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真话
文/拉娜 谨以此文,答谢介绍我此书的,隐于魔都“悟空心灵花园”的大师兄。
遇见《红书》
当大师兄从书架中抽出这本书递给我,接过书,手很自然往地下一沉。好重,我心里很怕这本书和拿起来一样沉重,摆在家里成为一件装饰品,除了物理上占据书柜的高处,每天望着我走来走去却不会和我说话的书,没有意义。
大师兄仿佛看出了我的迟疑,他深深的双眼皮下,一对聚光灯扫向我,郑重而又略带温柔地说:这本书并不需要一口气看完,也不需要一次看懂,甚至不需要按照顺序来读,书的内容是单篇独立的,可以随手翻开一页,很轻松地去看。
我半信半疑地把书搁在腿上随意翻着,如辞典一般,每一页下面都有很多关于正文词句出处的注释,书中也配着色彩浓重的曼陀罗画,是荣格生前所作,透着种神秘气息。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之父,这本《红书》也是他自称的《新书》,是荣格自我分析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试验”。书中有荣格的幻想、梦境、真言和自语,而那些他亲手画的曼陀罗,每件都称得上艺术品。如扉页的描述,《红书》更像是一本来自中世纪的“时光之书”绘本,独一无二。
书和人一样,是否看对眼,有一种缘分使然。我选择把它带走,想把它当作一本魔法书来读。荣格写的时候,是一天一点地记录,我看的时候,也计划像抽签一样,在目录中随意点选,一天一点地浏览。
《红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形容这本书。普遍的观点是:它是荣格的一部分,有着荣格与灵魂的对话;它是荣格自我分析的试验记录;它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心理学巨作。翻看之后,我保留最初的第一印象,把它当作一本充满符号咒语的“魔法书”,希望每次打开的时候,可以召唤出荣格这位大魔法师来对话。
在《红书》导读的部分,荣格朋友圈的一位好友,卡莉·拜恩斯曾对这本书作了如下评价,其中的隐喻,十分贴切。
用60年出版的《红书》
荣格生前,有幸见过此书的,是他的一些病人和朋友,看过的人对此书都抱有极大的好奇。早期也有手抄本在小范围地流传,而荣格生前对于是否公开此书,始终犹豫不决。
在荣格去世48年后,原书的手稿才由荣格继承人协会授权委托著名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译,而编译手稿,就用了近13年的时间。
1990年自手稿整理成德文版,2000年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公开出版,2009年初版面世,至2012年英文译注版Reader's Edition由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我现在手边这一本,便是自译注版翻译而成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印刷的第1版,号称一字未删的最完整版。捧在手里,竟感觉还冒着热气。
因来之不易,更因尊重而慎重,书的前言、导语、译者和编者的按语,加在一起便有九十多页。对于这部分,为了解全书概要,我逐页看了。正文的部分,共三百多页,由第一卷十一个章节和第二卷二十一个章节组成。
第一卷 序言 来者的路 第一章 重新找回灵魂 第二章 灵魂与神 第三章 灵魂的恩宠 第四章 沙漠和沙漠中的经历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第六章 精神的分裂 第七章 谋杀英雄 第八章 神的孕育 第九章 神秘·遭遇 第十章 引导 第十一章 终解
第二卷 序言 犯错者的意象 第一章 红人 第二章 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 卑微的人 第四章 隐士·逝去(第1日) 第五章 逝去(第2日) 第六章 死亡 第七章 早期神庙的遗迹 第八章 第一天 第九章 第二天 第十章 咒语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献祭性的谋杀 第十四章 圣愚 第十五章 第二夜 第十六章 第三夜 第十七章 第四夜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下面这段,是荣格老年时所写,被用作本书的引言。
如编者在导读中所述,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一位现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而他的作品却一直引发争议。荣格花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少于16年,为了对作者和译者表示尊重,我也打算花个十来年慢慢看。
荣格其人
荣格于1875年生于康斯坦斯湖畔的凯斯维尔,后来举家迁往莱茵河瀑布边的劳芬。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妹妹,父亲是瑞士的一名新教牧师。1902年,荣格与艾玛·劳申巴赫订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青年荣格,选择职业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曾陷入矛盾,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最后为了解决生计,他决定学医。即使进入大学之后,荣格脑中关于文理研究方向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他,他称之为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矛盾。于是他,一边忙碌地学习医学,一边密集地阅读哲学书。我就想到了自己,在做决定时,脑海中也经常会浮现两个不同的声音,我称它们为小恶魔和小精灵。这些不算很巧的“巧合”,单方面让我感觉和荣格亲近了。
