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99huang
链接:
复旦名师陈果:幸福哲学课。你的幸福关键词是什么?是时候了,和生活好好谈谈,把握当下的幸福。复旦爆红的女神教师陈果,独家开讲人生的幸福哲学课,激活你对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运气,而是你在内心修炼的能力。朋友、爱情、财富、自由,究竟什么才是属于你的幸福关键词?幸福是一条路,读懂你的内心,你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途。
课程目录:
01.明心见性,认识自己
02.唯真知方有真爱, Right road VS Good road
03.莫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04.来自社会和知己的声音
05.寻找生命里的树洞
06.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
我还是杰
,能成为复旦学者专家,都不能低估其智商情商,大凡传布鸡汤者都会是时间的过客,作为中国特色专家尤其是文人墨客,跟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不同,她们或他们必须审势,迊合,必竟铮铮傲骨会是什么样子,都心知肚明,不如抓住机会投机一把,管他后人怎么说,至少眼前利益会是满满的。 我在心理咨询中常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中常用故事疗法。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厌学网瘾,亲子冲突方面的问题,咨询的效果非常显著。 心理学有句名言:说话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 假如把心灵鸡汤落实到行动上,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有可能就是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案。 如果只是卖弄口舌,讲大道理,很多心理学的有效方案就变成了心理鸡汤。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游说,都是短命。 陈果也知道,只是红时,抓紧秀一把, 她的肢体语言丰富,语境很夸张,初见被吸引, 表演秀,她比不过周立波。 空洞,文青们的心灵鸡汤。 这年头,导师层出不穷。
快乐Angels
特立独行的人必然引起路人的更多侧目。这不连陈果老师这个手插裤袋的可爱小动作也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插手议论纷纷。国内教师在讲台上的基本上是雷同的多,不同风格见的也少。我觉得她这一套是在国外学习时学会的。国外的教师特别是大学里的教授上课时着装也不总是西装革履,有些很随意,有时讲累了就一屁股坐在讲台课桌上。估计给她上课的老师也有这样的风格,潜意默化,自己也喜欢的话,搬过来就形成自己的风格了。我也喜欢把手插进口袋里,那是在外面天气冷的时候,那是手想要温暖。有时在外面人多拥挤情况复杂下把手插进口袋,是想保护里面的财物。最后我想斗胆提醒一下陈果教授最好不要去美国或去美国课堂讲课。要是真的要去就要把手插裤袋这个习惯改掉。不然,美国警察见了就不会把你当老师了,就会拔枪相向大喊Hands up!在美国课堂讲课时把手插进裤袋可能会把学生吓的趴在课桌下,美国枪击案太多了,谁知道你会掏出个什么东东来?玩笑话讲多了,请不要介意。
首先要给提问者一个大大的赞,说明提问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陈果老师的讲课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大部分人都会沉醉于她的口头表达中,享受智者带来的精神馈赠。提问者独辟蹊径,看到了陈果老师最典型的非语言特征,讲课时陈果老师总喜欢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
如果仔细地观察陈果老师的讲课,你还会发现,她大多时间是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右手拿着粉笔或是麦克风,如果右手不拿粉笔或是麦克风的话,她就会把两只手都插进裤子口袋里。让我们看一下她的讲课图片。
为什么她会将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因为她的手没有地方搁。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出门总得带个包,否则就感觉手没有地方搁。”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走在马路上,左肩背包,右手会情不自禁的放到裤子口袋里;如果是右肩背包,则会将左手放在裤子口袋里。是因为没有自信吗?我又不是去打仗,没必要紧张,只是觉得放在裤子口袋里舒服,自在,其实就是一种习惯。
