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瑞贝卡sl小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如何对待情绪的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王09870

已采纳

你好,心理咨询师是需要考试的,你可以到当地的教育局咨询一下,或者是到网上查询,一般是有报考的网站的,或者你到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去咨询一下也可以的,祝你好运!

如何对待情绪的心理咨询师

269 评论(9)

Romy莎莎mei

首先,为什么想要分享这个信息呢?主要是我发现好像很多伙伴,不太了解情绪疏导师是做什么的,很多时候情绪疏导师能创造的价值,可能没有被大家广泛地了解。我自己这两年先自己体验情绪疏导,同时现在逐渐接情绪疏导的个案。我觉得情绪疏导师创造的价值太大了,忍不住分享一下。 我这里分享的对情绪疏导师的理解,是依据我自己这两年的所有学习和体验得到的,不代表所有的情绪疏导师的内涵,大家可以客观地了解和识别。 情绪疏导师,从字面意思,就是疏导情绪的咨询师,也可以把情绪疏导师理解为心理咨询师,基本上情绪疏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做的事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情绪疏导师可以协助解决我们的情绪困扰,让我们内心积压的难受感觉得到疏导、疏通,内心不那么难受,这是情绪疏导师的最基本的职能。 现在整个社会,大家内心普遍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者压抑的情绪,或者平时内心感觉到委屈、难过、伤心、羞愧或者害怕、担心,没有人理解和陪伴,情绪疏导师可以提供一个包容的空间,比较中立地倾听、陪伴,让大家能放松地、安全地把这份内心的难受,释放出来,让内心能轻松一些。 情绪疏导师还可以协助大家解决对具体的事情和关系的困扰: 比如面对一件事或者某个人,心里感觉很别扭、不舒服或者很难受,情绪疏导师可以带你先处理这个难受的感觉,看到你在难受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心里觉得难受,但是好像也说不明白自己在难受什么。很多时候,当我们能比较清楚自己在难受什么的时候,好像反而心里没有那么难受了。 然后带你一点点地找到难受的原因,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难受,看清楚这件事或者对这个人难受的前因后果,并且慢慢找到化解这件事的出路和方法。 情绪疏导,看起来是疏导情绪,实际上是在拆解人产生情绪,内心难受的这个结构。可能我们很多人会觉得情绪就是情绪,情绪是个坏东西,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很大,能不能不要有情绪,或者有情绪的时候,把情绪能按下去,能控制好情绪或者管理好情绪。其实我们会对情绪有这些想法,主要是因为情绪带给我们的体验不好,情绪会影响我们做事和与人互动的状态和结果。而实际上情绪本身是怎么一回事,情绪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我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到。确实,这些是需要学习的,我也是这两年体验释放情绪和学习情绪(内在感觉)的过程中,才逐渐亲身体验到情绪是怎么一回事,才慢慢地明白了情绪诞生的原理,看到是什么制造了情绪,有空我会再专门跟大家分享情绪的原理,这里先不深入。 我这两年通过自我疏导内心,解决了过去很多年一直都没解决的问题: 第一,我不再忍、憋情绪,情绪是有方法来疏导和面对的。不像以往很多年,眼泪来了,心里都很难受了,却还要把眼泪憋回去,或者明明嗓子喉咙都堵住了,憋着一股情绪,就真的那么憋回去了,默默地忍受着情绪。自从学习疏导内心后,我发现我更会跟自己的情绪做朋友了。起了情绪后,自己可以有办法协助自己去释放,去解决,心里就会舒服很多,这是对当下的情绪的有效解决。