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8

基斯颠奴86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执业药师的感人事迹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識食過人

已采纳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执业药师的感人事迹

105 评论(8)

黄豆珵珵

邓练贤,汉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 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 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2003年4月21日光荣 殉职。 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 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记得,大年除夕我们吃完年夜饭,他笑着对我说:‘我10 多年来都没陪你好好过过春节,今年我决定陪你出去走走!’”不过,这个 让邓练贤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的羊年春节,并没有如愿。邓练贤话刚说完不 到20分钟,医院的电话就来了,等他回来时已是凌晨3时。邓练贤又对妻 子食言了。 两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转来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时,非典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的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 家一起进行了紧急会诊。在抢救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 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3次恢复跳动。 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度过了 一个几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邓练贤学习 大年初一是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 个又一个医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热状态, 呼吸困难,命悬一线。邓练贤马上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在 对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 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 邓练贤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 是我们的需要。” 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 一个时间表:1月31日晚9时接到电话便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直到2 月1日凌晨3时才回到家;早上7时又接到电话赶到医院,直到下午3时才 回家吃中午饭;晚上8时电话又来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时才回到家。2 月2日早上8时,他又赶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时,他感觉到全身酸痛, 发烧至38℃,但他仍坚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 症阴影,这才住进了医院。 邓练贤倒下了

229 评论(10)

小七-279928530

我觉得给他颁一个什么奖呗,或者其他的东西都是虚有的,最实际的就是给他们的家人一定的安抚和抚恤金。

261 评论(11)

青青园中葵me

丁秀兰以公殉职

257 评论(13)

社区人员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赵刚摘自《人民日报》)

239 评论(14)

辉love玉

4月16日上午9点到11点,两个小时,广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的剧痛。在玉树州震中结古镇民主街住宅区,他们发现客厅里没有永吉才仁和她姐姐白文毛的踪迹,卧室里也没有。官兵们每徒手搬开一块砖、一片木板,失望就会增加一分。11点,一个男人的出现,终结了大家的希望:“白文毛与妹妹永吉才仁已经遇难。”这个男人是永吉才仁的丈夫珍夏。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她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手都割破了,还是没发现生命迹象没有人抱怨自己的脚被扔过来的砖头砸到,更没有人抱怨铁锹扬起的阵阵灰尘。广州消防20多名官兵正在徒手将坍塌的房屋清理干净,期待奇迹的出现。在他们脚下,姐姐白文毛和妹妹永吉才仁或许正等待着救援者的到来。玉树电力公司禅古发电厂的罗松江永带着7名兄弟赶来帮忙。“一定要找到她们两姐妹。”罗松对记者说。白文毛是禅古电厂的运行班班长。4月14日早上7点多地震过后,白文毛和她妹妹的手机从此“无法接通”。怀疑两姊妹还在废墟下的罗松向救援队求助。拯救行动从9点开始。这是一片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住宅。今年30岁、已成家3年的永吉才仁和34岁、未婚育有一子的姐姐白文毛住在这栋住宅里。广州消防救援者和一些志愿者开始从客厅位置寻找生命迹象。所有的砖头通过一双双手送到了外面的院子里,可视仪从4个方向向下面空隙的地方往最深处送,但那里连一只袜子的影子都没有。“有一张床,这里有一张床。“一个志愿者大叫起来。所有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了西北角。这时已是9点40分。官兵们扑上去,掏出砖头和玻璃碎片往外扔。玻璃碎片将手割破,血通过手套滴到了泥土上。掏开一个口子,生命探测器开始向下搜寻。但又一次让所有人失望了。这里除了几颗石子,没有其他物件。参与救援的人开始转战最东头的一间大房子的废墟。10点半了,探测仪显示,房子的南面靠墙的地方东西各有一张床。那里再次成为官兵们看到生命迹象的希望所在。床被抬起来,但没有两姊妹的影子。在罗松的左手腕上,表针指向11点整。母亲怀中的孩子还活着失望的情绪弥漫着在场的每一位救援者。这时,一个男人跑了过来,“你们不要找了,白文毛和永吉都遇难了,”男人说,“我是永吉才仁的丈夫,我叫珍夏,是玉树州孤儿学校的老师。”几位邻居认出了蓬头垢面的珍夏,然后对人群喊:他是永老师的爱人,你们应该相信他的话。救援队员们脸上一片悲伤。广州消防援救队指挥官摇了摇头,“我们来迟了。”人群开始散去。“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据珍夏介绍,30岁的永吉才仁在很小时父亲即去世,1999年母亲又去世了。永吉从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玉树州,在州孤儿学校任教。在那里,珍夏与活泼可爱的永吉才仁相遇,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完婚。在邻居眼里,永吉才仁的称呼就是“永老师”。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上面这张图片是新浪网中发布的一张青海玉树地震后一个幸存者的相片。相片中的这个小女婴还不满一岁,俊秀的小脸布满了深一道浅一道的伤疤,那是这次发生的地震留给她的印记。希望随着时光的流逝,那印记会逐渐淡去,最后能完全消失。小女婴可能是刚刚才被救出来,因为身上还穿着一件已经浸满了鲜血的小棉衣。一双明亮清澈的大眼睛看着远方,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许是知道的,因为都说小孩子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但那眼神是那么令人心疼,让人多想马上抱抱她,爱爱她,亲亲她,一辈子……小棉衣上的鲜血是她妈妈留下的,她的妈妈,在地震发生的霎那间,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房屋,把她护在怀里。妈妈死了,宝宝得救了。每次灾难降临,这样感人的事情都会发生,每每令人唏嘘不已。小宝宝是可怜的,这么小就失去了母爱;小宝宝也是幸运的,有个这么爱她的妈妈用生命去换来她的生存。虽然我们希望这样的爱的证明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永远都不要发生,但是既然来了,我们就接受这伟大的母爱吧。祈祷并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个认识她的妈妈都会把母爱无私的奉献给她,给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遭遇这同样不幸的儿女们。

108 评论(10)

阿波罗三下

其实宋英杰的家庭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认为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助,然后积极面对这次的疫情,一定能承载他的希望,战胜它。

153 评论(11)

相关问答

  • 药店执业药师个人事迹

    关于他的故事张自忠有个外号“张扒皮”,张自忠曾经对手下的将领说:“我有个外号,叫做张扒皮,可别给我来扒了你们的皮。”他亦曾说,要是我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也请你

    做梦的燕子 评论(4) 2025-07-31
  • 最美执业药师事迹感悟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题记  有一种土鳖叫成东青,有一种海龟叫孟晓骏,有一种愤

    小小织女星 评论(4) 2025-07-29
  • 执业药师个人事迹稿

    个人先进的事迹材料(通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

    小公主的小公猪 评论(2) 2025-07-30
  • 中药师个人事迹

    姓名:林世凯 职业:中医师 出生地:广东 汕头 毕业院校:中山医学院  林世凯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并获

    wo洒脱小姐 评论(2) 2025-07-30
  • 执业药师个人事迹

    医学教育网提供相关模板,您可以来我们的网站上看下。

    挑剔宝宝 评论(1)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