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2

者尼私人影院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口译心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雁儿小妞宝

已采纳

一、心理素质要好,对自己要有信心心理素质是口译中最重要的。我在年轻时刚开始做口译,遇到一些大的场合会比较紧张,一紧张,有些本来很简单的话也不会翻了,或者会楞很长时间,这是很多刚做口译的人都会犯的错误。不论遇到什么场合,都要相信自己能够译好,因为全场就只有你的语言是最好的,你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专家,你就是权威。有了这种想法,你上场后就会比较轻松了,翻译起来也会游刃有余。如果遇到听不懂时,也不要慌张,可以再问一次说话者,这个不丢人的,千万不能以为多问了就会显得水平低、丢面子,因而当问不问,不懂装懂,凭感觉乱发挥,造成错误。另外,有时在翻译时漏译了几句,在译下面一段时因为上下文的关系又想起来了,这时可以直接补进去,而不必专门向听众说明“这两句前面漏译了,现在补上。”这种情况,很多译员可能都遇到过。我们省里有位领导遇到外宾特别容易兴奋,一口气能讲十分钟,有时我也会记不住全部内容,就把主要内容译一下,译到下一段的时候会突然想到刚才领导讲的话里有几句跟这里有关,当时我没有翻译,这时,我就会补充一下。二、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翻译,在接到口译任务后,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找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包括翻译内容、时间、地点、外宾的国别(每个国家都有特定的习惯、避讳、爱好、发音的语音、语调等等,这个非常关键。),有无特别的要求等等。如果是会议口译(包括同声传译),最好还要事先去看一下会场,并了解一下会议的流程、发言搞、麦克风安排情况(一般发言人和翻译各有一个麦克风,如果安排不当需要提醒)。总之,接到任务后,从项目负责人那里了解到越多的信息对你的口译越有利。 2、要从语言上准备。在知道了自己要翻译的任务和内容后,就要从语言上开始准备了,主要是要一些专业术语需要强记。因为每个翻译都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专业,有的人可能擅长经贸,有的人可能擅长法律,有的人可能擅长机械。如果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一定要在接到任务后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情况、专业术语等。我有一次就接到一个关于中医口译的一个任务,由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工作,至少在听到诸如“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术语的时候没有出现翻不出来的尴尬。 3、心理和身体的准备。做口译时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也很关键。一定要在准备期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段时期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要让自己充满活力,信心满满的。三、 翻译时要注意繁简一个好的译员是不会把说话者所有的话都翻译的。因为口语不象书面语那么严谨,主要是信息的传达,说话者一般会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但是在讲的时候会出现重复、罗嗦,甚至偶尔偏离中心思想,这时,作为译员就要具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说话人的中心思想,并且在翻译的时候围绕中心思想翻译,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就要删掉,使译出来的话条理清晰、意思明确、主题鲜明,这样才能让别人清楚说话者的意思,就不至于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 至于哪些话要译出,哪些话可以忽略,这要靠译员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去判断。绝不能以编辑为由对讲话人的话大打折扣,伤筋动骨。这不仅仅是翻译水平问题,而且也是翻译的职业道德问题。四、译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在口译工作中,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经常会出现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不一定要很精通,但至少要了解。有一次,我陪一个新加坡议员去爬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开车的司机按了一下汽车喇叭,惊到了路边的一头骡子,那头骡子的头撞到了汽车上,牵骡子的老农就要求司机赔偿,说到:“刚才骡子的头撞到你车上,撞掉了四颗牙齿,就不能吃草,不能干活,我们实行的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骡子就是劳动力,现在不能吃草,不能干活,你要赔这个损失。”而司机不同意。那个议员觉得很有意思,就让我给他翻译。于是我就跟他解释了刚才的事情,并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保险赔偿、事故处理、相关法律等等一系列事情,结果议员很高兴,说他以前在新加坡也了解到一些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但不太明白,今天我的解释让他一下子知道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英语口译心得

