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4

jingmaotong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中医执业医师理气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人食24

已采纳
(2009最新修订版)版 次: 1页 数: 956开 本: 16开I S B N : 9787802315891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医学 >> 医学类考试 >> 执业医师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么”,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范。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干,后面是与题干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第五单元 五脏第六单元 六腑第七单元 奇恒之腑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第九单元 经络第十单元 病因第十一单元 发病第十二单元 病机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 绪论第二单元 问诊第三单元 望诊第四单元 望舌第五单元 闻诊第六单元 脉诊第七单元 按诊第八单元 八纲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中药学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五单元 解表药第六单元 清热药第七单元 泻下药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第九单元 化湿药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方剂学第一单元 总论第二单元 解表剂第三单元 泻下剂第四单元 和解剂第五单元 清热剂第六单元 祛暑剂第七单元 温里剂第八单元 补益剂第九单元 固涩剂第十单元 安神剂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针灸学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第五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第六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第七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第八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第九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第十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第十一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第十二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第十三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第十六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第十七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第十八单元 督脉、穴第十九单元 任脉、穴第二十单元 常用奇穴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第二十三单元 其他针法第二十四单元 针灸治疗第二十五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第二十八单元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中医内科学第一单元 感冒第二单元 咳嗽第三单元 哮病第四单元 喘证第五单元 肺痈第六单元 心悸第七单元 胸痹第八单元 不寐第九单元 癫狂第十单元 痫病第十一单元 胃痛第十二单元 呕吐第十三单元 腹痛第十四单元 泄泻第十五单元 痢疾第十六单元 便秘第十七单元 胁痛第十八单元 黄疸……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执业医师理气药

106 评论(12)

阳光小暖哈

中药学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介绍 编辑推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发展、采集、炮制、药性等知识;各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特性。 内容简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附录等部分。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是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合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附篇介绍中药的命名与分类,指出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各论附篇为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全书以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基本功。 全书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附篇: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秦汉时期】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 代表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 《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隋唐时期】 代表作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作者: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 宋代官修本草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330 评论(15)

伊斯坦布尔之夜

中医一附属

175 评论(13)

相关问答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理气药

    在药性方面,皆为平性 不寒不热 在药味方面,皆有甘味 唯郁李仁即辛又苦

    goodluck6699 评论(4) 2025-07-31
  • 中药师之理气药

    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香附,川楝子,乌药,荔枝核,佛手,薤白,柿蒂

    龚家少爷 评论(3) 2025-07-29
  • 理气药中医执业医师

    大剂量使用补气的药物时,防止补而太过,补而过滞,适当的加入理气顺气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临床上对于气虚的病人,在使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患者容易出现腹胀

    孔雀凉凉 评论(2) 2025-07-30
  •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理气药

    2017年中药学中药特殊用法总结   在中医中药学考试中,药物特殊用法考点16年考了一个A型题5分,15年考了2个A型题3

    大眼睛鱼儿 评论(4) 2025-07-31
  • 执业中药师理气药

    中健医考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

    惠跳舞的鱼 评论(2)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