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8

马路口的miraale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多维空间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宜木构思家具

已采纳

《水知道答案》是一位日本叫做江本胜的科学家利用几年的时间,通过无数次的试验,通过水晶体来诠释水的情感的一本试验著作。下面是《水知道答案》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人体的70%由水构成,地球大约有三分之二被水覆盖,当水量下降到50%时,人就会死亡,所以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水的书,那就是《水知道答案》。《水知道答案》是由日本作家江本胜所著的系列书籍。这本书曾在日本和中国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一本“与《时间简史》同样神奇的科普读物”。

你知道为什么水能溶解很多东西?你知道,水冻成冰,也就是固态的时候,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你知道为什么没有水,一切生命都无法诞生?你知道水来自哪里吗?几乎没人能全部回答以上问题。水是构成我们自身的重要物质,没有水我们谁也不能生存,难道不应该尽快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吗?我们应该去试着了解它们,看了《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我更加了解它们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水是来自宇宙信息的使者,人为什么会患病,吃水胜于喝水,体内的水决定健康,爱和恐惧影响着体内细胞·····

水能听懂音乐。听过古典音乐,水结晶风姿各异;听过重金属音乐,水结晶则歪曲散乱……水不仅能听懂音乐,还能读懂字条。就拿“谢谢”来说,看法语“谢谢”的水结晶轻盈自得,因为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极为骄傲;看希伯来语“谢谢”的水结晶都闪烁着美丽的光辉,因为古希伯来语的历史是悠久的;看英语“谢谢”的水结晶,显得非常简洁,因为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最多。看到日语“混蛋”的水结晶,不再是美丽的六角形,变得很混乱;看到法语“混蛋”的水结晶,表现为乱作一团;听到德语“混蛋”的水结晶,像一个黑暗而没有出口的洞穴。而同时展示“混蛋”和“谢谢”字条所形成的结晶。意外的形成了六角形,“谢谢”的力量削弱了“混蛋”的负面力量。“谢谢”的波动更为强烈。所以因为水阅读到的文字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晶。水真的很神奇。这不是神话书里的章节,也不是科幻片的精粹,这里一本充满灵性的书《水知道答案》。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些与水共生的技巧:每天喝六到十杯水,处于学习状态或有压力的人应该多喝;早上起床后,喝一到两杯水来冲刷体内,为新的一天注入活力。要不紧不慢地喝,向体内充分提供水的能量和营养;为排出体内毒素,净化身体内部,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喝;为充分吸收,含在口中几秒喝下去。

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水。郊游也好,运动也好,为恢复体力,我们总拿着水瓶。水可以润泽我们的身体,可以洗净伤口。水真的很重要,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人们常常会把它们忽视,不知度的去浪费它,虽然我们每天用的水貌似络绎不绝,但是呢,中国其实很缺水,你又知道有多少人没水喝?你又知道中国现在已是十三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第121名?无知的人们,请觉醒吧,去保护水资源,去珍惜水资源,去节约水资源。丝绸之路上那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国,便是因为缺水而消失。为了不让楼兰古国的悲剧重演,我们更应该保护水资源。

每一滴水都有记忆,水是来自多维空间的信使,让我们行动起来,来保护水资源,不让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为老师们挑书的时候,学校要我为老师们选择基本适合的书籍,我征求部分老师的意见,李老师就像我推荐《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据说是日本人写的一本,畅销全世界的书籍,还说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后来在书店找了半天,只找到第三本,带回家好好阅读,虽有感悟,总感觉有点玄之又玄的感觉。

第二次听到这本书,是前一段遇到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我说自己想看一看心理方面的书籍,请他推荐几本,他推荐的第一本就是《水知道答案》,还说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这是一本很适合的书籍。我立刻又阅读了一遍手头的《水知道答案》,我对其他的两本书不知不觉竟然多了一分期待,希望可以完整的学习完他的三本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女儿逛路边的书摊,无意中看到《水知道答案》全集,我如获至宝,立刻报回家开始了阅读。——可不要小看路边的书摊,里面可谓藏龙卧虎,我的好几本好书都是无意中发现的。

