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6

Icecream051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刘刚西安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nathan7704

已采纳

【心理咨询进行中(15)】——“无话婚姻”出轨的前奏 今儿下午,咱睡眠心理中心,我接待了一对年轻夫妇来访者小张和小刘,其中妻子小张是好友的死党闺蜜。妻子小张28岁,刚从一家私企辞职,丈夫希望她能去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但对于这个年纪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暂时待业。 丈夫小刘30岁,在某地产公司做小主管,收入丰厚,就是平日里忙了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结婚4年,膝下无子,备孕中,压力尚小,“生完孩子压力怕是就很大了”,过来之前,今儿上午小刘偷偷发语音给我。 我们是通过微信联系的,所谈内容对双方均保密。简简单单寒暄了几句之后,小张就跟我坦白,“其实我出轨了”。 她告诉我,辞职之前,她和一起搭档两年的同事擦出了几点火花,对方比她小,93年生人,有着这个年纪正旺盛的表达欲。 一次部门聚会之后两人开始有了私下接触,大约持续了两个月。开始时多通过手机抱怨工作什么的,后来蔓延到一些生活的琐碎,再后来就有了“约会”,包括一些身体上的磕磕碰碰。 她讲得很收敛,我听得稀里糊涂。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迟到约半小时的小刘,停车时在车上发消息说,“其实我出轨了”。 他承认,自己刚刚把“情人”送回去,对方是之前通过他买房子的客户,和他年纪差不多,认识他之前刚刚离婚不久。 也许是时间仓促的缘故,对于出轨详细小刘并没有做出过多解释。不过,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给出了几乎和妻子一模一样的答案: “得有个人跟我说话啊,不然我就要被憋死了”。 原来,他们看似风平浪静的婚姻关系之下,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追源起来,这种局面大概从一年前逐渐形成的。 那时小刘刚升上主管,妻子说,他一下子就忙了起来,没时间讲话,往后,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话匣子被彻底关上了。 另外,据小刘跟我讲,备孕是她提出来的,一者是“出轨”之后的某种负罪感,二者,也是想着家里能多一个声音,孩子未尝不是一个共同话题。 很难想象,两个看上去并不算冷漠、也不大沉默的年轻人,会在婚姻当中,成了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的“哑巴”。很早之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隆为这种婚姻关系起了个名字,叫作“失语式婚姻”,后来我们也叫“无话婚姻”。讲的便是,夫妻二人同处一个屋檐,却好像对彼此视而不见;生活起居的缝隙间全无沟通语言,更别提一些心理活动了;即使到了夜里,狭窄一张床的两侧,也会默契地背对着彼此...... 说白了,就是两口子之间,没话了。 到了快节奏的当下,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于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家庭所承担的对于组成人员的压力分解效力是逐渐压缩的,许多人回到家更多是找一点儿私人空间,因此,夫妻间的沟通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状况形成不久,许多夫妻中间会有一方去尝试改善,结果却常常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罢了,在夫妻间的意识里,这种无话便成了婚姻关系中的一种相处模式,已经没有精神,或者说不值得花费精力再去试图解决了。 一位丈夫甚至告诉我:沟通?那还不如吵架来的有劲。在我看来,用再多语言去描述这种婚姻状态都是苍白无力的。 它如同一团巨大的迷雾,横亘在人生苦旅之上,或多或少,我们都会身处其中,想完全摆脱是很奢侈的事情。 考虑到人生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作为一个追求平凡幸福的普通人,我想,正视“无话婚姻”,迫在眉睫。 有人把婚姻里的失语现象视作平常,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云淡风轻,但更多人以为洪水猛兽。 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接待了很多对这种模式的夫妻,倾听了大量关于“无话婚姻”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事业上的不对等,是“无话婚姻”的重灾区所在。 在成就事业的路途之上,一个跑步前进,一个原地踏步,久了,一方便对另一方无话可讲,这不仅是共同话题的缺失,更是一种源自人格上的疏离,例如,“我忙成这样,跟你有什么好说的”。 @冷雨夜 ——“我不好跟他讲话的啦,这人一天天忙的,给打个电话吧没人接,发了微信呢,别指望能收到三个字以上的回复,有时候我甚至想着他有个野女人也好,那样我还好能闹闹” ——“但我知道,他就是忙” 已经做了8年家庭主妇的陈姐,跟我交流的时候喋喋不休,有着说不完的话。 她跟丈夫结婚差不多有14年之久,孩子两岁大的时候,她辞去了印刷社的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两口子都是80后,世纪初谈的恋爱,感情基础牢靠。