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3

sylviali110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恐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yacinth46

已采纳

不想结婚这个想法是正常的,可能是因为目前年龄较小,所以不想被婚姻束缚。也因为没有遇到让自己产生婚姻冲动的人,所以内心排斥婚姻。这个想法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大家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用担心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是正常现象。不想相亲不想结婚的人大多喜欢自由,他们不仅排斥婚姻,甚至会排斥谈恋爱,他们认为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无需另一半的陪伴,即使有这样的行为也不能代表有心理问题,这只是我们个人想法不同而已。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婚姻的判断,还会影响我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制造很多障碍。如果只在婚姻方面有偏见,在其他方面很正常,那就不是心理疾病,只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婚姻的意义。

心理咨询师讲恐惧

255 评论(8)

可琪宝贝

鬼的形象和观念从何而来? 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心理咨询社督导王文忠指出: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原始人和婴幼儿,由于个体能力的限制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对一些神奇现象进行拟人化理解。 心理学硕士、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知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向程指出: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最原始的心理需要。如果人类没有恐惧,人类将不必群居,在静僻的山村的夜晚,绘声绘色地讲出一个鬼的故事,大家会因恐惧和刺激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 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 鬼的谣言为什么会传播得这么快?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博士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博士田松指出:人们寻求鬼刺激、对鬼言论产生兴趣并且乐于去传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鬼代表着人类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层面上的一些东西,自己认识不清的这些东西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永恒的诱惑。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指出:很多人不敢去面对心里的鬼,他们采取的方法就是否定。或者通过传播这种言论来实现自己对鬼的恐惧的回避。对鬼,还有的人感到恐惧后,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人类为何要编个鬼来吓自己? 王文忠:死后的世界是一片孤寂的黑暗?死了之后跟这个花花世界再也没有关系了?太悲哀的了。人们相信有鬼,有神,是一种补偿。人们编个鬼,并不一定只起吓唬人的作用,有时也能给人带来安慰,甚至带来某种稳定感和幸福感。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蔡晨瑞指出:编鬼故事和传播的人实际上心里也有一个类似的鬼,表达出来之后可以降低自己的恐怖程度。人们把自己心里的鬼投射在外面作为一个鬼故事或作为一个鬼形象,让自己觉得这是故事,是传说,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自己,防御自己不被吓着,保护自己内心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时人类为何渴望见鬼? 王文忠:人们在安全(或缺乏刺激)的环境下喜欢猎奇,在险恶的环境下喜欢平凡;这种现象,表明这些人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里。 蔡晨瑞:这是一种对自己进行行为脱敏的行为。简单地打个比方来说,我们闻一种香味,如果天天闻这种香味就变得闻不到了。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有一种恐惧,我们在外界环境中不停地接触这种恐惧,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怕了。所以这种追求鬼刺激的行为,都可以看成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脱敏的训练。 鬼和灵魂之间有哪些异同? 王文忠: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不灭,而且这个不灭的灵魂还要与其他活着的人发生关系,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那么灵魂就成了鬼(办坏事)或神(做好事)。 信鬼和信神有什么区别? 蔡晨瑞:信鬼和信神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我们内心都是有恐惧、空虚感的,当我们找到一个外在的寄托的时候,那么自己可能就觉得安全了。 田松:信神和信鬼的人也有一些不同。有一些高级的佛教徒或大宗教的信徒,是只信神不信鬼的,他们反对迷信,认为自己只跟上帝打交道。相反是一些小教派、或邪教信鬼。欧洲曾经多次出现基督教徒焚烧女巫的情况,当然很多是冤案,但是原因大多是他们认为巫师相信自己能通过法术跟鬼进行交流。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有关闹鬼、撞鬼之事不绝于耳,即使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 话、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编辑:樊雪娇)

309 评论(9)

奥利奥baby

越怕社交越去进行社交,我不是心理专业人员,但是已我的经验,凡事想要做成都需要面对,你怕社交,最大的可能是不够自信,怕乱说话得罪人,但是有些场合不得不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该去就去,不会说话少开口就好了,短暂的不适可能会有,时间长了就好了。

年轻时候,我也有这毛病。

遇上大场合碰到陌生人,语无论次,说话都不利落了。自己都觉得尴尬的,但越在意就越紧张,更容易拘谨、出错。

后来随着年长,慢慢放开了。其实所谓恐惧就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内心坚定,不在乎他人评论,就没啥好怕的。

总之,这也就是个多锻炼的事。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不要怕丢面子。这种社交恐惧症慢慢就会好了。

很多人都不善社交,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这很正常。

如果只是不善社交,那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并不是一定要做个善于社交的人才能好好活着,别给自己找焦虑。

不善社交有可能只是你朋友少而已。

如果你说的神经紧张社交恐惧等问题有了躯体反应,比如手心出汗,背痛身体僵硬,感觉身体不受控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让你无法进行学习工作,那么及时去医院看精神科医生。

但凡是影响正常生活,这里说的影响正常生活不是你觉得影响了正常生活,你觉得没有用,要按照标准来,比如你没法上班工作了,学生没法上课了,一工作看到人就会有躯体反应,想要逃脱内心极度煎熬等。

以不善社交和社交恐惧来躲避社交是另外一回事,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你可以不善社交,甚至拒绝社交,都没问题,只要能克服你的紧张和不安。

