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口水长流
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这件事,从来都是两极化的看法。对于认同心理学的人来说,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儿。但在不认同心理学的人眼里,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学心理的不都是变态吗?
天天接收那么多负面情绪,不是作死是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凶是吉?我的回答是:都是。如果你和“半瓶子醋”式的心理咨询师谈恋爱,很有可能遭遇这样的风险:发现自己像小白鼠,每天都要遭遇对方“抽筋扒皮”式地分析。
一个朋友则这么跟我说:“你们学心理的,是不是都是心机婊?”“为什么?”他说:“我的前任就是心理咨询师,和她在一起不到1年,我就被父母彻底拉黑。这要归功于她给我洗脑,每次我们深谈,都要以我痛哭失声为终结,之前我还觉得和父母关系挺好的。
经她分析,原来我是在自欺,然后我就和父母撕逼,我爸气得心脏病发作,我都不为动。”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她和朋友炫耀是如何给我洗脑的,我才真正醒悟过来!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没好下场?错了。为什么?
第一,任何情感的悲剧,都源于这三个字:占便宜。“你想要更好的,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幸福,不扒层皮去努力争取,是不会真正拥有的。”“找个懂你的男人嫁了,找个真正爱你的人……”这些说法,都是有毒的。有毒就在于,它只有单方面的权利,但却回避了责任。换句话说:“巨婴思维”是人性弱点,但如果把它当真理,就会出事儿。
第二,学心理,就像是学佛一样,有高配版和低配版之分。什么是低配版的学佛:就算黑道去杀人前也会给佛上香——把佛当成精神安慰。而高配版的学佛,是要进入内心修炼的,要追求大彻大悟的境界。
学心理也是一样,低配版的玩心理,“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学了皮毛,就用来攻击他人,控制感情,麻醉自己。高配版的“修心理”,就是四个字:“反求诸己”,不是在保护层的世界里回避情结和伤痛,而是成为直面内心深渊的勇士。
cHeN&Li$Li
很多人,用依赖来判断爱。因为他很依赖我,所以他一定很爱我。因为我很依赖他,所以我很爱他。甚至,有些人由于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好像因为对方依赖自己了,所以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去照顾他。 不仅女人会对男人产生依赖,男人也会对女人产生依赖。不仅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依赖,父母也会对孩子产生依赖。不仅患者会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依赖,心理咨询师也会对患者产生依赖。只是依赖的程度不同,依赖的方式不同。 也许,爱的成分中会有一部分依赖,但并不是说只有爱对方才会依赖对方,只要有依赖就是爱。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获得,还包括给予。而依赖,只是一种无限度的贪婪的需要。没有付出,只有摄取。 依赖不是爱,是什么呢?是对寂寞的恐慌,对无助的排斥,对自卑的掩饰。他们往往由于年幼时缺乏母爱和父爱,而怀疑自己获得爱的能力,所以,一旦他们学会索取,就疯狂地展开攻击,他们必须与所爱的人寸步不离,以证明自己正在被爱而且并不孤独。他们会被形只影单吞噬,他们不能忍受可能被遗忘的结局。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恐惧,反而可能造成悲剧——他们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索取无度,依赖的对象往往是容许他们去依赖的人,而不是他们真正所爱的人。 当这种对他人的需要逐渐成为识别自己和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当这种依赖完全控制了一个人的生活和情绪,他就已经换上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真正爱上另一个人。无论是不肯给男人一丁点自由的女人,还是上了大学还坚持接送儿女上学的母亲,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肯定放手的依赖和自私,而不是真爱。当我们愚蠢的以为那是爱的时候,会发现,隔天他们对我们如痴如醉般的爱就完全转移到另一个男人或者一只宠物那里去了。是的,如果那个男人或者那条狗比我们更容易摆布和控制,我们就会立即失去所有的“爱”。 真正相爱的人是不需要无时不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沟通和默契,是对彼此心灵的助长和赞许。他们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宽容以待;他们同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世界,不容破坏。他们相容,并且相让。过分的依赖,特别是对他人身体、时间、空间、物质的无度占据,不是爱,只是一种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罢了。
甜甜小小宝Sally
那要看你爱上的是什么医生了?如果是医院的普通医生,倒也无妨。但如果是你的心理医生,建议你要好好考虑一下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不奇怪。因为在咨询中咨询师由于职业原则和专业训练对来访者采取的是完全接纳的态度,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这在普通生活中是很难碰到的,这就会让来访者产生假象,感觉咨询师非常完美、有完美的人格和经历,慢慢的产生好感也是正常的。这在心理咨询中称为移情,是正向情感,如果咨询师把这种移情、信任加以合理利用,咨询效果很容易产生,但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在我的同行中是有咨询师娶了来访者的,但婚后并不幸福,因为生活中咨询师没有工作中那么完美,会让他的妻子非常不满。于咨询师建议,仅供参考!但要慎重!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