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9

晶莹剔透0702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雪心理咨询师书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粉色小恶魔yiyi

已采纳

李雪的文字中闪耀着一种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觉知的结果”,她书中甚至透露了武有性障碍的问题。这使得她容易将一些道理与体验推向极致,再加上逻辑层面一环扣一环的严丝合缝,这本书的水平并不高。有的地方写的很抓住人心,有的内容写的就像肥皂泡一样美丽但一碰就碎了。

李雪心理咨询师书

101 评论(9)

橘子的新生命

最近看到很多书友都在读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个童话故事。其实,这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被誉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这本书的动物角色取材于著名的《柳林风声》,不过即使没看过《柳林风声》也丝毫不影响本书的阅读。 本书的主角是蛤蟆,他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世界一片灰暗,他陷入抑郁难以自拔。 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有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决定带蛤蟆去接受心理咨询。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通过苍鹭的有效提问,蛤蟆不断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逐渐找到了自己症结之所在,并敞开心扉地正视过去和拥抱过去,终于又找回了自信和快乐。从父母的角度,看看我们能有哪些启示。 蛤蟆的祖父有权有势,创立了一家酿酒厂,住在豪华的蛤蟆庄园。 他的父亲工作勤奋、上进心强,肩上背负着继承人的重担,祖父退休后父亲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但始终活在祖父的阴影之下,他尽一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对蛤蟆也是严要求高标准。 如此看来,蛤蟆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三代。但他并不快乐。 蛤蟆记得他小时候,父亲很忙,只有周末才下楼,他总是很严肃,对蛤蟆也总不满意。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对蛤蟆只有批评,谩骂和苛责。 母亲懦弱无能,依附于父亲,即使想抱抱蛤蟆也要趁父亲不在场。只要父亲在,母亲就表现出对蛤蟆格外的严厉和冷漠。 而且母亲也是永远都在忙,以至于蛤蟆的童年大多时间都是独自呆着,黯然神伤。 七岁那年,蛤蟆被送出去上学,每学期开始因为离开了家,他感到孤单悲伤。学期结束时,他兴冲冲的回家,却又因为受到冷遇而无比失望。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在成年后会经常出现。 长大后的蛤蟆极力地讨好他人,顺从他人,无论发生什么事,他永远都是道歉的那一个,面对朋友的指责,他像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祈求对方的原谅,他压抑自己的委屈,隐藏自己的自卑,愤怒和忧伤。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就像父亲曾经骂他是个废物一样,他觉得自己果然一无是处。 通过让蛤蟆回顾自己的童年,苍鹭引出了心理学中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让蛤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所以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于是便出现了跟小时候一样的行动和感受。 所以灰暗的童年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正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蛤蟆读高中时开始佩戴领结,这个小小的着装习惯却导致了父亲的强烈不满。 考入大学后,蛤蟆不能自己选择读什么专业,父亲先是让他读神学,很快又让他改学历史。但蛤蟆都不喜欢,学业非常糟糕,甚至不能及格。 蛤蟆在大学里结识了很多朋友,但这些朋友都是父亲不喜欢他结交的那种类型。当他把朋友邀请到家里时,父亲总是能找到理由指责他。母亲也会提醒他穿错了内衣让他在朋友面前难堪。 看到蛤蟆学业无望后,父亲希望他能够接管自己的酿酒厂。 但蛤蟆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欢酿酒厂,想起酿酒厂他就害怕,害怕那气味和蒸汽。父亲规劝他要担起责任,因为公司必须留在自家人手里。蛤蟆表示他难以胜任,父亲便责骂他是个废物,说他最不会做的事就是管理公司。 后来蛤蟆有幸做了一年初中老师,并深受学生喜爱。但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回家接管蛤蟆庄园,但是他状况百出,生活搞得一团糟。 他抢过别人的汽车,偷过别人的马,有过一段浪荡入狱的不堪经历。他无论做什么,总觉得有人在嘲笑他。自己的职位被别人抢走了,他只会默不作声地接受。遭遇别人的欺骗,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和挽回损失。 终于,蛤蟆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抑郁了。 在跟苍鹭的面谈中,蛤蟆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从来都是被别人决定的。 无论是交友、求学还是工作,他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是全部处于父亲的控制之中。走入社会后,他失去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只会顺从妥协和逆来顺受。 从教养风格上来看,蛤蟆的父亲属于专制型。这一类型的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对孩子总有吹毛求疵的挑剔。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这也是蛤蟆最终不堪重负,陷入抑郁的根本原因。 在前文中,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均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那么关于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还有两个是什么呢?那就是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当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我们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时,会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剧一样。而这出剧完全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既定剧本。 在李雪《走出剧情》这本书中,她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即他能多大程度的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这里的剧情指的就是由童年经历内化而成的剧本,跟本书罗伯特的理念如出一辙。 能够走出剧情也就意味着进入了理智的"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经过心理咨询后,审视了自己的过往,开始接纳和承认曾经受到的伤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精神上找回了自我。 最后他卖了蛤蟆庄园,打算去伦敦开房地产公司。他还要加入业余戏剧社,他说这样就能从舞台上过足戏瘾,而不会把虚幻和现实搅和起来。相信崭新的生活将带给他独立和自由。 写在最后: 本书通过蛤蟆和苍鹭十次面谈,以对话体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的过程。除了介绍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还引入了人生坐标的4个象限。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学概念,也阐述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坐标和状态,并能够分析出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来源。 蛤蟆从小到大的经历也会给身为父母的人带来很多启示,所以它不光是一本心理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适合父母一族阅读。(2022年度营 第37篇,2791字,累计65805字)

263 评论(10)

Samantna523

这本书明显的特点是表达上的干脆利落,清晰直接,这也是李雪不同于心理执业者的性格特点。她极少使用“可能”、“或许”、“某种程度上”这种逻辑理性的字眼,这使她的表达有某种穿透力,她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术用语和论证过程变成了生活散文,但同时也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的过于绝对与缺乏实证的问题。

255 评论(9)

小牛丫头

摘录一些书中金句:“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看见,是真正的爱”,“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溺爱,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23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