而且丈夫又比较能干,20岁开慧眼入了软件行业,如今公司开得风生水起。 陈姐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该死”的公司,给两人婚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问号。 ——“他底下人越来越多之后,整天里手机就响个不停,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天快亮了才回来,休息不一会儿又出门,你说说,他哪里有得时间跟我讲话” ——“而且我跟你讲,他现在都不乐意跟我讲话。回到家跟小豆丁(女儿)亲的啊,有时候抱女儿看电视,我给人家递个水果还嫌我挡着电视了,不知道这女儿是我生的啊。”对生活的期许不同,是另一个导致“无话婚姻”的原因所在。 两个人缺乏一个共通的目标,那么体现在行为模式上,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少,成了各自忙各自的尴尬局面。 @魏华 ——“看着他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就懒得跟他讲话” ——“让他去加个夜班,他不,宁可躺床上玩整宿的斗地主;去跑个长途吧,也不,说太远了,是车在跑又不是要你走路,远又怎么了” 聊起丈夫,25岁的小魏忍不住抱怨起来。 丈夫袁大华是去年家里人介绍相亲的,是个司机,打小就跑出来社会上混了,人脉不错,给自己置换下了一间两居室,看上去是个还不错的小伙子。 结完婚了,当初的勤快劲儿倒减了不少,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妻子,“我把够花的钱赚了,你把我伺候好了,这日子就够了”。 在一所初中做英语老师的小魏,对这句话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上学那会儿,她就好出去旅行,毕业旅行去了趟日本之后,她便决心多出几趟国,看看国外的大千世界。 显然,这与丈夫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没办法,他不想多挣点儿,小魏只好自己多想办法,去做家教啊,周末给人家补课等等。 令她难受的是,丈夫自己不赚也就罢了,有次她在别人家做家教,他非赶上门来,说她在外边“偷情”。 ——“当初觉得他敢打敢拼,心里肯定是憋着一股劲儿,我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会有许多新鲜的感受可以一起体会,哪曾想,他娶我是要我来照顾他的啊” ——“离!肯定得离!大不了12个小时的飞机,我一个人坐(年底她会出发去趟美国,这个计划她婚前就在准备了)”就像电影《万箭穿心》里表现的那样,知识层次的不同,很容易便让一段婚礼开启静音模式。 @等待春露 ——“说不着,说不着,他压根听不懂啊” 41岁的王露在说起这种事情时,显得很不以为然。 5年前,离婚近4年的她经人介绍,带着8岁的女儿,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老蔡。老蔡是名酒店大厨,之前也经历过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许多迹象表明,这段婚姻就是场阅尽千帆的“凑合过”。 王露是位作家,精神世界过分丰富,对现实的要求就会放低,家庭在她心里,就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满屋子的烟火气,是她需要又是她避之不及的。 当初选择嫁给老蔡,就是看中了他那一手好菜,和会照顾人。 但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打算跟他进行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她同他聊黑格尔、叔本华,聊语言陌生化,说难听一点,完全是对牛弹琴;而他把宽油和明油讲得再妙趣横生,她也全无兴趣。 一对夫妻两个人,之于彼此完全就是两口深斤,连点儿回音都听不得。 ——“我没想过去做菜,也没打算让他能改变什么,平日里他看菜谱我看书,我觉得挺好的,没什么差” ——“上次女儿问我,你怎么不和爸爸说话啊?她也13了,很多事该懂了,但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只好说,爸爸不爱听我讲话”以上,关于婚姻里的失语现象,更多还要归咎于庸常生活的损耗。 事实上,这世间的感情大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一推敲便会发现,每一件都藏着委屈与悲哀,往往这种委屈和悲哀,就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31岁的徐超告诉我,一次他撞见了妻子出轨。 对方是一个年轻的男生,隔着橱窗,他看着妻子握着男生的手,男生的手指不停摩挲着妻子的手背。 瞬间火从心起,他恨不得冲进咖啡馆,把这对狗男女揍上一顿。 但马上,他便冷静了下来,他看到,平日里沉默的妻子,此刻却像换了个人一般,嘴巴动个不停。 “我就这样看着他们,站了有半个小时,而那半个小时里,她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还要多”。 回去之后,他沉默着把衣娄里换下的衣服洗了,把妻子喜欢了很久的手镯下单,然后做了顿她最喜欢的排骨。 结婚3年多,他好像从来没有这样帮妻子做过什么。 有姑娘曾告诉我,“一个女人出轨,出轨之前,总有句话打动了她。” 在听徐超讲他的“遭遇”之时,莫名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这句话。 如果问他这段感情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他也回答不上,可能是某一次的忽略,某一次的冷漠,某一次的视而不见,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不断堆积,终于压垮了一个妻子所该有的忠诚和责任感。 