荣格的重要理论
荣格在1911年写成《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在书的前言中他说到:中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它标志着人生后半生的开始,在这段时期,人会出现心理变化。实际上,处于这个年纪的我,也恰巧开始了思想的转折。
荣格在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理论。在1913年的慕尼黑精神分析大会上,他提出新的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力比多有两个基本的运动:内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内在世界;外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外在世界。 而两种类型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来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荣格果然厉害。当下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学,要么是自己的心理遇到了点问题,要么就是为了当心理咨询师。这个理解在我看来,有点局限,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学点心理学,或者说都应该通过某种路径去深入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价值。
1918年荣格写了一篇论文《论无意识》,他指出 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外在知觉的世界和无意识知觉的世界。 在1919年他又发表了《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基础》,在论文中,他提出两种集体无意识会被激活的情境。看到下面这段论文内容,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
1922年,荣格在这本当时称之为《新书》的日记里和自己的灵魂展开对话,其中有一段关于宗教的对答,是我迄今看到过最好的阐释,那种感觉好似终于解开了一个谜团。
荣格在1922年发表的论文中,将文学艺术作品划分为两类:第一种作品完全源自作者的目的;第二种作品支配作者。荣格认为 能够支配作者的作品皆来自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过程就是被无意识激活的原型意象。
坦白说,看到这里,我有些感觉起鸡皮疙瘩。目前和朋友,在一起创业的公司,叫做暗光文化,具体在做的事情,包括自媒体、社群和一些体验课,我们的口号是“成为黑暗中的光,把这短暂的一生活明白”。谈不上要和荣格套近乎,如果说冥冥之中,我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感召,那可能是被他说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激发,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产生了需求。
1926年,荣格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中强调了中年过渡期的重要性。这段论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非常靠谱接地气。
《红书》的正文
我感到正文部分,除了原原本本摘抄以外,其他言语都是冗余。正文三百多页,我只取第一卷和第二卷当中,那些偶尔翻到,撼动内心,宛如雷电一样的话语。
比起那个时代孤独的灵魂,我觉得荣格算是幸福的,他生前虽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身边围绕着家人和朋友。在《红书》中,他坚持着灵魂的拷问,仿佛被某种力量所驱使,但又似乎踏着欣然选择的道路。
我直接从目录找到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因为赫然写着“魔法师”三个字,宛如隧道尽头隐隐发着的光,我毫不犹豫一路冲到底,打开宝箱,然后兀自笑了。
之所以对魔法师这么着迷,和我前一段抽筋了突然开始想写小说有关。小说的名字就叫《拉娜的魔法修炼之旅》,实际上,我此前既没有写过任何小说,也没有对魔法有任何研究,单纯地觉得这题目很酷。
当看到上面荣格的这段和魔法师腓利门的对话,我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脸上带着的是那种“沧海一声笑”的表情。
总之,这是一本我认为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和荣格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腓利门,而于我来说,和我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荣格。
五十岚零
