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6

我爱鸡爪啊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迪士尼公主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最爱串串香

已采纳

“公主病”更大的影响来自家庭人们之所以开始研究、讨论公主文化对女童的影响,一部分原因跟“公主病”一词在成人女性中引发关注有关。在一篇名为《中国成年女性的公主病是怎样养成的》文章中,作者鞠白玉提出,在中国,公主病不是一天养成的,并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一天在一个咖啡馆里,一个戴着王冠穿着公主裙的六岁女孩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主啊。可是她霸道娇气又无礼,父母脸上却是一派自喜。真想对这对父母说:除了裙子,她哪儿像个公主?”迪士尼公主们是否真能“惯”出孩子的公主病?家长们又该对此持何种态度?“我觉得这是夸大了动画形象对孩子行为的影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小燕说。在张小燕看来,之所以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会喜欢公主,是因吻合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即女孩子天性中都有“公主梦”。迪士尼的公主们只是外部的一个诱因,让女孩子的“公主梦”外化出来。

等他们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这种“公主梦”必然会融入现实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们会从中清醒过来,有人不会再沉迷粉红色,有人也不会再把自己“当公主”。“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外界因素使其成长,说迪士尼公主文化会让女孩子们不自信,学不好理科,这种论调太夸张了。”张小燕说。也会有个例,比如到了成人后,一些女性依旧保持着“公主梦”,会有“公主病”,但这种结果,肯定不止迪士尼公主文化的影响,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引导。孩子看迪士尼动画很正常,穿蓬蓬裙戴项链也很正常。家长们可适时引导,比如:你可以学公主们不大声说话、勇敢、善良,但不能任性、无理取闹。

迪士尼公主心理咨询师

117 评论(10)

PolarBella

新华国际讯22日,迪士尼经典卡通人物“米妮”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印上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然而,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有一些人正披着“米妮”的外衣,用充满暴力、血腥和色情的改编“动画”荼毒着电子设备前的孩童。

技术难以完全鉴别“毒动画”

同样来自迪士尼的“艾莎公主”是“毒动画”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之一。近两年,国外知名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曝出“毒动画”事件,就被媒体称为“艾莎门”(ElsaGate)。

这些“毒动画”情节简单粗暴,多在手机和平板电脑视频客户端上播放。美国媒体认定,视频由成人制作,目标瞄准不太识字、极易受画面影响的学龄前儿童。

试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到艾莎公主做开颅手术,会对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颇具迷惑性的是,这些动画大多配以欢快音乐和儿童笑声,上传者把视频标签定位为“卡通”“教育”等,与正常动画视频混杂在儿童频道中。除非家长“一陪到底”,否则粗看之下无法发现异样,防不胜防。

“优兔每分钟上传的内容达到300小时,一秒一秒地审查每部视频不可能,”美国技术伦理学者戴维瑞安波尔格2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为简化流程,优兔等主要平台结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用户报告和版主。然而,不少家长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优兔儿童频道等完全由人工挑选并审查,坏人正是利用这个漏洞,故意把不良内容标记为看似适合儿童的内容。”

长期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早期教育研究的心理咨询师高璇告诉记者,在画面、声音和文字三种传播途径中,低幼儿童是最易受画面影响的,因为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一直到八九岁,都是“画面处理信息优先”。

高璇说,画面带来的影响,在孩子记忆中储存的时间比文字和声音都要长。孩子因为无法理解和处理看完恐怖画面后产生的害怕、焦虑情绪,常常出现睡眠障碍。

“‘艾莎门’欺骗性地让儿童、家长和管理工具相信它们是‘儿童友好型’内容,让人相当不安,”波尔格说:“儿童在观看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作出猥亵或暴力行为后,可能遭受心理创伤。”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在“算法”推波助澜下,只要不慎点开类似视频一次,后续视频就会源源不断推送至用户。“艾莎门”曝光后,“优兔”迫于各方压力,去年11月宣布删除超过15万个视频。

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

这些“精神垃圾”早已大规模流入国内,一度充斥视频网站儿童频道。更有甚者,包括动画及真人的“本土”视频已然出现,部分视频甚至有儿童出镜,一些视频点击量颇高。

有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写道,这些视频饱含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网络平台行业人士认为,恐怕不止“恶意”这么简单。“毒动画”的背后,潜藏一条外人难见的利益链条。

