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6

风舞飞雁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金曼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berry317

已采纳

这就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自己国家死了几个大兵就说三道四,却无视伊拉克死了60++万人

金曼心理咨询师

243 评论(8)

细细粒的宝贝

你还想要什么资料美国领导水平低美国历任总统竟然没有一个留下重大理论成果值得美国人民学习的,由此可见一斑。例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就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当过总统,他自己写的墓碑碑文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2:美国政府办事效率低事情无论大小都按照程序处理,不知道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决策的好处,直接导致办事效率低下。3:美国政府太呆板美国政府以为宪法和法律是不能违反的,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都是要保障的,却不知道宪法和法律其实是可以灵活解释的。4:美国政府公信力差美国政府经常出尔反尔,导致很多美国人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相信政府,例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承诺就一直没有兑现。5:美国官员有受虐倾向很多美国官员在平民式的办公楼里办公,居然还干得很起劲,典型的受虐狂。6:美国官员安全意识差上级视察的时候不知道要将大街小巷封锁,给上级官员增加了很大的安全风险。7:美国官员心理素质差美国官员容易失职犯错,由于一些官员心理素质差、脸皮薄,承受不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常常引咎辞职。8:美国大学教育落后美国教育部门不知道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学好外语,不断考取各种证书。9:美国人才凋零由于教育落后导致人才凋零,看看那些外国人前赴后继的支援美国就知道美国人才有多匮乏。10:美国人民太苛刻美国人民总是喜欢骨头里挑刺,就连总统犯点错误他们也要弹劾,可见美国人民之苛刻、肚量之狭小。11:美国人权状况极差这一点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关于美国的人权报告。12:美国民主建设落后老布什居然能够传位于小布什,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所谓的民主选举其实只是独裁专制的一个幌子。13:美国言论极不自由由于言论封锁,导致有些国家甚至无法浏览美国的论坛和网站。14:美国媒体爱添乱美国媒体总是喜欢尽快的把真相捅出来,这也直接导致美国官员工作压力加大,许多公务员甚至连上班时间都不敢玩扑克,严重影响美国的和谐。15:美国人民不忠美国的爱国教育很失败,很多美国人不会唱国歌、不爱国家领导人、不爱民主党也不爱共和党、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会感谢国家和领导,像科比这样不参加国家队的明星居然不被打入地狱,打仗缺少志愿人员而不得不大量招外国人当士兵。16:美国人民不孝美国人不听父母的话,喜欢自作主张,喜欢直呼父母的名字,自己没能力就将养老的责任推给国家。17:美国人民不仁看看美国人民对待犯罪官员的态度,竟然用对待普通百姓的法律对待他们,而且完全不给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完全忘记了他们是百姓的父母,这同时也体现了美国人民的不孝。18:美国人民不义美国人讲能力、讲道理、讲金钱、就是不讲义气。为了公平常常六亲不认,更不用说兄弟义气了,更不知道关系学的重要性。19:美国人民不会感恩以自然灾害为例,灾民在获救之后从不知道感谢美国政府和领导,反而抱怨他们工作没有做到位。20:美国网民缺乏创造力

145 评论(13)

en20120705

师范大学的李金曼、王焱

266 评论(9)

霸气Annie姐

家 庭 剧

是咱们中国人最爱看的

电视剧种类之一。

在咱们这个社会,

最难调和的矛盾就是家庭矛盾。

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大房子,

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这样的场景通常只出现在广告里。

现实通常是,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难解的心结,

两句话说不好,

就要互相埋怨、争吵。

家住南诏苑小区一位8旬老人张大爷,他和儿女们之间的心结就是他捡拾、囤积的废品。废品已经多到堆满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废品运不走,心结也难打开。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刚走到老人所在的单元楼,记者就闻到整个楼道弥漫的臭味,上到五楼时,就看到楼道里堆满了废弃衣物,老人说,这个衣物是他捡来的,屋里一名女子正在往外扔垃圾,这是他们的女儿。

这屋里究竟堆了多少垃圾呢?当记者走到房屋门口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记者:“这个人住在哪儿呢?”

老人女儿:“这里全部都堆满了,里面的三间都是东西,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这间110多平米的房屋客厅里,被垃圾填得满满当当,垃圾的高度已经接近屋顶,满屋的恶臭让人透不过气,记者费力往里爬,发现厨房以及两个卧室里也堆满了垃圾,屋里还有两只流浪犬,很难想象这样的房间里如何住人。

老人大女儿张女士:“我们有姐弟三人,我是老大,就因为这个事情存在了,让我一天不得安宁,所以我也希望社会帮帮我们这个家庭,让我老父亲不要再捡垃圾了。”

张女士说,目前她父母亲已经在小区的另一套房子里居住。满屋的垃圾不仅让老人子女感到头疼,也给周围邻居造成了影响。

张女士:“目前我老父亲给周边造成了这么多危害,我作为子女向周边所有的街坊四邻道歉,谢谢你们!”

