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77

ybxiong16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鲁老师是谁啊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玉面小达摩1986

已采纳

生活在香港的曾文通,

是一名颂钵演奏者,

每次演出一票难求。

他的演出非常特别:

欢迎听众在音乐会上睡觉。

因为这种音乐,十分“助眠”。

曾文通

颂钵,其实就是一种“碗”,

不同材质、音色各异,

敲打出的音乐十分极简,舒缓人心。

有人专门听它帮助自己深度睡眠,

更有听众感叹:

这个声音听一次,如睡十年。

点击视频,亲测试听。

自述 曾文通 编辑 莫竣威

我们的采访在曾文通的家里进行。他和太太住在香港大埔的梧桐寨村里。这里远离市区,群山环抱,空气格外清新。与我们印象当中那个车水马龙、高楼耸立的香港,似乎一点也没有关系。

曾文通的家

曾文通的家面积较小,但空间显得很大。客厅的陈设简单,甚至简陋: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个木柜,已是全部的家具,其他地方空空如也。

平时,他和太太习惯席地而坐,家里没有音响、电视:“我不需要电视机,因为我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文通指了指窗外,他最喜欢就是呆在阳台,看远处的群山。

曾文通的舞台设计作品

剧场是曾文通的另一个家。他在香港舞台剧界很有名气,作为舞台和服装设计师,曾参与200多部舞台剧的设计工作,并在2009年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大赛“舞台设计荣誉奖”。

机缘巧合下,他把自己的喜好——颂钵演奏,也带到了幕前。在香港,他的小型音乐会和工作坊,往往开票几分钟就爆满,甚至有听众等了两年,才有机会面对面地听他演奏。

一条摄制组在曾文通的家中,亲身体验了一次颂钵演奏。颂钵到了他的手里,似乎有一种魔力,每一次敲击,都能让人头脑舒缓,安静下来。当时就连正在工作的摄影师,也忍不住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以下是曾文通的自述。

吃透生活的苦后,发现颂钵

我和颂钵结缘,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妈妈。

她以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爱旅行,爱下厨。但自从被确诊糖尿病后,20多年来,我是看着她从能走能站的人,变成需要坐轮椅,再到后来基本只能卧床。一切都历历在目。

之前我会帮她脚底按摩、舒缓病情,但后来因为她的身体、四肢开始肿胀,我一按她的脚,肌肉就会陷下去。

看到她很无力,我也很无力。我工作忙也不能常陪在她身边,心有愧疚。

直到2010年有一次,我在台湾策划一个演出,和一个老同学重遇,他把颂钵推荐给我。一听完,我整个人马上放松下来,不知不觉都在他家睡着了。这一觉,好像让我补回了10年来,我所缺失的睡眠一样。

我立马就爱上了这个声音,开始不断地去研究它。

当时我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奖学金,到纽约进修舞台艺术。大概有3万美金,让我去重新学习一些新东西。课余期间,我就跟随尼泊尔籍的颂钵大师Suren Shrestha学习。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方式。

课程完结后,我回到香港,第一个听众就是我妈妈。

当时她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卧床,对于许多长期病患者,最痛苦和煎熬的莫过于睡不着。我就尝试把刚学到的颂钵乐,敲给她听。

我拿着一个颂钵,在她旁边敲。第一次敲完后,我发现她的身体变得柔软,渐渐地能睡上一觉。

2011年,在妈妈离开前的最后阶段,我每次去探望她,都会随身带着颂钵。有时候我会在医院敲颂钵给她听,有时候会把她推到附近的公园,在那儿大家都不说话,听着风声和树叶摇曳的声音。两个人都很珍惜那一刻。

可以说是妈妈带我去认识颂钵的世界,也是她让我知道,这个声音能够帮助到别人。

颂钵:从食器到乐器

颂钵作为真正的乐器进行演奏,只有近二十年的时间。

所谓颂钵,两个字而已——食器。它原来是喜马拉雅地区的僧侣和居民,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不过颂钵成为乐器,也是人的天性使然。你看小时候我们在家吃饭,饭菜还没上,前面有碗、有筷子,会很自然地敲打几下,这时候的饭碗,也可以称为颂钵了。

颂钵的声音,我形容它是时间的延伸、空间的扩展。因为只要敲一下,它产生的声响和共振会延续很久。让听者好像被一个空间包围,“噔——”的声音,就像一条路,引你进入另一个环境。

因为大小、材质的关系,每一个颂钵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较大的颂钵,发出的声音较低沉,听者仿佛走进一个山洞,声音在你的身体周围环绕。头脑、肩膀能迅速放松下来,甚至可能听几分钟,慢慢就睡着了。

