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9

shenleireg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金小燕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永远的终结者

已采纳

文 土卫六

“漫画腰挑战”突然火了。

这个挑战要求参与者模仿漫画中的动作,把大腿放在椅子上、小腿翘起、上半身趴在地上。

最关键的一点是,腰和胸之间要向后折接近90度,“比拼”的就是谁折得最狠。

尤其是3月21日杨幂的加入,让这个挑战进入了高潮阶段,一时间引发众多模仿。

展示身材本是个人自由,问题在于“挑战”二字。

一番跟风炒作之下,美的展示逐渐变了味道,甚至有些恶臭。

漫画腰火了,网友炸了

这几年,“A4腰”、反手摸肚脐、冰淇淋腰、口罩腰等一系列挑战层出不穷。

A4腰就是用一张A4纸放在腰前面,看看这张纸能不能挡住你的腰;

反手摸肚脐是用手从背后绕一圈,绕到前面来摸肚脐;

冰淇淋腰更“狠”,是用双手叉腰,然后再吸一口气,以便双手完全“握住”整个腰;

冰淇淋腰,看看都把女生的腰勒成什么样了!

口罩腰则是把口罩“戴”在腰上,看口罩带子会不会断,如果不断则挑战成功。

形式再多变,本质都是一个,就是展示自己纤细的腰身。

漫画腰比上面这些“更高一筹”,不仅要有纤细的线条感,还要展示柔韧性。

这一套动作之所以被称为“漫画腰”,是因为有一名博主创作了九张漫画来展示它,有的是贴墙完成,有的需要贴地完成,还可以在健身器材上做出。

争议最大的是第八张图,画面中的女性前半身伸进了滚筒洗衣机里,只露出后半身,动作令人浮想联翩。

这个动作引发不少用户不满,认为 太过于“物化女性”,甚至还有“软色情”嫌疑。

博主并未否认粉丝的“软色情”暗示。

不过,“软色情”的指责,多少还是有些自我代入太强,因而并未引发广泛共鸣。毕竟这一套动作在瑜伽里也有,难道都是“软色情”、还不能做了?显然不至于。

这套动作在瑜伽中被称为“椅子瑜伽”,其中复杂的姿势有许多,每一个都对柔韧性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做之前一定要做热身运动、进行拉伸。另外在训练上,也要由易到难,不能一上来就来个高难度,这样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椅子瑜伽,每一个难度都很大,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可以做。而“挑战”却并未提示安全风险。

漫画腰挑战的问题就在这里,它让大家误以为这一套动作很容易、不会伤害身体,从而诱导大家去争相模仿。

专业的骨科医生表示, 这个动作属于“腰椎过伸”的姿势,很容易导致肌肉的持续拉拽而引起拉伤,从长远看还会增加腰椎退变的风险。 腰椎退变发展到严重程度,还会产生骨刺,造成椎间盘突出。

好在杨幂及时发博表示“抱歉”,并提示了这套动作背后的风险,才使得这场挑战没有走得更远更偏。

事件过后,我们还是应当反思,为何这样的“挑战”会层出不穷,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

美的标准,从来不是统一的

不论是漫画腰还是“A4腰”,背后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审美的趋同化。

现在的国内外主流 社会 ,对女性的审美在朝网红化的方向发展——胸要大、脸要小、腰要细、腿要长、皮肤要白、嘴唇要红、头发要长……

有网友开玩笑,《指环王》中的“咕噜”完全符合网红审美标准。

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下,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更多的成为众多女性的心病。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的受访大学生给自己的容貌打3分,认为自己容貌一般。

中青校媒做的“容貌焦虑”数据分析,女大学生中接受医美的接近一半。

其中,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单调审美()、过于期待他人认可()、互相攀比的心理()是导致容貌焦虑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拍照要P图美颜、出门要化妆打扮、每周一次护肤排毒、甚至还要攒钱做医美整形,这些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日常。

或者干脆减少出门,做宅男宅女,沉迷网聊减少社交。这种现象在日本非常普遍,在中国也逐渐开始流行。

前不久,“这个世界对胖女孩的恶意有多大”登上了热搜。

有人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因为太胖,和闺蜜出去玩的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嘲笑,只能当作听不见;每次和朋友拍照总是躲在一边,不敢入镜,被问也只说不喜欢拍照;穿上裙子走在路上,会被吐槽像孕妇……”

“颜值即正义”“胖是不自律”,在一系列的文案轰炸之下,“瘦”从美的一端变为唯一正确的标准、颠扑不破的真理,“各美其美”的多元化审美则被抛在了脑后。

但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同样的审美,那么你的个性在哪里呢?你又如何才能彰显自己的独特与不同呢?

央视评“漫画腰”。

其实 真正的美,从接纳自己开始,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足也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没有人天生完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小燕说:“实际上,每个人容貌的差异恰恰是自我的一个体现。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社会 语境定义的所谓缺点,在自己和爱你的人看来可能正是可爱的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不同的美。 瑜伽的你是美的,爱吃的我是美的,读书的她也是美的。

美丑之外,人生还有更多价值

美,不光是多元的,也应当是有层次的。

刚刚升井的煤矿工人,他们的脸上粘着煤灰,他们是美的,因为他们靠劳动撑起了一个个家庭;

正在读书学习的少女,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但为了早早抢到自习室,脸都没来得及洗,她是美的,因为读书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美容;

读书是最好的美容。/pexels

给孩子喂奶的母亲,因为刚怀完孕,身材有些发福,但她的嘴角始终挂着笑容,她是美的,因为母爱。

当然,做椅子瑜伽的女生,包括男生们,也是美的。没有谁规定男性不可以柔美。

我特别喜欢“美好”这个词,因为美,自然是好的。但 美不是唯一的好,人生还有更多价值等着我们去追求。

我们应当热爱自由,不喜欢“996”,就辞职,去旅行、去创业,说走就走。

我们应当心怀责任,爱自己,也爱陪在身边的人们。

我们应当追求正义,当遇到不公,我们要敢于发出声音、伸出援手,尽可能去帮助需要的人。

这个世界上,值得保守的价值有很多,美只是其中一个。

人变得庸俗是从发胖开始的——这才是最庸俗的广告语。

有人说你丑,并不是你真的丑,而是他们肤浅,不懂你的美。 跟肤浅的人还较什么劲呢?