220 评论(9)

bluelove1995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提~~学英语翻译当然是一份好的工作~~下面是我的一些学英语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学一年成翻译学英语听和说的最好方法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天天听英语,说英语。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在半导体收录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听英语录音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当时学习的劲头很大,先后学习过The Man Who Escape《逃跑的人》、English for Today一Book Four:The Changing Tec-nology《今日英语——第四册:日新月异的科技》、《英语900句》等书和录音带。学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但一年左右下来,花的功夫不少,收获却不大,英语水平(听、说和快速阅读能力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好像碰到了一个很不容易逾越的壁垒。在这种情况下,我很苦闷和仿惶:进一步学习提高吧,好像困难重重,难以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放下不学吧,工作中确实需要,而且我当时单身一人在沈阳,业余时间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还是想学英语。但是怎么学呢?请教一位专职英语翻译,他说,“我们在外语学院专门学了好几年,也不是都能听懂,你已经45岁了,恐怕困难更多。”听了他的这番话,使我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艰巨性,打消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一天,我突然回想起我听懂京戏唱词的过程:40年代未从南方到了北京以后,觉得京戏很好听,可是听不懂,不知道哼哼呀呀唱的什么。60年代初我与一位京戏迷住在一起,他有很多京戏唱片。我问他怎样才能听懂京戏,他说京戏很程式化,只要一字一字地听懂几出就好办了。此后只要一放唱片,他就一句一句地告诉我唱的是什么词。就这样,我慢慢地听懂了几出戏,此后再去听别的果然也能听懂了。我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英语吗?但是,从哪里起步呢?我的听力很差,语速稍快一点的根本听不懂,只能去听专门为初学英语者设计的慢速英语。说干就干,当晚就开始一词一词、一句一句听写慢速英语。这一天是1980年1月31日,是很值得我回忆的,因为从此我就走上了踏踏实实地自学英语的成功之路,而且从未中断过。在刚开始听写的时候,虽然我已经认得不少词,但由于不会念,听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词,很难继续学下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果断地停止了听写录音带,改为跟学电台的“初级广播英语”,从最基础的英语发音学起,足足学了五个月,把自己的基础英语知识比较彻底地重新加固了一下。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后再去听原来的录音就觉得不是很困难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步是很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五个月的退却,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英语水平。听写慢速英语,经历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完成技术讲解中的口译任务。到此我并没有停步,而是继续听写各种各样题材的Standard English,尤其是利用车祸后卧床不起的三个月时间进行系统的听写,听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慢速英语实在是太容易了。正如有的书的作者所说的“只要每天听上5分钟,就可以听懂”,或者认为“只要会1500个最基本的英语单词就可以听懂”。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我刚开始听写时,不但一条新闻听不到底,连一句话也听不到底。不知道一句话里有多少个词,每个词都是什么音,由什么字母拼写而成。所以只得一边听一边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听写不出来就先空着,用红铅笔标出来。这样,10分钟的国际新闻,花十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听写出来。有的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英语有特殊的兴趣,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现在我对英语确实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完全相反,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当时的苦闷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坐在室内,面对收录机,一连几个小时,翻来覆去地进带倒带,十几遍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一个词一句话,实在是枯燥极了!有时真想把收录机砸了,不听了!但一想到“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和“楔而不舍,金石可 镂”等,又重新鼓起学习劲头,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话,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英语水平也逐步提高了。我在自学英语过程中经常向一位翻译请教。刚一开始,有了听不懂的,只要打电话把听不懂的词的前后词告诉他,他就能立即告诉我中间应该是什么词。一听果然不错,我心中实在佩服极了,觉得“人家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的就是不一样,就是行”。心中暗暗地想,要是我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该有多好。过了一段时间,大约十个月后,我再听不懂,他电话里就回答不了了,必须拿录音带去听才行,但仍然是听上一两遍就立即能告诉我应该是什么。后来我再继续听Standard English,有了问题去问时,他就不是立即能回答了,要与我一起讨论,一起猜了。又如在我完成了起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正好到北京参加一次技术交流,来的人就是原来我们去国外访问时给我们讲解的人,但是这一次我基本上能听懂他们的讲解。休息时我问他们,是不是因为到了中国,才故意把讲话的速度放慢了?