敲打一些小的颂钵,能发出高音。声音很集中,可以使听者提神,更加专注。加上听觉会影响视觉,进而影响整个头部共振,耳朵、眼睛、鼻子都会被唤醒。

演奏颂钵时,当你用粗暴方法敲打它,声音会变得很难听。但如果你轻轻地敲,它又会很“乖”地,将声音表达出来。掌握技法、懂得如何敲打它,声音才会悦耳。

曾文通在尼泊尔的沙弥学院

在纽约学习了基本功之后,我走遍了全世界:去法国、英国,在当地的博物馆,了解铜器的发展;去颂钵的发源地比如印度、尼泊尔一带,理解和学习颂钵文化;也去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钵。

我现在收藏的钵大概有1000个,自己常用的就100个。它们都是我从世界各地淘来的,铜钵、铁钵、铝钵、锡钵……材质、音色各异。

我收藏的大部分都是铜钵,之前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小店,我看到有一些钵是用锡做的,当时拿起就开始敲,噔、噔、噔,声音非常好。我记得店员都傻了眼,在他们眼中这只是一个装饰品,没想到还有人拿来作乐器。

有些钵的价格,也从几万至十几万不等。比如一些百年历史的古董钵,它的声音就像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家,我认为它音色独特,就是值这个价钱。

一场欢迎所有人睡觉的音乐会

演奏颂钵,以前更多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直到2012年才开始正式演出。

当时我在香港负责一个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和剧中的音乐总监开会。他那天状态很紧绷,我便停下来,为他敲了一段颂钵,帮助他放松下。

听完后他说,“这个音乐是可以放到舞台上。”于是便邀请我,当音乐会的表演嘉宾,在剧中加入了颂钵的演奏环节,这是我第一次把颂钵演出带到幕前。

这七八年间,除了香港,我也去各地演出过:马来西亚、英国、秘鲁、北京、深圳、台湾。听过我演奏的人,有上万人了吧。

我的音乐会有一个特色,就是很欢迎大家睡觉。观众进来后,很快就安静下来。有一些人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个朦朦胧胧的状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徘徊,之后就渐渐睡着。有些人听了会哭、会流泪,就像是情绪的排毒。

曾文通与颂钵演奏者们

音乐会结束后,很多观众都说变得更精神了,可能是因为感官“垃圾”都被音乐清空了。还有人跟我说,这个声音听一次,好像睡了十年一样。

虽然有一些人把颂钵看成一种疗法,把敲击颂钵的人叫做“颂钵治疗师”,但我担不起这个称号。我就是一名颂钵的演奏者,如果我的音乐能给人带去平静,就满足了。

香港大埔梧桐寨村

生活是做减法

7年前,我和太太从香港市中心红磡,搬到现在的郊外大埔梧桐寨村。这里四面环山,离市区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附近的梧桐寨瀑布,30多米高,是香港最高的瀑布之一。我会经常一个人走45分钟的山路,到瀑布和溪边,敲打我的颂钵。

在这里演奏时,四周的环境会和我产生共鸣。别以为没有听众,其实很多蚂蚁、蜻蜓,都会停在石头上聆听。这里也给我创作上的灵感:鸟的叫声,蝴蝶拍动翅膀的动作,都对我有很大启发。

平时生活很简单,每天吃得清淡: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个番薯。我家也很“空旷”,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没有音响……因为我不需要它们。

我现在不出去社交,也很少用社交软件,要联系我就只能用电话和邮件。每一天专注在工作,以及颂钵的研究上。

现代人太容易焦虑,每天各种资讯不断地向你涌来,甚至让你很难拒绝接收。很多人可能去坐车,都不愿意看一下风景,还是继续盯着手机。也许每个人,每天最低限度都应该留5分钟给自己,放空、发呆,什么都不做,容许我们的脑袋清空一下。

我经常会比喻说,其实人的心就像颂钵一样。当里面有杂物的时候,声音就会刺耳。只有纯净的颂钵发出的声音,才能打动别人。

人也是一样。学会清减,生活才自在。

心理咨询师鲁老师是谁啊

308 评论(11)

幼幼熙熙

“最善良的奶奶”就是鲁老师,是著名的演员、主播、导演、电视台主持人去世了,我第一感觉就是一个慈祥的奶奶与老人家走了。在电视屏幕上的鲁园老师,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善良、慈祥、和蔼的老人家。鲁老师留给观众的记忆,永远是自己家里的奶奶、外婆等慈祥的长辈与老人。

我稍微了解了一下鲁园老师的简历。鲁园老师,1950年在南开大学毕业,乃新中国建立之后五十年代第一批大学生,也是著名演员、主播、导演与电视台主持人。

鲁园老师在大学时候学的专业与演艺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南开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由于声音甜美、长相秀丽,成为天津电台的主持人与播音员。

