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虾虾虾酱
尹建莉和李玫瑾教育哪家强?到底该听谁的?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她的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在第1章里说到,它的畅销基本上得益于读者的互相推荐,他们(读者)意外地被这真实、深刻和美震撼了。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很有一手。她的讲座为无数家长打开了教育孩子的新视野。
可以说,同样身为母亲的两位教育专家,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但是她们在教育孩子很多方面也有很大的分歧。尹建莉倡导“自由和爱”,更遵循西方人性发展的特点,而李玫瑾却遵循传统教育,认为家长的干预作用非常重要。
她们二人都有一个女儿,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并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也不是什么行业精英、业内翘楚,现在是一名大学音乐老师。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曾经两次跳过级。在07年的时候,16岁的圆圆参加了高考,以超当年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的优异成绩,同时被内地和香港的两所名校录取。可是现在看不到任何一点关于圆圆的消息。
其实看一个教育专家,她的教育理论是否可行,看看她们的孩子在她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如何。
李玫瑾说过,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要比让它变成一个学习机器重要的多,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很好,她的女儿确实如此。
从小,她女儿数学就不好,但有音乐天赋,她也不强迫孩子门门功课都优秀,把兴趣培养好,做一个乐观的普通人就很好。
因为教育不能被功利辖制,思想不能被物质捆绑。 健康 的教育思想应有情怀,有远方,有追求真善美的心志,有抵制假恶丑的力量。
尹建莉的女儿可能是因为尹老师对她保护的太好,所以现在看不到关于她的任何消息,她的教育成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长大成人后的孩子们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教育成果。
其实他们两个人的教育理念都非常好,只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就是: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不能单纯只依靠其中某一个人的理念去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一样,父母的知识水平,家庭背景,以及生活中接触的人也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片面的或是一刀切的,就把某个理论完全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把另一个人的成功复制下来。同样,没有一个父母能把另一个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全部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别人身上。当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如果一味的批评、批判或是打压对方,这就显得格局太小了。
尹建立曾经隔空怼李玫瑾,还手撕《超级 育儿 师》的兰海,有点过了。
春秋战国时期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在碰撞中才能迸发更多灵感, 社会 的进步就越大。
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面,一家之言不能囊括所有。
你的教育理念对于自己的孩子也许适应,你的孩子也许能够成功,但是这不能作为一个模板套用到其他家庭身上,也不能套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就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一个片段来说,尹建莉曾经提到过这么一个事情,关于写作业,他们夫妻二人从不去监督、也不监管孩子,让孩子自由完成,可是作为小学阶段没有自制力,自律性差的孩子来说,常常会因为贪玩或其他事情忘记写作业,也许是她家的孩子圆圆比较懂事,还能够及时补救起来,再想一想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像圆圆那样自觉吗?
不说别的,一场疫情,线下课转到线上,有多少孩子认真坐到电脑前听讲呢?
家里环境宽松又舒适,吃着零食、喝着饮料、翘着二郎腿或躺在被窝里就顺道把课上了。
没了学校的学习氛围,没了老师的督促,没了每天按部就班的上学流程,多少孩子返校后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心理出现了问题?
写作业?溺爱孩子的父母对他们自己放松了要求,期待到校后老师多管一管。
家校矛盾严重的 社会 背景下,别说老师去严厉批评了,就是说一句指责的话,老师都有可能就会被扣上十恶不赦的帽子。
家长不管让孩子自觉,老师也不敢管,你觉得孩子会自觉到自己去完成作业吗?
如果每个家庭都按照尹老师说的,让孩子自觉去发现他自己的问题,家长不去监督、监管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想一想有多少孩子会被手机电脑 游戏 吸引跑,哪还有心思再去写作业?
有些教育理念在老师或者家长看来都很好,但是却不一定适用于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多学习没有错,但是不能死搬教条,也不能一味盲听、盲信、盲从。
结合自家的环境,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
快乐的精灵王
作为一朵育儿界的小花,兜妈这些天里看到的最热育儿界新闻,就是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的“皇城PK”了。
虽说兜妈平常关注的都是崔玉涛老师,毕竟人家长得萌哒哒嘛!
但是,兜妈对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也都抱持着崇高学习的态度滴!
这次两位育儿大咖“掐架”,对育儿界影响颇大,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听过两人的教育理论,这事儿一出,家长以后应该听谁的?咋站队?可能会非常糊涂!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
尹建莉VS李玫瑾:“共工”与“祝融”的激情碰撞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十二年,创办“尹建莉父母学堂”,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破700万册。
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观点: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李玫瑾,中华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观点:反推从家庭教育预防。
其实,尹建莉老师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论,有3点区别,这3点就犹如“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势不两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尹建莉提倡爱和自由,李玫瑾提倡严管擅诱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护。
这时候,分歧就来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
①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
②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③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把他们当成朋友。
不难看出,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是主动的、强势的,强调家长的主观教养!
