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7

金吉小酉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北屯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秋风泡泡

已采纳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 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 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 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 ,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2006-5-27 22:33 回复 .* 3楼、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2006-5-27 22:33 回复 .* 4楼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 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 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 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 “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参考书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官制辞典>

北屯心理咨询师

230 评论(8)

壬生京三郎

1、三公之上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上大将军:

“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曾任此职(孙权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建兴元年,吕岱拜大司马。元兴元年八月,上大将军施绩迁左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第二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2、三公

太 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3、九卿之上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4、九卿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服侍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宗 正:秦时始置,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

扩展资料: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亦又以184年黄巾之乱为上限的说法。三国官制和汉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袭了东汉官制的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官制

207 评论(11)

财米财米

起点网 《两宋演义》第一节宋帝北伐“万岁,万岁”“吾皇万岁”一声又一声的欢呼呐喊就像海上的波浪,一层盖过一层,十万将士的高呼,震耳欲聋,一般人肯定会觉得五腹六脏都快震碎了,不过晋阳城头的大宋皇帝却是听着如痴如醉。是的,中原再一次统一了,是他将一个个分裂的小国收归中原王朝的统治,而脚下则是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的首都,城下排列的则是陪伴他南征北战的虎狼之师。“陛下”殿前都虞侯曹保国的一声启奏打断了大宋皇帝的思路。“爱卿有何事,直说无妨”“陛下,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何不再击契丹,直取燕云,以创千秋之绩,立不世之功?,臣料想东京的娘娘会更加仰慕您。”这话正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当然也知道他所说的娘娘是谁,不禁回顾起去年攻破南唐之后的情景,当时俘获了后主李煜还有他的小周后,自己多次将小周后召入内宫,或许真的是美女爱英雄,渐渐的小周后越来越仰慕自己,每次回府都会痛斥那个亡国之君一通。李煜的词倒是不错,自己也频频欣赏,有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多时,便被御史中丞种师衡打断:“陛下,今破太原尚未赏三军,大军劳师远征,虽得胜却疲惫不堪,不如稍作休整,之后再图燕云。”此时军队中的很多将领也不愿出征,只是无人敢说。皇帝脸色顿时转为严肃,甚至可能还带点怒气:“朕心已定,你不要扰乱军心。”当即下诏令枢密使曹彬调发各地屯兵。此时军队中的将领们,赶紧以大军云集,粮储不及为理由劝谏。皇帝却下诏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限期运抵以备供应。次日,皇帝便率禁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数日行军后抵镇州(河北正定),进入河北平原。当时有些较远的州没有按时送达武器装备和粮秣,皇帝大怒,要斩其节度使,被臣下谏阻。接着,招募百十个老百姓为向导,渡过拒马河而进入辽境,辽易州刺史,涿州判官相继献州投降,于是大军推进很快,最后直逼幽州城南,驻扎在宝光寺。南京(今北京,宋称幽州)留守,封燕王韩匡嗣以儿子韩德让为权知南京留守事,以耶律学古为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自己赶紧去京都面见辽主,上报敌情请求援军。宋军先锋指挥使潘美、杨业去巡哨城北,忽然在沙河遇到一队辽兵人马,乌泱泱不知多少,而此时二将手下则只有本部亲兵。杨业本是北汉名将,前不久旧主投降,自己也就跟着归属了宋朝。此时此刻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于是回复潘美,令其抓紧回营召集大队人马,自己则率本部突袭,趁辽军不备扰乱其阵型,言毕,双脚一夹,便挥舞着破阵银月枪,鞭策着乌丸红鬃马奔驰而去,背后的三百沙陀铁骑兵则紧随其后。冲入敌营一通厮杀,忽然一员大将策马迎面而来,只见他身着兽面吞头连环铠,手挥左右金刚鞭,大喝一声,向杨业的头上砸去。杨业招架不及只好将头一低,头上的卷沿荷叶盔应声落地。杨业急忙策马逃走,那将也策马来追,不多时骑到人马稀少之地,杨业便回身挺枪一刺,对方翻身落地。原来这将是辽国统军使萧讨古,跟随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在城北屯扎以策应幽州城池。此时潘美引军到达,而后诸军齐集,大败奚底、讨古及乙室王撒合军,斩获甚众,生擒五百余人。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又译“色珍”)当时屯兵得胜口(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看宋军锐气正盛,不敢与之直接冲突。宋军大营中熙熙攘攘,沸沸扬扬,原来是皇帝聚集众将设宴嘉奖本次立功的先锋。正当皇帝向诸将夸奖杨业的神勇时,潘美启奏:陛下,此诚非懈怠之时也。我看幽州附近的人马虽是据险而守,却仅能声援幽州。不如留一军与之对峙,大军包围幽州,随后合力攻城。皇帝深以为然,便令定国节度使,领兵万余攻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率兵万余攻西北面;彰信节度使率军攻东北面;定武节度使攻西南。诸将领命自去部署兵力不提。正当大家再次开怀畅饮时,忽听一声“报~”,一名斥候走进营帐,跪地向皇帝启奏。具体所奏何事,敬请下回分解。

179 评论(8)

狂睡不醒

推荐一些我喜欢的,我也来推荐一些我看过觉得文笔和剧情都很不错的穿越重生文。 女主男主智商爆表,剧情起伏精彩: 首推《女子无殇之风月妖娆劫》,还有第二部,不过不如这个第一部。 次推《跨过千年来爱你》,老文了,我都看了四次了。 《知否》、《庶女攻略》、《黑白配》(这个重生前很气,重生后很解气),这几部前面也有人推。 故事新颖,男主腹黑,女主性格有趣: 《穿越之我是魔教妖女》古代武侠 《回到1981》正太养成计划类 。

236 评论(10)

木洛希雨

我也来推荐一下吧,我觉得可以,虐中带甜,看的时候有点揪心,只想说都是误会啊《豪门倾心》By兰芷汀风格:微甜轻虐,霸道总裁爱上我,都市爱情主角:江伊伊:艺校毕业生,电台记者,甘于平凡,向往平静,心思细腻的普通女孩。何铭渊:家族企业继承者之一,行事霸道果决,心里一直爱着青梅竹马的一个女孩,却因各类因素两人无缘在一起,因家庭形式所迫,只能终日游走各类形形色色的女人之间,直到遇到江伊伊。汪 聪:高学历海龟,最年轻的电台台长,因一个女人回国发展,因另一个女人留国守护,犹豫徘徊,终是失去了她。简介:从未恋爱的江伊伊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竟然被单位里的英俊多才的副台长看上了,正当她怡然自得时,却发现副台长的前女友离开他的真相并不是不爱她,而副台长对他的前女友也是一样情深,合着江伊伊就是个备胎,正当伊伊深感自危时却又被一个恶魔总裁赖上了,难道今年她是流年不利,连个恋爱都不能好好谈?地址:怀里的小女人问:“为什么我们的儿子要叫何慕逸。”男人在女人耳边喘着气:“因为我爱你。”小女人红晕着脸似是没有听清:“啊?”男人咬了咬小女人的耳朵:“专心点。”

19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