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的蒲公英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总是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可是说“成为真实的自己”也是需要勇气的, “单单是成为自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本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里就剖析了,人们因何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迷茫、焦虑、拖延症、缺乏安全感,讨好型人格,无法自律、童年阴影、负面情绪等等。 天呢,真的是360度地扎心。 全书两百多页,也才13万字,但是都是满满的干货,加值得推敲和深思的金句。扎心的准头太厉害了,随便翻起一页,就有戳到自己的痛点。不只是成为自己需要勇气,能完整看完,再认真反思,真的行动,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别怕, 书中除了明确我们超多人的“症状”,分析了临床表现的心理来源,更是给出了诚心诚意、全面、可执行的建议和方法。 书中涉及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 这本书的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师、壹心理专栏作家风墟。 作者运用自身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在咨询过程中的真实案例,用朴实的文字,具有说服力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存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让人痛苦地难以解决的问题。 全书内容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提出那些让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存在,一个是给出答案,告诉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更加自由更加真实地做自己。 我们无法真实做自己的很大的原因就是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 总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当听到有人说自己怎样怎样不好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确实不够好确实不应该。总是很敏感地探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苦恼于无法摆脱。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不管别人对我们赞同还是否定都会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甚至,自己想法和别人的评判发生冲突,就会导致我们处于一种“自我分裂”的状态中。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讲这种状态的: “自我分裂的状态会往往导致我们抛弃自我,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他们总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很多时候无法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太过依赖外界的评价,也会导致很多悲剧。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不服管教的同时还记恨父母。 有的人成了讨好型人格,哪怕别人主观的不实的评价也会变得敏感,一直过得纠结痛苦又缺乏安全感。 有人把种种都归结于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病症。父母的世界观会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于孩子严苛的标准会造就孩子的“基本习惯”,进而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是,作者明确否定了原生家庭是全部原因的讲法, 童年的经历或者阴影,都只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触发因素,而我们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认知模式的。 那就是也要改变原有的自我认知,要改变首先得找到形成原因。在书中先分析了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直接原因,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1.害怕得罪别人 2.自卑 3.敏感 4.习惯于将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 5.试图成为别人 6.不能接纳自我 作者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以上每一个原因出现的情况。自查后,笔者也认为自己有其中的好几个原因。尤其说到 “害怕得罪别人” 这个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害怕的本质是对“死亡危险”的恐惧。 父母的不认可会让还是小孩子的我们害怕被抛弃,害怕活不下去。这种惧怕长大了后依然根植在身体里。甚至会觉得自己还是那个懦弱无力的小孩子。无力改变眼前 ,也害怕得罪别人而发生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 还有个就是 习惯跟别人做对比 。对比之后,就会想让自己变强变更好。但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注定的失败,也是让很多人变得越努力越焦虑的原因。 认为自己不够好,而去努力的动机是焦虑驱使的话,只会让自己更焦虑。这也就是书中讲到的 “不能接纳自我” 。当一个人无法完全地接纳自己,他内心是空洞的,没有支持自己的“无条件自尊”就不得不从外界寻求认同和力量。这样就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在做过多个案例咨询,综合了积累的经验后,作者也总结出了多个建议,目的是帮助人们 建立一个自信、自尊、自爱的核心信念,改变原有的自我认知模式。 书中有很多方法和建议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让人受益匪浅。举例几个,看看适不适合你。 一、清除束缚自己的负面观念。 别人没有那么在乎你,也没那么关心你。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是过度的自我关注。没有人有资格定义你,别人的看法只是属于一种“非实质性”的影响。 建立起开放式心态,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人活在世上,“首先为的是自己的生存”。想办法做到“自私”,能够勇敢地、坦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才会获得快乐。 二、行动上做出改变 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委屈自己。 “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和束缚要求你必须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简单点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决定,管别人什么事儿”的觉悟。 不害怕得罪别人,尝试做不被看好的行为。 放弃“成为更好的人”“努力变得更优秀”等让自己焦虑的幻想,不否定自己,完全地接纳自己。用行动去破除别人看法的影响。 倾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主动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积累,扩宽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事物的洞察力。 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从最基本最微小的改变开始。比如,每天记下五件当天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情。书中还有大量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经常觉得焦虑、迷茫、不自信、无法调整负面情绪、缺乏安全感的朋友,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重新认知自我,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其实,很多道理我们一看就懂,但是,懂得和做到之间还差一个太平洋。 只有我们真的敢于走出舒适区,有敢于《成为自己的勇气》,原来的自我认知模式才会发生转变,一些困扰自己的无法为外人道的烦恼和痛苦,才有可能被消除。 还有,人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存有开放式心态,敢于让自己去改变,去经历。 “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书中这句话,让人深思,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有切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的悟到其中的道理。 所以,给自己信心,给自己改变的力量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 《成为自己的勇气》这本书就是从理论和方法上,给你这样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获得成长,也获得自由和真实的幸福快乐。