我还发现我原本以为过去憋回去的情绪,过了那个劲儿,不会对我自己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后来再梳理自己的内心的感觉时候,想起来,过去那些难受,心里还是无比难受的。过去用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的内心难受感觉,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难受的问题。而且因为过去长期大量地积压负面的感觉,后来就会形成内心长期无意识地难受,积少成多,整个人内心就像充了水的气球,很负重,经常做点事就累成狗,感觉身心俱疲,生无可恋。这些感觉,在我这两年走《生命地图》的课程旅程中,一点一点在不断地消融。过去很多年积攒下来的内心的难受感觉,释放一些,内心就解绑一些,就轻松好多,就跟真正的自己有了更多的连接。看到到过去自己经历的很多事的真相,又看清许多,整个人的状态就轻盈许多。 第二,透过疏导内心,我看到自己过去做事的内心模式和状态以及原因。我过去很多年,一直抗着做事,内心感觉很挣扎,做起事来特别心累。遇到问题和困难,很容易就逃避,不想面对。我是慢慢一点点地才发现,原来过去一直抗着做事,心里的挣扎也是压抑着很多情绪。做事时候,因为已经背着很多情绪,这些情绪本身也是五味杂陈、错综复杂,有很多条线并行,这时候人的状态就像是CPU同时在运行着很多程序。这时候,整个人都是满负荷的,根本没有空间去想办法,想办法的意愿很低。就只想把事早点了了,就只想休息。还有做事时候特别怕事情有难度,一有难度,就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开始担心后果,羞愧自己太没用了。很怕去面对这些感觉,所以做起事来,就各种防出现挣扎、难做的感觉,所以事情稍微一复杂,一遇到卡点,就立马不想做了,只想逃避。 而当我疏导了内心的难受后,腾出内心的空间,再去面对问题。只要我一开始愿意面对,通过释放情绪和启动意识去觉察,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发现其实事情很多时候,都不是那么难,难的是我不愿意去面对,或者面对时候很难受、很痛。而往往也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逃避,事情的问题就会堆积,糟糕结果越垒越大,最后,更不敢去面对,更被动。 只要我们去面对,去从根本上解决,结果就会一点点地改变。我们这个不愿意面对的难受,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自动运行的。可以比方为我们大脑CPU自动运动的程序。没有深度地对自己的看见,这些程序就一直那样运转,我们只能看到不理想的结果,却不知为何。情绪疏导可以带我们去透过情绪的迷雾,觉察自己,慢慢去看到具体的人和事情中,看见我们内心具体在难受什么,看到这些难受如何制约我们做事和对人。看见我们内心的这些盲区,往往是改变的开始。就像芒格说的:“我知道我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一定不会去哪里!”我自己是在看到自己内心的很多逃避机制后,明白自己过去为什么做不出有效后,开始愿意修正自己,从根本上的原因上来改写整个发生和结果。 第三,我找到了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寻找,却又没找到的问题的答案,什么问题呢: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类追寻的终极命题。这个找寻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重新遇见自己的过程。走生命成长的这条路上,我透过很多次情绪释放,一次次地跟真正的我连接,我发现我内心深处无比无比地渴望自由,我最想创造自由给我自己。而通往自由的路上,我现在需要先活出独立的自己。我问自己的内心最渴望做什么事,最热爱做什么事?我发现我过去很多年努力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让我妈妈不再那么痛苦,受不了她会痛苦,也受不了我因为看她痛苦自己一直难受。