据说再恩爱的夫妻,也有100次想要离婚,50次想要掐死对方。或许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吵架和冲突在婚恋关系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同时又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我们都是不同的个体,然而,没有人是相同的。 难道你能容许…… 无休止的争吵在消磨你们之间的亲密? 互相指责充斥在每天的生活中? 夫妻间的感情一日比一日疏离? 不和谐的家庭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显然不能! 两人因爱连结,却为何难以经营这份爱? 你可能了解你伴侣的性格,了解他的习惯。可你了解他们性格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为何与你这么不同吗? 因为你们分别是男人和女人,这就注定了你们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 因为你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这就注定了你们拥有不同的习惯和价值观; 因为你们带有各自的天生气质,这就注定了你们天生有着不同的需要。 夫妻不是最好的人和最好的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合适的人在一起。人无完人,我们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但却可以成为对方适合的人。 王剑飞导师的《萨提亚亲密关系工作坊》,将引领您的亲密关系进入全新的模式,从而使您能够—— 理解对方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您在体验式学习中觉察和领悟到处理夫妻间的冲突和矛盾的奥秘; 用一致性沟通表达自己,重塑并提升所有的重要关系,让关系来滋养彼此的生命! 王剑飞导师简介 法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认证萨提亚模式高阶心理咨询师 约翰•贝曼博士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首批认证导师 林文采博士亲子导师总督导 林文采博士首期萨提亚模式咨询师督导课助理导师 王剑飞老师长期在深圳、昆明、包头、长沙、西安、北京、石家庄等地滚动开设《萨提亚模式亲子共赢》、《萨提亚模式亲密关系》、《萨提亚模式青少年行为偏差训练和矫正》、《帮孩子提升学习动力》、《萨提亚模式自我成长》等工作坊; 20年法官和律师工作经历; 目前在国内从事心理培训和家庭治疗。 目前中国大陆最优秀的萨提亚模式治疗师、导师,他理论功底扎实,治疗技术娴熟,思维缜密,洞察敏锐,对人性的把握精准,无论是做个案还是讲课都深入严谨,推动力大,耐人寻味。课程简介 在三天的时间里,王剑飞老师将带领你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人生最初的三角关系,了解自己和爱人的家庭,了解双方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探索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历程,在练习、实践中提升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 课程目标 1.提升自我价值 2.增强觉察和面对亲密关系中问题的能力 3.提高伴侣间的沟通能力,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4.有效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各种差异和冲突,增强亲密感 5.清晰双方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并看到彼此的渴望; 6.重建美满和谐的婚姻关系; 7.让亲子关系、手足关系、伙伴关系等亲密关系成为彼此润泽的生命联接; 8.改善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职场上下级关系、团队关系、朋友关系; 9.提升个人魅力、吸引力、亲和力。适合人群 希望关系的改善的人士 ——拥有独立的人格,掌握畅通无阻的一致性沟通模式,建立健康的人际网络;在亲密关系中,真正享受与父母、爱人或子女相互理解、信任与关爱; 渴望情感提升的朋友 ——化解内心矛盾与冲突,舒缓压力,改善心理环境,拥有成熟而愉快的情感体验;深度的亲密关系是真正内在的连接; 期待进入婚姻或刚进入婚姻的新人 ——更多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家庭模式,更深层接纳不同背景带来的差异,并学习应对差异,在人性层面而非事情表面建立联结,保持婚姻的稳固与和谐; 渴望提升幸福感的夫妻、母女、父子,个人等 ——难得的专业辅导机会,关系中的双方共同参与,在体验中获得珍贵的人生大礼,收获亲密和感动; 希望提升咨询、授课能力的心理学从业者 ——王剑飞老师理论功底非常深厚,无论是做个案还是讲课都深入严谨,推动力大,耐人寻味,会给你专业能力的提升助力加油!课程信息 课程时间 :2019年4月5日-7日(周五-周日) 课程地点 :维也纳大雁塔店五楼A会议室 课程投资 :5800元/人(不含税) 付款方式 :请联系工作人员完款 主办机构 :心家园成长工作室/林文采家庭教育西安中心 课程咨询方式 左广霞 电话: 微信:zgx_lg 屈焕珠 电话: 微信: W122025051 来自王剑飞往期课程学员的分享 学员分享之一 作为新人,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两天时间,我想汇报一下我的感受! 1:原来只是通过左老师知道林文采和王剑飞老师课讲的好,个案做得好!自己并没有亲身体会,这次我上课的第一天全程看到了老师在课堂上对两位学员的处理,服啊!