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5

愛戀寶寶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李雪亲子课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ngbabayue

已采纳

我和朋友N,经常交流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她昨天发来信息: “因为小时候在家里受到很多惊吓,我现在还会经常做噩梦,很困扰。现在跟爸妈在一起久了,能量就会被拉低。 “我的一个朋友带我去见了一个上师,我跟他说了我的困惑,上师告诉我,与父母的债,就是前世累积的业力,所以无论父母怎样对我,我都要接纳。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我是这样回应的: 亲爱的,我看到,你的描述和“上师”的解答,都非常的模糊。 “ 我经常做噩梦,很困扰” :什么叫做“经常”?一个月一次、一周一次、还是每天都有?什么叫“很困扰”?做噩梦造成了什么影响?工作会出错、会生病、会起不了床?它真的是一个会带来严重后果、非要消灭不可的问题么? “跟父母在一起久了,能量被拉低” :“久了”是多久?“能量被拉低”是什么意思?具体发生了什么?请还原场景和对话:每个人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上师对我说” :什么叫“上师”?他叫什么?来自哪里?他的经历是什么?他和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 “前世”“业力” :什么叫“前世”?什么叫“业力”? “接纳父母” :什么叫“接纳”?永远不吵架、父母说什么都顺着、买东西孝敬他们,这些算不算接纳?可以表达拒绝与愤怒的关系,又算不算接纳? 你看,整个沟通下来,就是一个糊涂的事情,得到了一个糊涂的回答。“上师”并不关心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任何人拿父母关系的问题问他,他都给出一样的答案,就像一个关键词自动回复程序。 她说:“是哦,看到你提出的问题,我发现我并没有好好看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噩梦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不是非得消灭不可;爸妈吵架,第二天也就没事了,我倒是能焦虑两三天,我自己想象他们这样相处很痛苦,并没有确认他们的感受。” N说,她感到轻松起来,好多年的困惑,似乎一下子解开了:原来自己以为的问题,还原成具体的事实,其实也不是什么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我说:“我这样清晰的感觉,也是在记录情绪日记以后才有的。如果一个月前你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应不会是这样。” 她问:“这么神奇?什么是情绪日记?” 01  情绪日记 我从3月4日开始,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记在印象笔记里。 我截取了一些片段,可以清楚地看见,内容从简单到详细、从抽象到清晰、从沉重到轻松。 3月4日: 我想要完全沉浸在投入、努力、感恩的感觉当中,再不要掉进情绪黑洞里去了。 3月8日: 改了会议纪要。 八点到八点半,冥想了半小时。 能让自己平静,已是最大的修行了。 3月15日: 跟Y聊了很多,奇怪,以前她说什么我都说好,这次我都跟她反着说,打开心跟她讲我真实的想法,终于把障碍移除了,她能理解我,我心里有块冰被化解掉了,我有种被深深看到的感觉。 3月24日: 上午开会,G给我一个任务,我第一反应是交给别人去做,他不太高兴,还好隔着口罩,看不太出。每次有这种不好的感觉,我就生出不想干了的想法,我很容易这样想,不过,我觉察到这一点了。 给妈妈修了照片,好看很多,我让她开始自己学习拍照,这也是我们链接的方式。 吃了山杏仁,又喝了咖啡,觉得肚子很胀,意识回到身体里来了,能感受到真实的感觉。 有一阵有点混乱,我又开始评判自己:你没有目标,你又要堕落了,你无法融入任何一个人群,你太失败了。但是,现在我觉察到了,写情绪日记,让我安心很多。 4月2日 听燕子很多很多的留言,觉得很舒服,这种细腻的感受,能这样分享出来,确实很感恩。我没有想去帮她解决问题,只是耐心地倾听,享受这个过程。 把李雪的课程拿出来听,她第一课就说不要改造自己,我不再想要改造自己了,也不再做任何抵抗,我只是,安静地陪着我自己。 S打来电话,说冷大特别问起我,说2018年聚会的时候,有个姑娘是通过三一日来的,然后他发现我不在群里了。他发来冷大关于道德经的音频,说冷大特别叮嘱要把这些音频发给我。 我给冷大写了一段很长的文字,讲我为什么退群,成长的过程,为什么回归,感谢冷大的关注,非常sweet。 