我对世间人们会遭受痛苦,会让我感觉无比地难过,很多年我都在想为我妈的痛苦找解决方案,所以我才恍然间发现:原来我内心最渴望做的、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找到解决人的内心痛苦的出路和方法,可以让人们不再被痛苦捆绑和束缚,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和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我发现找到这个后,我的心就开始安下来了,余生,就只想做这件事。于是开始主动探索怎么支持自己做这件事,怎么一步步地实现这些事。 我发现我了解自己,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过程,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跟自己的内心持续深入地连接和对话的过程,就像是拨开迷雾,一点点地看到真容一样。怎么拨开迷雾?其实我们的情绪背后,我们所有痛苦的底层,都埋藏着我们与生俱来深深地渴望。情绪疏导,带我们穿越内心的层层迷雾,一步步地找到自己最深的渴望的追寻。 总结一下,:我发现情绪疏导大概可以解决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解决我们平时内心的难受,积压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不再那么难受; 第二层次:协助我们疏导具体难受的事或与人互动(关系)中的痛苦,看到这些痛苦如何诞生,看到我们内心的情绪如何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命,找到根本的原因。 第三层次:协助我们逐渐改变产生痛苦的原因,找到解痛的方法。内心从怕痛逐渐来到面对痛、消解痛,逐渐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内心。痛苦的底层,也埋藏着我们的内心真正的渴望。当我们穿越痛苦后,也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和体验到我们真正想去的方向,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自己! 在这个基础上,情绪疏导师不仅是让大家可以内心不再那么难受,还能引导大家在内心轻松了一些后,开始可以去慢慢有空间面对具体的问题,逐渐看到内心难受诞生的真正原因,看到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痛苦诞生的根源。看到这些痛苦本身如何运作和影响我们的基本原理,看明白痛苦的运作原理。看到痛苦运作的原理和真相,这个可能并不是社会上一般认为的情绪疏导师的职能,是我自己理解的、心目中想要成为的情绪疏导师。 当我们看到痛苦如何运作我们的原理,找到痛苦产生的根源,并且看到痛苦本身是可以解的,这时候人的内心才会真正诞生希望。我觉得这个价值太大了,有什么比能够带给人们生命希望更有价值的呢!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人生太多痛苦了,对痛苦无意识回避,或者就是不想去面对,因为痛的感觉也太真切了。似乎很多时候,我们集体无意识深深地相信我们面对痛苦是没办法的,痛苦是化解不了的,有一种深深地绝望和无助。 而情绪疏导师的职业使命,我觉得可能就是跟大家传递痛苦的真相:痛苦本身也有其运作的原理,痛苦本身也是出路和办法的!痛苦的事情真正的目的不是为让我们受苦、难受,而是提醒我们可能有不对劲的地方,让我们去找原因,去解这个痛。 这个世界上,基本上解决了内心的痛苦,似乎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了。我自己感受到这两年,我在体验着如何帮自己做内心痛苦的疏导,也看到我的老师在帮别的伙伴疏导内心的痛苦、命运的模式。我发现似乎把这些解了,生命原本具足的力量就会自然迸发出来!当我们疏导了内心深层的痛苦,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真的会很不一样,生命内在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会开始诞生!大家会开始有动力做很多事,于是,生命开始真的完全不一样了!这真的是我最渴望、最向往的生命状态,最想要创造的价值。