同理,秀漫画腰身材的人,她们确实美,但这只是她们的美。 你有你的美,又有什么好攀比的呢?

至于走医美整形这条路,风险就太高了,前不久还有一个深圳女孩在整形手术后,智商降到了1岁水平,可能要父母终生陪护……

女孩父亲接受采访。

悲剧啊!

我不是全盘反对医美,但这里面有太多成本和风险需要去平衡。

比如有的人就算贷款都要整形,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财力负担,这就需要理性思考。

美好——美本是好事。但 如果一味为了追求美,搞得自己心神不宁、连人生中别的价值都忽略了,这就不值了。

漫画腰的事情还没完,漫画腿又来了……

还是理性思考吧!

金小燕心理咨询师

335 评论(11)

贱贱骚年

追求美没问题,问题在于对审美的定义似乎正在趋向单一化。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美逐渐有了标准:巴掌脸、A4腰……对照自身,女性很容易发现自己所谓的“缺点”,陷入容貌焦虑。有观点认为,审美的单一化其实就是不断物化人、流水线式的追求完美。容貌焦虑的背后,是对自我的不够接纳,也有某些商家营销暗示的推波助澜等等。因为胖,会自卑?最近,“这个世界对胖女孩的恶意有多大”登上了热搜。有人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青春期时胖过,甚至曾胖到过190斤,但身高不过170公分。因为肥胖,和玩伴一起拍的合照,会被她删掉。等她好不容易瘦下来,有人会怀疑她减肥成功是“吃药”或者“绝食”,所以“一吃饭就反弹”,她为了打破传闻,每次家庭聚会就拼命塞饭,但又有人开始说她“催吐”。这个故事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以及对“容貌焦虑”的讨论。有人说,经常会因为胖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外貌比不上别人,看着屏幕里光鲜亮丽的明星,甚至想过去整容。为了保持身材,有的女孩减肥食谱近乎苛刻:早餐只喝一碗白粥;午餐吃一碗面条,搭配几颗煮熟的西兰花;晚饭不吃主食,实在饿得难受就吃根黄瓜或者一个西红柿。“追求美没问题,积极、健康的状态也是好好生活的体现。但损害身心健康的方式要避免,毕竟有些是不可逆的,也没有后悔药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小燕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不要困在“容貌焦虑”里从周边环境到社交网络,减肥、美容等话题几乎随时可见,“颜值即正义”的认知也可能对容貌焦虑推波助澜。

204 评论(15)

楞大个肚兜

关于北外现在很牛的老师如下:

金小燕:教书育人,不忘初心

金小燕,1982年9月出生,博士,讲师,法语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2002年考入北外法语系,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2017年荣获基础教学阶段陈梅洁奖,2019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金小燕认为,教育是塑造灵魂、滋养生命的工作,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启迪心灵。在工作中,她积极探索教学与育人的新途径,除了课上对每一位同学时刻关注,课后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将每一次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册,及时发现问题。除了学习,她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同学们带去温暖,收获了诸多好评。

孟德宏:立德修心为师 春风化雨育人

孟德宏,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原对外汉语系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词汇语义学。

孟德宏在工作中始终铭记“师者心父母心”,因而在担任班主任时,他能够关注每一位同学,对他们的未来设计和职业规划,都力所能及推心置腹地倾听、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有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背景,他还承担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帮助他们恢复良好状态,顺利完成学业。

谭佳琳:当好引路人 奋进新征程

谭佳琳,国际商学院专职辅导员、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所主持的匠“歆”学生发展研究工作室列为北外重点支持“大学生德育工作室”,曾获评“辅导员引航奖教金”、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先进工作者”、“红旗团总支书记”等。

作为一名毕业年级辅导员,谭佳琳积极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明晰就业方向,通过多种渠道、多样方式解答学生就业疑问,坚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此外,她还高度重视中外学生群体融合,注重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组织开展国际商学院“理解中国”系列活动。疫情期间,她驻校开展学生工作,在校园疫情防控中发光发热。

王弘毅:让每一个学生被关注

王弘毅,1992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

“让每一个学生被关注”是王弘毅一直以来的追求。作为专业教师,他在课程设计中别出心裁,将自身所学与学院人才培养相融合,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馈。在科研中,他又将智库建设与学院中东欧语种人才培育结合,带动学生投身学术,获得提升。作为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教务秘书,他主动帮助学生调整情绪,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王曼倩:以马克思主义之力 浇灌汇通中外之桥

王曼倩,法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多篇文章,接受CCTV1频道、《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采访,获北外“中智园丁奖教金”“优秀课件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优秀奖。

作为一名思政老师,王曼倩在工作过程中,克服了“能否以理服人”“解决众口难调”“能否以情感人”等三个挑战,通过增加课程深度、了解学生情况、保持平等交流等方法,实现了思政课的生动有趣,引发共鸣,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与欢迎。在课后,他仍然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了同学们值得信赖的生活导师。

16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