利用近三天的时间(——周六、周末没有外出)我阅读完第一遍,感觉欲罢不能,还想认真阅读第二遍、第三遍,似乎一个埋在深山中的宝贝,越看越喜爱,越看越宝贵。

在学习第二遍之前,我先把自己粗浅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水可以感受到外界的信息;

虽然从古到今很多人用水表达不同的含义,“上善若水”就是最让我有所感悟的一句话,但是一直以来我认为水不是生物,不会具有生命特有的感觉,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看似普通的水也有自己的独特感觉,也可以对外界做出自己的反应。

作者的实验多次证明,经常对水说“称赞的话”,或者让水阅读鼓励、表扬、赞美的文字,水会形成漂亮的水结晶;相反,如果经常对它说或者阅读“笨蛋”、“我讨厌你”、“必须听我的”等批判性的话语,水就不会形成漂亮的水结晶,这些事实似乎证明了水读可以懂你的心理感受。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对着一棵植物说:“你长的好快呀!我喜欢你!”植物内的水也会感受到你的信息,结果植物就长的很快,生机勃勃;反过来,如果你对他们不予理睬或者说一些贬低、打击的话,事实就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些都有人多次证实和说明。

由此我想:人体主要也是由水构成的人呢?会不会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

2.心想事成不仅仅只是祝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祝福我们自己或我们喜欢的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不仅仅是美好的祝愿,还会帮助他们真的`把梦想变成现实。

水结晶的实验告诉我们: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都具有波动性,积聚着某种能量,如果把它传递给水、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应——如果我们向自己或者一个人传递我们的美好祝愿,就是把我们的能量传递给他,让他身体内的水随之发生反应,形成漂亮的水结晶,有利于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某事,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的不可能,你都可以把它们变成现实。就如你的上司告诉你一件事:“这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任务,但是我还是想让你来完成它。结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告诉自己——以及你的上司——我能做到!

当你大声说出一句话时,它会形成一种有助于你实现目标的能量,哪怕根本没有人听到你的话,你体内的水也会对你的这一确认做成响应,并为你提供必要的支持。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某种任务,不管这件事看起来有多么简单,结果可能是无疾而终。只要肯努力,你会在扭曲的水结晶中看到一个美丽的水结晶正在形成。如果你的愿望非常强烈,那么你周围的人都会来帮助你。最糟糕的是自动放弃,在事情开始前就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把目标写出来,把目标读出来,把目标告诉全世界吧!让我们得到更多的祝福能量,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有一天美梦成真就会光顾我们。

3.孩子会按照你的期待成长;

阅读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需要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特别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可能更高一些。所以一旦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学习,就会让我们失去耐心,变的歇斯底里甚至不可理喻。有时候我也是这样,在学生面前自认为非常有耐心,但是给女儿讲题两遍后就会大发雷霆,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能不会呢?

记得前一段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做父母的要学会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还说你的每一次不信任、每一次担心都是给孩子下的诅咒,会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发展。突然感觉和水结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也许真理之间都是相通的!

在生气的时候,有时候会骂女儿:你真笨!不管你啦!爱怎么地怎么地吧!和一些难听的话,现在才知道那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他们会向孩子传递不好的能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和成长。

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大发雷霆似乎于事无补,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从另一方面给孩子以鼓励和指导呢?“妈妈相信你能做到”、“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些?”、“再试一次你一定会成功”等类似鼓励的话,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那么你还等什么呢?从心底相信你的孩子吧,放手让他自己成长吧!不要忘了把自己的信任说出来,把赞美说出来,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会发现孩子会按照你的期待发展,送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多维空间心理咨询师

122 评论(10)