82 评论(8)

不锈冰theresa

你好,我是张滴滴,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有匹配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咨询师,他所习惯的咨询、治疗方式和流派,他的风格和个性特点,是不可能与所有来访者的情况匹配的,而这一点,是由来访者的感受所决定。 当然,初次来访的几项重点,做到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来访者产生安全感,促进良好的咨访关系。 其一、虽然我们有时候会使用面质的方式,但在咨询中,无论是咨询目标还是治疗方式上的分歧,都是要以尊重来访者需求为原则。 其二,良好的接纳和倾听是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不以自我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对方,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批评家。 其三,在初次咨询时,清楚的向来访者说明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也同样有利于倾诉中的安全感增加。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说在咨询中可能会有移情的部份,正确看待移情(爱情类移情除外),也有利于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移情可以让来访者对咨询师增加信任感,负移情有利于抓住来访者情绪,找到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实在匹配度不佳,及时转诊,也是为来访者负责,不担误进程的职业操守。 无条件接纳你,让你如沐春风,就像又回到童年一样:你是个任性的孩子,什么都可以说,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无拘无束,童言无忌。 本质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渴望被爱,时时刻刻需要被关注、被满足。所以你向咨询师投射了你受伤的“内在小孩”,咨询师接纳了你,向你投射了你“理想父母”,抚慰着你“内在小孩”的深层恐惧和缺乏安全感,通过回到童年的感觉,觉察自己的情绪,用爱去疗愈内在的恐惧,帮助“内在小孩”的成长,提升你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逐步走出痛苦的阴影。 具体来说: 1、双方建立良好的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核心,有是基石,没有这点,就没有一切。 2、尊重:平等、礼貌、信任、真诚、保护你的隐私、无条件接纳你。 3、热情:认真倾听你的内心。 4、真诚相待。 5、共情:体会你的内心世界,理解你的痛苦 6、积极关注:辩证、客观看待你。 我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大学毕业! 但是我觉得心理医生就好比是患者的内心!指望病人自己讲述不如你来引导他说!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觉得一名好的心理医生要做到观猜说慰! 观:眼神,脸色,心态,行为举止。 猜:经历,身世,感情,心结。 说:用“观猜”来引导话题。 慰: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抚慰心灵。 心病自然用心医!药物只是辅助手段!用你们内心的光明照亮患者内心的黑暗! 患者即便面对你们也很难打开心扉,打不开的心扉才是心病!如果都能主动给你诉说那说明他们压根就没病! 谢谢你的邀请! 老左心理工作室非常愿意回答你的提问。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来访者)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你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第一,我们知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与来访者形成心理意义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存在着心理深层次的互动,还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能够得到解决,可能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心理要素方面也会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 第二心理咨询师只有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来访者,把求助者当做一个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个人看待,完整的接纳他这个人;从 情感 情绪上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对他的关注与友爱,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会谈和倾听中;以真诚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来访者,不带假面具,不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从来访者的角度,而不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参照框架去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能够感受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关怀、非评价性的态度,即心理咨询师传递出我愿意支持和帮助你、我重视你、我在意你的信息;不评判、不指责、不评价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来访者才能信任你,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经说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是来访者要不要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同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访者才会把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倾诉。第一点能在两三分钟的陈述中找到你的根源,第二点,取得你的认可后,确定需要改变的方向,制订出疗愈方案。第三点,一个小时左右,至少一个心理卡点突破了,消失了。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疗愈师,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认可呢? 