太仓站沈
曾经在一个团体中聊到梦,很奇妙的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梦见过自己或者被追杀,或者从悬崖掉落,或者曾经在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可以说那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内在小孩”,在通过梦的方式与我们对话,你心中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说内在小孩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你可能不同意,那我们玩一个对号入座的游戏吧,请看下面的图片按图索骥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健康吧,如果没有受伤内在小孩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如果你还在,那说明图中某个表现戳中你了,你的内在小孩可能被好好地安放在内心的某个安全角落,可它时不时地会在某些时刻趁虚而入,让你忍不住落泪、感到委屈、孤独、沮丧、伤感······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困扰,因为它总让你身不由己地做一些委屈求全的事,你感到自己被困住了又不知道如何脱困,那要如何认识它,试着好好照顾它,不再被它困住,给生活增添一点掌控感?如果这是你想的,那么《看懂自己的脆弱》就是为你而写。 这本书作者冰千里是心理学大v、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知名心理咨询师,曾任壹心理等多家自媒体签约作者、文章影响力广泛,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这本书中内在小孩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认识内在小孩--重塑内在小孩--滋养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特指人们内心的脆弱与创伤。它常常包含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内心某些敏感、无助、脆弱、幼稚、痛苦的部分···它与我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功能性自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也许,在这里你可以停下,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画一幅画像··· 看着这副画像,也许你会想,内在小孩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四个影响因素:先天具有的特质(包括家族遗传什么的)、家族的人格表现(就是家族中传统的处世方式、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大家可以看出,前面三个因素都是无法选择和调整的,除了顺应,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最后一个,可以通过认识它而寻求改变,获得成长。 我必须要说,去认识原生家庭养育环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小孩,是为了帮助自己得到改变,从而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人生的意义吧,并不是为了要去怪罪原生家庭。我相信,每一对父母是爱孩子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尽力了,只是可能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 那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内在小孩呢?你可以通过亲密关系觉察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它,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梦则是一个直接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而有时候,飘过你脑海中的念头、想法,甚至身体的感觉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与你交流,不要忽略它们。 当你认识了内在小孩,要怎么重塑它呢? 既然称为内在小孩,也就意味着,它的成长被卡在了某个地方,所以首先需要知道它被卡在什么地方了?然后才能将它解救出来,重新养育它,让它长大,直至成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在小孩往往代表着内心脆弱的部分,通常它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想面对的,一般性的做法都是逃避,但当有一天,你发现逃避没有用的时候,也许就是疗愈的开始。因为内在小孩的伤痛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它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侵扰你,而你会陷入一种“强迫性重复”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趋于退缩,总是需要先顾虑他人的感受,不敢提出要求···,而解决的方式有且仅有一种---那就是面对它、认识它,进而反抗它,最终整合它,我知道这需要多么勇敢,也许你会说我现在还不能面对,好的,没关系,等你什么时候积蓄够了力量再来吧。 打破-重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它值得,它能为你的生命插上自由的翅膀。 经过艰难的重塑过程,破茧而出的内在小孩在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它还很稚嫩,需要细心的呵护,让它慢慢地茁壮成长,直至足以抵御狂风暴雨。 被滋养后的内在小孩,是平和的、从容的、坚定的、如同风尘仆仆归来的游子,于万家灯火处,一眼就瞥见了自家那盏温馨又明亮的灯,暖流瞬间涌上心头。 那要如何滋养内在小孩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面对现实,自己好象无法活出自己理想的状态,总是倍受打击而感到沮丧、失望、无力、无助···你的另一半给不了你期待的“无条件的爱”,即使有也很短暂,感到内心的某种需求无法被满足、总是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出现的时候就表明,你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自在的做自己,既现实又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让情绪得以缓冲,让内心开始反思,去找到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而不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来回摆荡,让自己处于不安和焦虑中。 没有什么比建立深度关系更能有效地照见、坦露、磨炼甚至滋养我们的内在小孩。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创伤都可以在关系中被疗愈,而前提是这段关系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套用一句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的台词:“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治愈?那么哪四种关系适宜建立深度关系呢:真实的人、虚拟但真实的人(比如某个可以信任的网友)、植物、动物。真实的关系带来放松、带来接纳、带来自如,在这样的关系中想不被治愈都难~ 自己可以给予自己最深的关照,观察自己、记录自己、进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满足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满足自己“被看见”的需求, 看见即是疗愈。 看看周围,焦虑弥漫着,人人都行色匆匆,总觉得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他人,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安心,而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让人更加焦虑,于是需要做得更多···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 让自己慢下来,就是慢慢与焦虑相处的过程,慢慢地提高对焦虑的耐受度的过程,而你会发现,即使慢一点也并没有发生想象中可怕的情景,慢一点也是可以的。 到这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一切,你的内在小孩应该会是另一番模样了吧。 愿你我都拥有一个自由自如真实的人生。
蝶澈kaixin
有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是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意思,它与“反社会”,即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是相对的。“利他行为”,这个概念不仅强调行为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一般的,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它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