时间就是这么可恶的东西,它会偷偷把所有的小细节攒起来,等到它日益庞大之后,再一股脑儿地还回来。 那时候,你便会发现,当初的满不在乎,如今已经无力再去承受。 对于徐超来说,他的无力感在于,岁月已经偷偷带走了两口子该有的琐碎言语——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没话了”。 在他看来,这种茫然与未知,才是失语婚姻中的常态。 日复一日的面对同一张脸,终于所有的话都被说完了,多余一句可供交流和分享的都没有,如果非要对彼此的沉默做一个解释的话,徐超说: “婚姻都是这么过来的,熬得住的,我们才称为合适的伴侣好的婚姻”。 当我试着去问徐超的妻子高蕾——“是否对这段婚姻有过失望”——的时候,那些徐超无从解释的事情,她解释得头头是道。 据她跟我讲,所有的失望都来自于,自己的热情得不到回应。 “他总是对着手机,要不就是破电脑,有点闲时间全在球赛和游戏上了,哪知道我这一天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他整天又发生了啥”。 高蕾把失望的源头对准了手机,在中国式婚姻里,这种情景其实并不少见: 妻子挖空心思找话题,丈夫却只知道低头玩手机。 这是“无话婚姻”的果,也是因。 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因此,我愿意相信,某天,在又一次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她决心给所有无处安放的话和情绪找一个别的出口。 我没有问她关于出轨的事,只问了句,“如果能重新选择,你还会嫁吗?” 她沉寂了好一会儿,对我说—— “也许所有的婚姻都会经历这些,我和他,总是要熬过去的吧。” 瞧,这点上,她与丈夫的观点又出现了奇妙的统一。我们常常说,能不能在一起,看的是感觉;而能不能把日子过下来,看的是交流和沟通。 但是,往往,项链成了钥匙链,面纱成了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之后,日子成了琐碎,被岁月的洪流最先冲刷走的,却是那些琐碎的言语。 一次得不到回应,两次得不到回应,次数多了,不讲话的人习惯了,还愿意讲话的人也就习惯了,随后双双闭上了嘴巴。 于是,岁月流年之中,两个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男人以为这是时间的过错,但这中间的委屈和疼痛,没有谁比一个沉默的已婚女人更能感同身受。 徐超跟我讲,在亲眼见过了她的出轨之后,他才理解了这个与他朝暮为伴的女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情需求。 ——“这种需求,本该是一个丈夫最基本的职责”。 我无意去给一个女人的“出轨”做出辩解,只透露给他: “已婚女人的生活里,有着太多你根本想象不来的心酸和不易,别总是拿日子说事,这日子不就是你们两个人一起过过来的吗?”离过婚的李梦告诉我,再结婚,宁找一个性无能,也不想要一个闷瓶子。 她还没有25,刚刚结束了一段仅仅持续了三个月的婚姻。 公务员笔试时,两人相识,一个月后,笔试通过,他们的感情也获得了双方的肯定,于是闪婚。 但婚姻的棉花糖,只够他们吃两个月的。 婚前她以为的“内敛、稳重、高深莫测”——这些男方的优点,婚后成了她一句恶狠狠的粗话,“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不管是谈论工作中的困惑,还是假期计划,或者是朋友之间的一些小八卦,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嗯”、“哦”、“啊”。 明明就坐在对面,李梦却感觉与他隔了千万里,永远走不到心里去。 沉默就像一把钝刀,磨啊磨啊,她受不了了,在她的坚持下,两人离了婚。 “我相信他是爱我,我愿意相信他是爱我的,但那又怎样呢,这种默不作声的相处模式,真的,我受不了。” 如今她一个人,在跟我聊了会儿之后她告诉我,要出门去了,和朋友起约了狼人杀。 她这么年轻,又这么热闹,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她开头的那句,无话不说也许不是一场翻云覆雨的高潮,但它是这平淡日子里必不可少的前戏。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李梦这般果敢,对于李梦来说,离婚是亡羊补牢,对于其它人而言,很可能是破釜沉舟。在和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最多的是这些女人的无奈。她们程度不同地经历着“无话婚姻”的折磨,有人选择默默接受,然后负重前行;也有人面对了这一事实,然后试图寻找其他的情感出口;却鲜有人把自己从这种糟糕的状况中抽离出来。 她们说的最多的仍是那句,“换个人过,这种状况就会好一点吗?”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 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但这种幸运哪能轮得到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常常我们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确实很困难的,我们遇到了爱人,便决心他是那个能听这句话,并且能听懂这句话的独一无二的人。 然而,生活就是一个提醒你没有这个人的过程,这很残忍,但不可逆。 用一句被说了千万遍的话就是,“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电影《一句顶一万句》里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婚姻便是这种孤独的纠结体。