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文字
导读】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中医执业资格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那么,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科目和成绩的比例是如何分布的呢?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Unit 1学科重点,问题点——最容易得分的点,保证在110分以上。本单元考查中医、中药、中药三科,每科50分,A1、B题50分。和前几年相比,西医科目少了。整体题目很简单,很基础,是一个评分单位。这些基本都是基础内容,整体反馈不难,很容易得分。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考察了A2题,即病例题。其实就是我们研究的八纲、六经、卫气养血、三焦等辩证内容。第二单元重点学科——西医,内容更多,更偏重于临床实践。这份清单考察了处方、西药、基础诊断学和医学伦理。整体来看,西医的内容占大多数,难度较大。其中方剂学占40分,比较基础。考察以功能、适应症、构成为主,以比较考察的形式为主。诊断依据约占35分,课题调查的比较依据主要是症状学、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心电图的内容约占5分。题目对中医考生来说比较难。西医内科占65分左右,病例题多,占40分左右。问题焦点: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判断指标、药物使用等。这种疾病。知识点比较分散,但是知识表比较浅,有临床经验也不难理解。加A2型题,难度增加了,涉及到对疾病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同时增加了大量A3/A4大案题目。一个题目考查的是疾病的识别、治疗、发病机理或预防保健等内容,要求我们对疾病有全面的了解。考试的趋势是更加重视临床,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重视。以后西医和诊断学的基础会变得很难。希望你能重视。第三单元重点讲解科目重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考查中医内科学和针灸。这是两个分数最高的学科,其中中医内科90分,针灸60分。相比往年增加了A3/A4新题型,其他题型变化不大。中医内科的重点是辨证论治。考试难度在于题型较长,细节较多,选项识别度较低。检查了不经常检查的证型、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因素和部位。随着临床要求的提高和试题的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要求考生具备越来越强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巩固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知识、中医基础知识和方剂学基础知识。第四单元-临床科目和难点的科目要点本单元考查中医儿科、传染病和卫生法规。其中外国妇女儿童各占40分,传染病占20分,卫生法规占10分。变化还在于新题型的出现和案例题型的增加。传染病分值有所下降,题型普遍较难,但知识点琐碎。以上是边肖关于“中医的考试科目和分数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目前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公告尚未通知。建议考生可以根据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想了解更多医师资格考试、备考、晋升、注册、许可等相关信息,请关注边肖了解更多信息。
木图先生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概说】 一、 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位有所论述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4、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5、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三、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3、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辩兼夹证 二、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 6、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兼症: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建中汤+黄芪)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医学综合笔试测试又分为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临床医学综合和预防医学综合四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则采用三
导读】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中医执业资格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那么,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科目和成绩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
复习好药理,为临床各科用药扫清障碍。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药理学考题大约占14分左右。虽然比例并不太高,但基础课是可以直接抢分的。因为很多知识点是死的。尤其是有
考试科目为中医基础理论50分,中药学47分,西医内科学43分,卫生法规10分。 中医基础理论所占分值比较高,今年考试题目比较简单,问法比较直接,是提分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