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6

小小暖和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迪士尼拜访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杜拉拉candy

已采纳

史努比不是迪士尼的,是美国UFS公司的,绝对绝对不是迪士尼的!自从查尔斯舒尔茨逝去后史努比就没有再续了,史努比只属于老查!

迪士尼拜访心理咨询师

245 评论(8)

Z黑暗中獨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延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water」(水)等几个单字,对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 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185 评论(13)

立志做渔婆

一、框架介绍 电影名字叫做《inside out》,中文名翻译为《头脑特工队》——其实没有翻出原文的韵味。影片的主要角色有5个,他们分别叫做: 惧,哀,乐,厌,怒。 他们代表了与“ 意识自我 ”——莱利 联系比较紧密的5个内在“ 情结 ”(其实远远不止5种,只是他们比较常见),其实,就是“自我”内部的5个“ 人格碎片 ”。 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不成熟的“意识自我”,内部存在着许多分裂的人格碎片(未被整合的情结)——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 处 于内部分裂状态。 在这一点上,全片一直在暗示: 成年人的内在整合度相对比较高(就现实而言,其实未必), 所以,当镜头切换到莱利的妈妈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她的惧,哀,乐,厌,怒——5个人格碎片(情结)是共同坐在一个操控台上,是彼此整合、相互合作的状态。 ——在莱利的爸爸的内心世界也一样, 但是小朋友就不行。 影片非常富有技巧地展示了莱利小妹的日常生活,来表现了小朋友的内在分裂。 也就是说, 对于内部分裂的不成熟个体而言,这5个情结总是在相互干扰 。 除此之外,影片给出了另一个暗示: 在莱利进行内在整合之前,她内在的控制面板很小很窄,不足以让5个人格碎片共同协作。所以, 一旦其中某个情结进入对意识自我(莱利)的操控以后,就必须排挤其他4个情结。 鉴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所给出的人生常识是如此肤浅的“快乐至上”,所以,影片便做了这样的文艺化表达:“ 快乐”将“哀伤”完全排斥在心灵的角落里,不准她出来。 通过不同的情结,制造不同的行为, 通过不同的行为,制造不同的记忆, 当其中的记忆群彼此汇合以后,就形成了“性格” (用佛教的话说,这就是因缘与业力) 在影片的文艺化表达中,经由不同情结所制造的不同记忆,会按照类别从 白色的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输送到 深渊(潜意识) 的边缘,形成“性格岛”。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理论隐喻。 所谓“性格”,就是一个意识主体(我)所固定化的行为模式。 比如俱备“乐观”性格的人,遇见挫折习惯于往积极的方面思考; 而这个行为本身所形成的记忆,就是对“乐观”性格的强化。 但是,这是不是说,“乐观”就是一个意识主体(我)的绝对理想性格呢? 整个影片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盲目追求快乐的现代人,其实正是造成自身内部分裂的根本原因 。 于是, 影片笔锋一转,快乐的童年生活就此突然中断:由于父亲工作调动,莱利被迫搬家,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就此中断。 ——正片开始:二、剧情展开 从乡村搬往都市以后, 先是由于搬家公司的疏忽,所有家具阴差阳错送到了别的地方; 然后老爹要去处理工作调动,不能陪伴母女; 再有就是小女孩莱利对新环境无法适应。然后, 在转学第一天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哀伤”悄悄启动,让莱利开始回忆和思恋过往的幸福生活——这便把“快乐”从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给搞丢了: 快乐和哀伤两人被传送到潜意识的 边缘地带(前意识), 这里是可用记忆的储存库: 在这其中,常年闲置的记忆,会被工作人员登记并输送到深渊(潜意识)进行溶解(比如,常年不练的琴,常年不看的书,常年不用的外语单词,都会被抛到深渊进行溶解)。 所有不被使用的记忆都会褪色,然后便会被抛入深渊。 在这一段里,影片对现代人进行了十分犀利的嘲讽: 记忆工作人员在把绝大部分有用的知识都输入深渊以后,决定把一首市面上流行的广告歌给留下——因为这首流行曲已经在莱利的脑袋里回荡了成千上万遍。 在经过了这段小插曲以后, 借着快乐与哀伤要试图回到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这一主线,通过她俩的视角,影片对人的心灵内部世界作了进一步的展开。在记忆库里迷路以后,她俩找到了一个大象向导,一个莱利童年时期幻想出来的朋友(除了大象脸之外,其实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 这个大象是隐藏的关键角色, 因为是被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代表莱利内心的“ 创造力 ”。 然后,影片又开始嘲讽了, 大象说,随着莱利的年龄增长,她运用想象力召唤大象出来一起玩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说, 在现代社会, 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创造力却越来越弱 。 因此, 快乐尝试着去鼓励创造力,结果弄巧成拙。 反而是哀伤不经意的出手,在彼此大哭了一场之后, 创造力 反而得到了安慰。 影片放到这里50分钟, 在此之前,快乐把哀伤怼了50分钟,而这一段戏想表达的是: 只有在遇见了代表“ 创造力” 的大象以后,快乐与哀伤才得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和解。 然后大象便带她俩去搭乘能够通往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火车”: 火车代表的是“ 思想 ”,因为车上装满成堆的因素(facts)和意见(opinions): 接下来便是全片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当 思想 的列车正要带着三人返回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时,由于中央控制中枢里面其他3个人格碎片的捣乱,莱利的行为使得她自己失去了“ 诚实 ”的性格岛,导致 思想 的铁轨突然断裂:三人被抛入深渊。 这一段的隐喻是: 思想的根基是诚实   影片在这个部分的表达真是太棒了! 缺乏诚实的思想,便是没有铁轨的列车,根本开不走,乃至自我毁灭。 欺骗他人只是结果,根本原因在于欺骗自我。 放弃诚实,受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思想。 其实,不是。 我们只是在逃避思想。 换句话说——逃避自我/自我欺骗。寻找各种理由来伪装自我,是很容易的; 毫无理由地面对自我,却是非常痛苦的。然而, 唯有诚实地面对毫无遮掩的自我,思想方能扎下根基。 除非赤裸裸地面对自我,一个人不会得到任何成长,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长,也要对昨天的旧我进行唾弃;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长,也不得不面对羞愧和耻辱(这都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在佛教唯识学当中,将“ 惭 ”和“ 愧 ”列为善心所。 ——它们都是成长的必备资粮。正因为如此,所以《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 ——诚实,是自我成长的唯一途径。三、最后总结 在最后的高潮部分,快乐和哀伤借助 创造力 从深渊爬回了中枢。 并且, 在其他4个情结的帮助下,莱利的内心终于得到了人格碎片的整合。影片这样暗示: 正是在经过了这番 苦难 以后 中央控制中枢(意识) 的控制台得到了“ 升级 ”: 惧,哀,乐,厌,怒, 他们之间不必再相互干扰,而是进入了一个相互合作的状态: 从此可以一起操作中央控制台了。而在现实生活中, 莱利也终于克服了所有的困难,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 ——THE END。除了以上所介绍的部分之外, 影片还以轻松幽默的动画形式表达了“梦境”、“阴影”、“抽象思维”等其他元素。 整个作品非常优秀,学术与文艺有机结合,并且充满了游戏感与幽默感。 制作小组的创造力简直爆棚!!!强烈推荐!

110 评论(14)

雨诺喜乐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是海伦凯勒! ~她是一个聋盲哑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延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water」(水)等几个单字,对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 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22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