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结婚之前,我们之于彼此的信任,就是我需要跟他讲话时他都在; 结婚之后,你以为有了伴儿,事实却是,以前的烦恼是没人听,现在的烦恼不只是没人听,还包括没听进去、没听懂和没做出回应。 对于孤独的体会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沉重。 就像电影里,出轨的妻子哭着告诉丈夫,“我不敢跟你说话了,多说一句,都怕你看出我有多孤独”。 我想,同样的感受一样降临于这些在“无话婚姻”中负重前行的女人们。 对于她们来讲,也许终究是解释不清“孤独”到底是个啥东西,但她们清楚得很,换一个人,未必就可以盛放这些想讲但没人听的话。 刘震云的原版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国内的《百年孤独》。 此前我一直没能理解,一个关于“绿帽子”的故事,怎么就能同世界上最伟大的探究人性本质的作品相提并论呢。 现在我懂了。 故事里女人的出轨,不为钱也不为性,就是为了几句话,为了说得着。 而这种暗戳戳停驻在灵魂深处的“出走”和“寻找”,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此生皆要遭受的劫难。 祖祖辈辈就在时间的旷野之上不断奔走,随后被削薄了身子,成了一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 那么,婚姻到底是覆盖住了这种孤独,还是不过找了个人陪你一起掩饰这种孤独,我更倾向于后者。 而在电影里,这质朴的道理其实就已经被直接抖落了出来。 ——“为什么结婚?”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曾经的来访者,结婚23年的田氏夫妇一起回访。 现在的状况,丈夫每天给妻子削苹果皮。 丈夫说,“每天两人依偎在一起说会儿话,比我爱你重要多了”。 经过曾经的不愉快后,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给对方写一条备忘录,可以是一句牢骚,一句情话,哪怕是一句无聊至极的歌词,都可以。 以前手写,后来就用手机。 到回访时,纸笺已经塞满了一整箱子,手机上也保存了好几十页。 当我提出能否瞅一眼具体内容时,丈夫害羞地摆摆手,“别了,都是些破烂话”。 听了这话,旁边妻子瞪了他一眼,“你的才是破烂话呢,我写得可走心了”。 真好啊,不论是否走心,能为对方把一个习惯坚持下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解释“爱情”的吗? 妻子谢谢我启迪了她的爱情保鲜秘籍,那就是沟通—— 不停地沟通,不停地分享,有话别憋着,认定了就不会放手,有问题了就当场解决,千万别藏着掖着。 “话这种东西,憋久了,是会发霉的,到时候臭的可是两个人。” 是啊,这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婚姻,也没有百分百契合的爱人,那些你眼中难得的“天长地久”,不过是一个始终愿说、一个永远愿听罢了。有人问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在你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你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他托起你的下巴,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 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刻骨铭心的恩情。 幸福的婚姻从来都是相似的,它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中间,我们学习尊重,学习包容,学习理解,学习感恩,学习接纳生活,学习善待自己。 而不幸的婚姻却是形态各异的。 它给予女人的感受就是一场剥削和压榨,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榨干了我们血液中最原始、最纯真也最自由的那些对于爱的向往。 因此,婚姻终究是双方两人的事,哪怕这是一场苦难,也希望是你与我共往。 两个人把岁月的风雪炎光一起渡尽了,然后共同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笔至此,我就无比悲伤地想着,我们可以找个人把话说了,但曲终人散、一切寂静下来之后,骨子里的那份孤独又该怎么对付? 也许,从来困囿着我们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我们之于孤独的紧张和茫然。 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倾诉,孤独的终点也并非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说得着”的人,既然孤独是种如影随形的常态,那么接受它并且心怀希望为之努力,才是良药。 关于无话婚姻,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或者错来判定,推倒然后重建的方式自然不是最佳。好的婚姻终究是两个三观契合的人经营出来的,只当它是一场竞赛,“无话可说”不过其中一段大比分的落后,输掉的是时间,赢了,收获的则是余生无上的幸福。 刘震云在书里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时间是一条吞掉自己尾巴的蛇,我们身处其中,永不知何谓始,何谓终,要在时间的肚皮里学会久处不厌、相得益彰,很辛苦,真的。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抽刀断水的力气,和逆流而上的底气,以及永远不失重新来过的勇气。 余生尚早,我不要什么轰轰烈烈、光芒万丈。 只希望你能与我讲许多话,吃很多饭,做很多事,多相互陪伴,一直“耗”下来。 丁俊贵 2018年9月2日

