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1

我与食俱进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儿子是父母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ran8385

已采纳

你应该好好的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可以早恋,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就可以了。

儿子是父母心理咨询师

284 评论(10)

白小白爱吐槽

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告诉孩子,既然对其有好感,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提升自我,这样也会让自己更加优秀。

190 评论(11)

卷卷小白菜

文|菁妈

最近热播的《女心理师》中看到了一个叫做蒋静的女孩子,在强势妈妈的管制之下,压根没有自己的自由!整整30年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必须要按照妈妈的要求来进行!

直到后来她出现了暴饮暴食的情况,而且吃了东西之后自己又开始抠喉咙,呕吐!而蒋静的妈妈在看到女儿吐血的时候才觉察到不妙,自己就去找了贺顿做咨询。

当时贺顿要求要带着孩子过来才行,但 妈妈却觉得我女儿过来跟我说的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让我女儿过来?

从这位妈妈的语言中就能感觉到, 看心理咨询师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来看!

而二胎产后抑郁的妈妈在跟老公提到自己去做咨询的时候,讲到心理咨询似乎也觉得有点 羞于启齿!

菁妈以前在学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老师就提到,他出门在外碰到熟悉的人从来不会打招呼,并不是老师有多高傲或者什么。

因为他在本地是属于有点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大家都知道他是做心理咨询的,如果他跟熟悉的人打招呼,那么另外的人看了可能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这个被他打招呼的人,认为他的心理有问题!

很多家长还觉得看心理咨询师就是孩子的精神有问题。

事实上,孩子看心理咨询跟精神有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孩子看心理咨询师说明不用吃药,只要 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就能慢慢地自我矫正 。

而孩子如果该看心理咨询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地带孩子去进行疏导,反而是在家里面以暴制暴的话,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变得更加的剧烈!

第1种: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

孩子情绪一直非常的低落,对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甚至是对出去玩都没有兴趣,孩子可能还会有失眠犯困的情况。

第2种:出现回避的行为

比如 每次考试都说自己头疼难受 ,或者是老师叫起来发言,全身颤抖说不出话,甚至是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孩子也会出现 回避的行为 ,不愿意出去玩。

第3种:怪异的行为

比如说孩子会自言自语,自己在发呆,而且不喜欢跟别人交流,非常的沉默寡言,而这种改变并不是孩子本身性格的问题,而是某一件事情之后孩子出现的变化!

第4种:学习困难

孩子上课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完成作业都非常的困难,学习成绩也是非常的差。

第5种:体重骤降

孩子挑食甚至厌食,体重明显的下降,特别是那些明明体重都不重的还要减肥的女孩子,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6种:睡眠障碍

成人可能会因为工作的压力或者是一些事情出现 睡眠障碍 ,但如果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也会出现入睡困难,比如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得很早,那有可能就是心理方面有了异常,建议要去看心理咨询师。

第7种:人际交往冲突很多

比如说孩子经常跟人家打架,或者是 动不动就暴跳如雷, 那这也有可能是孩子行为的问题,建议求助心理咨询师

第8种:适应能力非常弱

给孩子换一个幼儿园或者是从幼儿园上小学,孩子就各种的不适应,而且症状非常的明显,甚至到孩子不能上学的地步,建议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第9种:突发的生理不适症状

每次到星期一孩子就说头疼,肚子疼,也就是一件事情引发孩子躯体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引发的。

第10种:性行为异常

比如孩子经常去摸自己的生殖器,偶尔摸一摸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经常摸,那可能是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

孩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父母的教育来解决的,特别是以上10种情况,极可能都跟孩子的心理是有关系的,建议家长们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女心理师》:提醒女孩子们嫁人别嫁“妈宝男”,如何辨别

《女心理师》触动二胎妈妈奚梦瑶:妈妈特别不容易,家人多理解

80 评论(11)

舞动的骷髅

文丨福林妈咪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她遇到的一个案例。她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童装店在做活动送礼品,她选了一只拖把,出来的时候碰到一位妈妈,抱着儿子,旁边跟着女儿。

看到她拿着拖把,这位妈妈就问了句:“是那家送的吗?”

