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5

浅浅浅浅灰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眉山心理咨询师罗近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栗子酱89

已采纳

有人说,最好的感情是:彼此相对无言,你却懂我。如果是这样,那我估计你不是太天真就是犯了想当然的病! 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有那么多的不一样,怎么可能相互不多言语而达到一个眼神就懂彼此?更何况婚姻中除了两个人的关系之外,双方的家庭也会不可避免的参与进来,怎么可能不言不语就达到其乐融融?好的感情、好的婚姻无不是经过许许多多的唠唠叨叨、家长里短甚至是吵架拌嘴换来的。那些平日里叽叽喳喳的两口子可能比相敬如宾的夫妇过的日子更精彩,人间况味其实更多的埋藏在平日里的家长里短中,在彼此思想的碰撞和互动(碎碎念)中我们才能更了解对方,言行上更合拍。 武志红说,经典的爱情必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你;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第二个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 许多人对婚姻有太多幻想或者是误解,总以为对方爱自己就应该满足自己的一切想法,稍有不如意就上升到爱与不爱的高度,开始怀疑彼此的过去,对未来也容易失去信心。 专注于研究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师罗近月认为,纠结于爱与不爱其实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爱或者不爱仅仅是人在某一个当下的感受,并不能作为处理关系的依据。这让我想到了网上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我有时候很爱你,有时候恨不得一枪崩了你!在我去买枪的路上,看见了你爱吃的鱼,就又忘了自己是去买枪的。 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吐槽说,她和老公在家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因为她老公认为讨论一些家长里短是长舌妇的行为。这让她每次开口前都要想一想自己说的话会不会被归类为“长舌妇”,老公也几乎从来不对她讲自己工作生活上的事情,渐渐地她就失去了和老公说话的欲望。 我自始至终相信,婚姻应该是是相互成全和扶持的,好的关系会让双方都成为更好的更成熟的自己。而“相对无言”往往是关系变冷的开始。要想让一个家有温暖,必须要有人间烟火、鸡毛蒜皮,互动必须从语言开始。就好比,一本书,你只看封面而不看内容怎么能猜到他的故事?更何况,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怎么能保证你不会理解错呢? “真正的深情,是需要对方更多的参与,才能促成两个人心理上的靠近。”那些一起做饭,一起哄孩子,一起拉家常,一起打球,一起步行锻炼的夫妻,正是因为在一起说了许多的“废话”,干了许多的“小事”,才变得越来越不习惯没有彼此的日子。当彼此之间感觉不可或缺时,那才是到了最好的阶段。这大概就是武志红所说的第三个阶段吧。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好的感情,不是相对无言,而是你若懂我,我们可以无话不谈!

眉山心理咨询师罗近月

272 评论(15)

wisteria1221

有些父母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苛,缺少情感的交流。害怕爱孩子会宠坏他,经常用各种各样的规矩去控制他;害怕鼓励孩子会使他骄傲自满,于是信奉打击式教育,经常责骂指责孩子。但是你会惊讶的发现,这样变“优秀”的孩子,长大后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内心常常陷入痛苦和挣扎,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我也见过另一种优秀的孩子,不是只体现在个人成就上,他们温暖、善良、平和、宽容、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也总能怀揣希望,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这一类孩子,不是被逼的优秀,而是自己选择的优秀。这样的优秀,源于“被爱”。心理咨询师罗近月说:“好好被爱过,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气来源。”

一、爱,给孩子安全感

在游乐园时,我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游戏设施中玩的时候,时不时要看向一旁的妈妈,确认了妈妈也看向他的眼神或者笑容,他才会接着放心地去玩。当这样的确认多了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看妈妈,能够更投入更专心地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孩子寻找安全感的一幕。童年时期,父母持续、稳定的关爱和温暖,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他能够确信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内心充满了能量。

足够充足的安全感,让孩子有底气和勇气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独立、进步、成长。而童年匮乏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害羞内向,畏畏缩缩,总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喜欢粘着爸爸妈妈、容易哭闹;或是特别调皮捣蛋、习惯差,本质都是在呼唤爱。