那份噯隻許伱甡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我最近经历的死亡 疫情爆发前半年,我就在经历周围人的死亡。 有个亲戚在床上躺了多年,最终没捱过这个冬天,他的葬礼很隆重,完全按照我们老家风俗进行,在子女的悲恸中,这位父亲走的体面而庄严,这让生死之别变得足够完整。 还有个亲戚却走得很突然,中午还在做饭,下午就倒在了床上,再也没能起来。我是傍晚赶到的,种种原因她至亲的人没能来,大概有30分钟,我独自和她在一起。 老太太像是睡着了,我摸了摸她的手,依旧很软,一阵巨大悲悯升起,我随手摘下手上的佛珠,一边转动,一边安静的望着她,我什么都没想,只想在她走后那短短片刻,能有人陪伴。 仅仅过了几周,我又再次和每个人一起,经历着病毒带来的死亡焦虑。 我知道,每个死亡数字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原本完整的家。 倘若平常,将死之人可选择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比如倾诉未了心愿,有亲人守护身边,选择继续在医院还是回到故乡,如何安排后事等等。 临终陪护者也同等重要,他们耗竭的精力,虚弱的体力,悲伤的心情,以及一切的无助、愧疚和委屈,都应该充分表达。好让他们内心为亲人死亡做最后准备。 然而,特殊时期的死亡,简化了所有仪式,生者没有足够时间哀悼亡者,也没法充分悲伤。有人甚至都不能见逝者最后一面。 这其实是一种创伤,会在以后日子里慢慢浮现。 事实上,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考死亡,而不是刻意回避。 于我而言,每当耳闻目睹与死亡相关的一切时,都会陷入长久思索,在哲人各种书籍中,在以往很多文字中,在与来访的探讨中,在与体验师或各类小组的交谈中。 我确信:对死亡思索本身,会让你更重视自己有限的人生。 比如,重视“在一起” 《超时空恋旅人》影片结尾,主人公只能很短暂的回到过去,回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某个时刻,那时父亲还没走。 他回去了。一场球赛、一次散步、一个拥抱、一个吻,都那么刻骨铭心,那么恋恋不舍。 而之前漫长的一生,却都因司空见惯而毫不在意。 看完影片已深夜,我去女儿房间习惯性给她盖被子,女儿出了好多汗,我用手轻轻擦拭她额头的刹那,突然发现每天和她一起玩耍的我,竟好久不这么用心看过她了。 儿子房间灯依然亮着,透过门缝,望着他复习功课的背影,我的眼泪唰一下掉下来。就像多年前我从护士手中接过他的那个时刻。 是的,我天天同他们在一起,但我并没有真的和他们在一起。 许多陪伴都是这样,当你坐在孩子课桌旁、当你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当你习惯了枕边人熄灯睡觉,你可能并没意识到,终有一天,几十年如一日的这一切,都会被死神夺走。 若现在你正和某个人在一起,请悄悄停下手中任何事,用心打量你面前这个人吧,你会发现,或许也好久不这样了。 而且我保证,许多感慨会涌上心头,感受这些感受吧,这才是真正的“相遇”、真正的“在一起”。比如,重视“分离” 太多美好的在一起,最终却草草结束、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就这么莫名的消散在人海,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太不重视分离了,或许因为它过于感伤,让人不能直面。但临终之时,都会再次回忆起那些人、那些事。 相聚需要仪式,分离则更需要。 特别喜欢电影《非常勿扰》中的两个情节,一个是离婚典礼、一个是提前给自己举办葬礼。 透过诙谐的台词我看到了睿智与深刻,既然结婚需要仪式,为何离婚不需要呢?既然新生需要仪式,为何死亡不需要呢? 我常常想,有朝一日知道了死亡期限,我一定要亲手操办自己的葬礼,邀请想见的人参加,哪怕对方拒绝。 我要在活着的时候,听到每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对我最真实的情感,前提是,你要好好活,死在我后面。 如果有谁把这当做一个笑话,那就错了,从我们降生那刻起,分离便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直至死亡。 诸多创伤不是因为没能好好在一起,恰恰是由于没能好好别离。 这就是灾难过后创伤持续多年的原因,特别是突然死亡,比如地震、海啸、车祸、还有当下弥漫全球的传染病。 逝者去矣,活着的人若缺失了道别的机会,那些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会如影随形,应激反应过后,大量哀伤就浮出水面。 这就是心理治疗必须要有“分离阶段”的原因,让咨询师与来访者尽情讨论分离的点点滴滴,即便充斥着种种不舍。 这也正是毕业典礼、葬礼、月台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的心理含义。 