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装饰
我觉得就是在大脑中有一张英语的思维网,用英语进行脑补的能力。来到美国我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听别人大声讲字正腔圆的英语,我基本可以听懂,如果美国人能听懂100%的话,我大概是90%。但是如果是听到的英语有口音,或者很小声,或者有点失真(比如电台或手机信号不好),或者有几个生词,我可能只能听懂10%,而美国人还有85%。这个问题很要命,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时间听到的英语都是有部分缺失信息的。我想原因就是当输入的信息有缺失的时候,美国人可以很快脑补缺失的那一部分,而我没有这个能力。没这个能力的原因是我没有英语思维,脑中没有一张英语的思维网。再深挖原因可能是我国的英语教育重书面阅读,输入的信息基本都是100%完整的,平时听到的要不就是老师同学说的简单(中式)英语,要不就是听力考试中字正腔圆的听力题,要不就是课文的朗诵。我们的英语教育培养不了英语脑补的能力。
后知后觉付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最好用一个例子比如这个句子你会怎么写?查理德▪科尔森生前是我们镇上最有名望的人之一。相信一般大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Richard Colso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eople in our town before his death.【新概念】 Up to the time of his death, Richard Colson wa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figures in our town.【写作差异】 语序上的差异:1、《新概念》中将“在之前/(平)生”放在句子最前面。有个英语思维的原则叫做:有效性原则( 表现就是最重点的先说),分析句子意思,它是想强调“在生前”的那段时间里的事情,这段时间是重 点信息,应该放在最前面说。 遣词上的差异: 1、“有名望的”在《新概念》中用的是 notable,我们选择的是 famous,为什么呢? 从英语的精确性原则出发(英语中每个词汇都有精准的意思),中文词语“有名望的”意 思是: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地区有名望,他一定是对当地居民有相对正面的帮助或影响。 famous 仅仅是指出名的,而 notable 是显著的,给他人带来影响的(人),应该选择 notable。 总结一下,我们在选择词汇的时候,没有将“有名望的”意思理解透彻,同时,英文单词也 没有精准记忆。2、表述“人”时,为什么和《新概念》不同? 根据英语的一致性原则(但凡句子内部有对应的部分,需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句子中的“人”是被“有名望的”修饰的,是“人物”的意思,人物的英文表达是 figure,不是 people,所以应该用 figure 更贴切。3、表述“在之前”,为什么和《新概念》不同? 从英语的形象性原则出发(运用场景描述的方法将句子写的生动、活泼)。回想“生前” 的具体意思,是一个人去世(这个时间点)之前,也可以生动、形象的表述为“向前追溯/ 到/一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是去世的时候)”,“向前追溯”在介词中,选择有动态过程且向 前(向上)发展的词 up,“到/一个时间点”很容易,是 to the time,再解释是哪个时间点 of his death。合起来是:Up to the time of his death。 总结一下,想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需要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英语的四个基本原则。而其实这套方法,不是我编的,国际上有两位大师。一个是Otto Jespersen(是国际上公认英语的最高权威),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林语堂。这个学派被称为“意念表达派”。但是国内却鲜有传播,倒是有一个老师叫管卫东,他的整个英语教学体系就是现代版的“意念表达派”,而且经过了很多的提纯和简化,就是你上面看到的4个英语基本原则。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关注他的w (x)公(z)(管卫东私人名师)号。,他专门开了这么一门课,叫英语知识新解,而且价格挺便宜。多说句管卫东,其实这个老师在英语培训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新东方的初代老师,而且是世界最难考试GMAT的开山老师,有套题还专门以他命名叫GWD题,他还研究中高考,亲自上考场好多次而且。
Hello糖咖啡
用英语表达的思维顺序一般英语的状语会提在主句之前,而汉语的状语比较自由,一般按照主谓宾定状,而汉语中无补语,英语中的补语用处却很大。
英语思维是指英语的掌握程度无限接近母语水平,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让语言回归于实际生活应用。需要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工具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引导和培育孩子的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
相关知识:
英语思维指的就是不刻意去翻译,也能理解英语内容含义的思维方式。和英语思维相对的是中式英语的思维,在中式英语思维当中,当我们想要用英语表达一句话,会先在脑子里用汉语打初草搞,再通过自己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积累,逐步的把它翻译成英语,最后再口头表达出来。
而当听到一句英语的时候会先试图抓住这句话当中的每个单词,并且翻译出单词的意思,再根据单词和句子的语法组成,把整句翻译成汉语,最后再去理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英语
小小miffy
第二十二讲
拥有“英语思维”,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梦想!
即使是“骨灰级”的英语大咖,也无不憧憬着有那么一天,幸运之神能够降临,让自己拥有传说中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拥有如此明亮的光环,让无数学子们朝思暮想,心驰神往。
一、那么到底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广义上讲就是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旦真正拥有了这种“英语思维”能力,意味着你的英语已经彻底脱离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你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已经接近了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那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如何获得的呢?
正如我们在第五讲中所介绍的,是通过“传承”的方式从父辈那里继承了母语的语言思维。
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无法通过“传承”的方式来获得“英语思维”。
虽然很多人试图通过“海量”的语言输入输出,梦想着“量变到质变”的奇迹发生,可惜的是这种练习方式缺少了“传承”中的重要的环节,“校正和反刍”,以至于这种“海量”的输入输出练习成为一种极度耗时、质劣效低的学习方式。
无法通过“传承”获得英语思维,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来获得“英语思维”。
二、那么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法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而英语思维本质上就是英语语言规律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英语思维”,狭义上讲就是英语语言的规律。
这告诉我们,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英语的语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获得“英语思维”。只不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英语思维”和通过“母语传承”获得“英语思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前者是“刻意为之”,后者是“浑然天成”。
虽然相较“母语传承”的方式依旧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已经相当接近真正的“英语思维”了,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那么如何建立英语思维,也就变成了如何学习语法。
正如第五讲中所讲,“宏观上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语法框架体系”,“微观上透彻理解英语语法背后的原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你的英语思维就慢慢清晰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何为“英语思维”,以及如何建立“英语思维”,那么所谓的“英语语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追求“语感”呢?
三、什么是“英语语感”?
所谓的“英语语感”就是对英语语言的模糊感觉!
“感觉”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
所谓的“英语语感”是指对英语语言规律的“模糊感知”,是通过一定语言练习积累后,建立起来的语言的“感性”经验。
“英语语感”带着对语言感知的“思维惯性”对我们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因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语言规律”,所以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英语语感不等同英语语法,自然也不等同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不用神话“英语语感”,我们应该带着更理性的目光,在深入理解英语语法本质的的前提下,在正确的“思维惯性”帮助下,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获得真正正确的“英语语感”。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以“时态”为核心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本文作者谢瑞,著有《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书和《英语思维:十课建立完美语法体系》系列视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