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3

调皮捣蛋妈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执业药师中医诊断基础四诊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戆戆的囡囡

已采纳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二)望呕吐物   八、 望舌   •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舌诊基础   •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精气神与舌象   •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坐位或卧位 2、自然伸出   (二)望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变色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4、气候因素:   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   (2)红舌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3)望舌形   • 老舌、嫩舌   • 胖大舌、肿胀舌   • 瘦薄舌   • 点剌舌   • 裂纹舌   (1)老嫩   •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 白苔   • 黄苔   • 灰黑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章 闻  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病 变 声 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病 变 声 音   3、呻吟:痛楚   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   4、惊呼:   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积等   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   “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语 言 异 常   (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心脾两虚   (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   ——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三)呼 吸   • 虚、寒:气微而慢   • 实、热:气粗而快   •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呼 吸 异 常   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   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   “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饮   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   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气味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尸臭味—— 脏腑败坏   血腥味——失血   腐臭——疮疡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闻 诊 小 结   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2、“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实、热:狂言、谵语   虚、寒:郑声、独语、错语   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6、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问 诊   第三章 问 诊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例:①发热、咳嗽三天。   ②发热、咳嗽三月。   ③发热、咽痛伴颜面浮肿一周。   问 诊   三、现病史   (一)发病情况:时间、起因等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四、问既往病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 家族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 — 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 — 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 — 发热、恶风、汗出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   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 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   温正常,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潮 热   问 寒 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一)表证辨汗   •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 自汗: 气虚或阳虚   •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 黄汗: 湿热交争   (三)局部辨汗   课堂小结:   寒热症状的四个类型:   1、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2、但寒不热:恶寒 畏寒   3、但热不寒:壮热 潮热   4、寒热往来:少阳病 疟疾   问汗:自汗 盗汗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胸胁脘腹部多为气滞;四肢关节为行痹   固定痛——脘腹部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问疼痛的性质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2)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3)瘀血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4)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4、脘痛 “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5、腹痛   (1)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2)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3)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6、背痛:   7、腰痛 “腰为肾之府”   实证-寒湿、瘀血阻滞经络   虚证-肾虚及肾的实质性病变   8、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胸闷:与心、肺有关   (三)心悸:心悸—心中悸动不安   怔忡—心跳剧烈   (四)胁胀:肝胆病变   (五)脘痞:脾胃病变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   拒按—属实:气机阻塞不通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饮瘀血   (九)乏力: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 小 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实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执业药师中医诊断基础四诊

196 评论(15)

臭美的小女人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医生扁鹊所总结出来的“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辨证方法等理论,令人敬佩。“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它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讲包括问寒热、汗、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变部分,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通过切诊,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五天,不省人事。他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请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经过扁鹊精心治疗,三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四诊法。四诊法有其深刻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上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就是说,人与外界环境是统一的,外界环境对人体机能的活动有影响。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一定的自然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等等。就连一天24小时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作用。《内经》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体内阳气的活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这一变化趋势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温度日波动曲线也是十分吻合的。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几乎人体所有的机能活动都有着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古代中医学的认识是很正确的。至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机能的影响就更大。上面谈到的那个赵简子,因为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中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环境,有助于寻找到病症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从而确诊。古代中医学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这就决定了医生可以通过望诊、闻诊、切诊,观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现,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确诊。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166 评论(9)

相关问答

  • 执业中药师基础诊断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7月份左右。报名条件:1、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

    青青园中葵me 评论(2) 2025-07-29
  • 诊断学基础执业医师

    一、14门科目分为四大块:  (1)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临床科目:(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3)实用科

    萌萌尛宝贝 评论(3) 2025-07-30
  • 执业药师中医诊断学基础

    执业西药师考试科目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盛开的七月 评论(2) 2025-07-30
  • 诊断学基础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考哪些科目都是按照考试大纲来确定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如下:1)中医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2)中

    想疯狂旅行 评论(2) 2025-07-30
  • 执业药师中医诊断基础

    执业药师考试科目分为药学类和中药学类。药学类: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考科目);药学专业知识(一)含药剂学、药物化学、药效学、药物分析;药学专业知识(

    印象记忆02 评论(3)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