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织锦
我手下有个新来的实习生,平时工作也都是马马虎虎,让他加班也是留下来心不在焉。这算是这样,我也有意锻炼锻炼他,一次给了他一个文件,让他去找客户确认清楚一些条款。这个任务足够简单吧,只要话说清楚就可以了。但是他还是灰头土脸的回来了,问他怎么了,他就说“我已经尽力了,都是客户刁难我……算了算了,就这样吧”我了解完全部的情况才知道,客户根本没有刁难他,是他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凡事都找借口的人,怎么会把事情做好呢。从心理学上讲,越是没有本事的人,越是不想让自己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在遇到自己没有办法干好的事情时,就会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也会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借口:不是自己没用,而是外界条件太苛刻。办公室里有个比我早来五年的老前辈,但是他和领导的关系并不好,也没有要提升的迹象。开始我还很奇怪,后来我就发现,这个人办事特别不靠谱。就我让他帮我打印一份文件,明明说好是单面印,他最后还是给我双面印的,这是给领导看的资料,哪里有双面的资料啊。我说他做事一点都不细心,他却说“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工作上的事情哪有差不多行了的,怪不得他一直没办法往上走。有本事的人在做事的时候都会讲究滴水不漏,相反没本事的人想的却是糊弄得差不多就行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其实是他心里的惰性,因为懒得去做所以会干事马虎不仔细,正因为有这种心里才会凡事差不多得了,殊不知,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如果能够回心转意,懂得去调整改变,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直以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总是自我设限,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总是说自己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总是纠缠于一个问题不放,我真的会很快孤立了起来,他人再也不找你聊天,而且之后他也发展得不错。面对这种人,我认为,我们应该持这样的态度:给他人一个下的台阶,就是给自己一个上的台阶;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尚了,不理会别人的抱怨或者发泄;不要以一个老师的心态去教育,而应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适时地帮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别人不能改变,而是你自己改变不了对别人的看法。其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也可以体悟到许多的东西。当然,如果从吸引力法则来说,你观注什么,你就会吸引什么,也许你本是一天倒好的心情,正因为听他人的抱怨而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是多么的不该啊。4、切断和对方的来往。最后一种方法是,彻底将消极的人在你的生活中排除。如果对方让你情绪过分糟糕,或是你们的交往陷入空虚及相互折磨的状态时,就是时候离开他了。但是需要权衡一下与对方断交后的利弊关系。因为他们可能和你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或是他们是你的领导等等。
哇塞小熊
如果你作为妻子,老觉得丈夫干什么都不顺眼,那么注意了,你的内心可能有着下述几种活动:一、对丈夫身上某些部分有强烈的不满,但这种不满被压抑着,或者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这种不满就泛化了。比如,小A特别希望老公能够接自己上下班,但老公却因为怕麻烦不肯这么做,小A感到特别失望。她一直无法放下内心的这一诉求,但在老公那里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一愿望是无法被满足的。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在她内心一直累积着,无法被宣泄出去,于是便渐渐泛化开来,使得她对老公其他一些无伤大雅的行为也产生了怨气。二、对自己身上某些部分有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被投射到了老公身上,并且进一步泛化开来。比如,小B是个在与人相处时有些胆怯的女孩,她特别不会拒绝他人,但偏偏又有些脾气,喜欢计较得失。于是在找老公时,她选择了性格比她更绵软,能够对她言听计从,予取予求的男生。但婚后,当她看到老公不懂拒绝他人的行为表现时,内心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不满、愤怒与失望。因为她的潜意识希望这个男人能完成她的一切期待——不仅要给她想要的,还要做到她所做不到的。但实际上,这二者却是互相冲突的两种性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可她的意识层面却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沉浸于不满中,并使这种不满泛化开来,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无论这种挑剔是出于对丈夫实际缺点的不满,还是出于对自身不满的投射,妻子的这些行为都在表达她想要改变却不得其法的焦躁、愤怒与挫败。仅仅针对情绪进行处理是事倍功半的,我们需要从情绪产生的源头入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大饼茄夹
赵然老师是心理学系副教授,如果没记错的话。赵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不管是心理学专业的还是门外汉都能听的非常入迷。本人有幸在大学进行课题研究时曾有幸得到赵老师指导。赵老师最近好像在美国交流,可以关注她的新浪微博:心理学赵然。
doctorsher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不真实的感觉 一个来访者寻求帮助,主诉: 每天似梦非梦,假醒非醒,总感觉与他人之间像是隔着一个世界。与人说话,像是隔着一个无色无味的空间;与人相见,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空气帘子。 每天在街上晃晃悠悠,见到了认识的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认识。左看一下,好像不太像那个熟人;右看一下,又好像是那个熟人。到底该不该打招呼,会不会把人认错掉?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的万事万物景象,怀疑这一切都是虚幻。这些影像会不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实际上地球已经毁灭了,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看到一张朋友的照片,会无端地感觉这是一张遗像。 更多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死了,并且死了好久了。现在游荡在这里的只是一个灵魂,很长时间以来,都以为自己只是一个鬼魂,只是在人间游荡着不肯离去。听见一首本来很喜庆的歌,却无端地觉得这是一首哀悼自己离世的歌,里面透着哀伤。 做了一件比较成功的事,但无端地觉得,这可能不是真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个梦。因为每天都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状态。 