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阳北京
囩囩囡囡
国宝级熬膏大师吕柳荫老师,是清宫吕太医的传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传承发掘传统膏滋获得了中国名老中医的大力支持,通过30年临床工作中摸索总结出的经验,铸就了膏方灵魂,使中药膏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造福社会。 吕柳荫[2] ,1970年以学徒的身份被招工进入湖北省中医院。那个年代正是国家经历“文革”的时候,中医院失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专家、药剂师,到了文革结束后,因为青黄不接,人才断档,所有老的一批药师只好顶在工作岗位,也正是这个特殊的时期,吕柳荫非常有幸的师从制剂科胡茂贞、康厚余、刘善成三位身怀绝技的大师。80年代,三位恩师都已退休,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吕柳荫开始上阵顶替恩师重要的岗值,那个时候也迎来了中医药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开始活跃,进出口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吕柳荫所在的药剂科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将传统中医药做了很多改良、升级,成功的研发了很多名噪一时的“尖板眼”,针对抗病毒,高烧不退的“双解素”注射液,曾经救过陈毅元帅夫人的命,还有“银翘散”、“秋梨膏“、“壮腰膏”等等数不胜数的“宝贝”。中医院调补膏方影响力逐渐扩大,很多北京、上海等地高级知识分子,文化艺术学者,党政机关干部,一到湖北,都会去省中医院找吕老师他们开膏方,调补身体。再后来,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华侨都慕名找到这里来,再后来,一批批的滋补膏方出口创汇。就是因为这些膏方出口的外汇为湖北省中医院买回来第一台“液像仪”,引起了轰动。90年代后,中医中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西药抗生素、激素类大量的运用,焦躁不安的中国人的离中医越来越远,这段时期,吕柳荫选择了坚守,中药产业化也在蓬勃发展,逐渐替代了很多传统手工工艺,他始终不忘初衷,在技术上,学术均有很大的沉淀与突破。2010年,吕柳荫到了退休的年龄,由于现代炮制工艺的运用,再加上大专院校教育上也是以现代工艺为教育基础,一大批中医传统工艺后继无人,这一点吕柳荫非常着急。跟着类似的很多,比如中国很多传统技艺中的杂耍、刺绣、雕刻、民族画、皮影戏等等。如果没有人来继承,很多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即将面临失传。再不抢救性发掘和传承,我们将永远失去几千年祖先留给世人的瑰宝,多么令人心痛啊。老的工匠技师很多都驾鹤西去,拜师学艺的人非常少,剩下的老技师已经比大熊猫都珍贵。吕老师也是孤独的,整个湖北省会制传统膏方的不足5人,中医留给世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眼看要传承断代。2012年开始,他四处奔走,与很多有识之士广泛接触,最终在通山成立了传统的膏滋基地,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一块,虽然目前只做膏方,用他的话说就是,传承了的总比失传了好,即使我只是抢救性发掘了一块。
linsisty-Q
中国古代的药王是孙思邈。扩展资料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百度百科--孙思邈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跟媒体公司一起做一个关于药品的宣传片或者是一个微电影,这能让现代的人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适应更容易理解中药的大精神的文化。
编者按: 10月底,中医药领域频发大事,迎来密集“把脉开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离不开一大批中医药人才。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 中医药传承人 》系列报道,聚
我们学校对于教授的概念简直为零·不像其他什么学校叫什么教授之类的·在我们学校就看不出是不是教授·实际却挺多·特别是医学的教授不少
马有度主任医师、毛得宏主任中医师、黄学宽主任医师、何冠主任中医师、蒋荣超主任医师、兰作书副主任中医师、魏尔副主任医师、龚智主任中医师、黄兴谷主任医师、聂天义主任
执业药师证书的用途有这些:1、可在药店执业、售药。根据相关规定,有执业药师证才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和药事服务。有执业中药师证才可以卖中药饮片,零售药店和医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