而且,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也会深刻影响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的妹妹从小体弱多病,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注和爱,可怜的松子从童年时起就一直被忽视,缺少关爱。从小时候学会扮鬼脸逗父亲笑开始,缺爱的松子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寻找爱和接纳,哪怕被虐待、被欺骗,也不愿意离开对方陷入孤独。童年时缺爱的孩子,将终其一生在各种关系中寻找爱,弥补过去的创伤。他把几乎全部的能量都用来寻找爱和自我怀疑上,总是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内在的消耗过多。于是,便缺少足够的精力和能量用于对外的探索和成长。

二、爱,给孩子自我疗愈能力

近年来,我们总是会在新闻上和自己的周围看到越来越多抑郁症、轻生、心理脆弱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童年没有被好好爱过。“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人童年时被父母好好爱过,自我价值感比较高,能够好好地接纳自己、爱自己。不管在面对什么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够用这股力量自我疗愈,自我救赎,心怀希望,从逆境中向上生长。

而从小就缺爱的孩子,往往会在做错事或者遭遇失败时,表现得特别的玻璃心,凶狠地指责自己、从根本上否定自己,不断地消耗着内心的能量。知乎上有个话题:“被好好爱过是什么感觉?”有个回答道出了最关键的一点:“被好好爱过之后就是会更勇敢,因为这份爱会让你更有力量,更坚强的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因为这份爱的存在让你无论身处何方即使在阴暗的角落心中仍会有阳光照进,永远不会失去活着的信心;因为你知道无论如何有个人始终支持你爱你,所以你不用怕,所以你可以大胆向前。这份爱就像阳光,种在心中的阳光。”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不管在面对什么事,都会充满勇气和力量,比其他人走的更远。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我想不仅仅是“傻人有傻福”,而是因为他童年时,哪怕身体有缺陷,也一直被妈妈好好的爱着、鼓励着、欣赏着,长大后他才有足够的能量战胜各种挫折,成就精彩的人生。不是因为被逼着、要证明什么、或是要讨好谁而变得优秀,而是因为被爱着,被欣赏着,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发自内心地去追求优秀。

三、好父母,要会爱

诚然,绝大多数父母当然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被好好爱过,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做父母的,真的知道怎么爱孩子?怎么表达爱吗?

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意识不到自己行为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让他不能感受到充分的爱。比如不允许孩子哭、打骂孩子、偏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爱孩子,不是溺爱,在物质上无限满足他的所有要求,纵容他的一切行为,而是要用一种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关键有3点:

1. 接纳孩子: 接受他的不完美,懂得欣赏他身上的闪光点,不是因为他“乖”“好看”“优秀”而爱他,而是无条件地去爱;

2. 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不以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和控制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多倾听,要看见孩子各种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需求,给他引导和帮助。

3. 保持情绪的稳定:学会共情,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不随意打骂、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保持理性温和,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在与孩子保持亲密,给他足够的爱的同时,逐步培养他的规则意识、责任感、独立性,让孩子可以在与父母一次次的分离中,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好好爱着。

112 评论(13)

WZYHJM1021

当然是这个样子,优秀的孩子家长一般都会给他创造比较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在好的环境下长大,好的环境下学习,时间久了肯定会变得特别的出色。

291 评论(8)

布鲁凡迪克思琪

在整理早安分享时看到一条微博: “好好被爱过,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气来源。”这句话来自于心理咨询师罗近月。下面有一条点评:“别人给的也配叫底气? ”还得到了三个点赞。显然,点评是误读了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要想有能力去爱另一个人,包括孩子、伴侣,他首先得是一个自爱的人。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成长,原始本性就是动物,之所以拥有情感学会自爱,首先得益于被爱。婴儿得到了养育者爱的滋养,在他的童年是充满爱的,这种被爱给足了他安全感,会让婴儿产生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当一个孩子在童年得到足够的爱,成人后才会付出更多的爱。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空洞的,从小缺少父母的爱,他内心对自我产生怀疑,成人后反而会向外寻找爱。那时,他所有的生命源动力将一直会依靠外在,一直依赖从外界找寻自我存在感与认同感,自身没有安全感。正如那些自杀的孩子们,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了,没有价值感了,才最终选择了不归之路。所以,一个人存在的底气来源的确是曾经被爱过,那也将是一个生命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35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