这是一个来访者的主诉,接到主诉之后,我立马在头脑中冒出一个概念“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人格解体“。对他们来说,人格解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CAIN在《人格解体并非新鲜事物 》中写到: 人格解体是一种无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难熬的违和感,有时被称之为人格解体综合征。准确定义应该是一种感知失常,主要症状包括不现实感、丧失个人身份的确认感与对控制自己身体的认同感。不现实感的症状有两种类型:人格改变的感觉和世界不现实的感觉。患者觉得他们再也不是自己,但同时也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因此这种情况不属于所谓的人格转换。情感缺失的体验意味着陌生感与不现实感,且情感缺失也会被后者所加强。 人格解体可能开始于某一次特定的严重的情感冲击,也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理或心理压力而逐渐形成。聪明、敏感、情感丰富、内向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人更容易解体。有些患者形容他们的感觉像“被冻结”了,思维也变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机械或机器人,想法与行为也盲目呆板;人与物体都显得不真实而遥远,缺乏原本应有的色彩和生动。也有患者声称他像在梦里一样精神恍惚,不真实的感觉让他非常困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死”了或“停止工作”了 (CAIN)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是活着的 人格解体的病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是不真实的,他们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世界中。 那么,他们是如何从正常人状态一步步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朱建军认为人的状态有四种:在界、营界、守界、溃界。 所谓”在界”,就是能够活得幸福快乐、安康喜悦的人群; 所谓“营界”,就是很辛苦、很努力、很费力地追寻奋斗目标的人群; 所谓“守界”,就是应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自己不陷入疾病状态的人群。 所谓“溃界”,就是已经陷入心理疾病状态中的人群,包括抑郁症、人格解体、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朱建军认为,从“在界”发展到“溃界”其实就是存在焦虑的不断放大的过程。 存在焦虑,不管是哪种心理状态,哪种生活方式的人,内心里都会有存在焦虑。这个存在焦虑就是:我们需要存在感,但这个存在感又没法马上得到,所以焦虑就来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事情来证明自己:我活着,我在这里呀,快来看我呀!也就是,只有我“存在”了,我才是我,否则,我就“无我”了! 也即,“我存在故我在”! 思考系的人会觉得“我思考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有新思想、新的创新,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会觉得快乐; 行动系的人会觉得“我行动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取得新的成功、新的成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感觉到快乐; 感觉系的人会觉得“我爱故我在”,我需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爱、以及我能够去自由地表达我的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够感觉到快乐。 当然,很多人都不是单一的某个系的人,而是几个系杂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某种方式的倾向更多一些,另一种方式的倾向更少一些。 在这个追寻“我存在故我在”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迷失了自己,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了。比如一个想要得到幸福快乐的人,他在想,“要怎样得到幸福和快乐呢?”然后他就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方案,赚很多的钱他就可以幸福快乐了。于是,他就不停地去赚钱。赚着赚着,上瘾了,他就忘了初衷了,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赚钱了。然后就开始冷落妻子,不管孩子,不顾身体地拼命去赚钱。 朱建军博士回归疗法的着眼点,就在于把自己的初衷像剥洋葱一样的找回来,这样子人们就能够快乐地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奉行。这也是佛陀智慧的体现和对世人的慈悲开示。 活在当下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活在当下、乐在当下 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从哲学来讲,人只能活在当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总是在此时此刻此地度过的,只有当明天成为今天这一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的享用它。 人可以为明天而活,是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意识具有连续性的产物,明天是人类发明的对时间的一种分段标记,其实并不存在(李子勋)。 当下的觉醒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活在当下、乐在当下,共同构成了大道之行的人生行为准则,是最简单、最单纯、最好懂、最易行的快乐准则。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人的生命能活多长?就在当下一刻。如果你一口气上不来,或者在路过一栋高楼的时候,从上面掉下来一个花盆砸在头顶上,立马就没命了。所以人要活在当下,享受这一刻你的空间,你的生命所在。任何无视当下,回想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或是幻想未来会不会失业下岗离婚的恐惧的想法,对当前的生活都毫无益处。 活在当下,就要乐在当下。 人生有痛苦也有快乐,有顺境也有逆境,但都要保持一个乐观心情。因为乐观心情能给你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家庭睦、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对于身处逆境或疾病痛苦中生活的人,就更要以乐观心态来对待了。 越是不接受逆境,抗拒痛苦,逆境和痛苦就会让痛苦越发的加剧!如果你坦然接受,不拒绝不抗拒,反而能体会到痛苦中的甘怡。接纳痛苦与逆境,也是乐的体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痛苦程度反而会减少许多。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反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唯一绝对存在的,是没有过去与未来之说,只有当下的绝对唯一。所以当下是真实永存不变的,是生命的原本真相。 所以是“活在当下的觉醒”。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