鲁园老师在电视屏幕上,给人的印象都是奶奶的形象呢?这也是由于她五十五岁才第一次登上银屏,当时扮演第一个角色,就是与著名的主持人倪萍演绎母女情。在电影中,倪萍就认鲁园是妈妈。当时,这一部电视剧鲁园老师慈祥母亲的形象,也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鲁园在七十七岁时候走红中国大江南北,成为慈祥老人家的代表。鲁园老师的一炮走红,来源于1983年,当时需要拍摄一部体现农村青年婚恋观念的电影《流泪的红蜡烛》,导演在确定男主角的母亲麦收娘这个角色上,也是费了很多功夫。母亲的角色,需要通情达理与慈眉善目的演员,这让才能令观众接受与喜欢。在导演费劲波折之后,发现了五十五岁的鲁园是非常适合当演员。

之后,鲁园老师就扮演麦收娘这一角色,与倪萍扮演的白雪花之间构成的母女感情。其中鲁园扮演的卖收娘,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与真诚深深打动了电视台的观众。从此,鲁园“最慈祥的奶奶”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在2005年,77岁的鲁园,也接到一项表演任务,那就是在电视剧《守望幸福》中扮演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鲁园把这一位患有疾病,却是心疼儿子的慈母形象塑造为惟妙惟肖,受到观众的追捧与喜爱。这一电视剧,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鲁园在这一部电视剧中,把慈母的形象表演得如此生动与感人,主要是与她亲身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1998年,鲁园的丈夫去世了,她痛不欲生。在电视剧中,当老伴去世的场景再次出现时候,她几乎就是把自己最真实的心理感受给还原了。她的表演是这么令人感人肺腑,令人心碎与感人至深!

现在鲁园的去世,包括小编在内的网友都会很想念。鲁园老师的离去,也使我们想起了自己最善良最慈祥的奶奶离去了。在对鲁园老师逝世伤感的时候,也让我们这些网友带着对老一辈亲人的爱继续向前。

353 评论(13)

龙井12345

鲁智深吗鲁智深吗鲁智深吗鲁智深吗

234 评论(9)

KING纠结

国内催眠师很多,台湾:陈一德、廖阅鹏、黄大一、蔡仲淮;香港:连峻;北京:马春树、刘晨、罗晓捷、郝滨;上海:徐毅强、曹子策、黄新、黄雄斌;广州:林建雄;深圳:蒋平、房子墨、刘强德、唐喜明;杭州:吕承谕;苏州:马维祥;青岛:宫晓斐;山东:李慎旺;武汉:徐云;成都:格桑泽仁、谢泓瑶…催眠师的证书国内目前还没什么权威机构认证,据说马维祥的经络催眠是获得国家认证的,劳动部签发。

328 评论(11)

我爱吃土豆儿

又到了新生入学的季节,每一位新生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同时又有些担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团体中。一般而言,新生入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的不适应。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被打破,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同学在学校吃第一顿饭菜时还觉得挺新鲜,时间长了就开始抱怨了。以前在家习惯了吃家长每天为自己精心准备的饭菜,现在则对食堂每周千篇一律的菜谱感到头疼。惯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没有了家长的照顾,需要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自己和安排自己。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在入学之后一段时间成为突出的矛盾焦点。 二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体现在同学关系上:不仅在一起学习,还在一起生活。此时独生子女的弊端往往表现得比较突出。体现在与老师的关系上:对老师的期望值更高,希望老师不仅在学习上,还希望在生活上也能关心自己,更希望对自己未来的升学或就业有所帮助。 三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转变:每一次升学之后学习目标都要发生改变。有的是为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而努力;有的是要掌握理论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准备。其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年龄阶段学习的能力都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的方法都不同。职业教育及大学教育则为教师重点讲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大量练习操作技能为主。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快适应新的变化: 调整心态。首先审视自我、合理定位,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新的环境和生活,接纳你人生路上的新伙伴。 学会倾诉。当自己无法顺利地解决心理上的困扰时,可以向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生可以通过找专业人员咨询,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新环境中去。 设定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目标、新的“灯塔”,根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需求为自己做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 培养兴趣。在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一个好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你在遭遇痛苦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发泄途径和方法,有一帮志同道合、能互相理解的朋友让你在遭遇挫折时有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通过各种活动也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丰富你的人生。 了解社会。每一次的升学都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学习之余可以做一些社会工作或参加公益活动,既锻炼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的能力,同时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所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挖掘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潜能。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愿每一位新同学都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变化,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让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能活出精彩!(鲁旸)

116 评论(14)

绿桑坊蚕被店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并且也觉得很惋惜,她陪伴我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愿鲁老师,一路走好!

27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