做为一个咨询师要人格高尚,真诚,尊重、平等接待来访者。首先就要告知来访者咨询的保密原则,然后根据你观察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对方的方式,进行构通,多倾听,适时共情回应,不评判,让来访者感觉到在你这里是安全的,放松的,是你引领来访者 探索 自己的内心,自己领悟,不是你去帮他分析问题。如果感觉你和对方确实不匹配,做到及时转介。 心理咨询师做到哪点?你才能信任他!才会诉说真情?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有关技术理论知识,遵循心理学有关设置规定,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业内叫来访者),消除症状,摆脱痛苦,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优化个新,完善人格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为了咨询达到预期效果,也学过很过交流,谈话,倾听,众多方法技巧,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但在实际接个案,做咨询的过程中,好很多时候感觉来访者不相信自己,不认可,终止咨询关系,很难做一个完整,达到预期效果,来访者康复的个案,非常苦恼,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咨询师要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不然来访者不会说出自己的经历,更不会积极配合,那怎么才能让来访者信任配合,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呢? 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包括失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发作特点和规律,给出科学,能具体操作的方法,方案。来访者觉得你能懂他,能说到他的心里,他肯定会积极配合。 但确实有例外,现在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很认可咨询师,也能理解,觉得对,但就是不懂,不思考,所以效果不好,这种情况,把父母急的团团转,也无济于事。 作为心理咨询师,自己也接受过一些心理咨询,我的体验是: (1)专业,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感觉是专业的,在资质上受过良好的训练。 (2)人格,和谐的人格状态是能被感受到的,能给我舒服的感觉,创造安全的空间。都说舒服的感觉是情商高的表现,是向下兼容。 (3)真诚,尊重,而不高高在上的指责教导。 1.在跟心理咨询师见面前,请让其先提供他/她的本科专业是什么。 2.请其提供他自己的个人成长时长及被督导时长。通常各100个小时以上,才算合格。 3.职业受训背景,跟第一个不相同。这个主要是受训流派及相关经验。 4.见面后,看他/她有关特别提及伦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无伦理,莫咨询。 5.你个人对他/她的好感度。咨询师再资深专业,如果彼此不合缘,也会是无用功。 6.之后才是其他朋友说的共情、容纳这些。 首先要确认对方够不够格。其次才看优不优秀。 1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双向的滋养。 一次好的深度谈话,是受到对方邀请,并肩走进他的心灵花园做一次理性且又满怀 情感 。通过自己的敏锐、觉察、技术和语言与他人碰撞出一段有营养有深度的关系,在关系中改变他人,滋养自己。在这种深度谈话中,会收获到“心流”。当完全沉浸在一段深刻关系中,在陪伴对方踏入他心灵花园的一刻,略带紧张,诚惶诚恐,砥砺前行。然后,开始去体验一段人世间最微妙的 探索 之旅。深度交互的碰撞与感应,如琴瑟和鸣;人格 探索 的魅力与艰涩,如破土前的喷薄欲出。创造性的思维就出现在这适度的紧张和高度交互性的言语刺激之间,带来无以言表的美妙体验。碰撞产生的洞见,如蜻蜓振翅;交互产生的言语,如行云流水。兴奋和充实感随之产生,甚至会伴随有如高潮体验般的心悸和眩晕。 2心理咨询师是所有行业中最不能像专家的专家,因为在那一个小时里,不能有任何一秒钟是属于咨询师的表达,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对方想要的,哪怕他想要的就是沉默。在这种关系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先进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装有最柔软的安全防护,甚至装有很多反射镜可以帮对方看见死角,对方完全可以放心地靠着你,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你的存在,才能轻松地去搭一座桥,那座桥能助他达到另一个自我高度。 3来访者通常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层的伤痛关系用语言清晰表述出来,所以他只能用行为让与他交往的人也感受同样的伤痛,以期寻求理解,这就是移情。这一切都在咨询关系中每时每刻潜意识得发生着。而所谓的一对一的深度帮助,就是通过咨询师的深刻觉察,意识到对方带给你或者他周围人的此类潜意识的移情行为和语言,然后帮助他表述出他的需要。改变,或许就从真正被看到需要的那一刻发生。 4长程的一对一咨询,很多时候更像和小孩子捉迷藏。你明知道小孩子藏在哪里,你还要不停地四处找,不能直接揪出他;你要假装在附近绕圈圈,制造出一些快要找到的紧张气氛,否则小孩子会觉得 游戏 玩得不痛不痒,还会无聊地大叫“我在这儿”。咨询的进程也是如此,心知肚明的核心问题,不见得一上来就直击目标,对方没做好准备,也不会接受。你要迂回,但又不能离题太远,让对方觉得你根本无法理解他。你要始终从各个维度一下一下地啄开他那个伤疤附近的硬壳,让他不至于疼到跑掉,却又始终有些异样的微痛感。当有一天他做好准备时,你要敏锐地感知到他那一丝丝想要被你击破核心的渴望,精准地拿下,让对方有一种快乐被俘的感觉。很多待人做事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区别在于,说与不说,怎么说,何时说,说得让人接受,这就是专业人士和普通朋友的区别。 5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人格的赤诚交往。咨询师能够传递出对方在人格基底层需要的那些力量。比如无条件的爱,高品质的陪伴,稳定且有力量的关注。这些传递如果建立在技术上,可以拆分成“共情”术,“倾听”技术,“分析”技术等。虽然通过技术也可以传递,但对方接受到的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无懈可击,但也无动于衷。只有你活在那种状态中,活在自信,活在真诚,活在力量中,你才能真的传递至对方的人格层面。 6思想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一深一浅之间总能自由与跳脱。咨询师陪伴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咨询者需要有思考的心智成长,同时也需要有 情感 的烟火生活。雅中带俗,可以资智,俗中带雅,可以处世。

35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