很多人认为,陈果把手插到裤子口袋里,这是一种防御心理,是由自卑引起的。其实不然,恰恰相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
如果在讲课的时候,有自卑心理的人一定会感到紧张,我们看陈果讲课有紧张吗?没有,而是满满的自信。
紧张的人讲课会很拘谨,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陈果讲课在讲台上踱来踱去,表现出悠闲自得的神情。
自卑的人讲课会紧紧盯着黑板或是讲稿,害怕与听众的眼神交流;陈果讲课神采奕奕,满眼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大部分人在进行演讲或是大型活动的时候,都会紧张。就连帕瓦罗蒂这样的歌唱家,演出无数,每次上台都要紧张,他的表现是,一开始紧张,过一会才能稳定下来。
我也讲过课,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腿一直在发抖,20分钟之后恢复正常,就不再紧张了。
陈果讲课,一开始并没有把手插到口袋里,而是讲了几分钟之后,才插到口袋里,可见并不是紧张,而是仿佛跟学生唠家常,娓娓道来。
所以,对陈果来说,把手插在口袋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记得我在工作中有过一次谈判,我们有一个合同纠纷,上法庭两次败诉,对方要求我们赔偿800万。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看是否能把数额降一些,达成庭外和解。没有一点谈判经验的我,硬着头皮去找对方谈判。在没有适合筹码的情况下,将赔偿款谈到了300万。双方 都认可这个数额,于是签字生效。能够谈成这样的结果,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与对方交谈时,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你跟我谈判的时候,一直是身体前倾。”
陈果讲课的照片,我们看到,她一直是身体前倾。在心理学里面,认为这样的动作是性格温和,容易相处的行为语言。尤其是表现在女性身上,给人容易接近,具有亲和力的感觉。
人们总以为抬头挺胸,器宇轩昂是一种正气的表现,殊不知含胸拔背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里排名第一第二的身法。无论陈果老师的手是不是插在裤子口袋里,她讲课时永远是身体微微前屈,这也给她的讲课增添了不少光彩,恰恰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谦恭敬人的传统文化。
欢迎关注,我是吸清风饮甘露食五谷的凡人。
这是一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彰显出对自己的充分自信和果敢。
教师为人师表,这也是一种课堂氛围的体现。能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对听着是一种享受,对课堂是一种理解。所以,对于大学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课堂的艺术。
如果给小学生,中学生这样去上课,就不能达到这种课堂效应了。
孩子们是学习者,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有老师自信了,课堂就有自我的格局了!
以我的认知,这种课堂风格是可以接受的。
插裤兜身体前倾来回渡步+是吧的问句。偶尔撩撩头发的几个特征是陈果老师的写照。
如果,不作为问题提出来,也就不深琢磨。既然,作为问题回答,就结合上述观察点一起探讨一二。只是作为诸君观人的一个参考。
本人看过不少陈果老师的教学视频。也很欣赏她的学识。羡慕而不嫉妒!
陈果老师插裤兜身体前倾来回渡步+是吧的问句以及时而撩撩头发的几个显著特征,下面就逐条谈谈看法:
插裤兜: 一 是相应训练较少,初次上课紧张手足无措无处安放多与的(自己觉得手脚多余啊。。。。由此经验的更好理解)手, 二是自己可以下意识的触碰大腿找到支撑。三是配合装束闲得干练。
身体前倾:一有与学生建立进一步亲近关系的意思。二有希望学生能都听懂。三有与学生互动而不是只是灌输。
来回渡步:一有思考能否有更好的表述。二有难免讲课中途语言一时卡顿通过走路延缓一下时间起到掩饰的作用,不至于尴尬。三有讲课时必要的节奏感的调剂作用。
撩撩头发:一是女人的自我性别的自然流露。二是借撩头发之际看看课件。
问句是吧:典型的商量口吻,既是希望学生理解也是希望得到学生的鼓励肯定甚至于欣赏。
综合上述,总体来看,陈果老师的自律性很强,家教应该比较严而有温度。而结合身体前倾以及很少看到挺直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含胸)以及自身身体发育的情形来看,陈果老师有对自己身体某种程度的不满意。某些阶段甚至自卑过。好在,她的学识与人品为她自己赢得了声誉!
