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9

欧罗百利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宁波执业医师数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猪猪钕神

已采纳
绍兴: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8.83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6.9∶59.7∶33.4调整为2005年的6.6∶61.0∶32.4。 从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持续在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呈逐季扩大趋势。全市人均GDP达3.31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43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升5.0%,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19.8%,上划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为49.4%。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达到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市企业运行质量整体向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宁波: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指 标 名 称 2006年 单 位 年末总人口 4 万人 宁波市生产总值 5 亿元 第一产业 5 亿元 第二产业 9 亿元 第三产业 1 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4 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1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 8 万标箱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0 亿元 进出口总额 1 亿美元 出口 7 亿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 3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3 亿美元 全社会用电量 6 亿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1 亿千瓦时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47 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4%,其中工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提高了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宁波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5 4 第一产业 5 4 第二产业 9 4 工业 4 9 建筑业 5 7 第三产业 1 9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2 1 批发零售业 5 5 住宿和餐饮业 6 6 金融保险业 4 8 房地产业 4 4 其他服务业 0 4宁波的一天生产总值(GDP) 78479万元 工业增加值 38944万元 农业增加值 3821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274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5375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052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179万元 外贸自营出口额 7882万美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85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19364标箱 全社会用电量 8590万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6824万千瓦时 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 1486人次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亿元,增长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6%、3%、8%、7%和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万余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9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和用工补助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已连续四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涨幅下降4个百分点。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农业3亿元,增长4%;林业0亿元,增长5%;畜牧业1亿元,增长6%;渔业9亿元,增长3%;农林牧渔服务业9亿元,增长9%。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9%。粮食产量增长7%,其中谷物产量增长2%。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亿元;经考核验收,全市有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四年累计创建示范村136个,完成整治村1100余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亿元,结对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实现全覆盖,全市91个乡镇已创建连锁超市175个、农村放心店2858个,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万名农民饮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全市除纳入高山移民、城镇建设或园区建设规划的村外,其余都建成了四级硬化通村公路。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增长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5亿元 ,增长4%;私营企业5 亿元,增长3%;外商投资企业1亿元,增长9%;港澳台投资企业6亿元,增长9%。轻工业总产值1亿元,增长4%;重工业2亿元,增长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71变化为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2%。实现新产品产值7 亿元,产值率达3%。分行业看,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2亿元,增长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1%;实现利润 3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分别增长16%和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84分,提高了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0%以上。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6%,实现利税2亿元,增长8%,占利税总额的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类型完成产值单位:亿元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0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8%。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万平方米,增长4%;竣工面积6万平方米,下降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万元/人,提高了5%。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亿元,比上年增长6%,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亿元,增长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亿元,增长1%;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为3亿元,增长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亿元,比上年增长3%,增速上升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3万平方米,增长2%;土地开发面积1万平方米,下降1%;竣工房屋面积2万平方米,增长2%,其中住宅3万平方米,增长7%;商品房销售面积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和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0 6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 3 #房地产开发投资 1 3 #住宅 7 9 基础设施投资 4 5 非国有投资 6 6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0 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8 7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疏浚河道14条,生态治理河道4条,内河保洁率达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8亿吨,日平均供水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辟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0%。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建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5亿元,增长1%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4%,农村增长6%,保持了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7亿元,增长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4%和7%。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0亿元,比上年增长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亿元,增长5%。接待入境游客2万人次,增长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增长6%。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2亿美元。六、外贸、外资、外经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1亿美元,增长0%,其中出口7亿美元,增长4%;进口4亿美元,增长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和41%,高出平均水平9和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和5%。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完成情况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新批合同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2%。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5亿美元,增长9%;实到外资1亿美元,增长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 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万美元,分别增长5%和3%。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亿吨和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达到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到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走势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8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3万人,增长4%,铁路发送量1万人,增长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增长3%,货物周转量6亿吨,增长4%,其中水运货运量为3万吨,增长8%,货物周转量7亿吨,增长8%;公路货运量2亿吨,增长9%;公路货物周转量9亿吨公里,增长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3万吨,增长6%。 信息建设日益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为7亿元,比上年增长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0万户,增长7%;移动电话用户2万户,增长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亿元,增长1%。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亿元,增长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亿元,增长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910亿元,增长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亿元,增长9%。贷款增长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5%、1%和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9亿元,比年初增加1亿元,同比多增6亿元,增长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同比多增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8%,比年初下降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2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9亿元,增长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6亿元,增长9%;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1亿元,增长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43万户(其中B股6万户),与年初相比增加2万多户,增长5%。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亿元,增长2%,寿险保费收入6亿元,增长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亿元,增长5%。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1041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1115件,增长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7%;获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增长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已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学生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为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光缆943公里,新增有线用户2万户;全年数字电视实际转换用户近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光缆通村2668个,通村率达98%。拥有综合档案馆13家,开放各类档案7万卷,比上年增长2%。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2处、省级34处、市县级240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病床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张、4人、5人和8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5枚、总分78分的好成绩,双双稳居全省第二。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全年在农村新建体育健身路径点600个,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400个,新建和更新城区体育健身路径35个。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亿元,积累公益基金3000多万元。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万人,比上年增长6‰,其中市区人口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长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665元,增长7%,恩格尔系数为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8元,增长4%,恩格尔系数为6%;人均住房面积达9平方米。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1缩小为22:1。市区居民各项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比重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万人,比上年净增6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139元,增长2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万人,净增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2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万人,净增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61万人,参保率达5%。失地农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9%,提高4个百分点,参保人数达2万人,净增 8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万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6万张,收养人员3万人,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6万元。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5亿元,增长75%;救助支出1亿余元,增长4%。十二、资源、环境、安全生产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31吨标煤,比上年下降9%。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4%,占全部规摸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生态市建设成果显著。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取缔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业,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19家畜禽养殖场,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纸作坊;查处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缔非法经营排污企业143家。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建设市县两级环境在线监测监控中心9个,233家重点污染单位安装了在线监测终端,建成姚江、奉化江、余姚江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覆盖全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建成烟控区27个,面积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3分贝,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1%,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4%,死亡人数下降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0万,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140个,“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达标率分别为2%、2%、84%,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66%,提高46个百分点。

