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地板中的神话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创新课题研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蛋爹是石头

已采纳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拟创新点(一)核心概念: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由迈克·巴林特于1949年创建,开始主要用于医生的团体训练,目的是通过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它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医生即是药”,基本思路是:病人不仅对药物本身有反应,并且对医生这个人,以及医生带来的人际氛围有反应,所以良性的医患关系对治疗效果有明显意义。 后来发现,巴林特小组用于改进师生关系更加有效,由于教育本质上是人和人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比医患关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要大得多,而且影响更加深远,即:学生对老师这个人(对于学生的态度和接纳程度)的反应比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本身的反应要大得多,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在巴林特小组中,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自己的感受,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让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这两种机会,对于教育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巴林特小组建基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关注感受、客体关系,资源取向和优势视角,看到人的潜意识,从而达到改变自己,从而改善关系的目的,有成熟的操作模式。一般每次活动1-2小时,每两周或每月召开一次。整个过程有严格的程序和时间规定,所有人讨论在这个故事中起作用的因素和可以改变的方面,全程聚焦于彼此互动的深层心理动力,通过共情和倾听,帮助教师之间或者师生建立良好的链接,从而能够给予讲述的教师以启发,帮助他有效应对这个令他困惑的问题。巴林特小组发挥效果的原因是能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环境(巴林特中称为“金鱼缸”),按照一定的程序,讲述、倾听和反馈,不仅使得报告案例者获益,其他所有成员也会被触动,在反思中有所收获,增加应对事情的方法和能力,也促进彼此的沟通和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二)研究现状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基于团体动力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最先用于改善医患关系,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进中国,首先在综合性医院的业务培训中得到运用,在心理治疗专业领域享有盛誉的“中德班”和“中挪班”培训项目也对其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宁波、东莞、乐山等地的医院和心理治疗机构展开了活动,迄今,巴林特小组在专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培训师、法官、作家等行业发挥着显而易见地作用。 中国社会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巴林特小组独特的工作模式观照了彼此的心灵世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己和更好地共情我们的工作对象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珠海等沿海发达地方的中学和高校也尝试采用这项技术,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改善师生关系,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师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取得一定的实践效果,但未见有规模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成熟的技术发表。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本课题将巴林特小组引入中学教育领域,在实践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为教师的心理成长提供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定期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借助相关技术,比如金鱼缸技术,人际雕塑,想象等,提高倾听技术,鼓励整合性的思考,展现团体动力,鼓励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大胆表达挫败、痛苦和快乐,提高观察能力和价值感,鼓励反省和自我评价,提高教师的满足感,学习对同事的困难个案以温柔支持的方式去聆听和反应等等。 巴林特小组活动促进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加强了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关注程度,使得教师能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教师处理自身的情绪和发展完善人格,提高教师的沟通和工作能力并缓解职业压力。巴林特小组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促进沟通,与同事家人和学生和谐相处,减少职业耗竭。它可以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增进职业满意度。老师心理成长引起的教育态度、行为和方法的改变,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基础。 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早已得到学界公认,巴林特技术作为推动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本研究的价值在于立足于小组成员所在学校,向兄弟学校推广;立足于师生关系,向亲子关系和朋辈关系推广。 (四)创新点 本研究希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本课题成员心理的实质性成长以及师生关系改善带来的教育进步。 二是课题成员和相关心理咨询师在巴林特小组操作技术和心理上的双向进步。

心理咨询师创新课题研究

327 评论(8)

束缚的漂流瓶

除了已经取消考试(不是取消证书)的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外,其他证书都不被行业内全部认可。有些机构自己搞的培训认证证书只在自己的平台强被承认以下内容截取自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服务号:01时代需求从无到有首先,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鉴定从无到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000年,国家在多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发展理念带领下,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出新的挑战,时代的发展推动着行业的变革。在经过了三年的大样本调查,做了大量有关国民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和摸底工作后,中科院心理所郭念峰教授带头做课题研究,确定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并制定试行方案。当年这是具有创新性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人社部原所有需要资格鉴定的职业均属于蓝领行业,心理咨询师是第一个专项技能职业资格鉴定,此后展开了一系列白领甚至金领的职业资格鉴定。02从有到无完成使命其次,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鉴定从2000年试行至2017年暂停,已完成其使命。此资格鉴定从2000年开始讨论试行方案,2003年开始鉴定,力求在五年内从无到有培养心理咨询师五万人,2005年,已完成此目标。2006年,推行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正式标准,对此前的试行方案做出了部分修改,转变为全结构化理论和技能考核。战略部署中的第二步,则力求在十年内把心理咨询师队伍扩展到100万人。2015年,目标达成。到了2017年,发出去的证书共有130多万张,已超额完成了国家设定的标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从无到有,并达到了一定规模。此后,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就不是以考取证书为准入门槛,而是以专业素养及专项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为职业发展路径。从职业资格准入制,到职业能力评估制,是发达国家成熟职业的必经之路。0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再次,心理健康是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的领域,证书虽没有了,但职业仍在,行业前景广阔。2016年12月30日,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行业从业者均感叹,心理行业的春天到来了。2018年11月19

258 评论(9)

相关问答