邻居不满,多次投诉。为了这事,儿女们也多次找过社区、派出所,但由于老人阻挠,大家都没有办法。

这么多垃圾已经形成巨大的隐患,究竟该怎么清理呢?为此,记者找到了小区物管。

小区物管工作人员:“老人清也清的,但是每次都是少点少点的,累积起来就多了,社区、派出所的都来过好几次了,我们这边也帮他清过几次,在他家里我们也不方便,他堆在外面的,我们前两天才清理过之后他又摆起来。”

物管说,他们也想过很多办法,但都遭到老人的阻挠。老人的女儿表示,无论如何,这次一定要把这些垃圾清理掉,物管表示会全力配合。

物管工作人员:“你这个堆的太危险了,确实影响到人家了。”

记者在交林小区看到一位正在捡废品的老人,小区内的住户说,这位老人经常捡废品,捡到的废品都统一放到了单车棚外,偶尔拿去卖掉赚取一些零花钱。

据小区的保安透露,老人的工作是看守小区内的单车棚,收入微薄,所以才会在小区内捡废品补贴家用。记者也在单车棚门口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废品,除了常见的废旧塑料瓶,硬纸板,还有拆下来的木质窗框,铁门等等。

老人告诉记者,窗框、铁门都是一些住户拿过来的,其他的则是自己去捡来的。

老人:“人家拿来就放着,没有的话就自己去扫。”

除了像交林小区这样的老小区外,记者还走访了一些较新的小区,发现捡废品的老人也不少。

在江东花园小区,记者看到了一个收废品的老人。住户们说,小区里有好几个老人捡废品,并且家庭情况都不算差。

小区住户:“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开始捡了,有一次我晚上两点多回来,也看到他们骑着自行车在捡,垃圾一丢下去他们就会来捡,我们小区比较小,有四五个经常见,有些是退休干部也会出来捡,我也是搞不懂了。”

在创意英国小区、枫林小区、以及北辰小区,住户们告诉记者,他们小区内也有喜欢收废品的老人。

小区住户:“拾废品的老人还是有的,大概有几个,玫瑰园里就有五六个,我估计生活本身过得去,赚点零花钱,活上补足一点。”

对于老年人捡废品的行为,一些住户表示可以理解。

小区住户:“像我们就舍不得丢,我们不捡也不丢,把它攒够了,就让他们来拿,老年人本身也闲不住,可能也是为了赚点零花钱吧!”

小区住户:“我不会同意我的父母这样做,有些还会背着孙子去捡。”

看完片子相信你也和条码君一样,

心里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本期《新闻联合播》,我们请到了当事人张大爷以及他的二女儿张女士,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金曼,和大家一起聊聊。

本期访谈话题

问题1:老人家庭情况如何?是否经济困难?

张女士:我们家有姊妹三人,姐姐已经退休,有自己的退休工资,哥哥还在工作,也有自己的固定收入,我虽然收入不固定,但也有收入来源。我的父母亲也有固定的退休工资,每个月大概3000块,前几年我的父亲还在小区里帮忙拖垃圾桶,这里也有一点额外收入,每个月大概800块钱。总的来说,家里的条件不困难。

问题2:张大爷为何执着于捡废品?

张大爷:首先我拖垃圾桶是可以锻炼身体的,每天活动就不会出现血管阻塞,而且这些垃圾桶里的东西,比我们旧社会时候的好,我觉得不应该铺张浪费。另外是因为我有一个儿子,几年前我媳妇有一块地,要盖房子,当时家里没钱,房子盖不起来,所以我捡了垃圾拿去卖,那些钱我就拿去买砖,买材料。沙子是隔壁村子里,人家用不掉就给了我。

问题3:这些废品换来的钱,张大爷都拿去做什么了?

张女士:父亲卖废品换来的钱,他都拿给母亲去旅游,现在已经去过十几个地方旅游了,但母亲身体不好,出去玩的时候就会被忽悠买一些保健品回来,我父亲觉得母亲的病都是保健品治好的,所以这么做很值得。我父亲这个人很节俭,没有为自己花过多少钱,身上只带十几块钱,他真的不舍得为自己花钱,只舍得为家里人花钱。

问题4:有没有劝过父亲?父亲是什么态度?

张女士:刚知道的时候就劝过了,可是父亲觉得我们不理解他,反而对我们有一些过激的语言,为了避免冲突和矛盾,我们有些时候就选择了回避。

问题5:张大爷执着捡废品的心理是什么?

金曼:张大爷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对家庭、对家人是非常有责任感的,他不会为自己考虑太多。这和张大爷以前生活拮据也有关系,他会觉得捡来的东西堆着,能让他产生安全感。同时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还有工作能力,寻找存在感。张大爷在为家人付出的时候,肯定内心也有自己的需求,但他没有表达,就通过了这样的方式。

问题6: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有捡废品的行为?

金曼:老年人大多经历过生活贫困的年代,节约已经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也想找存在感、价值感、安全感。但同时要注意,如果老人突然开始捡垃圾囤积起来,很有可能是老年痴呆早期的症状。所以除了心理状态,还要及时关注老人的生理状态。

除了上述观点外

还将讨论以下内容▼▼▼

12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