王老师伟大! 2:两天里和同学们相处感受到了我们内心里强大的力量,大家可以看看圆圆骨子里的力量,我想没有她强大的自我救赎的力量,王老师也不一定能让她在课堂上绽放光芒! 3: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只是我们的爱被压制隐藏隔离甚至扭曲!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必须承认和重视的!只有觉察才能改变! 4:世界上最大的距离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都有爱的需求,勇敢的表达需求,向爸爸妈妈老公孩子,谁能给你就勇敢的表达吧 5:原来我不愿意参加她们的活动,这一点可以问珠珠,问何燕。但是通过这次我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我认识到了心理学从业者是真的在救人施爱!是利国利家的善举! 说的有点多,说错的地方还请心家园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见谅。 学员分享之二 非常感谢剑飞老师三天的引导和滋养!从第一天说出积压在心底四十多年的委屈、不甘和愤怒,到第三天在老公面前表达脆弱,一个个突破卸下了我为了让自己强大而铸造的混凝土钢架!没有了支撑我的钢架,昨天下午身体就开始有了反应,感到非常乏困。晚上等出去与小伙伴聚会的儿子回家后,开了个简短的家庭会议,简要地给儿子说了我们两人这几天的成长和收获,新的觉察以及我们的决定,然后十点多就睡了。这一觉,感觉是很多年以来睡得最安心、醉香甜的一觉,这种感觉好美、好幸福! 分享之三 王剑飞老师亲密关系工作坊学习感受 2017年3月25日,我走进了林老师的《亲子关系工作坊》,也从此开启了我萨提亚模式学习成长之路,后来又参加了《萨提亚模式专业证书课level 1》。从一开始明明知道养育孩子有很多的困惑,却不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到专业课第一阶段可以提问,第二阶段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第三阶段开始面对与妈妈的关系,再到这次剑飞老师的《萨提亚模式亲密关系工作坊》说出四十多年压在心里的委屈和怨恨!一年的时间,我逐渐变得敞开了,虽然昨天体验过后有了头痛的身体反应,但是今天就觉得浑身轻松了。 我在家排行最末,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爸爸为家里长子,从小承受了来自整个家庭的重压,心里压抑了很多很多的情绪!爸爸很爱我们兄妹几个,几乎不向我们发脾气,尤其最宠我。爸爸把所有的怨恨和怒气发泄到妈妈身上,而我又成为妈妈发泄的对象,以至于从我记事起,除了被打便没有了什么与妈妈有关的记忆。我的创伤,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淡化;一方面进过学习成长,明白了妈妈对我,有爱有恨有要求,爱恨交织中,当我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时就会打我。看清了真相,慢慢地对妈妈的怨恨减少了,已开始学着与妈妈连结,自己也轻松了很多。 我的创伤在慢慢地抚平,但是觉察自己,我把小时候面对和承受的家庭模式,带进了我的婚姻家庭。爸爸的指责,我用在了老公和儿子身上;妈妈的打岔(受到委屈什么都不说,自己一个人生闷气)用在老公身上,往往使得老公不知道怎么了!这些对老公儿子来说是何其不公!还有,总是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总是缩手缩脚,很担小害怕,通过老师对安全的解读,原来儿子三岁前,被送回老家让家人带了两年,我都没有陪在他的身边;三岁接回来上幼儿园后,由于我总不能按时下班,常常是儿子一个人由老师陪着坐在教室等着妈妈去接;周末节假日我和老公加班时,儿子不是送到朋友家,就是一个人在家!得不到妈妈足够陪伴和安抚的儿子,安全感是非常的不足够啊! 还好去年我走进了林老师的课堂,开始学习给儿子心理营养,这次又拉着老公参加了剑飞老师的亲密关系课,清楚了儿子胆小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该一点一点地给儿子补充心理营养,提升儿子的安全感,让儿子身心健康! 学员分享之四 今日分享:1.昨日单位开会,我觉察到自己对领导决策的不屑。我如实问自己,我对父亲有轻视吗?答案是有的。2.我让母亲洗碗后再盛饭,母亲不听。我感觉到愤怒。我觉察到,如果他人不听我的,我会认为没有被认同和尊重(如果我能告诉自己,别人不听我的,不代表他不尊重不认可我,我就会放下愤怒。我还觉察到,轻视贬低他人,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强”。而自己内心里是害怕接纳自己的“弱”的。这就是我爱指责他人的根本原因:我渴望更多的认同、关注和爱。还有,我觉察到:我喜欢找他人不足看低别人,从而抬高自己。是因为我害怕被别人看低。我不会真诚欣赏他人,是因为他人的“好”就意味着我“不好”。“你好”和“我好”似乎不能同时存在。看低他人看似自信,实则自卑。 看往期课程群里学员们的分享截图,满满的爱的流动! 公司简介 林文采家庭教育西安中心 西安心家园成长工作室 旨在推广、传播萨提亚模式,并帮助大家了解自己,进而悦纳自己,积极人生态度,拓展潜能,提升自我认知与价值;舒缓压力,改善心理环境;为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自我成长等方面需要学习提高的朋友们,提供学习、交流、服务的平台。本机构致力于给更多家庭带来幸福与和谐,我们来自于家庭,又创造了一个家庭,家是每个人的根基,也是社会的细胞。改变家庭,即改变世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