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的pinko酱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闹桥五一路。
衢州第一监狱,全称浙江省衢州第一监狱,1952年监狱始建于余杭临平,1972年内迁到浙西山区开化县,1993年整体搬迁到衢州市郊。监狱曾三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被司法部、人事部授予“模范集体”,先后获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集体荣誉80余项,是全国第一家被司法部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单位。
探监条件:
一,主体条件: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48条的规定,只有罪犯的亲属和监护人才能行使探监权。 《监狱法》规定: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
2,亲属范围为: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外)孙子女及其配偶等,岳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监护人是指对未成年人或无完全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义务和权力的个人和组织。
二,证件条件:
1,身份证件(包括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本,户籍证明,军官证,士兵证等)。
2,当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相关证明。现在的普遍做法是不需要第2种证明。
三,时间条件
(1)这一条件规定只有的规定的探监日,才能探监。监狱一般有固定的探监时间。每月有几天,比如1号,11号,21号等。各个监狱大同小异。遇到大的节假日可以安排接见,比如春节等。
(2)根据有关规定,罪犯会见亲属(或监护人),每月准许会见一至两次,每次30分钟,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要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但最长不超过一小时,对分级处遇为一,二级和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被评为省级改造积极分子的,会见时间延长至一小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浙江省第一监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探监
会逃跑的桃子
侥幸 心理 ,我们都听说过,也许我们自己还曾经经历过。如果你听到《潜伏》电视剧里面的配角是个潜逃13年的、袭警抢枪逃犯,杀人犯上相亲节目,17年的杀人逃犯做了名寺主持,你会怎么想呢?
犯罪心理中的侥幸心理
从《潜伏》配角被曝是袭警抢枪逃犯,曾潜逃13年,到杀人逃犯上电视相亲节目,潜逃13年终落网,再到命案逃犯变身寺庙“主持法师” 藏匿17年难逃法网。他们拍电视连续剧,他们电视相亲,他们接受访谈,他们是名寺住持,他们当上了“知名学者”。为什么一个逃犯居然敢上电视多次暴露在公众面前?我们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这种侥幸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侥幸是一种心理预期,犯罪心理学将侥幸解释为一种趋利避害的冒险性投机心理。
首先,侥幸心理的产生需要有非常强烈的动机。试想当隐姓埋名的吉思光突然有了出演电视剧的机会,“热爱表演”的他怎能不激动不已,这种强烈的想演戏的动机促成了他的投机行为。可以想象,第一次出演配角时吉思光的心里一定是非常忐忑的,然而拍摄完后他最害怕的那一幕并没有发生。这第一次偶然的“安全过关”就促使他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继续冒险。
其次,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吉思光为何变得越来越大胆了。行为的结果就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就叫做强化。好的、积极的结果可以提高行为继续发生的倾向;坏的、消极的结果则会降低行为发生的可能。出镜了几次都平安无事就是“好的结果”,这使得吉思光开始低估上电视的“危险性”,所以时间久了,他的担心也逐渐减少,拍戏也越来越频繁。
侥幸的背后
但是,这样他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他“从来不敢看电视中的自己,每当有自己出演的电视剧播出时,他自己不敢看,立即换频道,他担心不定哪天就会被警方发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得面对多严重的认知失调啊!一方面不敢看,另一方面又是想拍戏,如此纠结的心理状态必定导致吉思光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时间久了必然会精神崩溃,那怎么办才好?
心理咨询师小贴士:解决方法只有两个
要么改变行为,从此不出镜了;要么改变认知,告诉自己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很显然,吉思光选择了后者,所以他不断安慰自己:“一方面……他的相貌也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每次扮演的都是不一样的角色,但台词都不多”。天网恢恢,吉思光最终被擒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过分的乐观和侥幸只是他的自我安慰罢了。反过来,这种自我安慰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侥幸心理。
心理咨询师语:侥幸心理是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呢?也不是,有时候当我们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时,一定的侥幸心理可以提升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使得我们不会因为绝望而失去努力的斗志和对胜利的希望。只不过,这种时候我们通常将“侥幸心理”改称为“执着、坚韧、不放弃”等等。可见,不管是什么心理预期,用在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就会对我们的生活有益,而用在错误的一面则会最终作茧自缚。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