手里,简直就是捏橡皮泥一样,就是一个玩具。几百页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英文版本,他一个星期全部看完,还能说的头头是道。要知道,他才19岁。据他说,他13岁学习微积分,15岁学习现代数学,19岁出版美国大学物理教材《量子拓扑学简明教程》,在亚马逊有售。出版后,他给我们免费赠送了15本,每本256美金。说实话,虽然是“简明教程”,却有800多页,而且难度远远超过美国其他的大学教材,目前只能收藏,因为看不懂。一年前,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原因,他选择了闭关,只有通过他的朋友才能联系他。据说,他正在钻研一个重大的数学难题,已经快要出成果了。我有一个英国的朋友,曾经在普林斯顿进修,他对我说,查尔斯的水平即使在普林斯顿的教授群,也是属于中上水平。我朋友曾经问他,你的智力有没有达到170以上?他没有回答。就我所知,还有两个人和他差不多厉害。

35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