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草112
因为高铭的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特别感兴趣,随后又读了一本高铭的/催眠师手记/。 同样的是讲述心理学的知识,而这本/催眠师手记/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同的是,/天才/讲的是精神病院里面疯子们的经历,他们的想法,而/手记/,讲的是一位催眠师在自己的心理工作室里遇到来访者。 与天才相同的是这一本/手记/给我们很多的讯息,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普及书。之前自己考到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的时候,在心理咨询室实习过一段时间,当时发现中国很多人不是病入膏肓,指的是心理疾病,并不会来到心理咨询室做诊断,同样,这本催眠师手记,讲的也是一些自己或者是家人已经精神崩溃到了极点才来做咨询的。我觉得他们很幸运能够遇到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至少在书中描绘的是这样子的。太多太多的心理咨询诊所都是一些蹩脚的心理咨询师开的,也有太多太多的人过于相信他们,而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治愈。还记得那个时候在心理咨询室做实习的时候,咨询室是由一位特别贪财的,学历并不高,读书也不多刚花钱考了一个催眠师的大叔开的。估计当时他是听说现在心理咨询开始在城市流行,听说一个咨询能赚三四百块钱,估计他是想到这些想到这些特别能挣钱,所以才开的。 还记得他第一次做催眠是给一位20岁的女孩做恐惧小动物心理治疗,催眠时,他让我坐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因为他是怕那位女孩在受催眠时没有安全感。极度不专业的催眠室设在马路边上,催眠过程中会不时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而且因为在市区道路拥堵,汽车鸣笛声会很长很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开始给这位女孩做催眠。女孩儿是一位胆小的姑娘,她来到咨询室就是想催眠治疗自己害怕小动物的心理,比如蟑螂蚊子,这些极小的动物。伴着汽车的鸣笛声,催眠开始了,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身体稍微挪动一下,椅子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开始催眠直到催眠结束,全身不自在。每次动一下,椅子发出抗议声,大叔都要看我一眼,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紧张和不自然。 这样煎熬的一个小时过去了,催眠终于结束了,这个过程我感觉并没有帮到那个小女孩儿什么,只是给她做一个类似瑜伽放松训练的程序。结果,还妥妥的收了那个小女孩600块钱。 欣慰的是看了/催眠师手记/这本书,让我感觉心理咨询师是越来越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越来越负责任。虽然我又没有什么民族大义上面的荣耀感,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份职业,就得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我们为之服务的顾客,所尽心所负责。 我也希望在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不是等到病入膏肓或者是请巫师之类施法无效才找到心理咨询师。
容妆淡淡
截止到昨天晚上,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催眠师手记》这本书,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书里关于催眠的部分,而是“我”和“我”的搭档对每一个个案的分析和解释。 作为心理工作者,当我们见到来访的第一面开始,就已经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展开对其的理解,并且这个理解持续整个咨询的过程,这便是“个案概念化”。 所以在很多人表达了“做心理咨询师很好啊,说说话聊聊天就把钱赚到了”这样的观点后,我往往就会这样回应他们:心理咨询可不是说说话聊聊天这么简单,我们所有的回应和提问,都是基于专业的、科学的理论之上。 催眠是最早的医术,在人类最早期,并没有医生这个职业。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的“医”,最早的写法是“毉”,医巫同源,随着人类和科学不断的发展,“医”逐渐的发展为现代医学领域,而“巫”,慢慢的发展为宗教、哲学、心理学等等精神层面的领域,然而身心却是一体的,基本上90%的疾病都和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千四百年以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所以无论是现在的医学,还是心理学,治愈一个生了病的人,不能简简单单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说不能够仅仅的从症状的角度去治疗一个人,而更应该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当中,他有着什么样的童年经历,在他的发展当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坎坷等等。王俊贤: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 专业取向:精神动力为基础的整合流派,擅长个人成长、危机干预、抑郁症和强迫症(辅助咨询)、青少年问题的咨询与处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