心理咨询师刘刚西安

97 评论(14)

竹径通幽处

121枪杀大案的真实原型是董利。

董利生于1973年,1980年入本村小学念书,学习成绩中等偏上。1987年念初中二年级时,董利中途辍学。之后,他就一直在家帮父母种地、做废品生意。

在做生意上,董利很讲信用,还很热心地帮帮助乡亲,谁家有红白事,他积极主动揽活,跑前跑后,手脚闲不住。做生意期间,与董利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货运司机,因为董利乐善好施,讲信用,不拖欠货款,当地的货车司机都愿意和他打交道。1993年,废品生意陷入低谷,一家老小的生活还得维持下去,董利把心一横,决定外出务工,跟着村里几个同龄人,从建筑工地搬砖的活儿开始干起,然而,从不拖欠人家货款的董利,万万没想到会遭到不公的待遇,他们干了两个月,只拿到了一半工钱,余的钱要了很多次,还是没有要到,老板撒谎和耍赖等手段并用,就是不支付尾款。最初踏入社会的这些经历,都滋长了董利内心的黑暗情绪,心情也逐渐浮躁和扭曲起来。回到泾阳后,董利没有告诉家人,偷偷去了一家武术学校学习,预备之后的讨薪复仇。之后,董利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52 评论(9)

吧啦左耳

《121枪杀大案》以纪实的手法对曾经震惊西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的枪杀案件进行真实再现。为了更好地复制案件,该剧导演邀请了“121枪杀案件”探案组的成员来饰演剧中的刑警。作为一部纪实类电视剧,剧中的四个主犯董雷、石头、黄新、汪强,皆有原型。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21枪杀大案》的最大主犯,也可以说是始作俑者董雷的原型并不是白宝山,而是董利。电视剧中主犯董雷的人生遭遇、杀人过程都是复制的董利。董利家境贫寒,父母老迈,姐姐远嫁,弟弟年幼叛逆,所以他算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他打算外出打工赚钱。于是,他打包行李来到了渭南市的一处建筑工地搬砖。尽管他工作兢兢业业,但他还是受到了老板拖欠工资的待遇。首战告败,他又辗转来到西安市的一处建筑工地干零活,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在那里辛苦工作了一年,老板只给了他一部分工资,而另外的一部分工资他是怎么也不肯给了。这对董利来说是无疑是莫大的打击。之后,董利又去了新疆南部砖厂。在那里,等待他的却是恶毒的老板和粗劣的饭菜。一系列的残酷遭遇让原本淳朴、老实的董利变得浮躁起来,他的内心渐渐变得黑暗、阴郁。后来,他得到在一名偷枪贼那里买到了枪,从此以后,他就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出租车司机、拖欠工资的老板,不管是有错的还是无辜的,他通通都杀了。

关于《121枪杀大案》另外三名主犯的原型记录很少,很少的资料显示黄新的原型是孙旭,至于其它主犯的原型,还需要作进一步查证。

275 评论(10)