国内外视频网站通行规则是,只要视频点击达到一定数量,网站就会自动在视频开头或中间插入“贴片广告”。只要用户打开视频,广告就会自动播放,视频上传者因此获得广告收入分成。

在一片争议中,一些国外广告商发现自身广告出现在“毒动画”上,与品牌定位相悖,开始暂停向优兔投放广告。压力之下,优兔总裁苏珊武伊齐茨基去年12月宣布,将投入更多人力筛查视频内容。2018年,优兔所属谷歌公司的内容审核人员将增至至少1万人,同时开发新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儿童安全机构合作。

国内,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22日说,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多个网站也开始自查和清理相关内容。

如何清扫“精神垃圾”?监管当然刻不容缓。不仅要对触犯法律的行为绝不手下留情,各网络平台也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对孩子们来说,最关键的依然是家长的陪伴。

发现孩子看过怎么办?

高璇说,如果发现孩子看过“毒动画”,家长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风险是可控的:

首先,如果家庭中平时沟通氛围较好,孩子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画面时,通常会询问家长‘这是什么’,引起家长警惕;

第二,媒体中的暴力色情画面让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后,只要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并不会产生久远的心理影响;

第三,德国有研究发现,媒体视频中的暴力行为,极少导致儿童出现模仿行为,也不会直接增加受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风险。”

那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接触过此类视频,家长应如何处理?

高璇建议,首先一定要先关注孩子是否有恐惧情绪,多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睡觉,夜间留一盏灯。同时询问孩子感受,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让自己害怕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如调整呼吸、向父母倾诉等,既转移孩子对恐怖画面的注意力,一方面也借机教给孩子正确面对恐惧的方法。

家长也可以通过带孩子欣赏美好画面来驱逐、替代丑恶画面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比如画面优美的绘本和视频,也多带孩子到户外游玩。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类丑恶视频虽不堪入目,但也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长需要态度严正地“立规矩”,“明确告知孩子这类视频不能看,如同告诉孩子‘不能喝酒’。”

记者:郑昊宁沈敏林小春周舟

136 评论(11)

blackiron.sh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要警惕负面价值观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要警惕负面价值观。家长都喜欢在睡前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给女孩讲是对的,但是给男孩讲就会影响价值观。因此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要警惕负面价值观。

一、你会给儿子讲白雪公主故事吗?

一位妈妈到我家里,发现我给幼儿园年龄的儿子读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大为不解。她说男孩子听公主故事会变得“娘腔”,所以在她家里小朋友的童书绘本,凡是公主题材的,什么玫瑰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她都不会讲给儿子听;而她家的女儿很爱公主类型的童话,她总喜欢给女儿买公主和女孩儿题材的绘本。

这位妈妈给女儿讲公主童话故事,而拒绝给儿子讲公主题材的童话故事,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二、公主童话,容易给女孩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很多父母觉得公主题材的童话绘本符合女孩子的性情,能让女儿们学会温婉和善良。灰姑娘勤劳善良、白雪公主漂亮温柔、玫瑰公主优雅美丽……这些角色都具备女孩子的优秀品质。但是我们别忘记了,不自信的灰姑娘被后母和姐姐欺负而选择沉默、白雪公主和玫瑰公主都是被欺负后被动等待王子的到来……这些都是消极的人物性格。另外,孩子们常常在听童话故事时有完全的代入感,无数女娃们听完故事就要当公主,也认可了公主们的消极被动和不自信,并且陷入了“等待就能得到美满”的自我欺骗,这是有害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SarahCoyne曾经研究过一些喜爱迪士尼公主的女娃娃,发现经常沉浸在公主角色的女孩子,长大后在行为表现上会有更多的公主印象形塑,即有公主情结,成年后往往难以纠正。这些女孩们重视外貌却缺乏自信,也容易对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就采取消极态度,不利于女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受公主情结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女孩都希望自己变成公主,更有不少人不惜花重金把自己“整”成了公主。英国的一位妈妈KerryMiles,小时候希望自己成为芭比娃娃(玩具),她甚至认为芭比是她从小到大遇到困难的精神支柱——一切困难是小困难,成为芭比才是大事。当她凑够了钱,便毫不犹豫“变身”。她后来也开始为自己的女儿凑钱,希望女儿变得不一样。

所以那些一味给女儿读各种公主和女孩儿绘本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重视绘本女孩子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

三、公主童话,能帮助男孩子培养勇敢自信的人格?

