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9

秋日偶语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彭小华著作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红泥娃娃

已采纳

因为对生死这件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近在读《西藏生死书》,目前只读了一半。 这个过程中发现虽然还没有对生死这件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无形中对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思考,这令我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再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看看不同身份的人,都对这类问题产生怎样的看法,有怎样的共性和差异?相信哪怕一两本,都应该收获不小。所以,通过百度、知乎等一些网络渠道寻找到一系列的书单,然后根据豆瓣上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筛选,最后,总结出一份感兴趣的书单。在这里做个记录,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共享一下。同时,也欢迎其他朋友的补充和推荐。后续,还会增减内容,同时逐渐增加自己的读书感悟。书名: 西藏生死书   译者: 郑振煌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4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索甲仁波切 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让我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流畅优秀律动的美,堪为人人必读必受持的经典。 ——郑振煌书名: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 译者: 胡因梦、刘清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3-6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书名: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译者: 彭小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书名: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译者: 张亚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5-3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作者亚隆曾说,《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是完全个人化的,它来自于他自己直面死亡的经历。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那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步伐,看他如何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书名: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译者: 庄安祺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1-2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亚隆博士在本书中再度扮演大无畏心灵探险者的角色,引导病人──和他自己迈向生命的转变。以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与虚构交错,记录他自己和病人面对人生最深刻挑战的经过,探索精神治疗的奥秘及核心。 他的生花妙笔和敏锐的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治疗师的理智和心灵,也让我们看到难以忘怀的人物:“死亡顾问”葆拉、因偷听而使治疗意外好转的梅娜、令亚隆渴望投入怀抱求她抚慰的梅格诺莉亚、充满义愤且冷冰冰的艾琳,逼使亚隆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人生,并且学到难忘的一课。还有他的妈妈──颐指气使、脾气火爆,她的爱与非难几乎使儿子窒息的妈妈,她在他的梦中漫游,蹂躏他的思绪……"书名: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 译者: 彭荣邦&廖婉如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2-5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人类自古以来,都不断的在探讨生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人心理学及很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巅峰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超越、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书名: 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 译者: 范颖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1 豆瓣评分: 豆瓣简介: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 .) 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她多年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以及《论生死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继推出的著作,协助许多濒死病患安详的面对死亡,更抚 慰无数临终病患亲属的心,帮助他们克服失去挚爱的伤痛,晚年更致力于艾滋病感染儿的关怀与照料。 这本书她在生命的余晖中回顾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如今,面对自己的死亡,七十一岁的她,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并阐述了她心中不变的真理──死亡并不存在。生命给人生最大的启示,是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当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爱」我读书很慢,但是希望陆续能把想看的看完。然后尽量把读书随笔写下来,可能很多年后,会发现曾经写过的东西或者荒唐或者有理,应该是蛮好玩的一件事吧。总之,有这个想法,先开始再说其他。 00. 西藏生死书:我的读书随笔链接汇总

心理咨询师彭小华著作

270 评论(13)

大旺旺。

当人到中年之后,很多人都会感觉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也就慢慢理解父母当年很多教育方式的得失,也会反思自己对于后代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许就是“四十知天命”的由来。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曾经的思维都是无法改变的,都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特别是童年的很多经历,对于现在的自己都有着深深的烙印。以上还是要“四十知天命”年龄才会思索到的问题,可是,这时人生已过大半,前半生的生活必然也受到童年影响,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事业、亲子关系,甚至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当我们感受到不顺利、或者面临困境的时候,那就要对于自己的人生进行仔细梳理,对于过往经历进行检索,去探索那“隐形创伤”。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时,那它就是你的命运。这句话反过来也就是,当你的潜意识真正被了解到的时候,也就命运改变的时候。如果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对于自己好有困扰,那就去分析自己的潜意识,去看看到底哪个部分还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产生着影响。这个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心理咨询都有能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都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的过程。当然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没有太大问题,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只是单纯想让生活更通透一些,那这本《隐形创伤:如何疗愈看不见的童年创伤》就能够帮得上忙。这是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咨询硕士,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王嘉悦著作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集。王嘉悦更多把注意力聚焦于过往经历,聚焦于童年创伤,寻找生命中过去的影子,把那已经形成伤疤的创伤重新梳理治疗,让保护伤口那层厚厚的保护盾慢慢软化、消失,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面对现在的生活。当心中的那堵墙消失后,生活也就将随之改变。寻找童年创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应的症状也是由不同类型的创伤引起。社交恐惧症可能是童年一次失败经历的遗留;找不到爱情、不能产生信任感,可能是童年养育缺失引起;经常陷入暴力陷阱,可能是童年家暴的后续;不自信、不能勇敢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可能是童年被贬低的产物。所有这本《隐形创伤》就是用大量的案例给出来童年创伤的各种类型,以及在现在的人生中留存的痕迹。仔细阅读这些案例,对着这些创伤的具体表现,思索自己的人生,寻找那不完美的地方,认识他们,修复它们,成就我们真正长大成人。当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大人”,也就完全有能力通过自省明白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尽人意事情的本

8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