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3

暴脾气媛媛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琳二级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昂昂千里

已采纳

张立中 教授著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核心技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创新能力测评首席专家。曾任国家物资部科教司司长、北京物资学院院长、中国物资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在省市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 王忠国 特聘教授毕业于东北师大政文系 1960年工作于东北师大、1966年任吉林省梨树师范教务处主任、1980年任吉林省梨树师范教务处处长、1996年任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学院处长。曾在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向全国发行毛笔字贴《行书兰亭序》《古今劝学诗贴》等。现任吉林省硬笔书法协会教授!刘增沛 特聘教授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曾任团委书记、教务主任、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具有丰富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曾获河北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荣获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称号,曾在省市及大学学报发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民办高校班主任管理艺术》等多篇论文。金明姬 特聘教授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硕士毕业,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学习深造, 2003年4月被评为“延边青年”封面之星;2006年8月在“吉林省艺术系列大赛”中被吉林省文化厅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6年至2009年受聘于延边艺术剧团任钢琴、视唱及音乐理论教师;2008年1月在第三届“艺彩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盛典暨吉林省声乐、器乐、舞蹈大赛中获钢琴专业“最佳指导教师奖”;2009年8月在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现任职我院专职教师,负责音乐、钢琴教学工作。赵建华 特聘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1987年批准加入“河北省油画水粉画研究会”1999年任北京城市建设雕塑艺术工艺师、2003年任北京军华工艺工艺师兼总经理。现任我院专职教师,负责绘画、手工等课程教学工作。李秋菊 特聘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理学学士学位,心理咨询师,任教心理学课程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特别对学前心理学教学研究有独到见解。现担任我院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丛艳坤 特聘教授丛艳坤 国际儿童教育学院 特聘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国际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协会会长,幼儿教育专家。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有十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亲子教学、感觉统合教学、蒙氏教学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阎晓霞知名幼教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昌平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教师。1980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已经30年,担任园长22年。编辑出版了《给家长的100个建议》《妈妈讲故事、宝宝编结尾》合编《没有孩子不听话》等书;担任某公司《幼儿园环境建设报》主编。研究过儿童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多次为家长讲课;致力于儿童图画书阅读和0——3岁早期教育研究。赵百灵 特聘教授幼儿教育专家、高级营养师、保健医师。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曾任吉林市百灵幼儿园园长、北京明德学校执行校长、北京蓝天幼儿园园长等职。一直从事幼教工作18年之久,做园长工作15年,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赵凤瑜 特聘教授学前教育研究生毕业,中国国际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协会理事,神州智慧星教育集团教研部经理。从事早教行业4年,在亲子教学、右脑开发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李琳 特聘教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中国民办教育学会学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学会会员,曾担任红缨艺术幼儿园园长,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有十多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孟威威 特聘教授学前教育研究生毕业,高级育婴师、高级培训讲师,特色音乐教育资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认证亲子教师,曾多次在全国各地园所进行培训与指导,现任多家早期教机构的指导专家及园外督导,有着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也是0—3岁婴幼儿入户指导专家,参与《主题亲子课程》、《M-box音乐课程》、《0—3岁入户指导课程》、《特色创意DIY》、《语言思维拓展课程》等教案的编排与修订,被多家幼儿园使用。赵丹丹 特聘教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学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一级讲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共党员。担任钢琴 合唱指挥 音乐欣赏 歌曲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多次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学会等举办的学术交流,发表论文多篇。

李琳二级心理咨询师

328 评论(13)

尐籹孒16

“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面对顽皮不堪的孩子,有些父母会忍不住用打骂这一简单粗暴伸手就来的方式来管教,还不忘嘀咕一句“这是为你好”。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近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十余位市民,对于“国际不打小孩日”,他们均表示没有听说过,但对于节日的含义很好奇。

据了解,国际不打小孩日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发起的。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节日的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现状:“小时候都被父母打过“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80后的回忆里,巴掌挨得有点多。挨巴掌大多与不好好学习或者调皮有关。

“我是84年的,小时候只要考试落后了或者老师叫父母去学校谈话,我就免不了一顿胖揍,有时还是父母混合双打。”如今已经是7岁男孩父亲的宝鸡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被父母打,现在就不太愿用这个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打孩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育孩子来说,和孩子充分沟通是很重要的。”

对于90、00后来说,挨打的经历则不太多。

“我小时候被打过,但挨打次数并不多,现在我26岁了,父母打我的次数一个手都数的过来。”96年的小赵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的父母是70年代的人,也许是父母小时候被打被教育的次数太多,在对自己孩子教育时就没有那么严格,所以打孩子会少一些。

“小时候都被父母打过,谁愿意挨打啊,我希望父母多理解我们,我们学生也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高中生小贺告诉记者,上小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被打是家常便饭,在上了初中后,很少被打。

采访中遇到一群小学生,听说有“国际不打小孩日”,孩子们称“回去后要把这一天告诉爸妈,今后无论自己多不听话,都不能再打人了,打人是不对的。”

心理学专家建议:挫折教育有必要

“‘世界不打小孩日’其实是在倡导一种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但一味采用温和方式教育孩子未必都好,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适当的惩罚就是一种挫折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宝鸡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吕亚妮接受华商报-二三里资讯采访时表示,适当惩罚孩子不是不可以,但家长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过于包容的温和教育,可能使孩子对这个爱的环境产生依赖,不能自立,失去应对复杂和困难情境的能力,不太能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绪,对于有困难的事物缺乏客观的认知和应变能力,比较容易自我中心。吕亚妮表示:“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人生道路非常有帮助。”

“适当惩罚是需要有前提的,比如说制定规则,明确告诉孩子,触犯规则就要受到相应惩罚。” 吕亚妮说,这个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和担当。做错事就愿赌服输。

教育专家建议:对待孩子请多些耐心引导

很多父母们的普遍感受是,有时候面对“糟心”的孩子,简直要分分钟爆掉,特别是劳累了一天之后,各种“熊孩子”行为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怒不可遏,于是一大波“负能量”就宣泄到孩子身上。对此,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沈宏军表示,对待孩子请多些耐心引导,家长一定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学规则,请不要再把爱孩子当做简单、粗暴的借口,那样的话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心理阴暗等。

“在教育方面,情绪化不利于沟通,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管控情绪,再处理问题。”沈宏军表示,在动手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严格把控自己的情绪,切莫将自己的工作压力等带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华商报记者 李琳

16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