相比之下,在公主题材的童话故事中,小王子们往往被描述得勇敢而坚持,也格外爱护女孩子,并且只要王子们决定的事情,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坚持到梦想成真。这些角色品格是优秀的。另外经历性蕾期后,性别角色正确的小男孩会把自己代入为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他们受小王子故事行为的影响,能学会自信和保护他人。对于这一点,SarahCoyne也说过,公主童话的刻板印象也会完善男孩子的人格,帮助他们的行为变得积极和勇敢。事实上小时候看公主童话的小男孩,长大后对身边的人也有更强的保护意识,就像他们从童话故事里学到的——王子应该保护公主。

记得有一次,我给儿子读完玫瑰公主,他说:“小王子太勇敢了,我也要当个勇敢的小男生,保护家里所有的女生。所以从明天起,我要多吃一点饭,才会变得强壮……”这真的是我给孩子读绘本的意外收获呢!

四 、警惕童话故事里的负面价值观

在小朋友接触的很多童话故事里,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后妈永远是“坏妈妈”,王子总是钟情于公主漂亮的外表,甚至有时会因为公主外表的变化而改变态度……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孩子。因为对孩子们来说从书本来的就是“真理”,这跟年幼孩子缺乏判断意识有关,但这种意识的力量不小。我们身边从不缺乏总对继母心存防范的孩子,以及一些总梦想在生活中偶遇王子的孩子。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除了需要筛选掉传颂负面价值观的童书,并且还要适当地给孩子纠错——在给孩子们讲完后提醒孩子,哪些行为和态度是错误的,避免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

所以,对于公主类型的童话故事,无论男孩女孩都可以适当地听。但从孩子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说,任何固定题材的童话绘本都有局限性,父母无论养育男孩还是女孩,最好选择多样化的绘本童书;父母们也不应该从直觉出发,陷入”给男孩看男孩的绘本,给女孩看女孩的绘本“的刻板思维;最重要的还要给孩子选择称颂积极品格和价值观的绘本。

一颗小种子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养育心智健全的孩子,也需要各种精神滋养,才能培养出心态健康积极的好孩子!

一、 童话故事的意义

1、什么是童话?

童话故事大多都是代代相传,经过个别人搜集整理得来的。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也可算是童话的一种。人类的童话作家两大最杰出的代表都是北欧人,丹麦的安徒生和瑞典的塞尔玛·拉格霍芙。

2、童话故事的意义

童话故事无法教导孩子们人生道理,但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人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扩散幼儿的思维。由于幼儿天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欲,因此童话故事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幼儿特别的喜欢。“陌生的世界”就是幼儿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故事的意义最好是让孩子经由自己的直觉得到,但在孩子的因好奇而发问的情况下,说明故事着重的“罪恶”,仍有助于孩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嬉戏探索,而非解释说明的方式给予回馈,能更增强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解决他们内心正面与负面力量的冲突。

二、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童话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阶段,童话世界的打下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现实世界孩子成长的素质。人们利用童话故事生动而广泛向幼儿揭示自然和社会的面貌,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因此,童话故事对于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其中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1、血腥的、残忍的手段的较多

很多经典的童话中都出现了打斗、伤害、杀人、死亡等残忍的内容。如《灰姑娘》中灰姑娘的继母姐妹削足以试水晶鞋;《白雪公主》红的恶毒王后为了杀掉白雪公主,每一次都扮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以及最后王后的惨死状……童话里的这些残忍的内容会不会对幼儿阅读产生负面影响呢?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否定的,但也不能确切的说没有。

幼儿阅读故事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见解,尤其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喜欢刺激的东西,当其阅读残忍的情节时,就会表现出好奇,同时也会在脑海里幻想那些画面。

