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乐9
耻辱心和嫉妒心可能是对孪生弟兄。自卑与超越。上个世纪发生过一起震惊全世界的留学生杀人案,此事件还被记载存留于旧版的中学教科书中,一位从小到大总考第一的孩子,留学海外,从"第一"位落下了,耻辱心起,枪击导师和那位超过自己成绩的同学…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留学生杀人,还有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嫉妒心与耻辱心]可能都为导火索。精英才子里层出的自杀('有些轻生者绝对是他们那个专业里最优秀的拔尖人物。在他们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在常人看来难于上青天的科研难题后;当他们在托福、GRE考试中,取得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的高分时;当他们的科研成果被直接转化为生产专利,因而获取了天文数字一般的巨额利润后,这些备受世人瞩目的精英分子们,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灵障碍。当他们实在没有能力超越自我…'清华博士李明豪讲),缺少谦卑,贪欲,占有欲,等,慈悲同情的失落,强调"我他"分别…没有心灵的世界,这是精神上的疾病。近现代太多西方青年认为东方月亮更圆,西方历史精神文化也有宝贝,但比不上东方古代哲慧,中国道家,儒家,东方释门经典,是真正根治心病的绝好良药。现代人受西方那种令人心躁动的思潮(太过于偏重视理科学习也是其中的一种…)影响很多,有些人确实沉浸其中,渐渐偏离了美好的心灵沐浴。好的教育的影响力的是非带巨大的,最美好的社会风气缺失,如果社会上学习东方古典智慧和精神的风气真的浓起,人心都会开始不断走向真善,智慧,幸福,不是物欲享乐的幸福…附网搜到的他人好文《自卑与超越:复旦投毒案分析》阿德勒认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而在复旦投毒案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作案者深藏的自卑,残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心冲突和煎熬?来看看陈老师的分析。 看南周“与自己的战争”为题复旦投毒案林某的成长与性格分析,在为黄洋惋惜的同时,也深深同情林。 林出生在潮汕社会底层,父亲为服装厂打工工人,而母亲收破烂,林天生就有某种挥着不去的自卑感。潮汕人虽然善于经商,但受潮剧中“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响。广为人知的《彩楼记》、《珍珠塔》,都是渲染通过学而优来超越家庭背景的自卑。因此,通过学习而平步青云,还是深深扎根于潮汕人的灵魂中。与弗洛伊德把性作为动机的驱力理论不同,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克服自卑,超越自卑才是人人格发展的动力。于是,深深认同着文化传统的林,必然选择以优异的成绩来克服其自卑感。在拼爹的时代,这也是许多人现实飞黄腾达的唯一之路。要怪,只能是未能生于多元价值的社会! 在超越自卑的强大驱力下,林考上中山医的本科,复旦的研究生,让他成为老师、同学、乡亲的骄傲。这本来可以缓解他深深的自卑感。 那为何还与黄洋过不去?从报道上可见,平摊饮水机的事件,再一次深深刺痛了林脆弱的自卑心。一个人,无论再辉煌腾达,童年时期低人一等的创伤,将是伴随着他一生,挥着不去,除非大彻大悟。于是,林“被迫”到隔壁“借”水,并与黄洋互删QQ好友。可以说,这成为林杀人黄洋导火索之一。 可能有人说,林与黄洋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林为何不能对黄惺惺相惜,而是痛下毒手?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性别,相同的学习经历,同一个宿舍,都要考博士,黄洋成为了林最强烈的竞争对手,或者说阴影。人,面对自己的阴影时,要比超越自卑还要痛苦。心理分析师诺依曼说,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分析,才能转化阴影,否则人喜欢投射阴影,并企图消灭它,如同宗教战争。相同的背景,是导致黄洋受害的根源。 然而,相同的背景,互为竞争对手,宿舍间的矛盾,并不能导致投毒的充要条件。因为,林本质上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一个出身于敬畏鬼神的家庭,害怕神灵降罪的孩子,要变成杀人犯,还有其他的条件。埃里克森认为,大学生的时期,是发展亲密感的重要阶段,如未能建立亲密感,就会体验到孤独。林由于自卑一直不敢恋爱,研一的一次恋爱又因为自卑而失败。恋爱的失败导致林的亲密感、奉献、温情的缺失,积极的心理能量没有成长,这是投毒的重要的条件;而作为医学生,又选择老鼠肝功能为研究,要用毒药“心狠手辣”处死上千只老鼠,又让林成为一个“杀手”。 出生家庭的低微来到的强烈自卑感,相同的经历把黄洋视为阴影,恋爱失败缺乏柔情,为科研处死老鼠成为“杀手”,我觉得是林投毒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惜,上天没有给林机会,把这些都叠加在他身上。 我在医学院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最后考核是让学生写自我分析及提高措施。几百篇的自我分析论文,几乎都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自卑,专业就业的迷茫,恋爱失败的痛苦。我想,只重就业和成果,不重心灵与成长的应试式教育,林的投毒绝不是唯一。无奈之下,只能拭目以待,看看接下来的是谁遭殃了! 文/陈灿锐 原题《自卑与超越的煎熬——复旦投毒案林某的性格分析。
二三子钩
《五分钟曼陀罗彩绘减压:最佳绘画自我提升书》作者:(美国) 玛莎·巴特菲德 (Martha Bartfeld)玛莎·巴特菲德,191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于纽约航特学院取得化学学士学位;其后取得心灵学硕士学位。于1968年以天赋及兴趣创作200个曼陀罗图形,自1994年公开、1998年出版首集迄今,已出版五集。此外,玛莎·巴特菲德也接受顾客委托制作个人曼陀罗,并撰写如何创造曼陀罗图形之教学手册,直至今日95岁高龄仍创作不辍。简介:曼陀罗梵文本意为“圆形”或“中心”,引申作“以圆形代表宇宙;以方形代表地球与人为世界”的圆形。本书内含200个源自中心点、据几何概念建构的曼陀罗图形,为焦虑忙碌的现代人开启舒缓、减压的温暖世界,带来自我安顿的强大能量。 《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治疗》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专著,作者是心理咨询师陈灿锐博士和高艳红博士。曼陀罗绘画治疗已经在心理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然而其理论基础、具体操作过程、分析方法、治疗步骤还尚未被大家认识。 希望能够解决您的疑惑O(∩_∩)O~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