祝福陈果老师!
向陈果老师学习!致敬!
总插裤兜的人经常遇到,这种动作是典型的自我防御心理的体现。
我的一个同事左手残疾,他就经常把残手插在裤兜里,上课的时候也插着裤兜,平时和人说话也插着,到了夏天大热天还穿着长袖衫,手依然插在兜里,从上衣兜里转到了裤子兜里,不但平时呆着插,走路时也插着,这样和他共事两年以后才再一次无意间看到他手的残疾。
插裤兜的人和抱肩而站的人心理相似,都是无处安放双手。
本人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演讲开始的时候都是习惯着一手拿着话筒,另一个手就抱在胸前。等到讲了一会儿,进入状态,那只抱肩的手自然就放下来了,还随着演讲做着各种手势。开始抱肩的原因就是拘谨就是一种自我心理的保护。
看着陈果老师在台上讲的口若悬河,讲的绘声绘色,头头是道,很沉浸的样子,这是对学问有很深见地,有着很强表达能力的学者。但这样一个学富五车,激情四溢的学者,其心底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自我保护倾向。但不见得就像其他网友讲的那样,儿时有着创伤被虐经历,有着很大的自卑自闭心理。
自卑人人都有,但程度有所不同,因为陈果老师插裤兜的动作就判断其儿时如何如何,那未免太武断了。
首先要给提问者一个大大的赞,说明提问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陈果老师的讲课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大部分人都会沉醉于她的口头表达中,享受智者带来的精神馈赠。提问者独辟蹊径,看到了陈果老师最典型的非语言特征,讲课时陈果老师总喜欢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
如果仔细地观察陈果老师的讲课,你还会发现,她大多时间是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右手拿着粉笔或是麦克风,如果右手不拿粉笔或是麦克风的话,她就会把两只手都插进裤子口袋里。让我们看一下她的讲课图片。
为什么她会将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因为她的手没有地方搁。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出门总得带个包,否则就感觉手没有地方搁。”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走在马路上,左肩背包,右手会情不自禁的放到裤子口袋里;如果是右肩背包,则会将左手放在裤子口袋里。是因为没有自信吗?我又不是去打仗,没必要紧张,只是觉得放在裤子口袋里舒服,自在,其实就是一种习惯。
很多人认为,陈果把手插到裤子口袋里,这是一种防御心理,是由自卑引起的。其实不然,恰恰相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
如果在讲课的时候,有自卑心理的人一定会感到紧张,我们看陈果讲课有紧张吗?没有,而是满满的自信。
紧张的人讲课会很拘谨,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陈果讲课在讲台上踱来踱去,表现出悠闲自得的神情。
自卑的人讲课会紧紧盯着黑板或是讲稿,害怕与听众的眼神交流;陈果讲课神采奕奕,满眼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大部分人在进行演讲或是大型活动的时候,都会紧张。就连帕瓦罗蒂这样的歌唱家,演出无数,每次上台都要紧张,他的表现是,一开始紧张,过一会才能稳定下来。
我也讲过课,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腿一直在发抖,20分钟之后恢复正常,就不再紧张了。
陈果讲课,一开始并没有把手插到口袋里,而是讲了几分钟之后,才插到口袋里,可见并不是紧张,而是仿佛跟学生唠家常,娓娓道来。
所以,对陈果来说,把手插在口袋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记得我在工作中有过一次谈判,我们有一个合同纠纷,上法庭两次败诉,对方要求我们赔偿800万。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看是否能把数额降一些,达成庭外和解。没有一点谈判经验的我,硬着头皮去找对方谈判。在没有适合筹码的情况下,将赔偿款谈到了300万。双方都认可这个数额,于是签字生效。能够谈成这样的结果,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与对方交谈时,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你跟我谈判的时候,一直是身体前倾。”
陈果讲课的照片,我们看到,她一直是身体前倾。在心理学里面,认为这样的动作是性格温和,容易相处的行为语言。尤其是表现在女性身上,给人容易接近,具有亲和力的感觉。
人们总以为抬头挺胸,器宇轩昂是一种正气的表现,殊不知含胸拔背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里排名第一第二的身法。无论陈果老师的手是不是插在裤子口袋里,她讲课时永远是身体微微前屈,这也给她的讲课增添了不少光彩,恰恰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谦恭敬人的传统文化。
人的外化行为是内在精神的体现。
陈果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外在的形为动作都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将手插在裤兜里的状态,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伴有明显自我优越感或陶醉其中的自我肯定。陈果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动态配合着她那打鸡血似的话语,朗朗上口、随性自然,潇洒倜傥的教态,给她的学生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随着互联网中的自媒体的强势干预,个人的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这里充满着无限的危机。她的课堂教学教态便被抖音的爱好者给披露出来,于是成为了网红蜚声全国,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引起“贤达人士们”的评头论足、指指点点、鸡蛋里挑骨头般地关切。此时此刻陈果教授或许产生了一点点心理波澜,飘的感觉就起范了,居然将“耋耄”二字念叉劈了,于是这位口若悬河的大教授,顿失颜色,被吃瓜群众恶语相赠。成为了流量的失败者。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红也媒体败也媒体,用作家狄更斯话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陈果上课深受同学们喜爱,陈果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享受到了这种互动的喜悦。手插在口袋里,仅仅是一种习惯,一种掌控课堂的习惯,一种让学生能随自己的思维而动的姿势。一定要说是她是自卑还是自信,我宁可认为陈果是自信的。