冷大回复:“我挺欣赏你的,欢迎回归,一件事情认真做、重复做、不断改进着做,就会有很大改变。” 真是感动得眼泪要掉下来。 我看到,当我看不清生活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的脑子也是浆糊的状态;当我只是把“发生了什么事情”记录下来,那些模糊的感受,就渐渐变得清晰,原来许多的情绪,其实毫无事实依据。 我把我的负面情绪叫做“情绪黑洞”,这个概念太模糊,我就像是身处恐怖片中,昏沉阴暗,恶鬼总是“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 而我把“具体发生了什么”记录下来,就像是跳出电影故事来到拍摄现场,到处都亮堂堂的,鬼原来只是特效化妆的结果;恐怖的环境其实只是绿幕;鲜血只是番茄酱而已,一切都是光明的、清晰的,也就不害怕了。 02  语言就是大脑的外挂 抽象的语言,会让脑子越来越浆糊、越来越沉重;清晰的语言,会让脑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轻松。 我很惊讶,为什么我常听到别人评价、并且我自己也认为:我的觉察力很强。其实,我只是擅长用一堆模糊的词描绘一种朦胧的感受,只是因为我口才不错,各种修辞轮番上,就造成了一种假象:“我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比如我以前写的这段话: “我感到,如果每天早上起来,没有感受到极大的能量、平静、轻松、喜悦,那么这一天就会被怀疑、恐惧、封闭的能量控制,人就是活在牢笼里。“ “我感到低频的能量,真的太可怕了,它不会像新冠病毒那样,一下子把你击垮;而是像癌细胞一样,一点一点地扩散、吸食你的能量,温水煮青蛙,让你错过许多的快乐、喜悦、机会,还让你觉得此生本该如此。” “人的能量,不是螺旋式地上升,就是螺旋式地下降。” 当时写的时候,觉得自己可厉害了:“我能把一个感受很清晰地描述出来呢!” 而且,我去参加课程,很多老师也是这么说话的;我在咨询室里,也经常是简单描述事实,大段描述感受,咨询师只是继续追问我的感受,而并不会追问事实。 所以,我自以为已经表达了很多,但只不过是往脑子里堆积越来越多粘稠又模糊的感受。 泡在我脑子里的许多概念:“原生家庭”“潜意识”“创伤”“冥想”,都非常的模糊,我整个人也感觉越来越模糊,模糊到画质感人。我常常有种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感觉,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脑子渐渐清楚,回头看这段文字,可真累。 03 清晰的语言、清晰的感受、清晰的脑子 疫情期间,我被逼着回到生活里去、回到真实的感受里去。 比如擦地,以前只是随便擦擦,现在会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干净的地面,心也感到轻松。 以前冰箱里的菜经常放坏了,现在保持冰箱干净整洁,该采购多少才不会浪费也清晰起来。 以前跟朋友聊天总是在讲情绪,现在能交换生活碎片,拍的照片、做的饭菜、看的书,她们也发来她们那里的日落、人群、建筑、热门的小吃,她们的生活场景一点点拼凑在我眼前,成为一幅生动有色彩的画面,真美呀! 写情绪日记,也是在疫情期间养成的习惯。越是还原事实本身,我对“清晰”和“模糊”的敏感度就越高。 所以,当N发来她的困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模糊,很浆糊,没有画面,听不明白。”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扯了,把我看过的关于前世轮回的东西都分享一遍。我也跟那个“上师”一样,根本不关心对方是谁、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也是一个关键词自动回复程序。 这样的沟通,看似说了很多,其实双方都很累:听似乎有道理又抽象模糊的话是很累的。不信,你听一个小时的官员讲话试试看。 而我们这次的沟通很轻松,N说:“内心有种开心和靠近的感觉!我也来尝试写一写情绪日记,把感受分享给你哦!” 我推荐李雪近期的一场直播,里面一段她和观众的对话,对我有当头棒喝的感觉。 ( 搜索小程序“初心心理”:直播-《宅家里不怕,看李雪茶话》,就能看回放啦! ) 有人问她:“请问,你为什么不做心理学?” 她问:“什么叫’做心理学’?我听不明白,也给不了答案,你要是问我’下次工作坊什么时候开’,我倒是可以回答你。” 有人问:“请问,你如何看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她说:“那就是一句话,我没觉得它多好看,也不想看它。” 她说得很不客气,但是我有种突然清醒的感觉:“天哪,我不就是一直这样模糊地跟人说话、写文章的么?!” 要有清晰的觉察和逻辑,先从使用清晰的语言开始。 从这篇文章开始,写清晰、简单、干净的事实,写起来轻松,读起来也轻松。