好的分离,是另一种形式的在一起,学会告别,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比如,重视“梦想” 曾几何时,梦想被无情碾压在了琐碎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只能在歌词中抒发惆怅,而环顾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还房贷,还谈什么理想。 有意义的是,当我一次次思考死亡时,物质与金钱都变得一文不值,浮现最多的除了那些在一起的、分离的关系外,就是: 我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你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你对当下的人生,还满意吗?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还是不得不喜欢? 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吗,还是觉得那只是个讽刺的笑话? 身边有人让你羡慕吗,觉得自己也会如此吗?还是仅仅只是羡慕?或演变成双重攻击的嫉恨? 你冒险过吗?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恋?还是只能在电影中、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泪水? 那么现在,当你知道了死亡期限,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犹豫不决呢? 理想,就是这样丢失的:就是你觉得生活就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就是你觉得时间漫长岁月静好的假象。 而我想告诉你的是:敢思考死亡,就敢面对内心最真的梦,迈出第一步吧,一切流言蜚语只不过是蚊蝇之音。 况且,梦想与年龄无关。 比如,重视“原谅” 《相约星期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讲述的是临终的莫里老人和他的学生(作者),相约每周二见面的故事。 在他们相约的第十二个星期二,莫里含着泪说道:“临死前要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两周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世间有最大的牵绊,那就是“无法原谅”。 你无法原谅伤害过你的人,甚至无数次咒骂他,是他带给了你难以磨灭的痛苦,是他让你无法从容面对现在。 是的,之前我很多文章都去安慰你,要接纳自己的不原谅,原谅之前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原谅。 但是今天我还要告诉你, 看似你无法原谅的那个人,其实是无法接纳不能原谅他的那个自己。 不是你不能原谅那个人,而是不能原谅“当时懦弱的自己”。 事实当时你就是懦弱无助,就是受尽折磨,难道你不应该走进那个自己吗?别吝啬你的怀抱,特别在弥留之际。 除了“弱”,还有人到死都无法原谅自己的“恶”。 或许你曾经伤害过孩子、伤害过父母、伤害过爱过你的人、伤害过无辜之人、伤害过可怜的小动物。 但大限到来之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有足够的时间去道歉。正如你一直渴望有人发自肺腑的和你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这一切,有时不需要语言,即便那个人走了,你依然会在他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影子、味道、感觉,你依然有机会。 有机会去爱别人、有机会被别人爱,也有机会原谅。 对自己道歉、对他人道歉,便是和解的开始,宽恕不同时期的自己,是对死亡最大的抚慰。比如,重视“帮助他人” 在你过去的生命里,有没有发自内心、不计报酬的帮助过陌生人,而你给的帮助,恰恰是他需要的? 我有过许多。其中有3次挽救了别人的性命,一次是小时候救了落水的同伴、一次是救了快被冻死的异乡人、一次是救了躺在马路中央的醉酒之人。我庆幸自己有那样的机会。 如同我的工作,帮别人摆脱痛苦,但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伟大,因为我也以此谋生,并得到了物质上的酬劳。 但我喜欢被需要的感觉,那让我本人充满价值感,每一个50分钟,人性深处交融碰触的悲悯都让我深深迷恋,这是我活着的意义之一。 你也一样,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去帮助更多的人,有些无形的气息和能量,会在彼此身体中交相辉映,洗涤你的灵魂。 有人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 而各种形式的助人就像涟漪延绵不断,无限延伸,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了,还有记得他的那些人,再把某种无形的东西传递。 