记得有一次,给孩子讲《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里面有以女佣麦尔卓用滚烫滚烫的菜油把三十八个强盗都给烫死了。孩子们当时听到这个故事,认为麦尔卓把强盗杀死了获胜了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在我总结时,教育孩子遇到什么事要动动脑筋思考,自己解决,也没有教育孩子被别人欺负时要有报复什么的,结果有个孩子就告诉我说:“老师,以后谁要是欺负我,我也用滚烫的油烫死他。”听了这话,我直接冒汗,这孩子怎么会想到用故事里麦尔卓的手段,实在残忍呀,于是我还得花时间去和该幼儿沟通,引导幼儿往好的方向去想。

孩子从出生起就不停的模仿成人的活动,也是在模仿中成长的,天生模仿性强,所以说不能说血腥的、残忍的故事对幼儿没有影响,有的孩子会模仿的。

2、被动的接受

不知道看过童话故事的人们有没有觉得,童话汇总的女性都是被动。大部分童话中,公主总是等待王子来拯救,所谓的善良的公主就是被坏人施魔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被折磨死了也没有怨言,反正有神仙和仙女或王子来拯救。最经典的就是《灰姑娘》这个故事,灰姑娘被他的后妈和两个姐姐欺负、折磨,而她却一点反抗的能力也没有,任人摆布,直到仙女的帮助她才得以与王子相见。该故事和《白雪公主》等还让人们被动的接受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后妈一定是坏的。其实不要小看童话对我们的影响,现在我们的观念里经常会另眼相看“后妈”这个角色。不管她做的好不好,人们就会认为他会虐待前妻的孩子,毕竟是没有血缘的。若她做的好的话,别人认为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只会做表面功夫;做不好的话,那难听的话大家都会指向她。

还有一个被动接受的观念就是坏人一定得死,不管你看哪个童话故事,只要里面有坏的,那他结果肯定得死,现在的人们经常对那些坏角色的人物说:一定。其实他们就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坏的不死,难不成让好的死吗?说真的,这些观念从小就在人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

3、部分故事激发不了孩子的想象。

国外引进的童话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很多故事不是激发孩子的想象,而是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输给孩子,让他们的思维符合每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树立父母的权威。而且许多关于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给幼儿讲时,幼儿都会出现一个画面“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管我们是做老师的还是做家长,在给孩子讲到结尾时,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会问:“你猜最后怎么样?”大多数孩子天真的回答你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来,而有个性的孩子回答说:“故事结局都是一样的,真没劲。”

在大班教学中有一节活动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目标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同情心,最后情感延伸的问题是:如果能帮助她,自己想怎样帮助?

甲:叫她的爸爸不要打她,还给她买鞋子。

乙:给她很多吃的,陪她一起玩。

丙:我又不再童话里,帮不了她

……

在这个教学后,仔细想想孩子们的回答,一部分孩子的同情心是被激发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把“小女孩”的苦处归咎于她的父亲。若她的父亲自己去卖火柴的话,小女孩会被冻死吗?现在的父母都是宁愿自己苦,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说童话就一定限制了孩子,只是我们应该明白从另一种角度在看待童话的意思,并且重视童话对孩子的影响。

4、是非的判断

前面也说道故事里都有好坏之分,幼儿受心理定势影响,在幼儿的眼里“好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坏人”做什么都是错的。幼儿心目中的好人,就是童话故事中的正面形象,也是幼儿羡慕、拥护、称赞及模仿的对象。而事实上,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非概念的形成,并且孩子的思维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好”就是“坏”。人们总有美好的愿望,“是的”“好的”最终得到胜利。童话故事的这个特征也恰恰印证了孩子的这个思维特带你,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征。

往往我们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都会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曾有个老师给她班级里的孩子放《海的女儿》看,之后就问她的孩子们“你们喜欢谁?为什么?”,结果令她吃惊的是有个孩子是这样回答她的“我喜欢巫婆,因为她给了海的女儿一双脚,让她变成了人。”因此若把女巫完全解释为自己内心不好的一面,也并不太符合孩子阅读时的心理感受。或许这些“非”这些“不是”,孩子内心也有,但因为童话故事中的这种厉害的结局,也会彻底消失。