心理咨询师李雪亲子课程

84 评论(12)

深海R蔚蓝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一、要为沟通做热身。

有一对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们平常的沟通状态。

18岁的儿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立马就问:“为什么昨天没告诉我你去网吧了?”

结果孩子拎着书包,掉头就走。

妈妈的确很有诚意跟孩子沟通,然而这个方法却很难见效。见面就质问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启动,接下来无论父母再说什么,听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恶意的批评。

因此,家长们和孩子说话,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见面认识一样,先要寒暄,得有谈话预热的动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谈话氛围之后,再开始主题沟通。

一起来看看,沟通热身的步骤有哪几步:

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察言观色,确定孩子有心情及时间说话;问孩子现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爸妈一开口,通常说的都是:“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学习得好不好啊?”,“能不能减少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啊?”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妈感兴趣的事。

孩子懒得开口回应的原因是,他根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那他干嘛要接话呢?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在多次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无效之后,从开始的多加责骂,转变为后来的自怨自艾,感觉十分挫败。终于,她想通了,决定改变战略。她开始积极接近孩子的内心,学习上网,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之最新活动消息,然后用msn发给孩子。不难想象孩子收到的时候有多惊讶!而这个友善的举动,也让孩子理解,父母亲真的很关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为亲密的亲子沟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诚地倾听孩子心声。

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如何回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

“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

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谢谢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亲分享,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见得是个自在的习惯,如果他善意地回应了父母的沟通邀约,老爸老妈应该谢谢他的努力。不妨这么说:

“宝贝,谢谢你告诉我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对孩子的沟通努力表达谢意,一方面表达出了对他的尊重(他当然有权决定心事要和谁说),同时也会鼓励他下次再度与父母交流。

学会了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就能比较有效地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让孩子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都想做个英明的父母,想让孩子不走歪路,想让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气影响。

如果你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导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诉他们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表姐曾有一次谈起自己处理对儿子的情绪,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里的骨干,薪资不少,但随之压力也不断,回到家跟易燃的干柴一样,一点火星子就可以发起火来。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家只看电视不做作业,她只觉得血一下子就往脑袋上冲,刚上前去说了句“你怎么回事?”儿子已本能反应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儿子的惊恐与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几口,坐在儿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在公司里工作不太顺利,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你电视看完记得做作业。”然后转身进了房间。

没过一会儿,她儿子端了杯水进来:“妈妈,我去做作业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么庆幸自己的理智。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足够让他明辩对错。

父母打、骂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怀疑自己、惧怕生活,然后他们会用更加恶劣的举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对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顿打骂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摧毁着父子母女的亲情。

我常常听到周遭有人对孩子说“我拼了命把你生出来,你就这样吗?”

可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泄愤的出口。

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父母虐他们千百遍,他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父母的感情,依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顿刻骨铭心的打骂,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来,伤口仍旧血迹斑斑,不是因为他们心眼小,只是当时受伤太深,因为对方是父母,所以伤口才觉得格外生疼。

长大至今,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父母给我们喂饭、穿衣的温暖举动,却对父母的暴力打骂记忆犹新,不可能忘记。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拥有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15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