在我看来,所有的爱都是互相的,所有的帮助也是双向的,只不过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埋藏心底。比如,重视大自然 很喜欢《蓝色星球》《人与自然》这类纪录片,有时我会被动物和植物的智慧感动到无可名状,他们与我们是如此相似,在这颗星球上一起进化了几十亿年的所有种族,本是同根生。 每天我几乎都要去工作室楼下小公园散步,去看那些植物随季节变化而流动,会涌上诸多感动。 我大都记得它们的名字和花期,我会在它们绽放的时候凝望,也会在它们凋零的时候陪伴,那些往复轮回,就在我把手心放在树干上的时光里上演,像极了人生。 我很多思考都是在那里完成,很多焦虑也都是在那里缓解。我觉得我的一部分就属于那里。 在此,我也无力吐槽所有“相煎何太急”的同类们,因为死亡终究会让一切物种殊途同归。 一个漠视生命的人,可怜大过可恨,无论这些生命是否是你的同族。 我的遗嘱 正是对以上的反复体验,让我敢面对死亡,至少让我敢思考死亡,而思考死亡,就会更加重体验深度,这是良性循环。 是的,我不会放弃这些探索,即便我可能只是多维空间的一位舞台剧演员,即便我整个人生就像楚门的世界,或是像海上钢琴师那艘永不靠岸的船,或是永无天日的禁闭岛,或是某种克隆体。 我依然会努力演好属于“我”的这个角色,不是为了给另一个我有个什么交代,而是这个角色本就是我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我又一次郑重其事的思考了死亡,然后,如同《遗愿清单》那两位临终老人一般,我列出了自己的“清单”。 我一定要给自己举办葬礼;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死去; 我会参与所有和身后之事有关的任何决定; 我要好好和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别离; 我要宽恕任何时期的自己; 我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我一有机会就会和我伤害过的人说“对不起”; 我要拿出单独的时间来怀念离开我的人; 更关键的: 我要重视还没失去的一切:包括正和我在一起的人,包括我自己的任何情绪、梦想、愿望,以及一日三餐。 若你也同我一样思考死亡,并郑重的写出遗愿清单,那种感受有可能前所未有。 当然,真正的“遗嘱”、“遗愿清单”越具体越好,内容一定要详实、情感一定要真挚,不能像我上面那样写,要这样写:我觉得我伤害过的人是***,我想对他说“……”,然后你要给自己机会真的对他讲。 私密不可公开,但你一个人的时候,完全自由。 我决定隔段时间就写一份遗嘱,列一份遗愿清单,并写下任何一切,愿你也能如此,这会让你不断去思索变化着的自我。 也建议你留着这些“遗嘱”,等真正弥留之际会派上用场的,这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这样的准备越长,你就越放得开,就越重视自己。 谁也不晓得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拿出本子和笔,开始吧!欢迎留言分享你认为可以分享的。 (END),版权归原作者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360 评论(10)

上官雨莜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别人的言行“看到”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为人,只不过我们每个人这种洞悉他人内心的能力,以及对待他人内心的心态不同而已。您说,您能看透人心,且这给您带来了困惑,其实您只需换一种心态面对,情况就不会如此了。 不论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以真诚、宽容的心态看待别人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善人与恶人、好人与坏人,再怎么好的人其内心也会有阴暗、邪恶的一面,再怎么坏的人其内心也会有光明、善良的地方。只要我们怀着真诚、宽容的心,就会发现我们洞悉人心的能力是多么宝贵的财富,而它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嗯,您听说过“九型人格”吗?这是一套研究和阐释人类性格的心理学理论,它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洞悉他人,帮我们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与环境融洽相处。我现在正在阅读《九型人格——了解自己、洞悉他人的秘诀》和《九型人格2——确定你的人格类型》。这两本书都是非常客观、详尽、实用的九型人格心理学著作,有兴趣的话您也可以看一下。

33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