多人说陈果的授课内容是鸡汤,也未必就有道理。陈果讲的很多内容,是可以讨论的——比如,交朋友到底该注重什么?交朋友是否一种需求,把朋友该当成手段还是目的?等等都可以讨论,不可以一句鸡汤就完事。
陈果读错耄耋,对她打击很大。这个陈果人生中不该有的失误让她跌了大跟头。其实,每个人都难免读错字,或者都有读错字的时候,但由于不是名人,在家里或与朋友聊天,或小范围内出丑,都无关紧要。可是,陈果就必须承受令人难以想象的尴尬。
所以,没有必要再苛求或责备陈果,一个良好的 社会 风气必定讲究宽容,至少允许人犯错误。
你们哪个说陈果老师不是?你们有资格吗?人家那知识哲学观点你能行如流水地表达出来吗?再怎么说人家是哲博,晓得的东西不比你多?连食堂炒菜的青年师傅都旁听她的课,那课堂上学生那么聚精会神,没有几下子,那夏大的学生能折服?那夏大学生比你差,真是的。
『刻骨銘心』%
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 陈果博客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地享受生活,就要打开视野,更要打开心扉,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和实事求是的真精神。中国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发扬的好东西也很多。我的内心满满地装着感恩。我喜欢温哥华的大自然的美丽,喜欢这里的人们可爱而纯真的笑容,喜欢Regent College 的Atrium里洒满阳光的温暖,喜欢许志伟老师的智者之风和大家气质,喜欢帮助我们顺利学习生活的老师们的认真和细心,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得自己都好感动啊!说一句“谢谢”,对温哥华的一切,因为在这里即将展开的半年生活将目睹我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对我在这里结识的好朋友,我的知己,很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份友谊,弥足珍贵。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好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用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1.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2.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3.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5.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6.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7. 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9. 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10.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11. 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13.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14. 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5. 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16. 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17.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18. 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19.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20. 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21.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22.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23. 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24. 人是有“贱”性的。
馨阳北京
陈果老师课堂几乎总是充满了幽默和风趣,她总能用通俗易懂话语,将深奥人生哲理清晰表达出来,无论是对于爱情、亲情或是友情,都有自己非常独到见解,往往说出来的言论总是令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所以那么红,换句比较幽默的话说,想必是大家喝鸡汤太多,很想喝些开水。教授弄的开水,不凉不烫,适饮。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