哟西小得瑟

回忆2019年触动自己最深的话语还在耳伴想起“你自己就不能辅导孩子做作业?你自己就不能做教学?你就不能给孩子上课?你就不能做点有积累的事情吗?你为什么要嫌弃?你有多少东西可以嫌弃?做一件事不是看自己开心与否,而是你怎么去挑战自己,做有效的积累?”字字戳心。         是啊!我积累了什么?这些事情很难吗?一个人,不管外在如何光鲜靓丽,内在从知识、技能再到智慧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与价值,是每一个人回家才能带走的礼物,也是人这一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带着这份触动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践行并挑战自己,盘点2019年: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给孩子们上心理小型团体辅导课、给孩子们上大型心理健康普及课、每周坚持做教学计划、坚持每周培训和鼓励团队成员、用心引导陪伴孩子及家人、上专业心理督导课及心理大咖讲座学习、看超过8本以上的专业书籍及听课、坚持早睡早起运动健身、每周坚持给父母电话问候……     盘点完后突然发现,我是一个很愿意听取他人建议的人,更愿意去修正自己不足和愿意去践行的人。而这一切成长都要感谢、感恩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的帮助与支持,英子铭记于心。都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这个过程在2019年让自己的心定了下来,知道自己做什么并为什么做,少了贪念与欲望。过程中有太多艰辛与诱惑,这个断舍离的过程也是磨练心智的过程,但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心里坦荡,不后悔也不亏欠,让自己感觉到静下来的力量,这应该就是成长。       总结与反思是精神的奢侈品,更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如果说命运是注定,那学会反思就是改运,运改了命就改了。因为,思考生慧,只要心愿意接受外在的信号,懂得自己去思考权衡利弊并调整升级,人生每一次的楼梯都会成为自己坚韧毅力背后的能量源,会给自己的人生注入正念思维后幸福的种子,生命就会持续而有力。     展望未来,新年马上来到,昨天和朋友聊天说自己2020年的计划时,居然大家不谋而合。其实,能留我们身边的人,一定是有同频共振的点,值得自己去珍惜一辈子,接下来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做有把握并喜欢的事、做助人自助的事,珍惜有缘人,2020年我将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才是我送个自己最好的礼物,再见2019!   咨询电话:地址:贵阳观山湖区区金阳新世界 英子本人指导类项目:1、孩子教育私人家庭顾问; 2、 一对一心理咨询;3、儿童团体国学思维课;4、家长及儿童讲座。英子培训学校项目:精品晚托、基础知识提升私教类、幼小衔接、围棋、书法、美术、奥数等。        英子介绍专业背景:加拿大儿童游戏心理治疗师DDP双向发展心理治疗国际认证师自在园私人家庭顾问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测评师家庭暴力当事人辅导师贵阳市青少年心理援助志愿者心理咨询专业受训经历:2009至今10年的自在园一对一私人家庭指导,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孩子教育。指导时长达2000小时以上,后从2016起担任私人家庭顾问。2011年9月参加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2014年至今全国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家长课程、家族系统排列、学习力、催眠等课程,主要授课老师林青贤、李圣杰、吴自早等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主要授课老师刘刚、黄亚夫等2018年11月国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测评师,主要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博士生导师陈建翔带领的专家导师团。2018年加拿大儿童游戏治疗2年期连续培训项目(HannaSun-Raid,加拿大)完成连续培训108学时,导师为加拿大游戏协会(CAPT)前培训部主席,及组委会委员,加拿大儿童著名心理专家,儿童游戏冶疗师督导师,培训内容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冶疗与结构化游戏治疗系统培训,世界沙盘技术、地板时光,儿童焦虑症,多动症,感统失调,自闭症谱系儿童干预,父母离异,丧失处理等(HannaSun-Raid,加拿大)、自闭症ASD(HannaSun-Raid,加拿大)2018-2019年,双向发展心理治疗(DDP)连续培训一阶国际认证2019年游戏治疗团体督导8次2019年9月游戏hanna老师DDP线上依恋课程2019年11月完成kevin o'connor生态游戏治疗和结构化团体模型24学时。临床个案:  一对一家庭顾问式指导40多例,时间最长2年,最短三个月。心理咨询个案达到500小时,儿童心理授课达到200小时,成人家庭教育和心理授课(含线上和线下)达500小时以上。

20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