宁波执业医师数量

127 评论(14)

wumeiyan01

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医护工作者增加了很多,我们国家的医学实力提高了

312 评论(14)

那份噯隻許伱甡

2025年中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0人,这个数据确实是挺不错的,这也说明卫生健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而且服务能力也在稳步上升。医生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金钱能够买来任何东西,但是却买不了健康。国家培养一名医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等等。然而学医很苦,很多人都不愿意承受这样的痛苦,可能会限制医学的发展。该数据能够说明中国医术科技领域会越来越好。医院的医生救死扶伤,但医院也存在很多不太好的问题,例如医闹,有些患者没有道德之心,他们会将所有的过错怪罪在医生的头上,甚至会动手伤害医生,他们的双手以及他们的眼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很多患病人员重建光明,重新过上新的生活。这些事件也导致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学医。这会限制医学事业的进步。2025年距离2022年还有三年的时间,卫生健康人数的总量会有1,600万人,每一个人拯救一条性命,他们也能够拯救上千万的人。该数据也说明中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创新性的医学家以及科学家。有了医生,但是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也确实无法治疗更多的人,所以国家也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人才。同时也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兼职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报酬,缓解工资低的问题。上本科的医学生需要完成5年的在校教育,他们进入社会之后也需要进入医院实习,但是现在很多医院根本不招收本科生,他们想要招收高学历人才,例如博士生或者是硕士生,所以医学生在毕业之后有很多人根本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根本没有从事这个行业。这对于单行业来说也确实是一大笔损失,国家颁布的政策越多,可以鼓励医学生成长。

119 评论(14)

wangweil0726

《规划》明确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160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80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9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万人。提高卫生健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执业助理医师占医师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占到75%以上。这一数据B表明我国的医疗水平正在提高。

156 评论(11)

相关问答

  • 辽宁执业药师数量

    回答 前景还是不错的 如果您的位置很好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药店赚钱的原因(1)不讲价:除非几种常用药,大家对于价格略有点认知,其余的药

    深圳吃吃 评论(3) 2025-07-31
  • 宁波执业医师注册人数

    2017年报考执业医师的人数有80万,预测总体及格率约为20%到30%。

    晨馨1205 评论(3) 2025-07-30
  • 南宁执业医师数量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乡村医生1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到44人。总体来说医师

    lisabaobao99 评论(3) 2025-07-31
  • 宁波执业医师数量

    绍兴: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

    欧罗百利 评论(4) 2025-07-30
  • 辽宁省执业医师数量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医生只是最后的稻草,

    小坦克秋 评论(4)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