心理师说是的。

心理师注意到, 原本小女孩儿还想给她看一眼自己的风扇是什么样的,但是当她听到妈妈一直在贬低她,否定她,她就把眼神移开,也不想展示她的风扇了。

见到女儿这个情态,妈妈居然说跟她这个才刚见一面的陌生人抱怨:“你看她现在变成什么样子,我怎么说她,她都不能在外人面前变得开朗一点,不知道怎么想的!”

既然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一会儿让孩子选,一会儿又对孩子的选择指指点点,指责打压,这对孩子公平吗?

“如果一个孩子的自我选择得不到尊重和鼓励,他怎么发展出自信。”

而且,当着外人的面,妈妈这样肆无忌惮的贬低自己的孩子,还要求孩子在外人面前开朗,这要求未免也太高了。

1.嘴上民主,实则专制型

“ 否定 ”是这部剧中齐明月妈妈经常会做的事情,小时候妈妈的否定,都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齐明月与妈妈来到商场买衣服,她挑了件白色的,她妈妈说“穿什么白色,不爱干净还穿白色。”接着她挑了件黑色的,她妈妈又说“穿什么黑色,年轻就要穿着点鲜亮的颜色。”

接着挑了件粉色的衣服给她,从语气和神态都表现出肯定,并责怪她,说一点主见也没有。

但多年之后,看见女儿衣柜里的粉色衣服,妈妈又唠叨到:“多大了还穿粉色”。

作为观众,我们清楚地看到,否认不利于孩子建立自尊心,当否认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伤害的是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面子,这样会让她认为她不爱干净不配穿白色,或者不该穿黑色,但是她不会反驳父母,因为他们的认知都是父母给予的。

2.强势操制型。

其实操控并不一定带来危害,当孩子没有能力时,爸爸妈妈需要手把手教她学会吃饭、刷牙,这样的“操控”可以指导孩子,照顾孩子。

但是如果母亲在十年二十年后依旧这样做,那么就变了味了,这样的“操控”只会害了孩子。

操制型的父母都是都有一个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特征,他们会把自己操控的理由变得冠冕堂皇,那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因为我是爱你的啊!” 以此来满足他们操控孩子的目的。

3.自大固执型

总在否认孩子的能力,“你以为你比别人好在哪里?”

很多的父母总是自顾自的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有人生经验,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折腾会失败,孩子一次失败,就认定孩子比别人差,从不发觉她的长处认可她的优点。

就算他的认知和真正的事实是不同的,也会以此来达到他想控制孩子的目。

4.强制帮助型

总是认为“我这是在帮你。”

在剧中有这么一段,齐明月的妈妈来到他们合租的家中,帮齐明月打扫卫生,边打扫边唠,并多次提出让她搬回家住。

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会在孩子成年了,还去帮助孩子做一些看起来爱意十足但是其实并不需要做的事情, 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孩子根本不会独立自主,然后一点一滴地吞噬掉她的自信,而孩子不敢反抗,因为这会让她滋生出愧疚,毕竟母亲看起来是多么的关心她。

那么处在以上家庭环境中孩子只有两种选择 :

1.顺从

2.反抗。

而剧中的齐明月,前期属于顺从型,后期露出反抗型的的面目。

在剧中,齐明月在床下藏了一箱啤酒,没人的时候偷偷拿出来喝,最为严重的是她在高考时少填了一张答题卡……

我们都知道高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甚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她知道,只要她的分数线够了,她母亲就会报她不喜欢的专业,所以 她用最幼稚,最不负责的行为表达出他对母亲的反抗。

孩子和父母在生活中对抗的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常有看到,但其实这些对抗的行为非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这只是孩子用来保护自己,证明自己是独立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一种行为和方式。

但无论是反抗还是顺从,他们其实的本质特征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管是顺从型导致的自卑,反抗型导致的叛逆,这都不是一个孩子正确的成长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怪。

齐明月的妈妈,是千万个家长的投射,我们看她的时候很清醒,但是换到自己身上,却又当局者迷。

11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