5、产生恐惧的心理

处于儿童期的幼儿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又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无意识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被焦虑、欲望、恐惧、爱与恨等所压倒。大人们都喜欢用一些故事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如说《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说谎,鼻子就变长,其实就是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在孩子不理解的情况下害怕自己的鼻子变长就不敢说谎了。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小女孩对童话故事《狼来了》情有独钟,但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产生了排斥。

案例转述如下:

敏敏(化名)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撒娇,有时说点小谎以博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赞许和喝彩或逃避责罚。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不跟父母那么亲近了,也不大爱往外面跑了,反倒喜欢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于是父母很担心,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但据父母反映她最近特别爱读童话故事《狼来了》,床头就放着那本书。老师也告诉家长敏敏最近上课老是魂不守舍,有时候还会拿《狼来了》这本书问她,那个放羊娃是不是真的被狼吃掉啦。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我问“敏敏,你怎么了,不爱粘爸爸妈妈了啊?”她想了很久,然后问我,“自己是不是坏孩子”我安慰她说“当然不是了,你是讨人喜欢的好孩子”“但我会撒谎,我会不会被狼吃掉,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了。”说完她就哭了,我说:“《狼来了》是童话故事,那不是真的,只要敏敏以后不说谎,那还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的疼爱你的啊。”敏敏这才慢慢停止了哭泣。

不仅案例中的小女孩有过这样的经历,想想每个人大概都经历过恐惧,胆怯而成长的。只有当自己长大了,理解了故事内容以及父母的教育意义,才消除了心中的那份恐惧。

三、 如何避免童话故事潜在的负面影响

给孩子讲述故事意不在明确的给孩子什么教育意义,所谓意义最好经由孩子自己的直觉去感受,但我觉得更主要的是,童话故事在什么年龄提供给孩子,才是最适宜的。不同的童话故事里,有不同的蕴涵的心理冲突,而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冲突,所以父母和老师要有选择的给幼儿童提供适宜的童话故事。

1、故事的选择

面对市场中大量的故事书或动画版的童话故事,不可能都买下来给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选择的。婴儿期的,可以买些亲子共同阅读的连环画故事书,以图画为主的。而两岁左右的孩子,有了一定认识后,可以选择故事内容简单明了的,如《三只熊》,里面讲述的内容就是三只熊进行了比较以及使用的物体大小关系,孩子听了可以跟自己的父母比较大小,对孩子有一定的启发。3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或无厘头的童话故事,但也不能过于复杂或是含有血腥、残忍的内容,如《三只小猪》《小猫钓鱼》《龟兔赛跑》等故事。因此只要根据幼儿年龄逐渐增长选择内容复杂的故事即可,只有当孩子在自我的心思成长得更细密,他们能从更复杂的童话故事中获取滋养时才会适合复杂的故事。

若想选择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的童话故事的话,不妨选择绘本故事,现在许多童话故事也改成绘本版本的,在同行们不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孩子对绘本故事特别喜爱,不仅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选择故事也是一门学问,选择对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受益,选择错了或许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或许隐藏的危害你没有发现。

2、说故事者需注意方式

不是说童话故事选择对了就能对孩子不造成影响,而是说故事者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引导的方法不当,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说故事不要过高要求孩子能理解故事,就是简单的亲子阅读,尤其是那些无厘头的故事,让孩子在欢笑中度过童年。

当今还有不少有精神污染之嫌的童话流人了市场,并在公主、王子、猎人、老奶奶、老爷爷等“美丽”或“慈祥”脸谱的遮掩下,流向了幼儿的心田,它同市场上有毒的奶粉一样伤害着我们的幼儿。其实,当某些童话的价值取向与幼儿的和谐健康发展相悖时,教育者首先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在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童话故事时,应该精心选择那些不仅娱乐性强,而且易于使幼儿生成美感、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与情感发育的精品。

好的童话好似阳光,照耀着每一条童年的路;好的童话似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为此,教育者应以生态教育理念关注童话,这是对幼儿的重要关怀与扶助。

14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