然而,尹建莉专家认为:
家长的出发点在于爱,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有责任无条件满足!
其实,尹建莉专家的教育观点偏向西方化,她主张“换位思考”,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兜妈觉得尹建莉的教育有可行之处。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孩子跟家长去饭店,闲的无聊就朝邻桌火锅“吐口水”,宝妈实力护短,只会说,“孩子还小,不要在意。”
这时候,我们不光看到了孩子没有礼数,更看到了宝妈的溺爱与监管不严。
按照尹建莉专家的说法,我们不能怪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宝妈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正反映了父母的性格!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我们看到了父母教育方法不对,要如何改正呢?
2.尹建莉主张“放养”,李玫瑾主张“干预”
尹建莉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放养”,就是自然养育。
简而言之,孩子不喜欢吃饭,就可能是家长喂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欢打游戏,就让他打,最后他就不想打了!
在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老师就对小豆豆实施过这种方法。
小豆豆喜欢说话,入园的第一天,她就对小林校长说了四个钟头,直到最后无话可说,才离开办公室……
由此可见,自然养育的方法对孩子的确有效。
但是!我们不妨再用另一个案例进行反推。
看到这张动图,各位宝妈、奶爸会不会心有余悸?如果这时,我们再遵从尹建莉专家的自然养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的“干预”手段,非常有用!
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注重要从小就干预孩子的不良倾向,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干预,防止以后发展成更大的问题。
前文我们说过,尹建莉的教育方式偏向西方化,提倡爱与自由;
李玫瑾的教育方式偏向传统育儿观念,当然不是“棍棒文化”,而是强调教养的年龄段有明确界限。
简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就是强调要趁早跟孩子“立规矩”,要让孩子对家长有敬畏之心。
曾经,我们看到过一则视频,10岁左右的男孩在短短几秒钟内连踹妈妈6脚,奶奶拦都拦不住。
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试问,这时候我们继续对孩子实施爱与自由的教育方针,不荒唐吗?
在亲子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演员蔡少芬就提过自己的育儿观点:
“我个人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赞同她、安抚她。因为你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将来她才会懂得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且不谈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蔡少芬更想表达的就是培养孩子敬畏心,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3.尹建莉备受孩子喜爱,李玫瑾更受家长推崇
说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尹建莉的育儿理念就是推崇爱与自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会更加受孩子喜欢;
而李玫瑾的育儿理念比较理性、严谨,并且时常给出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这种建议更具备实操化,而非鸡汤。
所以,家长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能学到更多切实可行、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李玫瑾教授成为育儿大咖新领袖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只是偏向于解决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正,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也让尹建莉专家抓住了李玫瑾教授的把柄。
前些天,尹建莉专家发表原创文章《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引发了广大读者对两种育儿理念的讨论,兜妈不妨抓住其中一点,跟大家分享下。
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
在《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中,尹建莉专家对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理论提出质疑。
什么是延迟满足?
打个比方!
一位3岁的孩子看中一个玩具,第一次不要给他买,骗他说妈妈钱不够,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
这就是延迟满足。
然而,尹建莉专家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制造心理上的叫花子。
那个,各位宝妈、奶爸,你们觉得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呢?这个问题,不妨留给你们探讨吧!
不过兜妈觉得,如果经济条件就随便满足孩子的话,这难道不是一种溺爱的体现吗?
育儿理论千千万,适合孩子仅一种
虽说,我们把尹建莉专家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之争称为“皇城PK”,但直到现在,李玫瑾教授依然没有对尹建莉专家进行过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尹建莉专家在对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话罢了。
说起来,这并不是尹建莉专家第一次质疑育儿界的大咖。
早在2017年,尹建莉就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条内容,手撕育儿类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矛头直指育儿师兰海。
兰海是谁?现任上濒教育董事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著作《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兰海的教育理念跟李玫瑾教授与尹建莉专家并不同,她主张最好的成长教育,就是看护人和孩子一起成长。
《魔鬼经济学》中有句话说得好,“近几十年,各式各样的育儿专家不断涌现,有关育儿的观念似乎瞬息万变,有时是不同专家之间莫衷一是,有时则是曝光率最高的几名专家突然异口同声地宣布旧观点是错的。”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案,自然是前者。
无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心理学的流派之争,都表明这种争辩对领域本身起着促进作用。
其实,不管是李玫瑾教授的“严管擅诱”,还是尹建莉专家的“爱与自由”,只要它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曾留言道:“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我女儿就说过,我把她教育成功了不等于我的方法适合所有人。”
所以,家长“吃瓜”的看点不是在于两位育儿大咖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两种育儿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搜寻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教育道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