他们笑着回答说:“我们一直是用同一个语速讲的,只不过是你的听力提高了,觉得我们讲得慢了。”从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由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技术讲座中翻译译得对不对我也能作出判断了。有时翻译与我的理解不一致,在场的外籍华人一般情况下都说我的理解对(当然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我懂专业,其实专业翻译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多了)。这种情况重复多了,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1982年初访问德国前提出让我当翻译。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回答说干不了。但他坚持说我干得了,并给了我很多鼓励。于是我进行了详细的准备,拟定了一些情景对话。如:一到海关,可能问什么,怎么回答,参观时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怎么翻译等等,并且把准备好的稿子对着录音机念,再放出来给自己听,看像不像。尽管进行了这样准备,一到国外,实际对话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了,困难极了。当时我手里随时拿着一个本子,有听不懂的,说不了的就立即记下来,晚上回到旅馆,再累也要查词典,看会话手册,一定要把白天不明白的地方搞懂了以后才休息。这件事情对我是一个转折,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确信自己是能学会英语的。能承担口译任务以后我仍然一点也不放松自学,每天仍坚持学习英语,以做到“曲不离口”、“常学常新”。有时别人问我:“你已经会说会听了,就行了,为什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我只有回答说:“我喜欢英语”。这也是真的,比方说春节的时候,家里别的人看春节电视节目一直到半夜一两点,我就一直学习英语到半夜一两点。与学其他知识一样,自学英语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碰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要搞不懂就一直要挂在心上,一有机会就要学要问。对于学到的东西决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把边边角角的有关知识都搞清楚,只有这样才会如同小学生学语文一样,每天都能学到新的词,掌握的英语知识才会越来越多,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一次听到了Khmer Rouge,其中Rouge一词听不懂。两年后一次听一篇有关美国妇女化妆的文章,其中提到rouge(口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红色高棉”,存在两年左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Condition一词与医学有关的解释一般只作“条件和状态”讲,但在形容人有心脏病时用heart condition,觉得解释成“心脏条件和状态”都不太通顺。后来从一本新出版的Longman词典中,才知道这个词可以直接作“病”解。听有关菲律宾反对党领袖阿基诺被刺的消息时,不断地听到tar mac一词,根据发音找不着,后来请教一美国工程师,才知道是“柏油碎石路”,是从tar macadam一词简化而来的。又如一次录下The peace talks between lran and lraq wentinto square one这样一句话,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是两伊和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的意思,但是手头的词典上没有square one这个词组,无法确切得知是否听写对了,因此见人就问。后来拿着录音给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博士听,他肯定了我听写的是对的。我并没有到此为止,到处找词典,最后终于在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dioms上找到了如下有关back to square one的解释:Back to square one一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some task or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a setback.The allusion is to the game of Ludo when a player is sent to square one if he lands on the wrong square.这样,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就知道了。知道了就有用,China Daily l990年7月7日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写的:Back to square one on talks over Northern lreland又如一次从慢速英语有关经济消息的节目中听写出deriva-tives一词,查词典,其解释为“衍生的,派生的;导数”,找不到与经济有关的解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直到后来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利森案发后,各种新闻媒介上有关derivatives的报导增多,才知外汇或汇率以及股票或股价指数等现货市场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主要有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 trading和掉期swap种类型。我比较注意总结学习经验,每隔一段时间要回忆一下有什么经验教训和体会。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没有有形的课本,一开始只有声音,必须“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才能搞清楚录音说的是什么,等到全部录音都听写出来了,才有一个有形的课本,与通常的从有形的课本人手的“正向”方法不同,是“逆向”进行的,故名逆向法。采用逆向法自学英语有很多优点。把经验和体会写出来就是已经出版发行的《慢速英语入门》、《科技英语听力自学要诀》、《英语学习逆向法》、《听力过关技巧》以及《英语新闻广播常用词语选编》等五本书。从此以后,我经常给别人讲如何学习英语,尤其是1990年以来,经常辅导各个层次的人学习英语,对他们学习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逆向法优点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17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