如果你不想社交,但是出于学习工作的压力不得不面对,或者你很想让自己善于社交,但是目前能力有限做不到,那我们就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心理层面的问题找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比起你买网课,看教你如何提高社交能力的书有用多了,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认识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这一点需要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你。

面对社交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有心理障碍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还有就是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和进入角色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明确了这一点,也就不必太在意了。那么如何能够使自己放松,克服这种紧张的感觉,从而适应环境,从容应对社交呢?我想谈下自己的经历,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经历帮助到你!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非常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喜欢一个人宅着,只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当遇到朋友聚会或是单位同事在一起时,我会很放松,举止言行也显得随和、自然。但是不行啊,有的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必须出席一些公共的场合,必须接触一些陌生的人。那个时候自己很苦恼、很郁闷,因为这样我,有很多的机会没有能够把握,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前途。但我也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体现自己的价值。

克服还是放弃摆在了我的面前。是的,我选择了前者。慢慢的我开始在心理暗示自己,“放松些好吧,有什么好紧张的”“你可以的,相信自己”诸如此类的话;我开始练习,我经常会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我在平时看书的时候选择了把书中的内容大声的朗读出来,让自己能够听见;我开始强迫自己,要求自己多出席一些公开的场合,我不在选择沉默,而是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久而久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坚持,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变得健谈、变得随和、变得开朗了。领导和同事也都非常的惊讶,非常喜欢现在的我,大家对我也开始刮目相看,这让我更加的坚定了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我的改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使我的事业和生活发生了改变。

还有一个小技巧我现在也分享给你,当你在和别人聊天,特别是面对才开始接触的陌生人时,你的双眼不必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会让你紧张,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语无伦次,你可以把目光聚焦到对方的两眉之间,就是看他两眼中间的位置。这在对方看来还是觉得你在注视着他,这也不会让对方感觉不礼貌,而对于你来说就会放松很多,当你放松了下来,接下来的交流、沟通和社交也就不再会是问题了。

从心理上来解读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此类病症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紧张和害怕。

常常我们会将这类人解读为内向。其实内向有二种:

一种是:不愿意说,但不代表不能说。如果仔细观察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有一些内向的人往往他们是金口难开,但真开了口那就是一语中的,说的是头头是道,只是平时不爱表达,喜欢自己默默的专研东西。

还有一种是:害怕型内向。不敢表达,不感接触,内心深处有种恐惧感,经常表现出逃避,躲藏才会感到安全,通常在人多的场合会自带隐身技能,并不希望任何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聚会时经常是别人聊得热火朝天的,而自己都插不进话题只能看着他们,这会让他们感觉很难堪,没有存在感,慢慢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他们拒绝与人交往互动,喜欢自己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封闭自己,一但有人靠近,他们就会感觉到紧张、慌张,因为有与人相处失败的经验所以会表现的不知所措,最好的处理就是将人拒绝在千里之外才是安全的。这种内向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就会演变成社交恐惧症。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1、建立人际互动自信。

对社交恐惧的人,多数会因在某次或是某几次的社交环境中有过,被边缘化、被刁难,被羞辱、被嘲讽的一些创伤性的经历。

这些经历一直在提醒着他,你是不被人接受、不被人喜欢,你是不会与人交往的人等等。这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自卑与恐惧。

所以要为他们准备简单而良好的人际互动,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被交往人对自己的欣赏、肯定、接纳、喜爱,从而改善自我的不良认知重新建立起与人交往的互动关系。

2、正确的评价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收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的评价好,有的评价不好,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如是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就会在别人的嘴中飘来飘去。收到好的评价会沾沾自喜,自我膨胀;收到坏的评价就会沮丧、自卑。所以要建立自我的正确评价,认知到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缺点不足。面对别人正确的表扬肯定,给予感谢;面对别人恶意评价,能够淡漠无视,这样才能不让自己掉进自卑、恢心、沮丧的陷井里。

其实这里主要有两个主要的症状:

(1)因为社交活动而表现出焦虑紧张,比如脸红,出汗,行为笨拙的表现。

(2)回避症状,因害怕社交活动而回避。

下面讲几点怎么改善的方法

(1)调整心态,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2)暴露疗法,既在社交中尝试锻炼自己,如果感觉紧张焦虑,告诉对方,请求对方原谅。

(3)保持心情愉悦,增加兴趣爱好。

(4)放下包袱,社交时不必过于担忧,尽量放下拘谨。

见的人多了,见的世面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好了,越封闭自己,越恐惧社交?

这个我最有经验了。

我原来也不喜欢社交,喜欢安静。

导致一到人多的场合就紧张,不知道怎么说话。后来我就针对性的来改进自己这一方面的缺陷。

我参加了演讲口才训练营,每天学习怎么说话,说话的逻辑结构,说话的方式,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并经常参加他们的一些比赛。

从一开始的不敢说话,到现在面对几百号人,滔滔不绝,随时提前一个小时稍做准备就可以做200多人的社群分享,这是一个很大的蜕变。

如果你确实想要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你可以来学习演讲。

把对方当成无所谓的人和物。你会觉得豁然开朗

多锻炼,多读书,在心理的内在积极暗示下,放下一切,硬着头皮上。因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最后人们记住的都是些可爱又美好的瞬间,至于你的尬谁会真正在意呢?

311 评论(13)

LovefamiliesBB

心理阴影指的是一个人被某件事情伤透了心或者受到了伤害,从而无法忘记的不好的记忆。再去想起或做这件事以及与这件事有关系的事情时,都会非常痛苦、非常害怕。

19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